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十大半导体公司:中芯国际全球排名第三,北方华创第八

元芳说投资 2024-06-23 20:16:52

2018年贸易战之后,芯片造不如买的道路是行不通的,半导体的国产化上升到国家战略。在此背景下,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不断壮大,截止2024年6月11日,A股半导体公司总数达156家。

值得注意的是,在贸易战之前即2018年之前,A股的半导体公司数量只有区区的36家。

 

A股半导体公司不仅队伍壮大了,体量也在不断的壮大,截止2023年末,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的总营收4964亿,创历史新高,较2022年同比增长1%。拉长时间来看,相比10年前的2013年,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营收翻了11倍。

从156家,A股半导体上市营收分布情况来看,2023年营收百亿以上10家,比2022年减少1家;99-50亿元的有10家,49-10亿元的61家;10亿以下达75家,占比近50%,可见A股半导体上市公司整体的体量小。

值得注意的是,156家A股半导体公司2023年的营收比不上一家台积电,2023年台积电的营收入达693.5亿元美元,人民币约5000亿元。

但在国产化加速态势,我们的半导体产业可以说的高速的发展,在经过10-20年发展,A股也有望出现巨无霸的半导体公司。

现在来梳理下,A股十大半导体公司,以及其在国际上的地位如何?

第一大半导体公司:中芯国际

中芯国际成立于2000年,总部位于中国上海,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目前在上海、北京、天津、深圳建有10座8英寸和12英寸晶圆厂。

中芯国际是世界领先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之一,也是中国大陆集成电路制造业领导者,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服务配套,可以向全球客户提供0.35微米到14纳米FinFET不同技术节点的晶圆代工与技术服务,拥有领先的工艺制造能力、产能优势及服务配套。

 

值得注意的是,公司已成为中国大陆第一家实现14纳米的FinFET量产的集成电路晶圆代工企业,可满足不同应用领域终端对集成电路晶圆代工的要求。

公司目前不存在实际控制人,持股份额分散,最大股东持股比例不超过20%,中国信科是其第一大股东。截止2024年一季度,中芯国际最大的股东为大唐控股(香港)投资有限公司,持股比例为14.05%,而大唐控股由中国信科全资拥有,中国信科直接持有0.91%股份。因此,中国信科总计持有公司14.96%股份。另外,巽鑫(上海)投资有限公司的全资子公司鑫芯(香港)持有6.17亿股,占比7.76%,而巽鑫(上海)投资有限公司是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的全资子公司,加上国家集成电路基金直接持有的1.27亿股,占比1.60%,国家集成电路基金合计持股9.36%,是其第二大股东。

 

国家集成电路大基金的9.36%+中国信科的14.96%,合计24.32%,也就说国资其实是中芯国际的最大股东。

在经营业绩方面,公司营业收入总体呈现上升趋势。2017-2023年公司营收从213.9亿元增长至495.16亿元,期间CAGR达15.02%,主要得益于成熟制程应用平台需求的增长以及产品种类的拓展。

 

受下游行业需求疲软的影响,2023年公司收为452.50亿元,同比下降8.61%。

公司的归母净利润在2022年创下历史新高。由2017年的12.45亿元大幅增长至2022年的121.33亿元,期间CAGR达46.15%。2022年,集成电路行业在消费电子需求疲软的影响下整体增速放缓,公司仍然实现归母净利润121.33亿元,创历史新高,主要受益于物联网、工业控制领域的强劲表现。

 

不过,2023年在半导体产能高库存的影响下,公司晶圆销售数量减少,产能率下降,导致归母净利润大幅下滑60.25%。

2024年一季度中芯国际以17.5亿美元的营业收入,超越联电成为全球第三大晶圆代工企业,市占率达5.7%。

随着中芯国际、华虹半导体等晶圆代工满载生产,以及集成电路出口提升,这些进一步佐证了半导体产业的拐点加速到来,作为全球第三大代工厂将显著受益。中邮证券预计,公司2024/2025/20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505.93/587.84/670.71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46.93/56.71/62.08亿元。

 

