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2年,四川省委书记一职突然空缺,周总理举荐一人毛主席当即批准

百年人物志 2024-06-01 10:18:39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49年11月,成都战役还未结束时,毛主席便已经开始将目光转向了西藏问题,为此,他致电彭德怀,指出“要着手经营西藏。”

1950年1月,正在苏联访问的毛主席向国内发回电报,再次指出解放西藏的重要性。根据毛主席的指示,邓小平和刘伯承立即召集各兵团领导人参加会议,商讨由谁率军出征。

解决西藏问题,光擅长带兵打仗不够,还要会打政治仗。综合考虑后,刘、邓二人一致选中了军政兼优的第十八军军长张国华。

毛主席收到名单后,立即表示“同意”。

1月7日,原本正在赶赴川南行署上任途中的张国华突然收到刘邓急电,于10日赶赴重庆。一见面,邓小平便向他说明了新的任务,张国华毫不犹豫地表示“一切听党指挥”,并表态率领第十八军的三个师进藏。

3月25日,在进藏誓师大会上,张国华坚定地说道:

“一定要把五星红旗插到喜马拉雅山上!让幸福之花开遍西藏!”

此后,根据毛主席“政治重于军事,补给重于战斗”的指示,张国华率军赢得了昌都战役的胜利,消灭了藏军主力,彻底粉碎了境外势力和西藏上层反动分子企图阻止西藏解放的阴谋。

1951年5月23日,张国华作为中央人民政府代表,在关于和平解放西藏的协议上签字。8月28日,张国华继续率军挺进拉萨,经过长达56天的艰难跋涉,克服了高原缺氧、寒冷等极端天气的困难后,终于来到了拉萨。

入藏后,张国华时刻谨记毛主席“慎重稳进”“经营西藏”的方针,以此为原则主政西藏。

由于交通不便,部队进藏后,面临的第一个难题便是粮食供给,为了解决这个问题,张国华率领部队开荒生产,创办了“八一农场”。在不到半年的时间里,部队开荒超过万亩,种上了蔬菜、粮食。

开荒生产期间,张国华经常住在农场,同广大战士一起劳动。1953年秋,“八一”农场丰收之际,张国华特意邀请西藏当地各界人士前来参观。极大鼓舞了藏族人民建设西藏的信心,同时,西藏人民也更加相信人民解放军是一支爱好和平的军队,是来帮助他们建设西藏的。除了开荒生产,张国华还组织部队积极修路,帮助西藏尽快与外界连通。

这一系列举措让解放军成功在西藏立足,并受到了当地藏民的欢迎。

1959年3月,西藏反动分子发动叛乱,西藏军区立即奉命反击,很快便平息了叛乱。当时,正在内地养伤的张国华得知消息后,第一时间赶回西藏,并指挥部队发起了山南战役,一举荡平了叛徒的老巢。

就在这时,邻国印度也蠢蠢欲动,不断在中印边界挑起争端。边境部队为避免发生武装冲突,坚决不开第一枪。

然而,中国政府的克制忍让却被印度政府视作软弱可欺,1962年9月20日,印军对我方哨所发动围攻,至10月中旬,已有47名边防官兵被打死打伤。

在这一背景下,党中央决定进行自卫反击。张国华参加了由毛主席主持的中央军委紧急会议。会上,毛主席、周总理、刘伯承、邓小平等人先后发言,一致同意进行反击。张国华坚决表示“有把握打好这一仗。”

10月13日,有病在身的张国华返回西藏,立即组织自卫反击,并作出具体部署。15日,他来到前线指挥部,察看作战准备情况,指挥作战。

20日,随着张国华一声令下,我军立即发起了自卫反击战。此后一个多月时间里,我军在张国华的指挥下,一度打到了国境线,歼灭印军三个旅,极大挫败了印军的嚣张气焰。毛主席对此战的伟大胜利给予了充分肯定。

1966年,因国内形势变化,张国华也受到了冲击,但他仍然坚持工作,拼尽全力周旋,继续推进建设西藏的各项工作。因过度劳累,张国华复发心脏病,在周总理的关心和敦促下,来到了北京接受治疗。

1967年,张国华奉命主政四川,自此,他离开了自己奉献了17年的西藏。

当时四川的情况很糟糕,社会生产一度停滞,张国华到任后,努力恢复生产,缓和当地紧张局势,并为保障上海、北京的粮油供应作了大量努力。

在这一混乱的局面下,张国华夜以继日投入工作,每天休息的时间越来越少,这也导致他的身体状况更加糟糕,高血压、心脏病多次复发。

1972年2月20日,张国华在主持召开的一次会议上突然倒地不起,周总理得知后,立即下达指示,要求尽全力抢救,但仍然没能救回来他。

当张国华的骨灰运抵北京时,周总理专门来到机场迎接,痛惜他“走得太早了。”毛主席也伤心地表示“再也见不到张国华了。”

由于张国华突发心脏病逝世,四川省一下子没了主政人。周总理开始思考由谁接手四川的工作。

同年3月,周总理在广州接见了广东省委第一书记刘兴元。谈话中,周总理先向他说明了四川的情况,“四川省拥有7000万人口,摊子大,不能一直没有人坐镇。”

紧接着,周总理看了一眼刘兴元,直言:“我认为你能主政四川。当然,我还没有向毛主席请示。我先跟你说一声,让你有个心理准备,等我向主席请示获批后,你就能赴任了。”

几天后,刘兴元果然接到了周总理的通知:“主席已经同意,请你即日起开始交接工作,前往四川出任省委书记。”

原来,毛主席跟周总理想到了一起,他也很看好刘兴元。1971年毛主席在南下巡察途中,就曾与刘兴元有过交谈,他的谈吐、学识和能力给毛主席留下了深刻的印象。因此,当毛主席听到周总理举荐的人时,当即便批准了。

刘兴元在军中很有声望,一方面是他的文化素养很高,而当时红军是很需要有文化的人的。另一方面是因为他对老同志十分尊敬,对于比自己早参加革命的同志,他都十分敬重。1973年的一天,秦基伟赴四川出任成都军区司令员,当他下飞机时,突然看到偌大的机场上,直直站立着一人,他就是前来欢迎秦基伟将军的刘兴元。

1972年,刘兴元在前往四川赴任前,毛主席特意交代他“去了成都后,记得去武侯祠看一副对联,看完之后,你就知道该怎么做工作了。”

毛主席说的这副对联是:

“能攻心则反侧自消从古知兵非好战,不审势即宽严皆误后来治蜀要深思。”

此后,刘兴元在四川工作期间,时刻谨记这副对联内容,深入基层开展调查研究,进一步了解情况,为了帮助少数民族脱贫的问题,他更是不顾身体状况,前往偏远的少数民族聚居地,思索发展办法。

在混乱的局面下,刘兴元在举步维艰的环境中坚持工作,处理了大量棘手的工作,保障了当地的生产活动。

1978年,刘兴元因病向组织提出休息,并获得批准。1990年8月14日,刘兴元将军在北京逝世,享年82岁。

参考资料:领导文萃2015年15期、党史文苑2011年9期、人民周刊2009年8期、党史文汇2014年3期

1 阅读:278

百年人物志

简介: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