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国演义》到《水浒传》,含沙射影之绝唱;作者为何憎恨朱元璋

乐蓉说过去 2024-06-15 11:10:36

四大名著的成书年代,除了《西游记》没有争论以外,剩下那三部书,都见仁见智,谁也拿不出充分的证据说服对方。

其实关于《红楼梦》成书于明代的说法,就是无稽之谈。

刘姥姥在游览大观园时,见过一面真人大小的玻璃镜。

众所周知,1655年,也就是清顺治十二年,法国人狄南,发明了用“卷筒法”制造大块的平板玻璃,制造出大型的穿衣镜,那是十几年后的事了。

如果《红楼梦》成书于明代的话,世界现代工业史都要改写了。

另外两大名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普遍认为他们成书于元末明初,但也有人认为,这两部书成书于明代初期。这是我们今天要讨论的重点,所以先卖个关子,再找一个避重就轻的话题。

四大名著中《西游记》和《红楼梦》都被朝廷当过禁书,这就愈发显得《三国演义》和《水浒传》,是两个与世无害的乖宝宝。

但实事求是的说,这两部书借古讽今,指桑骂槐。极尽对洪武皇帝朱元璋嘲弄之能事。

按照老朱那脾气,如果知道自己挨了骂,非把作者千刀万剐了不可。可是一直到他死,也没有看破其中的玄机。

朱元璋为何开罪了这两部书的作者呢,且听小编一一道来。

《三国演义》的作者是罗贯中,这个没有争议。可是《水浒传》作者施耐庵的真实身份,可就值得商榷了。

施耐庵三个字倒过来念,谐音“俺乃是”,到底是谁,自己猜。

《水浒传》中,这样说话的人,一般都挺有实力,比方说“俺乃是打虎武松是也”,“俺乃是河北玉麒麟”等等,这种自我介绍的方式,充满了自信和对敌手的蔑视。

如果王定六跟人也这么说“俺乃是扬子江活闪婆是也”。在陆地上跑得快的水贼,让人听了,岂不是要笑掉下巴。

也有资料有鼻子有眼的说施耐庵是江苏人,1331年中过进士,拜托,造谣专业一点好不好,1331年开过科举吗。

进士学历都敢造假。

整个元代只开了16次科举,一共不到600名汉人中过进士,其中并无施耐庵的名号,哪怕是江苏姓施的,一个也没有。

一位姓梁的作家,信誓旦旦的说施耐庵被朝廷砍了头。却又找不到相关资料加以佐证。

后来还有人考证,《水浒传》是罗贯中和施耐庵合著的,据说前者是后者的弟子。

这简直是滑天下之大稽,罗贯中出生于1330年,施耐庵可是有些人口中的进士啊,这就好比让一个博士后去教幼儿园。况且罗贯中的籍贯都搞不清楚。

最大的可能,罗贯中和施耐庵就是同一个人。

历史名人是资本,他们的故乡,会以他的传说,开发出一系列的旅游产品。在利益的驱动下,各地争做名人故乡的现象,愈演愈烈。

作为章回小说鼻祖的罗贯中更不例外。关于他的籍贯,一直有三种说法:山西祁县,太原清徐县,还有山东东平县。

罗贯中的父亲是个商人,元代统治者把人分为十等,“一官、二吏、三僧、四道、五医、六工、七猎、八娼、九儒、十丐。”而当时商人的地位还不如娼妓和乞丐。

其实只要有钱,地位什么的真还不怎么重要。

罗贯中的父亲是个有理想的商人,他想让儿子的地位提升一些,于是就让儿子开始读书。

