来自两千年前的忠告:孝顺父母最难的原来是这样,很多人做不到

圣辉看商业 2024-03-22 20:05:42

中国是礼仪之邦,提倡孝悌文化,尤其是对待父母,子女必须要孝顺。

但是孝顺没有具体的标准,每个人、每个家庭条件不一样,孝顺的方式也不一样,有钱人给父母一个亿但不照面,没钱的人天天陪伴父母,哪个更孝顺呢?

所以,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古人就找到了一个标准,说:“百善孝为先,论心不论迹,论迹寒门无孝子。”

意思就是说孝顺老人要看自己有没有尽心,而不是看自己花了多少钱办了多少事,如果按花钱办事多少论,那么贫寒家庭就永远没有孝子。

看看古人是多么有智慧啊,这个标准到现在都不过时。孝顺老人要看自己有没有尽心,自己心里是最清楚的,而不是做给外人看的,自己不尽心尽力,搞花架子,只是徒有虚名。

这还不够深刻,更深刻的应该是来自两千多年前的忠告,那就是孔子教育他的学生怎样才算孝顺。

子游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说:现在的人认为孝顺父母就是能让他们有吃有喝,但是你想一下,你家里养的狗和马你每天都给它们提供吃喝,如果不敬重父母,那孝和不孝有什么差别呢?

孔子这是骂人不带脏字,我想当时的子游一定是红着脸从孔子的办公室里走出去的。

所以,孝顺父母就要用心去敬重父母,而不能仅仅满足于让他们吃喝不愁,衣食无忧。

但这还不是难能可贵的,孔子对另一个弟子的回答才让人知道什么是难能可贵的,估计现在很多人都有这毛病,包括我自己,尽管刻意想改正,但有时候确实也很难做到。

孔子的另一个学生子夏又来到孔子的办公室,问孔子什么是孝?孔子语重心长地说:子夏啊,孝敬父母最难能可贵的是要和颜悦色地面对父母。

孔子又进一步解释说:家里有什么事孩子都抢着做,不让父母下苦力,有好吃好喝的都先给父母享用,难道这样做就说是尽孝了吗?子夏啊,不是的,除了这些,不给父母摆脸色,不在父母面前摔摔打打,不在父母面前牢骚抱怨,这才是最难的。

看来孔子对子夏的情况也很了解,给父母吃喝,不让父母劳作,但是在面对父母的时候却总是不欢喜,说话时有好话无好腔,做不到和颜悦色,这也是很大的缺陷。

两千多年过去了,我们再来回味一下孔子的忠告,怎么觉得就像一个循循善诱的老先生站在我们身边一样教育我们一样呢?

实实在在地说心里话,你觉得你和父母沟通的时候能做到和颜悦色吗?你觉得你和自己的子女沟通的时候,他们对你和颜悦色吗?

0 阅读:0

圣辉看商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