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王朝:杨金水看错三个人,错走三步棋,才把自己送上了不归路

王玄陵有笔札 2024-06-06 07:33:46

我们大家考虑一个问题:

作为浙江市舶司总管的杨金水,上面有嘉靖帝和吕芳保着他,中间严党和清流们也不敢得罪他,下面郑泌昌、何茂才生怕对他有牵连,在这种强大的背景之下,杨金水是怎样把自己折腾到“作死”的边缘呢?

对于观众读者来说,杨金水是个八面玲珑,政治嗅觉极高的人物。除此以外,用吕芳的话说,他这个干儿子:

“坏起来比谁都坏,可好起来是比谁都好。”

按理来说,已经在浙江呆了四年的杨金水,只要老老实实的做好自己的分内之事,不出错便是有功,谁也不敢把他怎么样,可杨金水怎么最后就沦为不得不装疯的境地呢?

你觉得杨金水到底败在了谁手里?海瑞还是赵贞吉?

其实都不是,因为根本轮不到他们俩,赵贞吉只是一味的甩锅自保,海瑞不过是给别人当了几回工具而已。

杨金水的失败,实际上是败给了他自己,败给了他的贪念,败给了他的聪明反被聪明误!

急着往上爬

想要看懂《大明王朝》,首先你要先明白一个问题:在整部剧中,大多数不处于权力核心的人物的反常行为,其实都是为了“急着往上爬”。

这五个字,最开始是吕芳送给冯保的。冯保为了“急着往上爬”,腊月二十九打死了周云逸,次年的正月十五又抢着去报祥瑞,最后如果不是因为吕芳的保全,恐怕也难有什么好下场。

其实“急着往上爬”的人并不止冯保一个,只不过大多数人我们都没有看出来罢了。从严党推行“改稻为桑”开始,很多人都把这个事情当成了绝好的机会,都把推行“改稻为桑”当成了自己往上爬的翘板。

第一个急着表现自己的是杭州知府马宁远,没错,这个人远非我们看到的那么简单,我在上一篇文章中已经专门的分析过。

作为胡宗宪一手提拔起来的人,在“改稻为桑”的政策推行以后,他第一件事就是忙着站队,不是站在胡宗宪这一边,而是站在自己的顶头上司郑泌昌、何茂才这一边。目的,当然是借着这次机会,想要登上“严党”的这艘大船,从而平步青云。

郑泌昌、何茂才就自不必说了,当然也是在“急着往上爬”,对于这样的人,我们不一一细数。

而大家不知道的是,杨金水所有反常行为的背后,同样是也为了“急着往上爬”。

往哪儿爬,当然是往司礼监的位置上爬。作为嘉靖帝小金库的掌管者,他在浙江织造局已经呆了四年,而嘉靖帝却是常年都缺钱,所以他在这个位置并不是表面看起来那么安逸。

所以,他也要借这次机会爬上去。

杨金水在太监中的地位是很高的,但是这个“高”不是因为市舶司总管的职位,因为论职位他比司礼监差着不是一个档次,甚至连失势之前的冯保都比不上。

之所以说杨金水的地位“高”,主要的原因有两个:

第一,他是吕芳的干儿子,是心腹;第二,他掌握着嘉靖帝的小金库,是嘉靖帝在江南的钱袋子。

嘉靖四十年一开始,朝局就已经陷入旋涡之中,主要的原因就是缺钱。国库缺钱,以至于连全国官员的俸禄都发不下去,连地方的灾情都没有钱赈济,连胡宗宪在东南抗倭的军费都捉襟见肘。