至于考取功名什么的,想都不用想,自从1333年开始,朝廷感觉经过七次科举,录取了500多个进士,人才已经够用了,便停止了科举考试。

到了1342年,各地农民起义风起云涌,起义领导者无一例外,都打着赵宋后裔的旗号。

这也让元朝统治者意识到,编撰一部史书,对前朝进行抹黑。

要修史需要饱读诗书的学问人,重开科举招揽人才势在必行,可时间紧,任务重,朝廷只能到江浙一带招募饱学之士。

罗贯中的父亲发现商机,把儿子弄到苏杭一带,并拜在慈溪有名的大学问家赵宝峰门下。

赵宝峰原名赵偕,慈溪县城西门外,有座风景秀丽的山峰。赵偕在山上隐居,开设了一个宝峰书院。

能进书院读书的孩子都精挑细选,天赋异禀。

老师都是饱学之士。所以从这里走出去的孩子,很快都能出人头地。

赵偕出了名,被人称为宝峰先生。

按照赵偕的学问,有足够的资格去大都为朝廷编撰《宋史》,这可是许多读书人梦寐以求的事。

可面对找上门来的富贵,赵偕断然拒绝了。

因为赵偕还有一个特殊身份,他是北宋开国皇帝赵匡胤的十二世孙。

元朝和宋朝有着亡国灭种的仇恨,作为有骨气的读书人,赵偕拒绝为元朝效命,也是顺理成章的。

罗贯中进入书院读书时,得到赵偕的特别关照,赵偕的祖父赵与筹,曾数次单独为罗贯中讲学,并拿出钱来,补助这个背井离乡的可怜孩子。

当时的慈溪县尹陈文昭也是赵偕的学生,他主持操练民团,对付民间的反元武装。

朝廷有令,只要杀掉五个匪盗,就官升一级。

受赵偕的影响,陈文昭十年未得升迁,还拿出不少钱来,维持宝峰书院日常花销。

在陈文昭的治理下,慈溪境无盗贼。百姓安居乐业,称陈文昭是包青天再世。

陈文昭和罗贯中交情甚厚,对这个小师弟他青睐有加,年纪轻轻就在衙门里替他谋了一份差事。

也就是从这个时候开始,罗贯中才意识到,他的老师和他的师兄,都是坚定的反元复宋的支持者。潜移默化之下,这种意识也在罗贯中的心中生根发芽。

元至正二十六年十二月(1366年),朱元璋将小明王韩林儿在瓜布沉江,赵偕闻讯后吐血身亡。

罗贯中前来奔丧,期间泪如雨下,数次昏厥。

最后,他协助陈文昭,为赵偕料理了后事。

第二年夏天,陈文昭被朱元璋擒杀,至死面不改色,直斥朱元璋是大宋佞臣。

罗贯中离开宝峰书院时已经26岁了,当时群雄并起,罗贯中应该投奔势力最大的龙凤宋朝才对,可他却偏偏投靠了胸无大志的张士诚。

红巾军的创始人韩山童自称姓赵,是宋徽宗的八世孙。随后他儿子韩林儿,在刘福通的辅佐下称帝,定都汴梁。

龙凤朝的军旗上,都书写“虎贲三千,直抵幽燕之地;龙飞九五,重开大宋之天”。

龙凤朝人才济济,郭子兴、徐寿辉、彭莹玉等等。龙凤朝皇帝韩林儿被称为天下共主,其年龄、爱好、是否婚配、籍贯等等个人信息,拜朱元璋所赐,都成为未解之谜。

历史学家们真应该好好研究一下韩林儿这个人,那个被称“武悼大帝”的冉闵,只做了三年皇帝。而韩林儿,称帝12年,功劳可比冉闵大多了。

其实关于韩林儿,最大的谎言就是他的名字,他是龙凤朝的皇帝,一定姓赵,否则就没有宾服四方的号召力。

关于这一点,就算是朱元璋,也是没有异议的。否则他就不用大费周折的搞死韩林儿。

冒充皇族这个罪名,就足以把韩林儿万剐凌迟。

况且宝峰书院的赵偕还在那摆着呢,龙凤朝皇帝的真实身份,是得到了赵偕认可的。

