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燕食记》:高端食材背后往往都是人情世故

锐天涯观察 2023-06-19 12:05:41

我大概花了20多天断断续续读完葛亮新作《燕食记》。前半部分有太多线索、人物、地名,夹杂一些粤语表达,要想快速阅读有些费劲(说实话,前几部作品我就没读完,直接弃读)。下部分线索就相对单一,甚至跟香港古惑仔的电影场景似曾相识,阅读起来就酣畅很多。读完再翻阅全书,前面铺垫都是为了故事主题展开,前后呼应。例如做一顿火烧肉,文火慢炖,到最后收汁是为了各种味道融入到肉中,消解红烧肉的油腻。前面铺垫再长也可理解了。

《燕食记》以作者调查百年老店关门采访两位粤菜师傅,跟着他们视角还原其跌宕起伏的人生。上半阙是粤菜师傅荣贻生传奇身世,颠沛流离辗转到香港,成为香港同钦楼掌勺70年大厨,这里面人物有点草莽英雄的味道;后半阙讲师承荣贻生的徒弟陈五举,他背离师傅意愿,遵守自己诺言,坚守一个做菜师傅的底线,协助岳父发扬本帮菜(上海菜),创立另一番天地,这里面人物就有一些江湖儿女的味道。

两人从身世到性格,到手艺传承都有相似之处,放置时代背景之下,这样的场景类似陈凯歌导演的电影《霸王别姬》,不管时代如何冲击,手艺人的底线都不能丢。放大小人物的唏嘘命运,又有一点《活着》的影子。这大概就是葛亮野心,他想用饮食文化传承,切入时代主题当中去,表达更多丰富元素。反过来,如果没有故事背景,或许就是一个非遗文化主题宣传片,加点两派明争暗斗也掀不起风浪。类似电影《老腔》(上映2016年,高峰导演),导演想表达传承,结果时代背景嵌入不深,故事就失去张力,老腔的传承变成家长里短,鸡毛蒜皮的事,削弱了故事本身的表达。

食物背后是人物记忆,也是割舍不断的乡愁,斩不断的文化基因。世界各国的中菜馆多数是以粤菜为主,民间有“食在广州”的美誉。广东香港等沿海城市最早承受文化、经济冲击,成为大事件发生的前沿地。广东既继承了中原饮食文化的传统,又博采外来及各方面的烹饪精华。这百年多的历史,大厨也在根据食客的口味,嗜好、习惯,不断吸收、积累、改良、创新,从而形成了菜式繁多、烹调考究、质优味美的饮食特色。民以食为天,人物际遇与食物传承关联,两者之间就会有太多剪不断理不断的故事,文化、历史事件在这一刻交汇,多者产生共鸣。

中国饮食文化博大精深,传统文化当中的审美、哲学、中医营养摄入、文化艺术成就等等都融入到饮食文化当中。吃饭,也成为家庭关系当中最重要的一环,上桌尊卑有序,也有了家庭伦理,儒家伦理关系在里面。李安执导的电影《饮食男女》、《喜宴》等作品,就极力时代冲突下家庭矛盾在国人的饭桌上进行解决,形成一个大团圆的场面。

吃饭就意味做菜和品尝。做菜有规矩,品菜需要阅历。金圣叹临刑前作为遗言留下的“花生米和豆干一起能吃出火腿的味道”,则是把吃提到了无法言说的高度。两大师傅面对人生选择,共同从“菜理”当中悟出一个字“熬”。熬可以掌握火候萃取食物当中的鲜,熬同样可以让有准备的人择机而动,在不如意的时候选择隐忍。熬的过程其实就是隐忍不发。荣贻生面对身世,选择闭口不言。陈五举入赘之后,面对自己的婚姻,选择隐忍不发。国人基因里面就有这样的“忍”。相反,打破这一界限正是新生代的年轻人,他们不拘泥上辈的陈规墨习,寻求更开阔的发展之路,这也暗示各大菜系,及一些文化的传承,固步自封找不到出路。

宋代刘敞《和永叔鸣鸠诗》:食不过数粒,寝不过一枝。吃饭就是最纯粹的事情,俗人都会干的一件很普通事情。从食不果腹到食不厌精,正因为吃饭跟穿衣一样,讲究排面,才把一件纯粹的事情弄得花里胡哨,于是有了人情世故。国人讲究圆润圆满,生活离不开人情世故。做事之前要先学会做人,不会做人,做事也就得不到尊重。正是因为事在人为,所以有了匠心传承,这是底线的坚守。而时代发展,慢慢碾压,颠覆这一切,回过头一看,以前的熟悉的味道找不到了。失去了才会弥足珍贵,才会进一步怀念过去的味道。

Ps:不看电视剧《狂飙》不知道戗驳领西装长什么样子,广东人的饮食有多豪横。本书多次出现戗驳领西装,画面感十足,岭南风味十足。

0 阅读:20

锐天涯观察

简介:锐天涯观察:小阅读,大收益 。传递热点事件及相关点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