中国第二大半导体企业:长电科技

长电科技成立于1972年江阴晶体管厂,并于2000年改制为江苏长电科技股份有限公司,2003在上海证券交易所上市,2015年跨国并购星科金朋,通过新管理层的加入及星科金朋资源整合落地,公司销售规模迅速稳定增长,并在全球范围内打造良好品牌口碑,跃居全球第三大集成电路封装测试厂商。

 

目前,长电科技在全球范围内有六大生产基地,分别是江阴滨江厂区、江阴城东厂区、滁州厂区、宿迁厂区,新加坡厂区和韩国仁川厂区的六大集成电路成品生产基地,以及中国、韩国两处研发中心。在20多个国家、地区设有业务机构,拥有3000多项各类型专利。

 

公司目前没有实际控制人,截止2024年一季度,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股份有限公司是其第一大股东,持股2.37亿股,占比13.24%,芯电半导体(上海)有限公司分别持有公司,持股2.29亿股,占比12.79%,是第二大股东。

 

公司是国内第一大封测厂,世界第三大封测厂,截止2022年末,全球市场占有率达10.71%,国内市场份额达44%。

在经营方面,2014—2023年这十年间公司的营业收入从64.28亿元上升至2023年的296.61亿元,10年的CAGR仍达16.52%。不过,公司的营收在2022年创下历史新高至337.62亿元。2023年以来,由于终端需求疲软,营收出现了12.15%的下滑。

 

在净利润方面,公司2022年的归母净利润达32.21亿元,创新历史新高。由于半导体行业景气度波动、叠加并购支出以及内部整合支出等因素,公司2015-2019年净利润处于低位,其中2018年由于计提商誉及资产减值等因素,归属于上市公司股东净利润出现亏损,2023年由于终端需求疲软,公司业绩短期有所承压,全年净利润达14.71亿元,同比下降54.48%。

 

随着消费市场需求趋于稳定,人工智能与高性能计算等热点应用领域带动,以及市场去库存效果明显和存储器市场的推动等多重因素作用下,半导体封测厂的产能利用率也逐步回升。公司营收68.42亿元,同比增长16.75%;归母净利润为1.35亿元,同比增长23.01%。

 

万联证券,预测2024-2026年预计实现营收327.36/358.95/393.49亿元,同比+10.37%/+9.65%/+9.62%;预计2024-2026年实现归母净利润21.88/29.44/33.87亿元,调整后同比+48.77%/+34.56%/+15.05%。

中国第三大半导体公司:通富微电

通富微电成立渝1997年,2007年在深圳中小板上市,目前已是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优质服务提供商,是中国集成电路封装测试的企业,为全球客户提供设计仿真和封装测试一站式服务。

 

公司总部位于江苏南通,拥有全球化的制造和服务基地,在南通、合肥、厦门、苏州、马来西亚槟城拥有七大生产基地,为全球客户提供快速和便捷的服务,在全球拥有18000多名员工。

2016年,通富微电联合国家集成电路产业投资基金斥资3.71亿美元收购AMD苏州及AMD槟城各85%股权。截止,2022年末,公司全球第四大封测厂,全球市场份额6.51%。

 

在营业收入上稳定增长,公司营业收入由2014年的20.91亿元持续攀升至2023年的222.69亿元,CAGR为26.29%,2023年营收更是创出历史新高。

 

净利润方面,公司归母净利润波动较大,2019-2021年业绩高速增长,2022年受通讯终端、消费电子及PC等需求严重衰退,半导体需求疲软影响,业绩承压,归母净利润同比下降47.5%,2023年下降了66.24%。

随着生成式AI的高速发展,对AI芯片的需求逐步上升以及消费电子的回暖,半导体迎来新一轮的景气周期,东方证券预计24-26年公司的营业收入分别为277、308、343亿元。

中国第四大半导体公司:北方华创

北方华创是由七星电子和北方微电子战略重组而来。七星电子整合了原属营700、706、707、718、797、798五大国有优质电子厂;而北方微电子由北京电控联合清华、北大、中科院微电子所、中科院光电研究所共同出资设立。2016年北京七星华创电子股份有限公司和北京北方微电子基地设备工艺研究中心有限责任公司,实施战略重组,实现资源整合和优势互补,并于2017年更名为北方华创科技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即北方华创。

 

