廉颇与蔺相如将相不和背后,赵惠文王才是罪恶黑手

平民历史 2024-06-09 16:05:14

“廉将军虽老,尚善饭,然与臣坐,顷之三遗矢矣。”

廉颇暮年流亡魏国,赵国多次被秦国侵辱,赵悼襄王想重新启用廉颇,于是派使者前往探视。

使者拿了郭开多的好处,归来报告说:“廉将军虽然年纪大了,但是仍很能吃饭。不过,同我仅坐了一会儿,就去三次茅房。”言外之意廉颇确实老了,无法上阵杀敌了。

郭开多与廉颇到底有何仇恨,为个人恩怨而置国家利益于不顾。司马迁对此并未做出解释,而廉颇与蔺相如成为“刎颈之交”却是《廉颇蔺相如列传》的重头戏。

廉颇背着荆棘向蔺相如道歉,两人于是成了至交好友。这一将一相的交往,演变为成语“负荆请罪”和“刎颈之交”。“将相和”的故事人尽皆知,然而这背后埋藏在廉颇心中的酸楚却无人知晓。

参照《廉颇蔺相如列传》、《赵世家》、《六国年表》等逐一理顺线索,揭开廉颇“负荆请罪”的真正原因……

01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在《廉颇蔺相如列传》中,司马迁详细讲述了廉颇负荆请罪,最终廉蔺“卒相与欢,为刎颈之交”。紧随其后便是上述这一条,参照《赵世家》:“二十年,廉颇将,攻齐。王与秦昭王遇河外。”

同样,在《六国年表》中记录:“与秦会渑池,蔺相如从。”

因此,廉颇负荆请罪和蔺相如成为国相,锁定“是岁”为赵惠文王二十年,对应着秦昭王二十八年,即公元前279年。

在这个时间背景下,再看廉颇与蔺相如的故事。

“秦王使使者告赵王,欲与王为好会于西河外渑池”——秦昭王派使者送信给赵惠文王,要求赵惠文王到黄河边上的渑池举行友好会谈。

“赵王畏秦,欲毋行”——赵惠文王害怕秦国,并不想赴约。

赵惠文王畏秦的原因如下:

其一,“十年楚怀王入朝秦,秦留之”(《秦本纪》)——秦昭王十年(即赵惠文王二年),楚怀王朝觐秦国而被扣留。堂堂一国之君竟被扣留,何其悲哀。悲哀之下笼罩着秦国的强悍!

秦昭王十一年,楚怀王曾逃亡到赵国,然而懦弱的赵惠文王却不敢收留。

其二,秦昭王重用范雎、白起等人,连年征伐六国。翦伯赞如此评价,秦昭王在位期间“秦对六国的斗争已取得决定性胜利”。

其三,赵国被秦国多次虐打,赵惠文王十七年秦攻占了两座城池,十八年攻占了石城,十九年又取二城。“完璧归赵”,蔺相如外交胜利的背后,却是军事失败的屈辱。

赵惠文王是赵武灵王之子,武灵王因“胡服骑射”名垂史册。赵武灵王十八年,秦武王“举龙文赤鼎,绝膑而死”。

秦武王死于举重比赛,“赵王使代相赵固迎公子稷于燕,送归,立为秦王,是为昭王”(《赵世家》)——赵武灵王派代相赵固以武力护送赢稷返回秦国,如此人质摇身一变成为秦王。秦昭王继位时,赵惠文王赵何才二三岁。

第二年,赵武灵王启动“胡服骑射”,随后赵国一跃成为军事强国,“二十年,王略中山地”,“二十一年,攻中山”……直到二十七年,赵国开疆拓土,击败强敌(蚕食中山,击败匈奴),赵武灵王产生了与秦争霸的野心。

赵雍在世始终没有称王,“武灵王”是后世给他的谥号。赵武灵王陶醉于“胡服骑射”,所以自封为“主父”,而将王位传给儿子赵何,自己则带兵“胡服”入秦,“欲自略(侦察)地形,因观(观察)秦王”。

赵何十岁继位为王,而秦昭王已执政九年。赵惠文王四年,赵武灵王出游沙丘,长子赵章造反作乱,赵武灵王被圈禁沙丘宫活活饿死。

随后十几年里,秦昭王虐打六国,其中赵国也接连遭到秦国侵伐。

02

然而,赵惠文王硬着头皮赴约,并赢得了外交上的胜利,一雪军事上失利的耻辱。

赵惠文王渑池外交之旅,廉颇是主要倡导者。仔细分析渑池外交之旅,可知赵惠文王的怨恨以及廉颇的委屈。

廉颇、蔺相如计曰:“王不行,示赵弱且怯也。”赵王遂行,相如从。——《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廉颇与蔺相如经过商讨,劝说赵惠文王:“如果不参加渑池之会,无异于向诸侯宣示赵国的软弱和胆怯。”赵惠文王无奈只得赴约,蔺相如跟随左右。

