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跨介质打击武器要来了?突破超空泡技术?威力将有多强?

婀哥的杂 2024-06-06 20:04:42
如果您喜欢这篇文章,麻烦手动点击右上方的“关注”。感谢您的支持和鼓励,希望能带给您舒适的阅读体验。

中国军工再创世界第一?我国掌握黑科技:超空泡技术,或将助力我军导弹的跨介质打击?威力将有多大?

2022年9月13日,中国媒体《南华早报》刊文声称,跨介质导弹“鱼雷”再也不是梦,我国新款导弹或可以同时具备空中飞行能力与入水超空泡潜行能力。

看惯了“超音速”“高超音速”,“超空泡”倒是一个比较新鲜的概念,它究竟指的是什么呢?

掌握了“超空泡”技术,对我国来说又意味着什么呢?

掌控未来海战的神器

如果只看名字,不明所以的朋友们甚至会认为是不是打了个错别字?

事实上“超空泡”与火炮系统无关,只是一种很有意思的物理现象。

初高中物理学过,物理流速越快压强越小,所以水下潜行器运动速度越快,外部所承受的水压也会随之减小。

当潜行器运动速度达到一定临界值,也就是每秒50米时,附近水压无限趋近于水蒸气的压力,液体性状也会随之发生改变,从水变成水蒸气。

一般情况下这些水蒸气会聚集在潜行器尖锐边缘处,积少成多在无边液体中形成一个由水蒸气构成的空穴,也就是所谓的超空泡现象。

道理很容易理解,它对于军工产业有什么影响呢?

水是船舰运动的载体,却也会为船舰、导弹、鱼雷的航进行程施加阻力。

理论上可以利用超空泡技术,在潜行器周边形成一个松散的气泡层,从而减少潜行器与水流之间的相互摩擦,降低潜行器在航行中所受到的阻力,最终实现提速效果。

问题在于作为一种天然物理现象,超空泡本身并不受人为因素控制,一般情况下它会聚集于鱼雷尾端尖锐处,或者是潜水艇螺旋桨附近,无法对整个潜行器进行包裹。

好在科学家们想到,可以改变航行器形状,比如说在传统鱼雷前端加装一个圆锥形导头,将超空泡效应的发生点从鱼雷尾部改为鱼雷前端,从而实现整体包裹。

苏联是这方面的行家,他们在20世纪70年代所推出的“暴风”鱼雷时速高达每小时370公里,可以在400米深的水下,攻击以50节航速狂奔的潜艇。

进入21世纪后,超空泡技术开始向其他领域发展。

美国学者曾发表论文称,超空泡技术可以使水下舰艇的速度提高60%以上,并且它还可以提高舰艇发动机运转效率,提高舰艇续航能力等等。

2011年8月,全球首艘超空泡船舰“幽灵号”正式问世。

作为一项尚在开发阶段的新技术,美国人短时期内没有将超空泡技术用于军工领域的打算,“幽灵号”只是一艘用于试验观测的“原型船”。

可它的横空出世,依旧给人以沉重的震撼,原因相当简单,作为一艘水上航行工具,它的前行速度简直太快了。

水上船舰与陆上交通工具不同,在陆地上,只要发动机给力大块头不影响行驶速度,但是在汪洋中,过大的体型基本意味着与机动性无缘了。

举一个不太恰当的例子,全球航母行进最高速度普遍在30节左右,但是小型摩托艇的航行速度50节都轻轻松松。

当然运载能力一般与船舰机动性成反比,摩托艇撑死只能靠两个人“搭便车”,航母可是能搭载好几十架战斗机呢!

根据官方公开的相关数据,幽灵号最高时速高达每小时97千米,折合下来就是52节的航速,但是它可和摩托艇不一样,作为一艘船舰,它的承载力可强多了。

相关专家表示在超空泡技术的参与下, 幽灵号行进过程中遇到的摩擦阻力,还不到过去的1/900,这也意味着将超空泡技术应用于现代化船舶上的设想完全可行。

手握黑科技的中国

与美苏的研究方向不同,我国更偏向于研究超空泡效应,对潜射导弹产生的效用。

大家总说三位一体核打击能力,可你知道究竟是哪三位吗?