当时红巾军如日中天,可有几个另类,并不听从龙凤朝的调遣。张士诚就是其中之一。

在赵偕眼里,张士诚属于可以争取的那一类,便派自己的得意弟子罗贯中,去到张士诚身边,找机会说服张士诚归顺龙凤朝。

否则按照龙凤朝的军事实力,绝不会容忍张士诚偏安一隅的。

1357年,红巾军北伐,东路军势如破竹,在南皮击破元军30万,杀掉蒙元宣慰使董抟霄,兵锋直指大都。

中路军攻占元上都、鲁王城、辽阳等军事要地,杀懿州路总管吕震,先后击败元军100多万,中路军还两次攻入高丽,彻底切断了元顺帝向北逃窜的路线。

西路军出潼关,与川陕等地的元军决战。

刘福通用兵如神,但是在用人这方面有所欠缺,红巾军主力北伐,保卫汴梁的任务,交给了龙凤朝江南行省左丞相朱元璋。

北伐军连战连捷,不甘寂寞的朱元璋,竟然对保持中立的张士诚擅动刀兵。致使汴梁兵力空虚。元军趁虚而入,刘福通和皇帝败走安丰。

朱元璋非但没有出兵营救,反而派使臣带厚礼乞求与元军结盟。

这是一招臭棋,元军根本不打算帮助朱元璋,是把他当成炮灰,与其他起义军杀的两败俱伤。

打仗需要师出有名,几年后,大家都认识到这一点,龙凤朝皇帝是天下共主,谁控制了皇帝,就可以挟天子以令诸侯。

龙凤朝显然是外战内行,内战外行,即使身在安丰,对元军还是具有绝对的优势,可是对自己人,表现的就差强人意。

陈友谅、张士诚、朱元璋都对龙凤朝虎视眈眈,朱元璋“缓称王”的假象,瞒过了所有人的眼睛。龙凤朝皇帝顺利的落入朱元璋手中。

从此老朱发号施令:皇帝圣旨。后来朱元璋当上了吴王,发号施令时就变成了皇上圣旨,吴王令旨。

随着陈友谅战死,张士诚兵败,朱元璋手握重兵,龙凤朝已经没有继续存在的必要。果断的朱元璋,立即将韩林儿置于死地。

韩林儿没了,宋朝复国的梦想化为泡影。赵偕伤心而亡。第二年,对罗贯中有知遇之恩的陈文昭被杀,一个多月后,张士诚被俘后自尽身亡。因此罗贯中对朱元璋恨之入骨。

虽然罗贯中跟朱元璋没什么交往,但是对朱元璋的发迹史,还是了如指掌的。

罗贯中有个至交好友谢再兴,以前是朱元璋的大将,做过副元帅。

谢再兴对朱元璋忠心耿耿,但是朱元璋似乎吃定了谢再兴。

谢再兴和胡大海征战浙东,朱元璋却自作主张,把谢再兴的两个女儿,嫁给了朱文正和徐达。

谢再兴很生气,抱怨说:女儿出嫁却不通知我,这跟强盗有什么区别(女嫁不教我知,有同给配)。

朱元璋闻讯后,开始变本加厉的欺负谢再兴。杀了谢再兴的亲信,却把人头挂在他家客厅里。隔三差五就派人把谢再兴臭骂一顿。最后又夺了谢再兴的兵权。

李善长开始搜罗证据,准备对谢再兴痛下杀手。谢再兴不肯束手待戮,找机会投靠了张士诚。

朱元璋震怒,发誓要将谢再兴碎尸万段。并说出了一句千古名言:宁可我负天下人,不使天下人负我。

1366年,谢再兴的两个兄弟,以及他五岁的幼子守卫余杭,朱元璋手下大将李文忠攻城,数日不下,便开始劝降。

李文忠以名誉担保,只要谢家人投降,保证他们的安全。

李文忠高估了自己,朱元璋不顾他苦苦哀求,将谢家人在街头乱刃分尸。谢再兴五岁的孩子惨叫的撕心裂肺,路人无不为之落泪。

谢再兴悲愤欲绝,把罗贯中当成倾诉对象,讲了不少关于朱元璋的陈年旧事。

在《水浒传》中,有两个身份尴尬的人物,两头蛇解珍和双尾蝎解宝,影射的就是谢再兴的两个女儿,说她们是首鼠两端的蛇蝎美人。