在这种情况之下,整个大明朝自上到下弥漫着一股怨气,这股怨气是要杀人的,是随时都会爆发的。

所以从这一年开始,倒严在嘉靖帝的心里已经提上了日程,因为他需要在关键时候,把严氏父子拉出来当替罪羊,从而保全自己的“圣名”。

但问题是,国库没有钱,大内同样也没有钱,这些都要靠严党去办,朝局还得靠严嵩顶在前面。

这是嘉靖帝的两难之处,所以整部《大明王朝》,嘉靖帝做出的很多决策,实际上都是在为“倒严”做铺垫。但同时,他又不得不在关键时刻,保证严党不提前倒下。

对于这些严嵩看得也很清楚,所以他一手抓钱袋子,一手抓枪杆子,就是为了延长严党的寿命。

在这种情况之下,他鼓捣出了一个“改稻为桑”的策略,目的就是为了让嘉靖帝在经济上更离不开自己。

而“改稻为桑”想要变成钱,最终还是要通过浙江织造局,因为海外的生意是织造局在谈,而把生丝织成丝绸也是织造局在干,所以这件事情就和杨金水有了联系。

按理来说,织造局的任务只是负责谈生意以及织丝绸,如果“改稻为桑”失败了导致生丝不够,没有办法织出杨金水所谈成的五十万匹丝绸的订单,这时自然有推动“改稻为桑”的官员们去背黑锅,牵涉不到浙江织造局。

但是因为杨金水“急着往上爬”,他想促成这次“改稻为桑”,从而完成他五十万匹的海外丝绸贸易,所以他就搅和到了这趟浑水当中。

其实,更深层次的原因是;“改稻为桑”成功以后,他就可以取代严党掌握嘉靖帝的钱袋子,让嘉靖帝不需要再像以前那样依赖严党,这是一份天大的功劳!

有了这份天大的功劳,他就可以离开浙江回北京,或许出任宫里某一局、某一司的总管,或许直接进入司礼监也是有可能的。

这个想法本身并没有错,但是,他却把事情想得有些简单了。

走错三步棋

原本,杨金水把这个事情想得很简单。

毕竟,事情是严嵩主导的,又有嘉靖帝的支持,而且在浙江推行这件事情的官员清一色的都是“严党”成员。

理论上来说,在这种情况之下,“改稻为桑”是不可能不成的。

结果,自从他掺和到这件事情里面以来,接连有三件事情让他失算,让事情越发变得不可收拾。

按照严嵩最初的建议,“改稻为桑”既然是国策,那么自然应该由内阁和地方政府推行,实际上一开始也就是这么干的。

最开始的时候,是由政府出面号召稻农改种桑苗,但问题是,这个事情在浙江开始执行的时候已经是四月,稻农们的稻苗已经都插到地里了。

按照正常的逻辑,这个时候有两个解决方案:

第一,让稻农留出自己的口粮,每一户稻农都拿出少部分地改种桑苗,如果杭州府的土地不够用,则把范围扩展到整个浙江诸府县。

第二,如果非要在杭州一府强制推行,那么官府至少要准备好足够的粮食,以借贷兼补偿的方式分给改种桑田的稻农们,让他们可以平安的度过这个年。

但,杨金水的第一个失算,就是他低估了浙江官员的贪。

整个浙江官府的行政机构,上到郑泌昌、何茂才,下到马宁远、常伯熙、张知良,没有一个人顾及百姓的死活。所有的人都想着在这里面捞钱,没有人愿意再往里搭钱。

当然,在郑泌昌、何茂才之上,还要通过这件事情分钱的人大有人在,为首的就是“小阁老”严世蕃。

所以,整个“改稻为桑”的国策,从一开始执行的时候就已经变了味。在浙江我们看到的第一幕,就是浙江知府马宁远带着士兵围堰踏苗,完全就是强制性的改,不给老百姓留活路。

这个时候,杨金水有了第二次失算,他错误估计了第二个人——浙直总督胡宗宪。

想要强制推行就必须要有兵,而杭州的兵都受胡宗宪的节制,所以这个事情就推行不下去了。

事实上,不管是杨金水还是郑泌昌、马宁远,之所以敢强制推行“改稻为桑”,他们所依仗的就是胡宗宪。因为他们所有的人,都认为胡宗宪是忠实的严党,这样想的甚至包括远在北京的裕王和徐阶等人。