2018年以1500万美元全资收购Akrion的全部资产及无息负债,成功整合Akrion清洗资源,进一步扩大清洗机市场。

目前北方华创已成为国内少有的平台型设备公司,产品品类齐全,国产化受益面广。公司在IC设备里覆盖刻蚀、薄膜、热处理、清洗、退火、氧化等多个环节,且在每一环节单项设备上均居国产第一梯队,公司整体覆盖设备占整体设备价值量比重有望过半。

北方华创的控股股东为北京七星华电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实际控制人为背景国资委。

 在经营业绩上保持高速增长的趋势。公司营收从2014年的9.62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20.79亿元,10年间翻了近22.95倍,GAGR36.80%。

值得注意的是,2023年北方华创220.79亿元(31.33亿美元)的收入位居全球半导体设备产商第8名,2021年为第15名,上升了7个名次。

 

净利润方面,10年来净利润从2014年的0.42亿元到2023年的38.99亿元,10年增长超90倍,达92倍,年复合增长57.32%。

随着国产替代的持续推荐和国家大基金三期的成立,半导体设备将优先受益,作为国内领先的半导体平台设备企业,将显著受益国产替代和大基金三期所带来的业绩提升。方正证券预计,公司在2024/2025/2026年分别实现营业收入309.40/409.28/511.60亿元,同比增长40.1%/32.3%/25.0%,实现归母净利润57.31/78.97/98.45亿元,同比增长47.0%/37.8%/24.7%。

 

中国半导体第五大企业:韦尔股份

韦尔股份,成立与2007年,总部中国上海,并于2017年5月4日在上交所成功上市。

公司在2018年前以半导体代理销售业务为主,2018年代销业务营收占比为79.01%;同时通过不断收购拓展设计业务版图。2019年公司收购全球第三的豪威科技和深圳思比科,二者均为CMOS图像传感器(下称CIS)芯片设计公司,正式进军CIS领域,并成为公司的核心业务(2019年营收占比提升至83.56%)。

 

2021-2022年公司拟通过定增等途径陆续取得国内头部车载存储、模拟IC供应商北京君正不超过10.38%股权。根据北京君正2023年6月9日公告,韦尔已完成对北京君正的股份增持,最终股权比例为5%,韦尔顺利完成在车载条线的进一步布局

2020年公司通过收购SynapticsTDDI业务,作为设计业务第三块拼图的触控与显示解决方案形成。

目前公司成功构建起图像传感、触碰显示、模拟解决三大业务体系,形成对手机、汽车等赛道的准确聚焦。其中,2023年图像传感器占到整体营收的73.91%,进一步突出行情龙头地位。

公司在车载CIS芯片市占率29%位居全球第二,拥有从环视到ADAS以及自动驾驶等车载应用所需的全套成像解决方案,具备雄厚的竞争实力。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虞仁荣为实际控制人。根据2024年一季报,董事长、实际控制人虞仁荣先生直接持股29.49%;第三大股东绍兴市韦豪股权投资基金合伙企业(有限合伙)为虞仁荣先生的一致行动人,直接持股比例达6.10%。

同时通过股权激励计划,深度绑定核心骨干。2023年,公司发布两期股票期权激励计划,分别涉及777人和2079人。行权价格均为78.97元/股。

在经营方面,公司营业收入整体呈现上行的趋势。从2014年的14.08亿元增长到2023年的210.21亿元,GAGR31.04%。

 

值得注意但是,公司营收在2021年达241亿元,创历史新高。2022年主要受行业处于低迷期间,行业库存高企等因素影响,营收下降16.7%。

不过,在净利润方面波动较大,公司归母净利润在2021年达44.76亿元,创历史新高,2020年净利润也达27.06亿元,其他年份均为超10亿,在2020年之前,公司净利润呈现较为稳定的增长,不过受行业周期影响,2022和2023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出现连续两年下滑,分别下滑77.88%和43.89%。

 

随着公司库存逐季下降和消费电子需求回暖,半导体行业拐点确定,公司业绩有望逐步进入新一轮的上行趋势。华金证券,预计2024-2026年,公司营收分别为280.84/327.17/380.50亿元,增速分别为33.6%/16.5%/16.3%,归母净利润分别为33.08/45.19/58.50亿元,增速分别为495.4%/36.6%/29.5%。