其实这两个女孩命运也挺可怜。朱元璋称帝后,就把谢再兴的大女儿和丈夫朱文正给乱棍打死了。

几年后,谢再兴的小女儿,也被乱棍打死,朱元璋还请徐达去看妻子血肉模糊的尸体。

罗贯中精通历史,开始撰写《三国演义》,他借古讽今,书中夹带了不少私货。

《三国演义》中魏蜀吴三国,分别对应龙凤朝、朱元璋和张士诚。

刘备自称是汉景帝的后裔,是他的第18代玄孙,汉献帝是景帝的13代玄孙。辈分应该比刘备大得多。却尊称他皇叔。为什么刘备这种明显的西贝货都能被认可,而韩山童有明显的证据,他是宋徽宗的后裔,却得不到朱元璋等人的认可,只能说朱元璋怀有不臣之心。

书中最精彩的部分就是火烧赤壁,但这无疑是虚构的,因为在东汉末年,还无法制造出太大的战船,更不要说把他们用铁链连在一起了。而这一切,是发生在朱元璋与陈友谅争霸时的鄱阳湖之战中。

书中几个个性鲜明的人物,诸葛亮对应刘福通,出师未捷,鞠躬尽瘁。

关羽对应的是龙凤朝大将关铎,就是红巾军北伐时,中路军的主帅。关铎的功劳比关羽大多了。他最后的职务是辽阳行省丞相。管理的范围包括库页岛以西,外兴安岭以南,蒙古大草原以东,以及山海关以北的广大区域。关铎也是数千年来唯一获此殊荣的汉人。

而作者本人对应的,是智勇双全的常胜将军赵子龙。《三国演义》中,被黑的最厉害的并不是曹操。而是一众姓朱的人。

其实在东汉末年,姓朱的文臣武将不在少数,朱儁、朱桓、朱治等等,最厉害的朱然,活了68岁,还被封为公爵,打败过关羽、刘备,张郃、曹真等名将,史书评价朱然“名震敌国”。

就这么一个英雄人物,只因为姓朱,在《三国演义》中,一露面就被赵云给杀了。

其实历史上,赵云死后20年,朱然还活的好好的。

《三国演义》太精彩了,读者被故事深深吸引,辜负了作者指桑骂槐的一片苦心。

《三国演义》创作完成后,罗贯中又写杂剧《宋太祖龙虎风云会》。看题目就知道这是向他老师赵偕祖先致敬的一部作品。

随后罗贯中又写了《隋唐两朝志传》、《残唐五代史演义》两本书,其实这两本书是可以连到一起读的,前一本书一共123回,从隋炀帝游幸江都,到郑畋大战收朱温,描写了从瓦岗英雄起兵反隋,到唐朝灭亡之间的故事。

这本书是评书《隋唐演义》《薛家将》的基础蓝本。

值得注意的是,这本书的第123回《郑畋大战收朱温》只有标题,没有内容。显然作者是有所顾忌,毕竟当时的皇帝姓朱。

最大的可能,是作者发现,这个害的大唐丢了江山的朱温,与朱元璋有着诸多相似之处。

这位朱温先生,最早跟的是那个“满城尽带黄金甲”的黄巢来着。后来感觉前途渺茫,就做了叛徒,投靠了朝廷。

朝廷对降将,一般是不予重用的,但朱温出身草莽,把江湖上盛行的那一套用到朝廷上。

当时有个权倾朝野的大臣王重荣,朱温谎称他的母亲王氏跟王重荣是同乡,按辈分应该称呼王重荣一声舅父。

有了舅父大人的提携,朱温很快就得到了重用,唐僖宗李儇。还非常体贴的为朱温赐名朱全忠。

我一直认为这是历史上最具讽刺意味的名字。在朱全忠身上,实在找不着一丁点儿跟忠字沾边的事。

唐僖宗死后,唐昭宗李晔继位,他做了16年皇帝,一直生活在朱全忠的阴影下,后来还是老朱失去耐心,派人弄死了李晔,然后又送李晔的九个儿子,一起领了盒饭,用麻绳勒死的。