结果是他们都想错了,胡宗宪并非党争之人,而且还是一个有良心的官,所以强制推行“改稻为桑”的事情就进展不下去了。

事情到了这一步,只能上报给严世蕃,结果严世蕃也看错了胡宗宪,他认为胡宗宪是受了谭纶的动摇,这才对强制推行的事情横加阻挠。

于是,严世蕃就出了一个馊主意,让杭州决堤直接把田淹了,这样杭州的百姓就不得不改种桑田了。

严世蕃之所以敢这么做,是因为他以为胡宗宪是在动摇,只要这件大案做出来,胡宗宪就不得不找准自己的位置,坚定地站回“严党”这一队来。所以,这样做是逼着胡宗宪去改,逼着胡宗宪去同流合污。

结果,严世蕃的命令到了杭州,还没有开始执行就又变了味了。

这么大的事情,如果到时候被捅出来,那可是株连九族的大罪。所以,郑泌昌、何茂才就先打了退堂鼓,但他们又不敢得罪严世蕃,只好找了个替死鬼马宁远来干这件事情。

而且,为了让马宁远就范,也为了给自己多一层保险,他们还拉上了浙江市舶司总管杨金水。

那么,事情到了这种程度,杨金水为什么还要跟着掺和呢?

一是贪念作祟,二是自作聪明。

其实他们算盘打得很好,因为前面有马宁远做替死鬼,“毁堤淹田”之后,只要马宁远死不承认,任何人也抓不到把柄。毕竟,牵涉到宫里和严世蕃,这种事情只要郑泌昌、何茂才下了结论,在浙江任何人也不敢私自下去查。

如果真到了瞒不住的那天,他们自然也会有办法让马宁远永远闭嘴,然后再把张知良、常伯熙推出去替死,事情自然也就了解了。

算盘打的很好,可这次杨金水又第三次失算了,他又错误的估计了第三个人——杭州知府马宁远。

他们认为马宁远很蠢,相信了他们的忽悠,可实际上马宁远早就给自己留了退路。

“毁堤淹田”之后,按理来说,马宁远应该去找郑泌昌、何茂才商量下一步计划。而对于郑泌昌、何茂才来说,只需要好好地安抚、许诺,让马宁远觉得自己没有了后顾之忧,马宁远就会彻底站到他们这艘船上。

到时候,一切就都可以按照计划进行了,只要马宁远死不承认,即便是胡宗宪知道事情的真相,在没有证据的情况下也无可奈何。

可郑泌昌、何茂才呢,事前没有对马宁远有任何安抚和许诺,杨金水为了给自己留后路,更是没有跟马宁远有什么直接交集。

于是,做下如此大案的马宁远惊慌不已,所以在事发之后,他竟然第一时间跑到了胡宗宪那里认罪,想要寻求胡宗宪的庇护,结果在胡宗宪的一番攻心之下,写下了认罪书。

这样一来,“毁堤淹田”的证据就有了,胡宗宪也就有了节制杨金水、郑泌昌的砝码。

从这以后,杨金水就开始慌了神,处处陷入了被动,以至于想要脱身都不可能了。

所以,在“毁堤淹田”以后,杨金水就在有意的和郑泌昌、何茂才划清界限,想把自己撇干净,结果却怎么都撇不干净。以至于严世蕃等人贱买稻农土地的事情,杨金水也不得不跟着在里面掺和。

小结

所以,从马宁远反水以后,杨金水就已经输了,他输在了他的贪念和自作聪明。

因为“毁堤淹田”的证据落到了胡宗宪手中,导致原本可以随时抽身的杨金水,不得不跟着郑泌昌等人一错到底。

因为只要严世蕃不放弃在“改稻为桑”中敛财,胡宗宪就不可能对这个事情松口,那么“毁堤淹田”的事情就早晚会被捅出来。一旦事情被公之于众,那么即便嘉靖帝想要保他,也不得不拿他当替罪羊了。

事情到了这个地步,他就变得进退两难,为了自保郑泌昌、何茂才会逼他,为了救百姓胡宗宪会逼他,为了倒严裕王、徐阶也会逼他。

所以,杨金水想不疯也难了。

【原创】王玄陵

原创不易,请多多关注!

0 阅读:107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