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每次见到贺龙,总要谈及一人:如果他还活着该多好啊!

品读古今 2024-05-03 03:33:09

哈尔滨革命烈士陵园里面有一座烈士墓,看上去和边上其他的烈士墓并没有什么不一样,唯一不同的是,这座烈士墓的墓碑是由贺龙元帅亲自撰写。

陈赓每次见到贺龙,总要谈起此人,不无惋惜的说到:“如果他还活着该多好啊...”

陈赓

1、大户陈家的放牛娃

陈赓出生于湖南湘乡龙洞乡泉湖村,祖父是湘军将领陈翼怀,陈家在当地是有名的大户。

12岁那年,陈庚家里来了一个小牧童,小牧童名叫卢冬生,比陈赓小五岁,家在离陈家二十多公里外的湘潭史家坳。

陈家家风纯良,对雇工一直都很好。性格开朗的陈赓并没有把卢冬生当作家里的仆人,而是好伙伴、好朋友,从私塾放学之后,经常主动找卢冬生玩耍,教他识字。在陈赓那里,卢冬生感受到了兄长般的温暖。

从私塾毕业后,陈赓进入东山高等小学堂寄宿读书。这所东山小学是当时最早的一批新式学堂之一,办学理念开明,毛泽东等人也曾就读于此。

在东山小学,陈赓接触到了很多新知识,新思想,周末回到家后,就讲给卢冬生听,这个放牛娃心中也渐渐萌生出了革命的种子。

每周卢冬生都要走十几里山路,去给陈赓送一些衣物和日用品。十来岁的孩子单独在山路上行走,难免会出一些意外。在一次去学校的路上,卢冬生被一条恶狗咬伤了腿,还是撑着一瘸一拐的走到了学校。

陈赓看到后非常心疼,带他去上了药,又把自己的衣服拿出来给卢冬生换上,晚上两人就在一个床铺上挤了一晚,第二天请了假把卢冬生送回去。

然而,陈赓和卢冬生这段纯真的友谊只维持了两年。14岁时,陈赓家里为他指定了一桩婚事,女方同样是一个大户人家的小姐,比他大两岁。接受过新思想的陈赓对这门婚事十分抗拒,为此他不等毕业就偷偷跑出家,到湘军鲁涤平的部队中当兵。

青年时期的陈赓

陈赓离家出走后不久,卢冬生也离开了陈家,开启了流浪打工的岁月。他先是去了一家铁匠铺当学徒,忍气吞声干了三年,不仅一分工钱也没有拿到,老板还延长了出师期。卢冬生受不了这个气,来到了煤场当挑夫。这里的老板经常克扣工钱,卢冬生联合工友去讨个说法,老板却叫来警察要抓他们,无奈之下卢冬生只能逃跑。

有了这段经历之后,卢冬生心想,为何不像陈大哥一样,也去当兵呢?

1925年,17岁的卢冬生只身来到湘军唐生智的第四师当兵。国民革命政府成立后,唐生智宣布接受国民政府领导,第四师改编为国民革命军第八军。卢冬生也成为了一名国民革命军战士,之后参加了北伐,从广东一直打到武汉。

1927年春,卢冬生在军中意外和陈赓重逢,两人都十分高兴。此时,陈赓已经从黄埔一期毕业,正担任特务营营长,并且已经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是一个已经有五年党龄的老党员。陈赓把卢冬生调到特务营当副官,昔日的主仆如今成了并肩战斗的战友。

在陈赓的影响下,卢冬生也接受了共产主义思想,从一个只为扛枪找出路的穷小子,成长为一名坚定的革命者。

卢冬生

2、救命恩人

“四一二”政变后,唐生智倒向了蒋介石、汪精卫,在部队中驱逐、抓捕共产党人。在党中央的指示下,陈赓、卢冬生等人转移到了南昌,参加了南昌起义。

起义失败后,陈、卢两人随贺龙南下,陈赓任第3师6团1营营长,卢冬生担任副官。作为起义军的先头部队,第3师与前来追击的国民党钱大钧部在赣州会昌城外展开激战,战斗进行了四个小时,最后第3师因为寡不敌众,被迫撤退。

撤退途中,陈赓腿部被子弹击中,血流如注。旁边的卢冬生见状,立即抱起他滚入了旁边的田沟里,然后包扎伤口,然后隐蔽在草丛中。等敌人撤去后,卢冬生同几个战士一起,把陈赓抬到了会昌城里。

组织上见陈赓伤势严重,安排他就近养伤。但是陈赓坚决不同意,要随大部队一起行动,卢冬生也表示,再苦再累也不会抛下他。

就这样,一路上卢冬生背着陈赓,随大部队来到了汕头,进了一家日本人开的诊所治疗。几天后,起义军撤离汕头,混乱中陈赓和卢冬生并未接到撤退消息,等他们看到了满大街的国民党士兵后早就为时已晚。

偏偏这时候,日本医生让陈赓离开诊所,不然就向国民党告发。无奈之下,卢冬生只能背着腿已经肿的无法行走的陈赓,转移到了当地一个工人组织的藏身处,然后在工人的帮助下,两人登上了开往香港的轮船。

到了香港后,卢冬生立即带着陈赓去找医院治疗。可是医院一看是枪伤,都不敢治,将他们拒之门外。

两人只得在马路上游荡,期间还要应付巡警的盘问,最后实在走不动了,陈赓指着前面一间房子对卢冬生说到,扶我上那休息一下。

卢冬生用衣角抹着满脸汗水:“那是厕所!”