朱全忠弄来个12岁的小皇帝李柷,也就是唐哀帝。李柷战战兢兢的做了三年皇帝。终于在朱全忠的威逼让出皇位。绵延289年的唐朝,终于画上了休止符。取而代之的是朱全忠建立的梁朝。史称后梁。

朱全忠也感觉自己的名字,有点被人指着鼻子骂的意思。就改名朱晃,其实使用谎字更贴切些。

朱晃是被儿子朱友珪杀掉的,老朱为老不尊,最大的爱好,是让几个儿媳妇侍寝。

朱友珪做了一年多皇帝,又被弟弟朱友贞给杀了。罪名是弑父。

十年后朱友贞兵败,被皇甫麟给杀了。朱友贞下的最后一道旨意:吾无力自裁,卿可助之。

皇甫麟是奉命行事,杀了皇帝后,他也自尽了。

罗贯中所著的《残唐五代史演义》,就是这段历史。因为朱家父子不忠不孝,实在让人同情,在加上罗贯中刻意丑化,所以《残唐五代史演义》流传不广。

罗贯中本着咬定青山不放松的意志,大作《三遂平妖传》横空出世。

话说宋代有个叫赵壹的猎户,因为村民饱受狐仙的折磨,便挺身而出,射伤了狐仙的一条腿。

狐仙的姑姑带着她到处去求医,在剑门山关帝庙内,一个叫贾清风的道士,迷恋狐仙的美色,遂勾搭成奸。

人妖殊途,没过多久,狐仙生下一个蛋,直接给丢入河水中。

不久后,泗州迎晖寺方丈慈云法师,在水中拣到这个蛋。

慈云法师不识此物,只好把蛋埋在土中。想不到第二天竟孵化出一个小孩来。法师给这个来历不明的小孩取名“蛋子和尚”。

“蛋子和尚”不安分,总是妄想一步登天,找法力高强白云法师学艺。

没想到第1次去拜师,迟到了。第2次拜师,因为没有慧根被拒绝。第三次“蛋子和尚”潜入白云洞,从洞壁上拓下36页天书。

这天书据说是九天玄女所著,后来《水浒传》中,九天玄女也给了的宋江这么一份。

“蛋子和尚”有了天书,却发现只有24页纸上有字迹。而且他一个字也看不懂,好在狐仙的姑姑给他托梦说:“欲辨天书,须寻圣姑”。

“蛋子和尚”开始寻找圣姑,结果在华阴遇到了圣姑,也就是他的生母狐仙。狐仙设计整死了贾清风,与“蛋子和尚”生活在一起,到处为非作歹。

后来他们得罪了包青天,被生擒浑捉后凌迟处死。

朱元璋祖籍泗水,明祖陵就建在那里。

朱元璋做过和尚,但那是他最不愿意提及的一段历史。

另外朱元璋发迹前如何结识的马秀英,也就是马大脚,也是个未解之谜。

马秀英是郭子兴的养女,对马大脚有养育之恩,朱元璋发迹以后,强娶了郭子兴的小女儿郭惠妃,据说朱元璋对马秀英言听计从,可她没有出面阻止这件婚事,可见马大脚也不是良善之辈,根本不念郭子兴对她的养育之恩。

或许这根本就是个谎言,郭子兴有两个儿子,面对如花似玉的马秀英,焉能不近水楼台先得月。

反正无论怎么说,《三遂平妖传》对朱元璋的污蔑太露骨,后人对其多次修改,而后来明朝末年的冯梦龙,更是对其进行了伤筋动骨的更改,先是把原来二十回目,注水成四十回目,书中人物、地名,也做了大量修改。