中国第六大半导体公司:华虹半导体

华虹公司的前身是1997年成立的华虹NEC,经历超过25年的发展,是中国拥有先进芯片制造主流工艺技术的国有8+12英寸集成电路制造产业集团。

公司旗下业务包括集成电路制造、电子元器件分销、智能化系统应用等板块,其中集成电路制造是核心业务,分布在上海浦东金桥、张江、康桥和江苏无锡四个基地,共拥有3条8英寸和3条12英寸芯片生产线,现有员工人数超12000人。

在市场份儿方面,华虹半导体是目前中国大陆第二大、全球第六大晶圆代工厂。

 

公司是实际控制人为上海市国有资产监督管理委员会,占比29.6%。

从经营业绩方面拉看,营收整体呈现保持向上的趋势。公司营收从2019年的65.22亿元上升到2023年的162.32亿元,GAGR20%。

净利润方面整体波动较大,2021年和2022年两年保持高增长态势。

2023年受下游需求疲软影响,公司营收和净利润增速双双下滑,分别下滑3.3%、35.64%。

 

随着消费电子回暖,下游需求上升,晶圆代工的产能利用率开始逐步回升,公司业绩有望进入新一轮的增长周期。

中邮证券预计公司2024-2026年营收173.68/217.68/261.43亿元,归母净利润19.69/23.72/28.73亿元。

 

中国第七大半导体公司:闻泰科技

闻泰科技是全球ODM+IDM行业龙头企业,公司分为两大业务模块,一是闻泰通讯;二是安世半导体。

 

2006年闻泰通讯成立,最初从事IDH业务,2008年嘉兴制造中心投产成为中国第一家手机ODM厂商,2012年登顶全球手机ODM榜首。公司ODM业务常年市场占有率保持在20%左右水平,稳居龙头地位。2017年,公司借壳中茵股份上市。

2019年完成收购,全球领先的半导体IDM厂商安世半导体(前身为恩智浦的标准产品事业部)的收购,正式进军半导体领域。

2021年4月,公司出资创设珠海得尔塔,以其为主体收购广州得尔塔,布局光学模组业务。

目前,公司主要包括半导体、产品集成(ODM)及光学模组三大业务,已经形成从半导体设计、晶圆制造、封装测试,到光学模组、通讯终端、服务器、笔记本电脑、IoT、汽车电子产品研发制造于一体的涵盖“上游半导体+中游模组+下游终端”的全产业链布局。是集半导体、ODM及光学模组为一体的平台型企业。

 

公司三大核心业务遍布全球。闻泰通讯(产品集成业务):在上海、无锡、深圳、西安设有研发中心,在嘉兴、无锡、昆明、黄石、印度、印尼均设有制造基地;安世半导体(半导体业务):晶圆制造工厂在德国汉堡和英国曼彻斯特,封装测试工厂位于中国东莞、菲律宾卡布尧和马来西亚芙蓉。得尔塔科技(光学业务):珠海广州建有大型生产基地,在日本熊本设有设备研发中心。

公司股权结构稳定,公司董事长张学政是实际控制人,通过闻天下控制公司12.39%股份,并直接持有公司2.98%股权;第二大股东为无锡国联集成电路投资中心,持股比例9.78%。格力电器及其一致行动人珠海融林合计持股8.33%,为公司第三大股东。

 

公司在2019年收购安世半导体之后,半导体的仔营收的比重逐步上升,从2019年的15.0亿元,占比3.83%上升到2023年的152.26亿元,占营收的24.87%,不过较2022年的160亿元27.55%的比例有所下滑,主要是受到下游需求的疲软。

这也是为什么闻泰科技2023年的营收达612.13亿元,却把它列为中国第七大半导体公司,而不是第一大,主要是因为,半导体营收这块处于第7的位置。

随着下游需求的持续回暖和新能源汽车电动化的持续推荐,公司半导体业务有望迎来拐点。

德邦证券预计公司2024/2025年实现收入610/678/780亿元,实现归母净利润/33.2/38.1亿元。

中国第8大半导体公司:华天科技

华天科技的前身可以追溯到1969年成立的永红器材厂(国营第七四九厂),是我国最早从事集成电路和半导体元器件研发、生产的半导体封装领军企业之一,1995年永红厂整体搬迁至甘肃天水,此时公司年亏损超1000万元,负债近亿元。