司马迁记载“廉颇、蔺相如计曰”,然而主谋应是廉颇。与其说劝说赵惠文王,不如说强逼赴约。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为赵将伐齐,大破之,取阳晋,拜为上卿”——在《廉颇蔺相如列传》开篇,司马迁开门见山明确廉颇是赵国的优秀将军。赵惠文王十六年,廉颇率兵攻打齐国,夺取了阳晋,受封为上卿。

在先秦诸侯国中,国君之下官职有卿、大夫、士三等;各等中又分上、中、下三级。“上卿”是先秦最高官职,也就是说在渑池之会四年前,廉颇已是丞相了。

再看,“既归,赵王以为贤大夫使不辱于诸侯,拜相如为上大夫”——蔺相如出使归来,赵惠文王认为其才能贤德出使不受辱,于是授予“上大夫”官职。也就是说,蔺相如完璧归赵后才是“上大夫”,比廉颇还差了三级。

渑池外交事关国体,如此重要的国事“上大夫”蔺相如不具备参议的资格,“上卿”廉颇也不会找下级商量。大概率为蔺相如与廉颇意见一致,所以司马迁让他们并列在一起。

廉颇送至境,与王诀曰:“王行,度道里会遇之礼毕,还,不过三十日。三十日不还,则请立太子为王,以绝秦望。”——《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赵惠文王赴渑池出席外交会议,廉颇仅仅是“送至境”——护送到边境,而“相如从”——蔺相如却伴随左右。共同赴难,难怪赵惠文王会亲近蔺相如。

再看廉颇所说,“大王尽管上路吧,估计去秦国行程以及会见结束,再返回赵国,最多不超过三十天。假如三十天后大王不能如期返回,那么请允许拥立太子为赵王,以断绝秦国的非分之想。”

廉颇话别无论怎么翻译,给人感觉送赵惠文王踏上了不归路。司马迁在此再次明确赵惠文王“畏秦”原因:担心“不还”。毕竟,楚怀王赴秦被扣留便是前车之鉴。

赵惠文王听到廉颇如此说话,心中早已凉凉了,估计问候廉颇八辈祖宗多遍。

劝说赵王赴约却不能保证安全,甚至连赵王的身后事都考虑到了……廉颇对赵国忠心可鉴!赵惠文王会因此感激涕零吗?应该不会!相反,赵王心中嫌隙大概由此产生。

03

渑池之会,秦赵剑拔弩张。面对秦国咄咄相逼,蔺相如仅凭一人之力,经过唇枪舌战重挫秦昭王及群臣。“秦王竟酒,终不能加胜于赵”——直到渑池酒会终了,秦昭王始终没有占到便宜。

渑池之会,蔺相如再次取得外交胜利,赵惠文王脸上增光不少,起码此行不丢人。而蔺相如纵横捭阖,其勇气和智慧也彻底征服了赵惠文王。

“既罢归国,以相如功大,拜为上卿,位在廉颇之右”——渑池之会返回赵国,赵惠文王论功行赏,蔺相如被封上卿,地位稍微比廉颇高一点。

蔺相如、廉颇虽同为“上卿”,但是古人以右为尊,所以蔺相如要比廉颇高那么一点点。

蔺相如跟随赵惠文王出使共赴国难,出色完成使命,无疑为蔺相如加分不少。所以,蔺相如圆满完成渑池出使任务,厚奖高封看似顺理成章。

廉颇曰:“我为赵将,有攻城野战之大功,而蔺相如徒以口舌为劳,而位居我上,且相如素贱人,吾羞,不忍为之下。”——《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但是,廉颇对蔺相如一下连升三级,地位高于自己心怀不满。廉颇说:“我是堂堂的赵国将军,有攻城野战的战功。而蔺相如仅凭耍嘴皮子逞口舌之利,地位就高过自己。何况蔺相如低贱出身,我都感到羞耻,我不甘心屈居其下。”

“廉颇者,赵之良将也”,司马迁认同廉颇的自我评价,廉颇在赵惠文王十六年被封为上卿,比蔺相如早了四年,而且是战功受封。

“蔺相如者,赵人也,为赵宦者令缪贤舍人”——而蔺相如仅仅是个门客,在一个大太监的手下。所以,廉颇从心底瞧不起蔺相如,更何况蔺相如并非真刀真枪的立功。

从蔺相如受封到廉颇怨恨,仔细琢磨廉蔺将相不和,会发现赵惠文王才是真正的幕后推手。赵惠文王因为渑池之会对廉颇耿耿于怀,所以重封蔺相如来打压廉颇。

而性子耿直的廉颇正中下怀,扬言道“蔺相如,我见一次就羞辱一回。”颇有点街头小流氓的习气。

“蔺相如闻,不肯与会”——蔺相如听说之后,避免与廉颇碰面。“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与廉颇争列”——蔺相如称病不再上朝,避免朝堂上争位次;“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引车避匿”——不久蔺相如外出,在路上远远看见廉颇车驾,掉转车头拒绝碰面。