冯梦龙是《喻世明言》《醒世恒言》《警世通言》的作者,中短篇小说写得非常精彩。但驾驭长篇小说的能力稍差一些。

《三遂平妖传》被冯梦龙修改后,内容拖沓,毫无出奇之处。

《三遂平妖传》成书以后,罗贯中没有停下创作的脚步,指桑骂槐,含沙射影的天花板,一代奇书《水浒全传》终于问世了。

《水浒传》第一章前有一章引首,作者开篇写道:朱李石刘郭,梁唐晋汉周,都来十五帝,拨乱五十秋。

根据《大宋宣和遗事》记载,宋江等三十六个人确实存在的,只不过其中林冲和赤发鬼刘唐两个人物是虚构的,他们俩取代了天王晁盖和病尉迟孙立的位置。

刘唐暗指红巾军,林冲指的是韩林儿,林冲火并了王伦,却没有成为梁山之主,最后便宜了宋江。

现实中韩林儿干倒了元顺帝,最后却死在朱元璋手中。

水泊梁山最早几位首领的名字很有讲究,杜千、宋万、朱富、朱贵,合起来就是渡千送万朱富贵。暗指朱元璋摘了龙凤朝的桃子。

七十二地煞,头一个出场的是神机军师朱武,和朱元璋是同乡。

朱元璋的年号是洪武,《水浒传》开篇时,放走妖魔的是洪太尉,洪武没了洪字,这七十二地煞的头把交椅,就只能叫朱武了。

朱武有两个小弟,一个是陈达,滁州人,和大元帅徐达是同乡。

另一个小弟是杨春,碰巧和大将军常遇春又是老乡。

接下来出场地煞的是打虎将李忠,他和朱元璋的外甥李文忠是同乡,李文忠带兵擅长突击,是个没文化大老粗,只能给摘掉“文”字,变成李忠了。

和李忠一起混的是周通,找这个人的原型费了好大周折,最后才确定,它影射的就是朱元璋手下的水军将领俞通海。

这家伙名气不大,但朱元璋的水军都是俞通海一手组建的。没有船,朱元璋想歼灭陈友谅和张士诚势比登天。

周通在桃花山上称王,强抢民女被鲁智深暴打一顿,俞通海则在桃花坞中箭身亡。

周通之后出场的地煞,就是梁山上那几块货了,他们除了暗讽泼天富贵都给了朱元璋以外,没有代指朱元璋手下的任何人。

劫生辰纲出来地煞名曰白胜。

朱元璋手下大将冯胜,足智多谋,战功赫赫,最后却被朱元璋无罪赐死。无数胜仗都是白打了。

随着后来地煞出场越来越多,朱元璋手下的将领也不计其数,实在是难以一一对号入座。暂时能确定的,就是矮脚虎王英,他长相丑陋,残忍,好色,是个十足十的败类,他对应的是沐英。

因为朱元璋做过和尚,《水浒传》中,大多数和尚都十分不堪,是些见利忘义,欺软怕硬,势利小人。

后来更是借着潘巧云与和尚表哥裴如海的口,痛快的骂出“一个字便是僧,两个字是和尚,三个字是鬼乐官,四个字色中饿鬼”。

又说出家人是“不秃不毒,不毒不秃,转秃转毒,转毒转秃”。

鲁智深似乎是个好人,可作者偏偏给他取绰号“花和尚”。

有人说《水浒全传》中,征四寇有涉足之嫌,可此时的罗贯中,已然是大家风范,草蛇灰线,伏脉千里,征四寇肯定有他要隐晦表现的一面,只不过读者不能领会作者的一片苦心罢了。

征四寇中最露骨的就是淮西王庆。

朱元璋发迹于淮西,有人讽刺大脚马皇后,就画了一个抱西瓜的大脚婆娘,寓意是淮西女人好大脚。

朱元璋很生气,为此还杀了不少人。

王庆在淮西称帝,皇后段三娘是个雄壮的大脚女人,家里是开黑赌场的。段三娘打架输给了王庆,就嫁给他做老婆,后来王庆就依靠老婆家的势力,造反称帝。

王庆的左膀右臂,一个是丞相李助,另一个是刘智伯。

王庆兵败后,段三娘被凌迟处死,小说中更是直呼其“淮西伪后”。

罗贯中对朱元璋恨之入骨,凡是以老朱为原型的,最后都是被凌迟处死的。

凡事都有例外,《水浒传》中,神机军师朱武活到了最后,最后跟罗真人修仙去了。罗贯中这是给自己留了个后手,一旦被人看破告发,还有活命的机会。

0 阅读:7

乐蓉说过去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