德军为何没能击败苏联?德国臆想中的完美的巴巴罗萨计划存在漏洞

雅旋谈社会 2023-06-10 05:48:03

文|陈迪

编辑|阿荣

1941年6月22日,德国按照他们制定的巴巴罗萨计划,发动了对苏联的闪电袭击。

在希特勒的指挥下,纳粹德国的战争机器挥舞着铁腕,试图摧毁苏联占领欧洲,称霸世界。

然而,在这场战争中,德国却遭受了前所未有的严重挫折。

德国未能击败苏联的原因非常复杂,涉及到多个层面,包括战略、战术、作战计划、执行失误、经济和资源限制、地理原因和气候条件,以及苏联的战略和战术反击等。

战略和作战计划失误

低估苏联的军事实力:德国在制定巴巴罗萨计划时低估了苏联的军事实力。

当时的德国在西方战场上取得了一系列的胜利,正是踌躇满志,以至于他们并未充分了解苏联的实际战斗力。

德国上层错误地认为苏联的军队弱于他们,并对苏联的战略后备力量、产能和战略资源进行了错误的估计。

实际上,苏联拥有强大的红军,拥有数量庞大的坦克、飞机和炮兵,以及丰富的人力和资源。

德国未能认识到苏联具有强大的战斗力和顽强的抵抗能力,从而导致了在东线战场上面对强大的对手。

缺乏统一的、集中的作战计划:德国在东线战场中的作战计划通常都是由Hitler或其他高级军官制定的,这些计划往往具有一定的局限性和缺陷。

此外,在战争进程中,德国军队之间缺乏协调和合作。德国的各个军事集团都在各自为政,没有形成有效的指挥结构,也没能对苏联进行集中的打击。

这使得德国军队无法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从而更难取得胜利。

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德国在巴巴罗萨计划中缺乏灵活性和应变能力。

并且纳粹政府要求军队严格按照预定的作战计划和时间表作战,并不考虑针对战局的变化作出及时的反应。

这样一来一旦苏联顽强抵抗令作战时间超出预期,德军就会陷入不知道该怎么打仗的窘境。

例如,德国在夏季战役后期遇到了苏联的顽强反击,但未能迅速调整战略和战术,从而失去了战场上的主动权。

执行失误和战术不当

失误的军事决策:德国在东线战场上做出了一系列失误的军事决策,影响了战局的发展。

例如,德国未能充分利用他们的优势兵力和火力,过于依赖空降和快速机械化部队,忽视了步兵和炮兵的重要作用,从而导致了战斗中的火力不足和兵力过度消耗。

缺乏有效的对付游击战和冬季战斗的战术:

游击战是苏联在德国占领区执行的核心战术之一。

苏联政府通过实施严格的动员政策,动员了数百万的军队和民兵,组织了广泛的游击战争和抵抗运动。

苏联游击队采取隐蔽性极强、分散作战的方式对德军进行不断的袭击和骚扰,对德军进行了有效的牵制和破坏。

德军对于苏联游击战的战术缺乏深入的研究和准备,在与苏联游击队的战斗中,德军经常陷入了沉重的袭击和磨损中,从而消耗了他们的人力和资源。

冬季战斗也是苏联在东线战场上的重要战术。

苏联军队对于冬季的准备比德军更加充分,他们利用了在深雪中移动、战斗的技能和经验,穿着更为合适的衣服和装备,在暴风雪和零下数十度的极端环境下进行战斗。

相比之下,德军对于冬季战斗的准备不足,在寒冷的冬季天气中很难保持战斗力和耐力,这给苏联军队创造了优势。

苏联方面的游击战使得德军的后方和补给线遭受了严重的袭扰和破坏,影响了德军的战斗力和持久力。

未能利用苏联内部矛盾:

苏联在二战期间也面临了内部的矛盾,包括政治、经济、军事等方面的问题。

然而,德国未能有效利用这些内部矛盾,削弱苏联的战斗力。

德国对占领区的管理和对待当地人民的政策不当,使得德军没有获得占领区人民的支持和合作。

缺乏空中优势:

空中优势在现代战争中占有重要地位,可以对战场局势产生深远影响。

然而,德国在东线战场上未能确保空中优势。

苏联在战争初期丧失了一部分空军力量,但随着时间的推移,他们逐渐恢复了空中力量,并建立了强大的防空体系。

苏联的防空能力限制了德国空军的作战效果,从而影响了德国在东线战场上的战略和战术的实施。

政治和领导层的失误:在战争中,德国政治和领导层也存在一些失误,影响了德国对苏联的战争进程。

希特勒对战争的决策和指挥方式往往是凭个人意愿,而不是依据科学的军事原则和实际情况,这导致了战争中的战略和战术上的错误决策。

例如将主力集中在北方对列宁格勒的围困,而未能迅速攻占莫斯科等重要目标。

资源和经济压力:首先,德国在与苏联作战的过程中,面临着极大的资源瓶颈问题。

在战争开始时,德国已经面临了石油和钢铁等原材料的短缺,尽管德国加强了在占领国家的工业采购和自给自足方面的努力,但仍无法满足其在东线战场中迅速发展的需求。

德国军队在战斗与后勤补给中的需求令他们面临了严重的资源短缺问题,这限制了他们在战场上的作战能力。

其次,德国的经济策略也出现较多失误,德国在战争时期的经济战略并没有有效地解决资源短缺问题。

尽管德国曾试图提高生产效率并利用占领国家的资源,但这些措施却未能改善根本上的资源瓶颈问题。

与此同时,德国的战争经济也在短时间内耗尽了国内外固定资本和其它经济资源等投资,这加剧了德国在东线战场和其他战线中的压力。

国际形势的影响:首先,德国在战争中面临着苏联盟国和其他反法西斯国家的联合抵抗。

苏联盟国从其它前线对德国进行了抵制,加强了对德国的经济制裁,以及对德军在后方的游击战和破坏,这使得德军更加难以在东线战场中实施有效的战略。

其次,国际环境的变化也使得德国在东线战场面临了压力。

随着苏联红军向德国宣战之后,盟国美国和英国加入了战斗,在欧洲西线和北部纷纷与德国进行战争。

这给德军的后勤支援和资源调配带来了极大的负担,同时也分散了德国的战力和军事力量。

英国和美国等对苏联提供的物资、战争贷款和技术援助,对德国构成了外部制约。

战争的时间和空间:

时间方面是指,由于拿破仑战争的先例,德国方面当然知道冬季作战于德军不利,因此他们选择夏季开始战争,并计划速战速决。

因此,德国军队在东线战场上经常面临着时间紧迫的问题。

德军在苏联面前的作战计划和决策,大多是想要在较短时间内以最少的代价快速推进,并在苏联对抗中取得胜利。

然而,由于各种原因,德军无法在计划的时间内夺取苏联的关键城市和地区,而且还因遭受来自苏联各方面的反攻而不断受挫。

这使得德军在战争中的计划和执行之间出现了鸿沟,进而影响德军在东线战场上的战斗力和士气。

空间方面,苏联广袤的领土和战略深度为其提供了战略空间,使得苏联能够通过战略撤退和战术阻击来保护其主要城市和资源区域。

而德军方面,占领区的驻防极大地分散了军队力量,使他们无法集中兵力攻击战略要地,以至于几个重点城市都是久攻不下,最终失败收场。

苏联的战略反击:

苏联在苏德战争中采取了灵活的战略反击,采取积极的防御战略,集中优势兵力,逐渐削弱德军的战斗力,在战场上进行反击。

例如,在莫斯科保卫战中,苏联采取了合理的战略性撤退,并在冬季将德军吸引到一个不可持续的战场,最终通过反击将德军赶出莫斯科,从而削弱了德军的士气和战斗力。

此外,苏联还在斯大林格勒战役和库尔斯克战役等战役中采取了积极的反击策略,有效削弱了德军的实力。

技术和情报优势丧失:

