长期以来被忽视的元朝,其实人才济济,群星璀璨

好哥聊历史 2023-10-20 10:11:01

一直以来,人们都关注唐朝名臣,宋朝名臣,对明清名臣也了解不少,而对元代知之甚少。而提到元朝名臣,更是说不上来一两个。其实元朝一点也不比其他朝代差,元朝政治家的政治能力同样相当优秀,下面我们来介绍一下。你会发现,有时候,你脑子里一些固有认知可能本身就是错的。

1、刘秉忠

刘秉忠,字仲晦,号藏春散人,今河北邢台人。因为信佛取法名子聪。刘秉忠自幼聪颖,无所不读,尤其深入研究《易经》及宋邵雍《经世书》,至于天文、地理、律历、占卜无不精通,天下事了如指掌。在忽必烈即位后,拜刘秉忠为光禄大夫、太保,参领中书省政事。受命后以天下为己任,凡国家大小事务,都知无不言,言无不尽,深得忽必烈宠信。

刘秉忠所推荐和提拔的人,大多成为名臣。元王朝的命名也是刘秉忠建议忽必烈取《易经》“大哉乾元”之意,将蒙古更名为“大元”。刘秉忠还主持了元朝首都大都和陪都上都的营建,他对元大都的规划设计,奠定了北京市最初的城市雏形。在刘秉忠去世后,忽必烈追赠刘秉忠为太傅、赵国公,谥号“文贞”。

2、康里巎巎

康里巎巎,回族人,元代著名少数民族书法家,与赵孟頫、鲜于枢、邓文原齐名,故有“北巎南赵”之称。康里巎巎的代表作有《谪龙说卷》、《李白古风诗卷》、《述笔法卷》等,行草书法成就最高,其行笔迅捷,线条极为流畅,风姿疏展挺拔。康里巎巎的书法对元末明初的书坛产生了较大影响,在书法艺术的延续上起着承上启下的作用。

康里巎巎性格正直,光明磊落。元文宗励精图治,康里巎巎为他讲述圣贤格言,为此文宗受益良多。有一回,顺帝想要欣赏古代名画,康里巎巎就取来郭忠恕的《比干图》,对顺帝说,商纣王不听忠臣劝告,因此亡国。一天,顺帝看到宋徽宗的绘画,连连称赞。康里巎巎进言,说宋徽宗虽然多才多能,但只有一件事他不能。顺帝问是什么事?康里巎巎说:“惟独不能成为国君。”

曾有大臣想要撤掉先朝设置的奎章阁学士院和艺文监诸属官。康里巎巎说:“普通的百姓如果赚得千金家产,还要设置私塾,延请先生赴馆授学。什么时候见过堂堂天朝,富有四海,却连一个学房也容不下的呢?”顺帝很赞同他的看法,当即下令将奎章阁改称为宣文阁、艺文监改称为崇文监,保存如初,并命康里巎巎监管治理。一天,康里巎巎为顺帝讲读司马光的《资治通鉴》,谈到国家应该及时编修辽、金、宋三朝正史,以免时日长久,史料遗失。后来,元廷召集大臣编纂三朝历史。

3、许衡

许衡是元代著名理学家、教育家、政治家,出生于1209年5月8日,去世于1281年3月22日。他号鲁斋,世称“鲁斋先生”,怀州河内(今河南沁阳)人。他在元代倡导程朱理学,是继朱熹之后,在元代传播理学的第一人。他主张“行汉法”,帮助元世祖建立治道,推进国家统一。他创立国子学,形成教育体系,培养了大批人才。

此外,许衡还主持修历,与郭守敬等制仪象圭表,编定《授时历》。许衡被誉为“百科书式的人物”,受到元代最高统治者的器重,在朝中担任重要官职。他因病归乡后,累赠正学垂宪佐运功臣、太傅、魏国公等,谥“文正”,是文臣中的最高平价。

4、廉希宪

廉希宪是元朝初期的政治家,他出生于畏兀儿族,祖籍西域高昌(今天的新疆吐鲁番),是元世祖忽必烈的重要辅臣之一。廉希宪自幼聪明,举止不凡,十九岁时入侍忽必烈于藩邸,因喜好儒家经典,被称为“廉孟子”。他在元朝政治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为忽必烈招揽人才、镇守后方,功勋卓著。

