死刑犯临终的一句嘱托,深圳民警坚守十年

如冬评社会 2024-05-15 09:50:41

声明:本文内容均引用权威资料进行撰写,文末已标注文献来源及截图,请知悉。

在深圳市的一间朴素而昏暗的看守所中,叶剑雄站在铁门外,心中充满了复杂的情绪。他是这所看守所的一名管教,而今天,他将面对一个特殊的任务——送别即将执行死刑的犯人陈某。在陈某被带往刑场的前一刻,他向叶剑雄低语了一句话,这句话将彻底改变叶剑雄的生活。

“叶管教,能不能请您照顾一下我的儿子?”这是陈某的请求,他的声音低沉而迫切。这个问题像一枚重磅炸弹,在叶剑雄心中引发了巨大的波动。一个即将离世的人,为何在生命的最后关头,将希望寄托在他一个几乎不相识的人身上?

初识看守所:叶剑雄与陈某的第一次对话

2003年12月20日,叶剑雄身穿制服,迈入深圳市的一所看守所,这一天标志着他正式成为看守所的一名管教。

这所看守所墙壁涂着浅灰色的油漆,显得有些阴冷与寂寥。他的脚步声在长长的走廊里回响,随着他逐步深入这个严峻的环境,心中充满了责任感与紧张。

叶剑雄被分配到的第一项工作是与一名重刑犯进行沟通。这名犯人就是陈某,一个因为财务困境而走上绑架杀人道路的年轻人。

叶剑雄在进入访谈室前,先是检查了相关的案件文件,了解陈某的基本情况。文件里记载着陈某的年龄、家庭背景以及犯罪细节,但这些黑白文字并不能完全展示一个人的全部。

当叶剑雄走进访谈室时,陈某正坐在一张钢制的椅子上,双手被手铐锁在桌子下方的固定装置上。

房间内除了必要的桌椅,墙上还挂着一块用于记录的白板。陈某的头低垂,面无表情,他的眼神透露出疲惫与冷漠。

叶剑雄坐在桌子对面,开始了工作中的例行程序。他首先确认了陈某的身份信息,然后简洁明了地告知了谈话的目的。整个过程中,叶剑雄保持了职业的平静,尽管内心对于面前这位年轻人的经历感到些许沉重。

接下来的几分钟,房间内弥漫着沉默。叶剑雄耐心地等待,希望陈某能开口说话。然而,陈某依旧没有任何回应,只是偶尔抬头,用一种近乎绝望的目光扫视着这间简朴的访谈室。

为了打破沉默,叶剑雄开始阐述一些看守所的规定,以及陈某作为囚犯在所内的权利和义务。他的声音在四壁之间回荡,试图触及这位年轻人封闭的心房。

随着时间的推移,叶剑雄逐渐引入了一些轻松的话题,比如询问陈某在看守所的生活是否有特别的困难或需要。他注意到陈某偶尔对生活细节显露出少许关注,比如提到食物的质量或是日常的锻炼时间。

虽然陈某始终未能完全打开心扉,但叶剑雄的坚持和耐心,让这场对话至少在形式上得以维持。

作为管教,他知道这只是一个开始,未来他还必须多次与陈某交谈,尝试理解这位年轻人的心理轨迹,以更好地履行自己的职责。

陈某的心声与转变

随着日历页的翻动,叶剑雄和陈某之间的对话成为了日常。每天的固定时刻,叶剑雄都会准时出现在陈某的囚室门前,带着文件和笔记本,准备记录下每次交流的要点。

他们的对话地点通常在一个被特别指定为谈话室的小房间内,里面配备了一张桌子和两把椅子,墙上还挂着一块公告板,上面贴着看守所的日常通告。

在这些会面中,叶剑雄始终保持着专业的姿态,他会先检查陈某的身体状况和精神状态,然后记录下所有必要的信息。

接着,他会简单地询问陈某的基本需求是否得到满足,如饮食、休息和身体健康状况。叶剑雄还会根据需要,向陈某解释一些看守所的新规定或更改的政策。

在这一系列的交流中,陈某开始逐步适应与叶剑雄的对话。他逐渐从最初的沉默转为回答简单的问题。

随着更多的对话,陈某开始提及一些关于他个人生活的细节,如他在看守所中的日常活动,以及与其他囚犯的互动。

这些对话中,叶剑雄常会提出一些开放式的问题,鼓励陈某分享他对某些事件的看法或感受。例如,他可能会询问陈某对看守所提供的工作培训有何看法,或者对所内举办的文体活动感兴趣的程度。通过这样的问题,叶剑雄试图让陈某更多地表达自己,而不仅仅是回答问题。

在一些特别的日子里,如春节或中秋节,叶剑雄还会与陈某讨论一些与节日相关的传统习俗,试图通过这些轻松的话题缓解陈某的紧张情绪。他还会简要地谈及看守所里的节日活动安排,以及囚犯们如何参与这些活动。

这些持续不断的沟通不仅使叶剑雄能够更好地监督陈某的改造过程,也逐渐使陈某能够在这个限制的环境中找到一种表达自己的方式。

尽管对话始终在一个严肃的背景下进行,但叶剑雄的方法确保了交流的有效性,使这些日常对话成为了陈某在看守所生活中的一部分。

一封承载忏悔的信:陈某的遗愿

2005年1月18日的清晨,叶剑雄如往常一样开始了他在看守所的工作。那天,他在办公室的桌上发现了一封邮件,邮戳显示是从深圳市第二看守所寄出的。

打开信封,他看到信件是陈某写来的。信纸稍显粗糙,笔迹却异常清晰,每个字都写得工整有力。

信的开头,陈某表达了对叶剑雄长期以来给予的关心和支持的感激之情。他提到了在叶剑雄的帮助下,自己如何逐渐理解并接受了现实情况,以及对自己行为后果的深刻反思。陈某在信中也谈到了自己对未来的不安和担忧,特别是关于他年幼儿子的未来。