空军有战略轰炸机,陆军有洲际弹道导弹,至于海军能发射导弹的可就多了,055大驱有112个发射单元,054A护卫舰也拥有导弹发射能力,但他们都不能发射核弹。

简单来说,战略核潜艇发射的战略潜射导弹,才是三位一体核打击版图的最后一块“皮肤碎片”。

潜艇的最大王牌就在于出其不意,它可以隐身于汪洋之下对海面上的目标实施精准打击,然而想要发射一颗潜射导弹并不容易。

潜艇并不能随时随地进行导弹打击,潜射导弹的体型非常大,向上发射时需要承担的阻力也相当可观。

如果水下行进周期过长,潜射导弹突破水面后很可能出现动力不足等问题。

所以为了保证导弹发射成功率,潜艇在执行导弹发射任务前,必须先将舰艇上浮,满足发射需求后,才可以按下发射按钮。

简单的一升一降可没有说出来这么容易,实战过程中,反潜直升机会始终在以方战舰附近海域巡视,一旦发现敌方潜水艇的身影,往往就是几枚反舰鱼雷打下去。

为了从根本上解决潜射导弹发射难题,我国选择将超空泡技术“搬”过来。

这么多年来,“超空泡潜射导弹发射技术”一直停滞不前是有原因的,虽然人类也仅仅类似技术灵活运用于鱼雷之上,但鱼雷与导弹可不是一个量级的。

首先,二者的炮口初速度不同。

鱼雷体型小,发射初速度较大,一般情况下可以自行产生超空泡效应。

潜射导弹由于体积庞大且发射机制不同,初速度普遍在每秒50米以下,无法满足相关要求。

第二点则要考虑到二者体型上的差别。

即使在推进系统的加持下,潜射导弹的行进速度满足了产生超空泡效应的必备条件,也很难让整个庞然大物处于水蒸气气泡的保护之中。

我国科研人员又是怎样渡过技术难关的呢?

原理非常简单,既然无法主动产生超空泡效应,我们便在潜射导弹前端加装一个“先遣系统”。

在程序命令下,“先遣系统”率先突破每秒50米的临界点,通过各类精密计算,使产生的气泡足以完全包裹一颗潜射导弹。

不少军迷认为,该项技术将与中国最新款潜射导弹相搭配,成为我国又一“护国神器”。

跨介质打击武器

中国科研人员对于超空泡效应的利用,可不仅仅局限于潜射导弹。

既然可以利用相关技术,实现水下对水上的跨介质打击,为什么不能反其道而行之,搞一搞水上对水下的火力压制呢?

2022年9月,我国成功将这个设想化为现实,跨介质导弹“鱼雷”的发射进程大概分为三个阶段。

第1部分为水上飞行阶段,导弹从垂直发射单元中弹出,利用固体火箭冲压发动机加速至超音速,上升到万米高空后,再以2.5马赫的速度进行超音速巡航,巡航总路程可持续200千米左右。

第2阶段为海上行进阶段,在接收到计算机指令后,“鱼雷”导弹开始进行精准制导,向目标无限逼近,距目标20千米左右时,掠海飞行模式正式开始。

在此阶段,导弹会在海平面上数米高速掠行,不同国家的导弹在此阶段,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行进方式,很难实现所谓的精准拦截。

等到距离打击目标10公里左右时,正式开始第三阶段。

导弹一个猛子扎入汪洋之下,以类似“鱼雷”的行进方式,利用水冲压发动机不断向目标进发。

在超空泡效应的帮助下,导弹将以每小时360千米的航速快速推进,在绝对的速度压制力下,水下反导系统很难做出精准反应。

除了跨介质导的打击外,我国对于超音速潜艇也有很多想法。

早在2014年8月,哈工大流体机械及工程研究所教授李凤臣在接受香港《南华早报》采访时就表示过,他们已经掌握了“超空泡”制造技术并且正在探究将该技术应用到潜艇上的可能。

想要让潜艇完全处于水蒸气气泡的包裹下并不容易。

一方面,在实战过程中,潜艇很难保证长期稳定的高航速航行。

另一方面,潜艇处于空泡包裹之下,就意味着它的动力系统及其他组件不会与水直接接触,那又该如何操作机械装置,将潜艇控制在预定航线中呢?

李凤臣向记者透露,当前科研人员已经找到了问题的相应解决方式,理论上可以事先在潜艇表面覆盖一层与水不相溶的液体薄膜,人造薄膜与机械零件直接接触,从而增加潜艇的可操作性。

但是在正常行驶过程中,海水与液体薄膜产生摩擦,注定会对薄膜产生耗损,如何解决薄膜耐久度是必须解决的问题之一。

不过李教授也十分乐观地表示,中国走了一条极具特色的道路,我们将液体薄膜和超空泡技术结合在一起,或许能够实现更加伟大的成就。

不知不觉间,中国好像又一次实现了技术性反超,超空泡效应将会对我国军工带来怎样的影响呢?让我们拭目以待吧!

看到这里您有什么想说的呢?欢迎在评论区留言。

参考文献:

[1]中国军网:超空泡武器——未来海战场上的超级神器

[2]新华网:浅析超空泡技术对未来海战的影响

[3]中国网:海军强国青睐“超空泡”技术 或改变未来海战规则

1 阅读:230
评论列表
  • 2024-06-07 02:47

    技术创新应用。点赞。

婀哥的杂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