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打响反击第一枪,为何中国反制将是疾风骤雨?德意争相访华

玉箫苒 2024-06-19 21:59:05

文/编辑 玉箫苒的笔记

商务部打响反击第一枪?

6月12日,欧盟委员会公然宣布从7月份开始对中国电动汽车产品加征高达38.1%的进口关税,这个举措明显可以看出是在故意制造和升级中欧之间的贸易战。

欧盟自诩是为了"维护公平竞争",但其所作所为却恰恰违背了市场经济原则和国际贸易规则,是典型的贸易保护主义做法,最终只会损害欧盟自身利益。

面对欧盟这一无理贸易行径,中国政府也不惯着,直接果断采取了有力反制措施。

6月17日,中国商务部发布公告,宣布对原产于欧盟的进口猪肉及猪副产品立案反倾销调查!

信息来源

箭在弦上,火力一触即发,中欧两大经济体之间,一场势不可挡的贸易大战就此揭开战幕。

猪肉是欧盟的"七寸"

对于中国而言,宣布对欧盟猪肉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绝非虚张声势。事实上,仅在2022年,中国就从欧盟进口了价值超过30亿美元的猪肉及相关副产品。

信息来源

在中国进口的这些产品中,有相当一部分对欧洲人来说是不常食用的部位,比如猪耳朵、猪蹄等。

可以说,中国是欧洲猪肉行业最重要的出口市场之一。

一旦失去中国这个庞大市场,欧盟养猪业肯定会遭受重创,猪肉产品将面临价格和利润率双双下滑的危机。

这一重拳似乎直接击中了法国、西班牙、意大利这些最积极支持对华加征电动车关税的"欧猪国家"的七寸要害。

法国在5月份刚与中国签订扩大猪肉产品出口协议,没过多久就栽在自己竖起的贸易壁垒上了。

信息来源

而西班牙作为全球最大的对华猪肉出口国,在这次风波中首当其冲。

遭受重创的不只是养殖业,连带的食品加工、物流运输等产业链都将陷入困境。

面对中国这出人意料的狠手,西班牙第一个"求饶",工业旅游大臣赶忙呼吁中欧不能陷入贸易战的泥潭。

法国和意大利也傻眼了,他们同样是重要的对华猪肉出口国。

随着中国掷地有声的第一枚导弹射出,原本兴高采烈支持欧盟"电车关税"的三国政府不得不为自己的冲动买单。

别忘了,欧中贸易战可不只是猪肉问题。

6月17日,中方还透露将考虑对欧盟乳制品发起反补贴调查,对欧洲出口白兰地等酒类产品展开反倾销调查,这也将进一步打击法国等重要酿酒出口国的利益。

德国的两难困境

在这场欧中贸易战火的燎原之中,德国似乎陷入了一种进退两难的困境。

作为欧盟的经济发动机,德国在这次对华“电车关税”的决策中扮演了重要角色。但与此同时,德国本土的汽车制造商如大众、宝马等对此举措则异口同声表示强烈反对。

原因很简单,在德国汽车业的发展中,中国已然成为其最为重要的出口市场和生产基地。

如果双方陷入贸易战的泥潭,德国汽车业恐将遭受重创,让德国官员犯了愁的还不止这些。

近来由于俄乌冲突等因素,德国工业体系已经饱受重创。此时若再加上因电动车关税而遭受中方报复,德国工业的冬日恐怕将更加寒冷漫长。

正是基于这些现实利益的考虑,在中方释放对猪肉等产品将采取反制措施的信号后,德国也迅速开始行动了。

6月19日,德国副总理兼经济和气候保护部长哈贝克宣布将启程展开一场亚洲访问之旅,其中中国无疑是关键一站,哈贝克的这一行程似乎旨在缓和近期因关税政策而趋紧的中欧经贸关系。

信息来源

尽管德国官方明确表示,哈贝克此行并非以介入中欧关税谈判为目的,也不代表欧盟的官方谈判立场,但他仍将尝试以个人身份就加征关税一事与中方代表展开面对面沟通。

美国彭博社曾透露,德国似乎在幕后努力寻求缓解乃至削弱欧盟关税政策的影响。

尽管德国政府没明着说,但是这场中欧贸易之间的微妙调节已经在无声之中展现了出来!

这种做法,可以看出德国非常需要中国市场,离开了中国市场经济的支持,德国会损失很大!