在治理地方行政事务方面,廉希宪颇有建树。他曾建议用许衡提举学校,教育人材,同时奏立御史台、诸道设提刑按察司。在荆南时,他兴修水利,大兴办学,得到当地少数民族的拥戴。此外,廉希宪刚直不阿,振举纲纪,丞相伯颜曾赞其为“男子中真男子,宰相中真宰相”。《新元史》赞道:“元之理学名臣,希宪一人而已。”

5、伯颜

伯颜是元朝末年的权臣,在元武宗时开始担任吏部尚书、御史中丞、尚书平章政事等职务。延祐三年,他成为周王府常侍,随后历任行台御史大夫、河南行省平章政事等职位。在泰定帝去世后,伯颜与知枢密院事燕铁木儿协力拥立元文宗图帖睦尔,因此受到赏识。

随着元文宗即位,伯颜得以升任更高的职位。他历任御史大夫、中书左丞相、知枢密院事等要职,并被封为浚宁王。元统元年,元顺帝即位后,伯颜又因拥戴之功而历任中书右丞相,总领蒙古、钦察、斡罗思诸卫亲军都指挥使,进封太师、秦王。

然而,在元统三年,中书左丞相唐其势与其弟塔剌海等阴谋废立,但被伯颜一网打尽。此后,伯颜任大丞相,独断朝纲,无所忌惮,将诸卫精兵收为己用,任意出纳府库钱帛。他的权势和专横行为引发了一些不满和反抗,是历史上很有争议的人物。最终,他在元顺帝至正二十八年(1368年)去世,享年五十九岁。

6、郭守敬

最后这个人名气太大了。郭守敬,元朝著名的天文学家、数学家、水利工程专家 。他在天文、历法、水利和数学等方面都取得了卓越的成就。自至元十三年(1276年)起,他与许衡、王恂等奉命修订新历法,历时四年,制订出《授时历》,成为当时世界上最先进的一种历法,通行三百六十多年。为修订历法,郭守敬还改制、发明了简仪、高表等十二种新仪器。

至元元年(1264年),郭守敬奉命修浚西夏境内的古渠,更立闸堰,使当地农田得到灌溉。至元二十八年(1291年),郭守敬任都水监,负责修治元大都至通州的运河,耗时一年,完成了全部工程,定名通惠河,发展了南北交通和漕运事业。由于郭守敬太优秀,1303年,当时元朝皇帝成宗下诏,凡年满七十岁的官员皆可退休,唯独郭守敬,因为朝廷还有工作依靠他,不准退休。由此形成了一个新例:太史院的天文官都不退休。

我们现在大多都对元朝了解不够,脑子里能记住的多半是“四等人制”,但这个说法最早竟源于清朝末年屠寄的《蒙兀儿史记》。清朝末年记录元朝的事,这又有多少可信度呢?当我们能对元朝多一些了解后,你会发现元朝并没有我们想象的那么不堪,元朝同样人才济济,群星闪耀。

6 阅读:1168
评论列表
  • 2023-10-20 13:35

    对元朝是真的不了解啊。明清都会诋毁它。明朝都被清朝黑的不要不要的。这么近的历史都搞不明白。就别说元朝了。

  • 2023-10-20 23:57

    不是元朝有多少人才,而且元朝打断了自宋朝开始的中华文明从理学向科学发展的步伐。宋朝特别是南宋由于偏安江南,导致不能通过仅发展农业而实现国家的富强,所以开始了对外贸易这条路,所以才有了泉州,才有了海上丝绸之路,逐步达到了东西方文化的交流,如果没有蒙古的打断,也许在宋朝就会出现中国的“文艺复兴”。元朝90多年,算起来最多三代人,其中一代人是南宋的年轻一代,后一代到明朝才长成,真正就是一代人罢了,这一代人还是受宋朝影响的。书上说蒙古帝国的西征加强了东西方交流,但实际上那时候西方只有学中国的份,唯一能拿得出手的就是所谓的“回回炮”,而这在宋史关于海外贸易上就有记载,宋朝不引进它是因为这东西并不新鲜,但蒙古人拿这东西到欧洲用,那就是先进武器了。总之,元朝其实是打断了中华文明大发展的一个朝代,到明朝只是继续宋朝的发展,比如郑和的宝船在南宋就能找到影子,而元朝却没任何记载。

  • 2023-10-21 00:39

    说不定还有人从宋朝活到了明朝[笑着哭]

    大圣齐天 回复:
    张三丰。
  • 2024-03-02 23:22

    朱世杰,汪大渊,你提大元怎么能漏了这两位。

  • 2023-10-21 00:11

    还有一个脱脱。主持编修宋史的牛人,主要是元朝存在时间太短,100年都不到。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