陈赓说:“厕所也行。如今只有它对咱们开放。”

卢冬生一想也对,于是扶着陈赓蹒跚着走进厕所休息。这时两人已经一天没吃东西了,肚子饿的咕咕直叫。

陈赓看到厕所斜对面有一家西餐厅,自言自语的说到:“这时候要是有顿西餐吃该多好啊。”

卢冬生听到后,一摸口袋,还有几块钱,高兴的说:“我去叫。”

不一会儿,一个带着白帽子的服务员托着餐盘过来,东张西望的向卢冬生问道:“用餐的人呢?”

卢冬生认真地指指厕所门:“在里面。”

服务员的以为被愚弄,倏地变脸,破口大骂道:“赤佬,寻开心!你要砸我们的生意呀?”

陈赓在里面听得哈哈大笑:“冬生你太老实,我一句话你就去了。你不想想,谁家的西餐肯送到厕所里来!”

之后几经辗转,卢冬生把陈赓带回来了上海,和上海党组织取得了联系。陈赓在宋庆龄的帮助下治好了腿伤,并和卢冬生一起,在上海特科开展工作。

后来陈赓对别人讲起这段不寻常的经历时,总是说:“没有卢冬生,就没有我陈赓。”

3、将星陨落

大革命失败后,党内不少人意志消沉,对革命前景悲观,甚至出现了一些叛徒。但是卢冬生的革命意志却越来月坚定,他从周恩来、陈赓等共产党人身上,看到了一种伟大的革命精神。这年12月,在陈赓的介绍下,卢冬生加入了共产党。

12月底,当时滞留上海的贺龙向中央提出,要回湘西拉队伍。中央同意了贺龙的请求,派周逸群一同前往,卢冬生负责护送。

一行人到达湖北监利后,贺龙听说这里驻扎一支团防,决定去“拜访”一下。贺龙昂首挺胸径直走入团防驻地,团防队长见贺龙气质不凡,急忙迎了上来。贺龙一把抓住那名队长的手腕说到:“我是贺龙,特来借枪!”

队长一听贺龙二字,心下大惊,旁边一个团丁见状想要拔枪,不料被卢冬生早已看在眼里,抬手就是一枪,警告他不要轻举妄动。

在卢冬生的威慑下,其他人都呆在原地,贺龙等人趁机一拥而上,迅速缴获了6支步枪、4支驳壳枪以及200多发子弹,为回去拉队伍增加了不少底气。

回到老家湘西桑植洪家关后,贺龙凭借在当地的旧关系,很快拉起了一支三千多人的队伍。卢冬生则担任起交通员的任务,在湘西和上海之间往返,传递情报和中央的指示。

1928年8月份,卢冬生再次经历重重困难,从上海回到湘西。此时贺龙的部队在与国民党军交战中遭遇重大失利,队伍只剩下91个人,72条枪,躲在湖北鹤峰堰垭的大山里。

卢冬生找到贺龙后,给他带来了党中央的最新指示,积极借鉴井冈山斗争的经验,组织农民协会,发动农民起来斗争,发展党组织,建立起稳固的根据地。

卢冬生带来的中央指示,给身处困境中的贺龙带来了希望,犹如在茫茫黑夜中找到了前进的方向。

贺龙

这次贺龙不打算再放卢冬生回去了,他向中央写信,请求让卢冬生留在鄂西根据地工作。就这样,卢冬生留在了贺龙身边,成为贺龙麾下一名得力干将。

贺龙按照中央指示,在鄂西建立根据地,组建了红4军,队伍很快又发展到了四千多人,卢冬生任警卫营营长。后来贺龙的红4军改编为红3军,贺龙任军长,下辖第7、8、9师,卢冬生调任第7师20团团长。

第三次反“围剿”时,贺龙和政委关向应率第8、9师跳出包围圈进行外线作战,湘鄂西中央分局书记夏曦带领7师等部留守。其他地方部队暂编为鄂西独立师,王炳南任师长,卢冬生任政委,进行突围。

在离开主力、敌情严重、给养不足的困难情况下,卢冬生表现出极强的独立工作能力。他和王炳南率领部队灵活机动,不和敌人硬拼。经过三个月转战后,这支部队不仅没被消灭,反而壮大到一千多人。