 

现在华天科技的实际控制人肖胜利临危受命担任厂长,大刀阔斧地提出下岗分流、减员增效等八项具体措施,同时积极学习引进国内外先进技术,争取相关政策支持,1998年亏损多年的永红器材厂成功扭亏为盈。

2002年7月肖胜利、刘建军等1565名永红厂职工与永红厂工会共同投资设立华天微电子,2003年1月华天微电子承债式收购永红厂经营性资产,承接业务包括集成电路封装测试、模拟混合集成电路、DC/DC与AC/DC电源模块、集成压力传感器、变送器的设计、生产、销售。2003年12月华天微电子发起设立华天科技,并将集成电路封装测试业务相关的资产和负债注入华天科技中。

2007年,华天科技在深交所成功上市,现已成为国内第三大、全球第六大封测厂。

公司股权目前较为稳定,控股股东为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占有华天科技22.29%股权,而肖胜利等13名一致行动人是天水华天电子集团股份有限公司的实际控制人。

 

公司经营方面,应收整体呈上行趋势,总体波动不是很大。公司营收从2014年的33.05亿元上增长到2023年的112.98亿元,10年GAGR13.08%。不过,受下游需求疲软,2022-2023年两年的营收出现了小幅的下滑。

 

公司在净利润方面,整体波幅就比较大了,主要受到周期的影响。2021年公司归母净利润创出历史新高,达18.94亿元,2022-2023年则连续2年出现下滑。

AI算力需求提高对芯片散热提出更高要求,华天科技实现铟片封装技术量产推动行业发展。而随着鉴于AI加速渗透带动手机/PC等应用终端回暖,公司经营有望进入新一轮上行趋势。华金证券预计,2024年至2026年营业收为130.20/153.93/172.83亿元,增速分别为15.2%/18.2%/12.3%;归母净利润5.92/9.10/12.83亿元,增速分别为161.6%/53.6%/41.1%。

 

中国第九大半导体公司:有研新材

有研新材股份有限公司是1999年由北京有色金属研究总院独家发起,以募集方式成立,同年在上交所挂牌上市。成立之初,公司从事半导体材料的生产和销售。

 

2014年完成重大资产重组,实现业务转型,从单一从事半导体硅料的企业发展为集半导体、稀土材料、光电材料、高纯/超高纯金属材料、医用材料等多领域于一身、成为国内具有领先优势的新材料领军企业。

2018年公司在镝、铽靶材市场占有率超90%,稳居国内第一;2019年开始进军半导体零件服务,产业链向烧结钕铁硼行业延伸,全年实现营收首次突破100亿元。

 

公司已经成为国内集成电路用超高纯金属靶材的龙头企业。目前公司主营业务定位在高端金属靶材、先进稀土材料、特种红外光学及光电材料、生物医用材料等多个战略性新材料领域,分别对应四大控股子公司。¡

电板块:集成电路用靶材、贵金属等业务,对应全资子公司有研亿金;¡

磁板块:磁性材料及磁体、稀土金属等业务,对应控股子公司有研稀土;¡

光板块:特种红外光学、发光材料等业务,对应全资子公司有研国晶辉;¡

医板块:生物医用材料及口腔器械等业务,对应全资子公司有研医疗。

公司实际控制人是国务院国资委,国资委通过持有有研科技集团100%股权进而控股公司。有研科技集团有限责任公司,持有公司33.09%股份。有研新材拥有控股或间接控股企业19家,其中全资子公司山东右眼国晶辉、有研亿金主要定位于发展电板块,全资子公司有研晶辉的主营业务为红外光学、发光材料。

 

在经营方面,公司营收整体呈现上行的趋势,波动不是太大,2021年营收创出历史新高至160.59亿元后,2022-2023年连续2年出现下滑,主要收到半导体下游需求疲软和稀土等材料价格下跌导致公司营收下降。10年GAGR达16.14%。