与中国保持良好关系,对德国来说至关重要。

但与此同时,德国作为欧盟核心成员国,如何在欧盟和中国之间权衡平衡,避免陷入两面夹击的困境,这确实是一个棘手的难题。

意大利临时"变卦"

意大利则是另一个在这次中欧贸易纷争中扮演着举足轻重角色的欧洲国家。

作为当届七国集团轮值主席国,意大利最初不仅在峰会上支持了针对中国的强硬立场,还积极推动了欧盟对华电动车加征关税的决策。

但当中国宣布对欧盟猪肉等产品进行反制后,意大利的态度似乎发生了微妙的变化。

在七国集团峰会闭幕的新闻发布会上,意大利总理梅洛尼出人意料地宣布,该国政府已经开始筹备访华事宜,将在未来几周内对中国展开正式访问。

这一表态的时机颇为敏感,显示出意大利正在重新权衡其对华政策。

梅洛尼表示,意大利政府希望在平等竞争的前提下,与中国保持沟通。

在七国集团的框架下,意大利希望将"印太地区"和经济安全问题放在一个重要的位置。这番话背后的潜台词似乎是,意大利既不想完全疏远中国,又不愿意脱离西方阵营。

值得注意的是,意大利曾是七国集团中唯一支持中国"一带一路"倡议的国家。

但在美国和其他七国集团成员的压力下,意大利最终选择了退出。如今,面对中欧贸易摩擦升级的风险,梅洛尼政府似乎正在寻求一种平衡之道。

这种态度的转变,很可能是出于对意大利经济利益的考虑。

作为欧盟第三大经济体,意大利同样深深依赖于中国市场。一旦中欧贸易战全面爆发,意大利的农产品、奢侈品等重要出口行业都将遭受重创。

因此,梅洛尼此次突然宣布访华计划,很可能是为了缓和欧盟政策对意大利经济造成的潜在影响,同时也试图在中美两个大国之间寻求一个相对有利的位置。

欧盟的困境与反思

欧盟此次针对中国电动车的关税措施,表面上看是为了保护本土汽车产业,但实际上却可能带来事与愿违的结果。

这一措施违背了自由贸易原则,破坏了正常的国际贸易秩序。欧盟一直标榜自己是自由贸易的捍卫者,但此次行动却暴露出其双重标准。

这种保护主义做法并不能从根本上解决欧洲汽车产业面临的挑战,相反,它可能会削弱欧洲汽车制造商的全球竞争力,因为这些企业将失去在中国市场上的重要份额。

更重要的是,如果中欧之间的贸易战全面爆发,欧盟可能面临比中国更大的经济损失。

据统计,欧盟向中国出口的大排量汽油车金额远超中国对欧的电动汽车出口。如果中国采取对等报复措施,欧盟汽车产业将遭受更为沉重的打击。

此外,欧盟此举也可能影响到双方在绿色能源转型方面的合作。

当前,全球正处于绿色能源转型的关键期,而欧洲在许多领域都依赖于中国生产的绿色产品。切断与中国的合作,将大大增加欧洲实现能源转型的成本。

因此,欧盟需反思其对华贸易政策,正如德国总理朔尔茨所言:"孤立和非法关税壁垒最终只会让一切东西变得更贵,让所有人都变得更穷。"

中国的应对与战略

面对欧盟的挑衅,中国也展现出了冷静而坚定的应对姿态。中国迅速而精准地实施了反制措施,对欧盟猪肉等产品发起反倾销调查。

中国并未将反制措施局限于汽车行业,而是选择了欧盟更为依赖的农产品和食品行业作为突破口。这种策略不仅能给欧盟造成更大的经济压力,还能激化欧盟内部的矛盾,迫使一些成员国重新考虑其对华政策。

与此同时,中国也在积极寻求替代市场。

例如,中国已经开始恢复从俄罗斯进口肉产品,并与俄方达成了肉产品合作项目。这不仅可以弥补欧盟猪肉供应的缺口,还能进一步加强中俄经贸合作。

更重要的是,中国并未完全关上与欧盟对话的大门。通过接受德国副总理和意大利总理的访问,中国展现出了继续与欧洲各国保持沟通的意愿。

这种灵活的外交策略,既能维护中国的核心利益,又能为未来中欧关系的改善留下余地。

结语

当前,中欧之间的贸易纷争已经到了一个关键的十字路口。双方的下一步举措,将决定这场纷争是升级为全面贸易战,还是能够找到一个妥协的解决方案。

对欧盟而言,继续坚持贸易保护主义政策无疑是一条死路。它不仅无法真正保护欧洲的汽车产业,反而可能引发更大范围的经济损失,并加剧欧盟内部的分歧。

对中国来说,虽然有能力进行有力反制,但也需要谨慎权衡,避免贸易争端演变成更广泛的地缘政治对抗。

保持与欧洲重要国家的沟通渠道,同时积极开拓新兴市场,或许是一个更为明智的选择。

无论如何,这场贸易纷争都凸显了全球经贸格局正在发生深刻变化。

在这个过程中,如何在维护自身利益和促进全球自由贸易之间找到平衡,将是每个国家和地区面临的共同挑战。

在这场没有赢家的贸易战中,唯有理性克制与合作,才是化解矛盾、共创繁荣的正确之道。

【免责声明】文章描述过程、图片都来源于网络,此文章旨在倡导社会正能量,无低俗等不良引导。如涉及版权或者人物侵权问题,请及时联系我们,我们将第一时间删除内容!如有事件存疑部分,联系后即刻删除或作出更改。

0 阅读:0

玉箫苒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