贺龙对卢冬生的才能非常欣赏,部队会合后,卢冬生再次被提升,任第7师师长。

第三次反“围剿”胜利后,红3军暂时赢得了喘息之机。然而,夏曦却极力推行“左”倾路线,又在根据地内大搞“肃反”,让本就处境艰难的红3军更加雪上加霜,部队锐减至三千人。

在这种情况下,贺龙提出各部分开行动,打出去开辟新的根据地,夏曦则随卢冬生的第7师行动。

为了加快行军速度,卢冬生让夏曦带着非战斗人员先走,自己率部掩护断后。岂料,才第二天卢冬生就追上了夏曦,一问才知道,夏曦被一条河挡住了去路,停在岸边束手无策。

卢冬生为人正直又实诚,他早就对夏曦的所作所为看不惯,见此情形更加火冒三丈,劈头盖脸的责问道:

“你怎么还没有过河啊?你的本事哪里去了?你不是有本事杀人吗?把那么多创造苏区的同志都杀了,还说他们创造苏区是为了破坏苏区。现在遇到一条河都过不了,连累部队受损失,你算什么党员?!”

夏曦自知理亏,连声说:“冬生,别生气,我们一起想想办法过河。”

后来在一些公开场合,卢冬生都直言批评夏曦,使得夏曦心生记恨,想整他但又抓不到把柄。

1935年11月,卢冬生率部踏上长征的道路。在抢占金沙江石鼓渡口的战役中,卢冬生果断命令部队扎木筏、竹排强行渡江,消灭了对岸敌人,夺取渡船,为后续部队渡江创造了便利条件。卢冬生和部队因此受到嘉奖。

1936年7月,张国焘率红四方面军南下,妄图分裂中央。卢冬生坚决反对这种分裂行为,和贺龙、任弼时、关向应等一道,率部与红二方面军一同北上。

这年10月,红二方面军与前来接应的红一方面军在甘肃会宁胜利会师,宣告长征结束。卢冬生赶到河连湾,见到了久别的陈赓,两人聊了很久。

抗日战争全面爆发后,陕北红军被改编为八路军。卢冬生所在的红二方面军被编为120师,贺龙任师长,卢冬生担任120师358旅旅长,而陈赓被任命为129师386旅旅长。

谁能想到,当年的放牛娃穷小子,如今成长为将军了。

卢冬生虽然年轻,但是长年征战,多次受伤,身体状况不太好。鉴于这种情况,中央把卢冬生、刘亚楼等身体有恙的高级军事干部送到苏联,一边养病一边学习,358旅旅长一职由张宗逊接替。

1941年,卢冬生从苏联伏龙芝军事学院毕业,他不仅修完了全部课程,还学会了一口流利的苏联话。

正在他踌躇满志,准备回国为抗战效力时,苏德战在遽然爆发,回国的道路被阻断。在此情况下,卢冬生被派往远东地区,加入由中国东北抗联将士编成的苏军第88旅,成为一名苏联红军少校军官。

抗日战争结束后,卢冬生和88旅旅长周保中一起回国,被任命为哈尔滨卫戍司令。当时的哈尔滨情况复杂,有国民党军,有土匪,还有苏联红军,秩序异常混乱。

1945年11月,陈云等东北局领导抵达哈尔滨,成立中共中央东北局北满分局,主持东北工作。陈云到任后立即在哈尔滨东大直街178号主持开会,由于走的匆忙,行李还在火车站附近的住所。

考虑到局势比较混乱,大家建议陈云安全起见不要回住所。这时卢冬生自告奋勇去帮陈云取行李,说自己会俄语,一旦遇到麻烦也好解决。

谁知道,这一去竟造成了一位将星的陨落。

陈云和一名警卫员取完行李后往回走,路上遇到几个苏联兵正在打劫中国老百姓。生性直率的卢冬生立即上前用俄语喝止,并掏出他的苏联军官证,让这几个苏联兵把财物归还。

岂料,这几个苏联兵害怕卢冬生去上级那告发他们,顿生杀人灭口之心,对着毫无防备的卢冬生开了一枪,子弹打中太阳穴,当即没了呼吸。警卫员就地顺坡滚了下去,方幸免于难。

警卫员把这个噩耗传回后,陈云等悲痛万分,立即与苏军交涉,但是由于苏军的不作为,这件事最后落得个不了了之。

卢冬生牺牲时年仅37岁。这颗在苏联深造多年的一代将星,正是大展宏图之时,却突遭横祸,意外陨落。

远在晋绥的贺龙得知卢冬生牺牲的消息,不禁失声痛哭,连连叹息:“冬生牺牲得太可惜了,他是难得的好指挥员呀!”

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在哈尔滨市革命烈士陵园为卢冬生烈士修墓立碑,贺龙为卢冬生撰写碑文。陈赓每见到贺龙,总要谈起卢冬生,不无惋惜地说:“如果他活着该多好啊……”

0 阅读:1

品读古今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