撑不下去的时候,看看孔子的一生,你就活得通透释然了

楚然谈情感 2024-05-02 08:21:30

文/情感专家烟雨懿蝶

人生如苦旅,青春迷茫、中年苦逼,老年病痛折磨,都让人难以释然。

若你痛苦迷茫觉得撑不下去时,看看孔子的一生,你就释然了!

每个人的人生都不容易,苦不是你的专利。

常言道:“人生不如意之事十有八九。”

尽管自幼丧母,壮年丧妻,老年丧子被视为人生三大悲剧,但鲜为人知的是,被誉为“千古一圣”的孔子,也曾历经过这三大无法承受的生命之痛。

孔子,出生于一个没落的贵族世家,他的先祖曾是宋国的尊贵国君。

然而,随着时光的流转,家族的荣耀逐渐黯淡,孔子的父亲孔纥时,已降为鲁国一名地位不高的官员——陬邑大夫。

三岁时,年幼的孔子便遭遇了人生的第一次重大打击,父亲孔纥离世,留下他与母亲颜徵在相依为命,他们饱受生活的艰辛与旁人的冷漠。

在生活的重压下,颜徵在不得不带着孔子迁至曲阜阙里,以打零工为生,过着简朴的生活,但她依旧尽全力养育着孩子。

时光流转,孔子已步入十五岁的年华,身高渐长,体格健壮,已然是个少年郎。

他目睹了母亲的辛劳与清贫,心中立下坚定的志向:要勤奋学习,不断进取,用知识的力量改变自己的命运,让母亲过上更好的生活。这便是他所说的“吾十有五而志于学”。

然而,命运多舛,就在孔子十七岁那年,母亲颜徵在因长期劳累,积劳成疾,不幸离世。

对孔子来说是天大的打击,子欲养而亲不待,自此双亲全无,人生只剩归途。

孔子19岁娶宋国女子为妻,次年得一子。

国君赠鲤鱼祝贺,孔子便为孩子取名孔鲤,字伯鱼。

然而,妻子并非孔子知音,最终选择离开,孔子中年失偶,感慨道:“天要下雨,娘要嫁人,随她去吧。”

公元前483年,孔子68岁,虽周游列国却无所建树。

这一年,他的儿子孔鲤离世,孔子遭受白发人送黑发人的痛苦。

从政时,遭到排挤和打压,他却屡败屡战。

孔子从政时,即使是从小官员开始,他都能尽心尽力地完成每一项任务。

经过不懈的努力和时间的沉淀,在鲁定公九年,年过半百的孔子终于获得了中都宰的任命。

在他的任职期间,因其出色的工作成效,他得以步步高升。

短短几年间,孔子便升至代理宰相的职位。

然而,这个“代理”的称谓,其实是因为他的晋升速度过于迅速,超出了常规的官员晋升标准,于是采取了一个临时的职务安排。

在孔子执掌权力的短短三个月内,鲁国便展现出一片繁荣昌盛的景象。

史书记载这一时期为“路不拾遗,夜不闭户”,足以可见在孔子的治理下,人民生活得多么安宁与富足。

鲁国在孔子的精心治理下日益强大,国力显著增强。除了国内的繁荣稳定,他还凭借卓越的外交手腕,成功让齐国归还了侵占的鲁国领土。

然而,孔子的卓越才华和出色表现也使他成为了众矢之的。

他的执政能力令其他国家的君主感到压力倍增,引发了广泛的恐慌。

他们担忧,如果孔子继续得到重用,鲁国将会更加强大,最终可能威胁到他们的地位。

因此,各国开始密谋策划,运用各种手段试图让孔子下台。

最终,齐国采用了一个巧妙的策略,他们了解到鲁国国君喜爱美人和骏马,便搜集了大量美女和良驹赠送给鲁国国君。

这个计谋虽然卑鄙,但却极为有效。

鲁国国君果然沉溺于酒色之中,荒废了朝政。

孔子也因此受到了排挤和打压,最终被迫离开了朝廷。

多年归来,虽受重用,但仍遭他国挑拨和权贵打压,孔子决定另寻明主。

他携弟子周游列国十四年,遍访国君,却无人采纳其“仁”与“礼”的主张。

孔子时而高谈阔论,指点江山,时而落魄如乞丐,甚至被嗤为“丧家之犬”。

然而,孔子始终坚守中庸之道,屡败屡战。

遇到别人造谣时,淡定自若。

当面临他人的诋毁中伤时,你将如何应对?是愤怒?还是两败俱伤?

周游列国弘道时,孔子受尽白眼尝尽辛酸,不畏不惧。

在面对公伯寮的造谣中伤时,孔子来了个神回复。

《论语》中记载,当有人为孔子鸣不平,提出要替孔子除去公伯寮时,孔子却平静地回应:“道之将行也与,命也?道之将废也与,命也。公伯寮其如命何!”

他认为,无论他的理念能否得以推行,皆由天命所定。公伯寮又能如何改变这既定的天命呢?

孔子的所思所想,深植于他的崇高理想与大道之中。

一个真正追求大道的人,不会被世俗的琐碎所牵绊;一个境界高远的人,即使面对狭路相逢,也懂得谦让三分;而一个心灵层次丰富的人,早已将恩怨得失置于心外,不存于心。

烟雨寄语

孔子,拥有至高理想和追求的智者,他的一生都拥有遵从本心的淡定从容。

他从未怨天尤人,而是上下求索,孜孜不倦地探寻真理:“下学而上达,知我者,其天乎!”

即便家境贫寒,孔子仍保持着刻苦上进的品质。他十五岁立志学道,三十而立,四十而不惑,五十而知天命,六十而耳顺,七十而从心所欲不逾矩。

他的一生如光风霁月般纯净,致力于修身治国平天下,不断治心,以期遇见一个更加美好的自己。

内心的坚定使孔子在面对困苦时依然从容不迫,即使被世人嘲讽,他也安之若素,从不费力去证明自己。

他周游列国弘道,尽管受尽白眼和辛酸,却自嘲如丧家之犬,但内心依然坚守着“三军可夺帅,匹夫不可夺志”的信念。

孔子的一生充满了不忧、不畏、不惧的精神,他治学弘道,为中国文化奠定了璀璨的底色,并打造出千年文明的精粹。

心若安定,万事从容。

0 阅读:1

楚然谈情感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