随着信件内容的深入,陈某的话语转向了他的家庭,尤其是他的儿子。他描述了儿子的基本情况,提到孩子现在由他年迈的父母照顾。陈某担心自己的罪行给孩子带来的影响,以及在自己被处决后,孩子将面临的困境。

信的末尾,陈某留下了他老家的地址和儿子的姓名,并简单地表达了一个父亲的最后愿望——希望叶剑雄能在自己无法继续照顾儿子时,关照一下他的孩子。他写道:“如果可能,希望您能偶尔看望他,确保他不会因我的错误而受到太多苦难。”

叶剑雄读完这封信,沉默了一会儿,然后将信件仔细折好,放回了信封。他站起身,走向窗边,目光投向看守所外面的小路和远处的建筑。他知道这封信不仅仅是陈某对他的一份感谢,更是一个父亲对自己孩子未来的担忧和期望。

随后,叶剑雄返回自己的办公桌,拿出笔和纸,开始草拟一封回信。他决定承诺会在自己的能力范围内,尽可能地帮助陈某的儿子。

在回信中,叶剑雄表达了他愿意尽力而为的意向,并告知陈某他会在适当的时候联系孩子,确保孩子能接受教育并有一个更好的成长环境。

承诺与坚持:叶剑雄的无私帮助

陈某被执行死刑一个月后,叶剑雄按照之前的承诺开始行动。他首先通过银行查询了陈某家庭的具体情况,确保资金能够正确无误地送达。

在确认了陈某留下的地址和其儿子的详细信息后,叶剑雄便从自己的银行账户中转出了1000元人民币,通过银行的汇款服务,将这笔钱汇给了陈某的儿子。

这笔钱的到来,对于陈某的家庭而言,无疑是一种及时的帮助。陈某的父母由于年事已高,加之负担着孙子的生活和教育费用,生活颇感困顿。叶剑雄的这份资助,虽然不是巨额,但足以减轻他们的一部分经济压力,保障孩子的学业不受影响。

此后,叶剑雄便设立了一个固定的日程,每年两次,通常在春节前后和暑假期间,他都会按时汇款给陈某的儿子。

随着时间的推移,随着孩子年级的逐渐升高,学业的需求也逐渐增加,叶剑雄相应地调整了汇款的金额。

当孩子升入初中后,他将汇款金额提升到每次1500元;高中阶段则进一步增加到每次2000元。

叶剑雄对这项支出的管理十分严格。他将这部分资金视为一项必要的支出,就如同家庭的其他日常开销一样。

他和妻子也因此在家庭预算上做出了相应的调整,比如减少外出就餐的次数,购买更经济的日用品,甚至在节假日缩短旅行计划,以确保能持续支持这笔教育资助。

随着孩子年龄的增长,他的学业表现也逐渐好转。叶剑雄时不时会收到孩子的来信,感谢他的帮助,并告诉他自己的学习进展和生活状况。

这些信件成为了叶剑雄与陈某儿子之间唯一的联系方式,也是叶剑雄了解到他的资助确实发挥了作用的重要途径。

十年间,叶剑雄共计汇出了45500元。这对于一个中等收入的家庭来说,确实是一个不小的数目。

然而,叶剑雄从未后悔过他的决定。他认为,这是对一个已故之人最后愿望的尊重,也是一种对未来可能性的投资。每当他收到陈某儿子的来信,了解到孩子的进步和成长,他都会感到一种深深的满足和喜悦。

直到孩子高中毕业并开始工作,叶剑雄才停止了资助。他认为,孩子已经有能力自己赚钱维持生活,完成了他对陈某的最后承诺。虽然直接的经济支援结束了,但叶剑雄仍然保持着与陈某儿子的联系。

生活的艰难与坚守信念

叶剑雄的家庭环境并不宽裕。2005年,他在看守所的工作提供给他的月薪约为5000多元,这在当时的深圳市已是中等水平,但要养家糊口依然感到压力重重。

家中不仅有一岁的小孩需要抚养,还有患有糖尿病和高血压的岳父母需要照顾,这些都使得家庭的经济状况更加紧张。

叶剑雄的岳父母因长期病患,医药费是家中的一大开销。他们的治疗需要定期购买药物和前往医院进行检查,这些都需要不小的费用。

为了能够应对这些日常开销,叶剑雄和他的妻子不得不在生活的其他方面尽量节约,如购买更便宜的食材,减少外出娱乐活动,以及尽量使用公共交通而非私家车出行。

尽管家庭经济条件有限,叶剑雄依然坚持定期给陈某的儿子汇款。他认为教育是改变孩子未来的关键,即使这意味着他需要在自己生活上做出更多牺牲。

为了进一步节约开支,叶剑雄的家庭还改变了一些长期的消费习惯。他们减少了对高价电器的购买,转而选择性能稳定且更经济的产品。

家里的电视机、洗衣机等电器都是经过精心选择,确保质量与价格的平衡。此外,家中的用电和用水也都在严格控制之下,以减少不必要的浪费。

通过这些努力,叶剑雄和他的家人不仅维持了基本的生活需要,还能继续支持陈某的儿子直到他高中毕业。

这种生活的艰辛与付出,虽然让叶剑雄的家庭时刻感受到经济的压力,但也锻炼了全家人面对困难的能力,并加深了他们对于责任和承诺的理解。

参考资料:死刑犯临终托孤 深圳好警察为其子寄学杂费10年

-1 阅读:614

如冬评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