红楼梦:秦可卿一死,为何贾府就要败落?宁国府的权色交易之谜

王玄陵有笔札 2024-06-28 13:03:33

秦可卿身上有太多的谜团,除她死后盛大的丧礼以外,亟待解决的还有她的身世之谜。

身为宁国府的长房长孙,贾蓉为什么会娶这样一个出身卑微的女子为妻?向来好色的贾蓉,为何对绝色美人秦可卿置若罔闻?为什么秦可卿之死,成为了宁荣两府败落的第一征兆?

本文,我们就试着来解释以上谜团。

01 败落之兆

有三个人的死,是贾府衰败的重要转折点,这三个人分别是:秦可卿、贾敬(老太妃)、贾母。

贾母之死是在后四十回,我们且抛开不说。贾敬之死,正值宫里老太妃的丧期,此后贾府之内便氛围凝重,发生了一系列悲情的故事:

尤三姐自刎,柳湘莲出家,刘二姐吞金,金鸳鸯拒婚,来旺家强娶彩霞,绣春囊事件,抄检大观园,晴雯被撵夭亡......

但是贾府的由盛转衰的第一征兆,却是从秦可卿之死开始的,秦可卿死后给王熙凤托梦,劝诫王熙凤要为日后衰败做打算,又说道:

“三春去后诸芳尽,各自须寻各自门。”

秦可卿出身低微,她的父亲秦业只是一个“营缮郎”,而且秦可卿还是秦业早年从养生堂抱来的,这样出身的一个女子,为什么她的死会让贾府由盛转衰呢?

而且我们都知道,秦可卿私德不淑,与贾珍有不清不楚的关系,最后也是“淫丧”而亡身,这样一个人的死亡,为什么会给宁荣两府带来巨大的影响。

但是从三个人对待她的态度上,我们能看出事情并不是这么简单,婆婆尤氏对她的关心,老太太贾母对她的赞誉,北静王水溶对她的破格祭奠。

究竟是什么原因,会让这些人不在乎她的私德,反而去在乎她、关心她、赞誉她?

要知道贾府中的人,一个个瞪着双势利眼睛,如果不是因为其中有巨大的利益,他们为何会如此的一反常态,又为什么会选择一个出身低贱的人给贾蓉做媳妇儿。

以贾珍这些人的品性,给贾蓉娶妻是很好的联姻机会,在他们力所能及的范围内,如果不是找一个世家门第高攀,也应该是找一个巨富之家。

这让我们不得不重新审视秦可卿的身世,她真的只是一个出身卑微的贫寒女子吗?

据小说第八回交待,秦可卿的父亲秦业是“现任营缮郎”,“营缮郎”到底是个什么官职呢?

查阅史书才知道,历史上根本就没有“营缮郎”这个官职,而明清之时的工部却有个营缮司,主要负责皇家工程的建设,比如建造园林宫殿、亲王郡王府邸等。

营缮司的主管官员为郎中,官制为正五品,这应该就是秦业所担任的“营缮郎”一职的来源,相当于现在国家工程部下的某局局长。

也就是说,秦业并非是一个不入流的小官,相反“营缮郎”的权力是很大的,而且这是一个非常有油水的官职。

单就官位而论,荣国府的贾琏就是个五品同知,清朝时期的知府也不过是个从四品。而营缮司郎中,是工部除尚书、侍郎以外的三号人物,论地位比同级别的同知要高得多。

而贾琏这个五品主事,已经是宁荣两府中的最高官职,小说开场之时贾政不过是个从五品员外郎,而宁国府的贾蓉不过是在秦可卿死后,才捐了个龙禁尉的虚职。

所以,从官场地位上来论,荣国府根本就比不上秦业,宁国府差的就更远了。

02 政治联姻

营缮郎明明是个很有油水的官职,可秦业为什么还那么穷呢?