净利润方面,由于公司整体的销售毛利只有个位数,净利润整体较低,2022年净利润达2.7亿元,创历史新高,2023年小幅下滑达2.26亿元。

中国第十大半导体公司:江波龙

深圳江波龙电子股份有限公司成立1999年,成立以来净利4个发展阶段,成就了现在的百亿存储巨头,位居目前上市存储公司第一。

2011年,江波龙创立行业类存储品牌FO RESEE,主打工业市场并在存储行业拥有良好的口碑。

 

2017年8月31日,江波龙电子收购Micron旗下品牌Lex ar雷克沙。Lexar雷克沙作为江波龙全资子公司独立运作 ,总部在美国硅谷圣何塞,Lex ar是具有26年历史的国际高端消费类存储品牌, 在摄影、影音、高端移动存储场景 (如 户外运动设备)领域具有全球性卓越声誉 。l

2023年6月13日,公司宣布收购SMART Brazil 81%股权,2023年12月Zilia巴西(原SMART Brazil)并表 ;

2023年6月27日 ,公司宣布收购力成苏70%股权,10月力成苏州完成收购,将作为公司的封测基地。

目前公司形成了四大产品线分别是嵌入式存储、移动存储、固态硬盘、内存条。其中,嵌入式存储是收入主要来源,2023年的营收44.23亿元,占比43.68%,不过比2022年的52.41%过半的占比明显下滑。

 

公司存储芯片的市场份额位于全球前列。根据Omdia(IHS Markit)数据,2021年公司旗下品牌Lexar存储卡/闪存盘(U盘)在全球市场份额分别位列第二/三位;另外,根据TrendForce数据,2022年Lexar品牌SSD模组在全球自有品牌渠道市场出货量中位列全球第三位。eMMC和UFS市场份额方面,根据CFM闪存市场数据,2022年公司市场份额位列全球第六位,前五名均为头部存储晶圆原厂。

公司股权结构集中,国家大基金为第二大股东。截止2024年一季度末,公司实际控制人人为蔡华波和蔡丽江,分别直接持有公司股份39.26%/3.56%。其中,龙熹一号、龙熹二号、龙熹三号、龙舰管理咨询、龙熹五号为蔡华波一致行动人,而国家集成电路基金作为公司重要股东,于2019年11月入资公司,直接持股6.23%,前十大股东持股合计达74.70%。

 

从经营方面来看,公司营收整体呈现上行趋势,营收从2019年的57.21亿元增长到2023年101.25亿元,营收首次突破百亿,同时也创出历史新高,5年GAGR12.09%。

净利润方面,相对波动较大,受下游需求疲软和产品库存高企的影响,2023年归母净利润亏损高达8.28亿元,创下上市以来最大亏损额。当然,2021年实现了10.23亿元的历史新高,主要是当初处于行业增长期。

随着存储价格涨价和下游需求回暖,2024年一季度公司业绩迎来扭转。数据显示,一季度公司实现营收44.53亿元,同比+200.54%,环比+25.57%;归母净利润3.84亿元,同比+236.93%,环比+598.15%。

 

中原证券表示,公司为国内存储模组领先企业,持续进行产品迭代升级、优化产品及客户结构,不断提升综合竞争力,或将充分受益于存储器周期复苏及国产化趋势,拓展企业级及车规级市场有望成为公司未来成长的新动力。预计公司24-26年营收为170.37/208.61/232.56亿元,24-26年归母净利润为15.75/17.70/15.00亿元。

中国十大半导体公司分布于半导体各产业链环节。

 

第一:中芯国际和第七的华虹半导体属于晶圆代工;

第二长电科技、第三通富微电、第八的华天科技属于封装测试环节;

第四的北方华创是半导体设备;

第六的韦尔股份、第七的闻泰科、第十的技属于芯片设计环节;

第九的有研新材属于半导体材料环节。以上观点不构成任何操作建议,股市有风险,投资需谨慎。本报,告基于独立、客观、公正和审慎的原则制作,信息均来源于公开资料,本公司对这些信息的准确性和完整性不作任何保证。

6 阅读:1307
评论列表
  • 2024-06-25 00:40

    可惜股价不咋的,蜗牛股

元芳说投资

简介:逻辑选股、技术择时、价成共舞、波段为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