德国在第二次世界大战初期在技术和情报方面取得了一定的优势。

但在与苏联的战争过程中,这些优势都逐步丧失了。

装备方面,苏联通过集中力量发展重工业的斯大林模式,在战争期间武器装备迭代迅速,还可以以数量抵质量,这让德国的武器优势荡然无存。

而情报方面,随着计算机的发明,德国的密码不再难以破译,大量情报被破译泄露。

相反,苏联由于加密方式复杂,有时候连自己人都难以破译,情报泄露的情况当然也是更少的。

政治和外交因素:

德国在与苏联战争中面临了一系列政治和外交问题。

例如,德国的战争目标和战争动机受到了争议,包括对苏联的领土野心和种族灭绝政策,导致了若干国家对德国的抵制和抵抗。

此外,德国还在战争中面临了外交上的压力,包括与其盟国的关系、与中立国的外交斡旋、与西方盟国的战争支持等。

这些政治和外交因素使得德国在与苏联战争中面临了较大的困难,无法在战争中获得充分的外交和政治支持。

战争疲劳和士兵士气:

随着战争的持续,德国士兵和指挥官们面临了长期战争带来的疲劳和士气低落的问题。

尽管德国在战争初期取得了一系列胜利,但随着战争的拖延和苏联的坚决抵抗,士兵们面临了长期的疲劳和战争心理的压力。

与此同时,德军内部也存在指挥官之间的分歧、战略战术决策不准确、资源分配不当等问题,削弱了德军的战斗力和士气。

战争的规模远超预期:

德国对苏联发动的战争规模远远超出了他们的预期。

这场战争从1941年6月开始,一直持续到1945年5月,历时近四年。

据估计,参战双方的总人数超过8000万。德国军队在东线部署了约340万士兵。

苏联红军士兵最多时更是达到了惊人的1100万。

这种规模的战争和消耗,苏联方面地大物博,人口众多,可以持续投入,而德国受国土和人口所限,越到后期越是乏力。

民族和文化因素:

德国与苏联之间存在着民族和文化的差异,这对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表现产生了一定的影响。

苏联是一个多民族、多文化的国家,苏联红军在战争中表现出高度的民族团结和民族自豪感,士兵对祖国的忠诚和对苏联社会主义制度的信念对他们的士气和战斗力产生了积极影响。

而德国作为侵略国家,其对苏联的战争动机和行为在当地民众中引发了强烈的抵抗和反感情绪,这可能对德军在苏联战场上的表现产生了负面影响。

综上所述,德国未能击败苏联的原因包括战略错误、战术失误、资源短缺、苏联坚强抵抗和战略反击、气候因素等多方面的因素。

这些因素相互作用,使德军在与苏联的战争中面临巨大的困难,最终未能实现其战略目标,也为二战最终的结局产生了重要影响。

参考文献

"Barbarossa Unleashed: The German Invasion of Soviet Russia, 1941" (作者:David M. Glantz)

"Operation Barbarossa and Germany's Defeat in the East" (作者:David Stahel)

"The Failure of the German Military to Conquer the Soviet Union in 1941: An Examination of Strategic, Operational, and Logistical Factors" (作者:David M. Glantz) - 《The Journal of Slavic Military Studies》

"Why Barbarossa Was Doomed: The Failure of German Logistics in the 1941 Invasion of Soviet Russia" (作者:David Stahel) -《The Journal of Military History》

"The China-Burma-India Campaign, 1931-1945: Historiography and Annotated Bibliography" (作者:Eugene L. Rasor)

"Forgotten Ally: China's World War II, 1937-1945" (作者:Rana Mitter)

"德国巴巴罗萨战略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张涛 -《军事历史研究》

"论德国巴巴罗萨战略的失败" 李涛 - 《国际军事评论》

"德国巴巴罗萨战略失败的原因及启示" 薛维兴《兰州社会科学》

3 阅读:485
评论列表
  • 2023-08-03 10:43

    巴巴罗萨最大的漏洞在于,希特勒认为苏联只有200个师,实际上战争爆发时苏联500个师,战争期间苏联累计动员了1400个师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