第八回,秦钟想要入贾府的家学,秦业自诩“换囊羞涩”,最后勉强才“东拼西凑的恭恭敬敬封了二十两贽见礼”。

秦业真的这么穷吗?

秦钟临死以前,两个远房婶母和一堆不知道哪里来的兄弟,都围到秦业的家里面,这明显是赶着来分绝户家产的。

而秦钟吊着一口气不肯咽下,也是在担心“家中无人掌管家务”,又惦记着“父亲还留积下三四千两银子”。

大家试想一下,作者为什么要这样写,为什么要这样前后矛盾。如果秦业家里真的有三四千两银子,何至于当初连二十四两贽见礼都需要勉强才能凑出来?

我认为只有一种可能性,作者通过对秦业遗产的交待,想要告诉我们这样一个事实,那就是:秦业一直都在隐藏家产!

他之所以要这样干,自然是要隐藏他借职务之便捞钱的事实。

秦钟向来生活拮据,所以在得知父亲有这么一大笔银子之后,才会把钱财看得比命要紧,因为他根本没有见过这么多钱。由此也可以推测,秦业所遗留的财产,可能也不止这些,只不过大部分不知道藏到了哪里。

要知道,就连贾芸给大观园种树,这么巴掌大点的活儿,预支了二百两银子,他转手就赚了一百五十两,可想而知做国家工程会有多大的油水。

更何况秦业作为“营缮郎”,所经手的都是皇室的大工程,动辄就是上百万两银子,作为直接负责人的秦业怎么可能会没有钱。

只不过,像工部这种重大的工程,自然会有很多人盯着,秦业虽然是主管者,但是放眼整个权力阶层来说,他毕竟还只是个小角色,这种程度上的贪腐不是他一个人能主宰的。

所以可想而知,这必定是一条食物链,秦业只是处于食物链下游的小虾米,而上面需要分钱的人恐怕是大有人在。

也就是说,职务和权力的结合与交易,才能实现利益最大化和风险最小化。

如此一来,作为都中望族的贾府就成了很好的选择,虽然贾府经过了几代人的世袭以后,已经没有了往日的权柄和地位。

但是,作为曾经的世家大族,毕竟是“百足之虫,死而不僵”,其在上层之间的政治影响力不可小觑,他所具备的人脉关系不是秦业一个“营缮郎”所能比拟的。

秦可卿之所以嫁给贾蓉,书中有交待,说他“素与贾家有些瓜葛”,可他能与贾家有什么瓜葛呢?

要知道,像贾府这样的世家大族,不是谁都能与他们攀交情的,贾雨村就是个很好的例子。

那么,秦业和贾府到底有什么瓜葛呢?

03 权色交易

对于贾府和秦业的瓜葛,作者其实早就给我们埋下了伏线。

第二回,冷子兴在介绍贾府的时候说道,荣国公贾代善临终之前上了一道遗折,皇上便赏赐他的次子贾政为主事之衔,在小说开篇时已经升任员外郎。

那么,贾政到底在哪个部担任员外郎呢?

紧接着第三回,作者就借林如海之口给我们交待,贾政正是在工部担任员外郎。

所谓工部员外郎,其实就是工部下辖某司的副职,直接隶属于该司的郎中管理。也就是说,贾政和秦业是同僚,而且是上下级关系,而且很有可能两个人同属一个司,是领导和被领导的关系。

换句话说,秦业是工部营缮司郎中,贾政是工部营缮司员外郎,秦业是贾政的顶头上司。

所以,这应该就是秦业与贾府之间的瓜葛,秦业为了仕途的稳定,需要在政治上寻求庇护,而对于营缮司的大蛋糕,有很多当权者也想着参与其中,贾府就成了秦业最好的选择。

而官场上最稳定的政治联盟,无过于儿女亲家关系,就这么着,正当适龄而且身为荣国府嫡孙的贾蓉,就成了政治联姻最好的选择。

也就是说,贾蓉与秦可卿的结合,贾政在其中应该充当了媒人的角色。而对于宁国府来说,能够和秦业结亲,在某种程度上来说也属于“高攀”,毕竟宁国府已经是有势无权的空架子。