“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仇也”——蔺相如对手下说,我所以这样忍让廉颇,就是将国家的危难放在首位,而个人的私怨搁在后面。

当廉颇得知后,“肉袒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脱去上衣,露出肩膀,背着荆条,由宾客引领到蔺相如的门前请罪。廉颇、蔺相如冰释前嫌和好如初,将相和故事到此结束。

04

赵惠文王虽怨恨廉颇,但渑池之会取得外交胜利,固然是蔺相如的智慧和勇气,而廉颇陈兵边境的震慑作用也不可忽视。这点司马迁在行文中有所暗示。

“赵亦盛设兵以待秦,秦不敢动”——赵国在边境也部署了大批军队,因而秦国也不敢轻举妄动。当时在边境率兵严阵以待的就是廉颇将军!

这再次证明:外交能力实际上是军事实力的延伸。

面对封赏不公,廉颇只能发泄到蔺相如身上,而绝不敢对赵惠文王有所怨言。赵惠文王对此心知肚明,封赏蔺相如官位高于廉颇,旨在打压廉颇,以惩戒逼迫赴秦及言辞不恭。

廉颇负荆请罪表面上向蔺相如认错,实则是认清了形势。争斗结果最终是自己吃亏,要么“今两虎共斗,其势不俱生”,要么被赵惠文王收拾。

廉、蔺“将相和”,赵惠文王对廉颇的“怨恨”并未消解。继续分析司马迁后续的记录。

是岁,廉颇东攻齐,破其一军。居二年,廉颇复伐齐几,拔之。后三年,廉颇攻魏之防陵、安阳,拔之。后四年,蔺相如将而攻齐,至平邑而罢。——《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

“是岁”即赵惠文王二十年,廉颇攻打齐国,打败了齐军;二十三年攻占魏国几;二十四年攻占魏国房子、安阳。二十八年,蔺相如率军攻打齐国,到平邑罢兵。

对照《赵世家》,廉颇、蔺相如战功相吻合。只不过《廉颇蔺相如列传》突出了廉颇的战果。然而,廉颇虽屡立战功,却并未再受奖升迁。这足以说明赵惠文王心中怨恨仍在。

或许有人质疑,蔺相如立功不是也未受赏吗?

的确!赵惠文王厚赏蔺相如为打压廉颇,岂料蔺相如一味地忍让躲避,甚至原谅廉颇的无端挑衅。所以,赵惠文王心中不快并未发泄,故而将蔺相如划到了廉颇阵营,自然也要另眼相待了。

其实,赵惠文王至死未能谅解廉颇。“其明年,赵奢破秦军阏与下”——赵惠文王二十九年,马服君赵奢率兵与秦军阏与一战成名。司马迁在此将笔触过渡到赵国另一为良将身上。

赵惠文王二十九年,秦国攻打韩国并顺势包围了阏与。赵惠文王询问廉颇、乐乘能否救援,两人回答救援太难。赵惠文王无奈派出曾是税务官的赵奢救援阏与。

岂料,赵奢“大破秦军阏与下(附近)”。“赵惠文王赐奢号为马服君”,“赵奢于是与廉颇、蔺相如同位。”赵奢仅此一役便位居“上卿”,然而廉颇并未心里不平衡。

赐号荣名、高官厚禄,赵惠文王高度表彰赵奢所为何事?

狠狠地打脸廉颇。赵奢不仅战胜了秦军,也驳斥了廉颇“难救”之说。

对比廉颇对外用兵接连获胜,赵奢获封昭示了赵惠文王的险恶居心。

阏与之战后四年,赵惠文王带着怨恨死去。

结束语:

“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徒以吾两人在也。”蔺相如曾说,秦国之所以不敢对赵国用兵,就是因为廉颇、蔺相如两人在。赵国安危果真系于廉、蔺二人?

未必!

赵孝成王七年,即公元前259年,“秦与赵兵相距长平”。起先廉颇率军与秦作战,采取坚守策略。秦军久攻不下,于是采用反间计,“纸上谈兵”的赵括取代了廉颇。最终,赵军惨败,四十多万士卒被坑杀。

此时,距离“将相和”已过二十年。

蔺相如“病笃”不能出征,建议赵王不要以赵括替代廉颇,“括徒能读其父书传,不知合变也”——赵括只是能够读懂赵奢所撰写的兵书,但是不知道灵活应变。然而,赵孝成王并未听从蔺相如劝告。

蔺相如、廉颇均在,赵国仍受秦国猛烈攻击且惨败。可见,所谓的将相和并非是赵国安全的关键。当然,将相不和必然会导致赵国安危受影响。

廉颇在赵孝成王时受封为信平君,位居代理相国,已经达到人臣的巅峰。

在赵悼襄王时,因乐乘取代自己将位,廉颇怒而攻击,由此开启了流亡生涯。起先逃到了魏国不受重用,又偷渡到楚国任将无功,最终客死异乡。

0 阅读:5

平民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