然而,从贾蓉对待秦可卿的态度来看,事情并非是表面看起来那么简单。贾蓉是个很好色的家伙,可对于相貌一流的秦可卿,却是毫无夫妻之实,两个人是“相敬如宾”。

有人可能会认为,这是因为秦可卿和贾珍搞到了一起,以至于贾蓉对自己的妻子不敢再下手,但这很明显是说不过去的。

比如,贾珍和尤氏姐妹的关系,贾蓉是再清楚不过的,可他还是要撺弄着贾琏娶尤二姐,从而达到自己浑水摸鱼的目的。

贾蓉这个小子有色心,也有色胆,何曾在这方面把他老子放在心上,更何况面对着的还是他的合法妻子?

所以这只有一种可能性,贾蓉和秦可卿的夫妻关系,是在掩人耳目,实际上秦可卿另有所属,而那个人是贾蓉无论如何也不敢招惹的。

这其实非常好理解,以宁国府的势力,想要主持营缮司的工程分赃,是远远不够格的,贾府在其中所发挥的作用,充其量只能是一个政治掮客。

因为在古代,大臣勋贵之间的结交,是官场上的大忌讳,皇帝对百官的交往会有严密的监控,所以那些处于上层的人和秦业交往是很不便利的。

但贾府就不一样了,贾府作为世家大族,在京城有很多的人脉往来,这让他们更容易在勋贵之间走动。最为关键的是,宁国府是没有官职的,只有一个三品将军的空爵位,并不在皇帝的监控范围之内,也不会引起皇帝的忌惮。

所以,宁国府最容易在其中充当这个政治掮客。

04 链条断裂

而且,做这件事情对宁国府来说,有着很大的利益。

乌进孝进府的时候,作者已经给我们介绍了宁国府的财务状况,因为没有官职在身,宁国府没有进银子的渠道,所以早已经是入不敷出的状态。

所以,宁国府参与这件事情,既可以为自己增加一笔不菲的收入,又可以为自己寻求政治靠山。

而整个利益链条的关键,就在于秦可卿,而工程项目的具体执行者,则是秦业和贾政。

秦可卿是秦业从养生堂抱养的,所以是养女的身份,而古代对于养女的归宿,一般来说有两种:一种是作为歌姬或童养媳,一种是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比如,《三国演义》中的貂蝉就是王允的养女,她先是被王允培养做了歌姬,后来又献给董卓作为政治联姻的工具。

秦可卿的身世和经历大致也是如此,秦可卿长成以后风流婀娜,秦业对他肯定是进行了相当的培养,这才能让她在公侯之间游刃有余。

在以工部营缮司为核心的这条利益链条上都有些什么人呢?

我们看秦可卿死后的丧礼就知道了,所谓“四王八公”之流,不见他们参加贾敬的丧礼,反而跑来参加秦可卿的丧礼,就知道这里面的猫腻不简单。

秦业在营缮郎的位置上呆了很多年,一直呆到了七十岁,而贾政在郎中的位置上也呆了很多年,可知这其中的利益关系复杂繁复。

如今秦可卿一死,维系这种利益关系的核心人物不在了,利益链中留下的大量善后工作,相关的参与者自然要来清算。

平日里他们被皇帝盯得紧,如今借着宁国府盛大的丧礼,正好堂而皇之的解决这些问题。

为什么秦可卿的丧礼,不但连北静王这样的角色都来了,甚至连所谓大明宫的内相太监都来参加,有了这背后的利益关系,大家也就能想明白了。

而北静王在丧礼的表现尤为奇怪,他不仅亲自参与祭奠,而且在出殡的当天在自家的路祭棚旁站立相送。由此可见,他和秦可卿的关系不简单。

我们前面的文章考证过,秦可卿的病,其实是因为多次流产身体不调,外加巨大的心理负担所致。

而贾蓉对秦可卿丝毫不敢染指,贾珍即便不轨,也不敢让秦可卿屡屡怀孕,由此可知秦可卿在其中扮演了什么角色,我实在不忍直说。

在秦可卿的判词当中,提到“造衅开端实在宁”,是说宁国府是贾府衰败的罪魁祸首,那么宁国府到底犯了什么错呢?

显然是因为贾珍和秦可卿的关系,按照脂砚斋的批语,秦可卿是因为和贾珍的关系被人撞破,最后才自缢在天香楼。

秦可卿在以宁国府为轴的整个利益链条中,发挥着最为核心的交际作用,却因为贾珍的色心导致她死亡,从而导致整个利益链条的断裂,这才是宁国府最大的罪。

可想而知,秦可卿死后,那些贾府曾经的庇护者肯定会抽身而退,迅速的和贾府撇开关系,贾府在失去了政治庇护以后,日后很多事情被翻腾了出来,被抄家也是理所当然的事情了。

具体的体现也很多,比如:秦可卿死后,身为营缮司郎中的秦业旋即去世,就连他的独生子秦钟也跟着走了;不久以后,在工部呆了很多年的贾政,被明升暗降,外放作了学政。

而当初的知情者们,也时不时的到贾府威胁、打秋风,第七十二回贾琏正在和凤姐说话,突然有人回到:

“夏太府打发了一个小内监来说话。”

贾琏听到以后,立马就皱起了眉,说道:

“又是什么话,一年他们也搬够了。”

由此可见,这位夏太监到贾府敲诈不是一回两回了,接着贾琏又抱怨道:

“昨儿周太监来,张口就一千两。我略应慢了些,他就不自在,将来得罪人之处不少。”

为什么这些太监纷纷派到贾府要银子,而且不给就会得罪他们,明显是有把柄在他们手里,而能让太监拿到把柄的,想来也只有皇家工程的事情。

小结

篇幅较长,最后做个小结:

贾府经历五代人,早已经不是祖上的光景,贾政这一代人开始,贾府已经没有了什么权势,所以也就失去了维系富贵生活的收入来源。

所以,身为工部营缮司员外郎的贾政,就和上司秦业达成了联盟,以宁国府和秦可卿作为核心,围绕着营缮司建立了一条巨大的利益链条。

这条利益链条,为贾府延续了多年的富贵生活,也为贾府提供了强大的政治庇护。

可是,色令智昏的贾珍垂涎秦可卿的美色,两个人长期维持着不正当关系,最后因为事情暴露导致秦可卿自缢。

秦可卿死后,巨大的利益链条难以维系,曾经参与的勋贵们纷纷抽身而退,贾府失去了政治庇护和经济来源,从而开始走向衰败。

0 阅读:34
评论列表
  • 2024-06-29 14:04

    贾敬原型福王,各方面都很像以外,书中的提示明显的两点:1乙卯科进士,福王被封是乙卯年第二年就藩,就藩地是洛阳,洛阳最早作为第二皇城是唐高宗李治,洛阳第一人。福王死也是下一个乙卯年左右。另外,红楼梦文体是楚辞体,典故多出自诗词,乙卯在诗词中的典故莫过于苏轼的“十年生死两茫茫”那首乙卯年做的诗,这首诗是苏轼纪念少年原配夫人(少年原配对于福王,就是皇帝位置),叫王弗,王弗反过来即“福王”。2,“殡天”,这是个错误字,却是有先例的。自古人死称“宾天”,唯有前面说的,洛阳第一人唐高宗李治死,有文《高宗殡天》,后人都难以理解,这里用“殡天”,明显提示此人是洛阳第一人。即福王朱常洵。

王玄陵有笔札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