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2年北京一老人捡到两把“破椅子,29年后,竞拍出2300万

文山聊武器 2024-06-23 18:56:44

现如今,许多珍贵的文物都博物馆珍藏,更多的却散落民间,被时间遗忘。

未被发现时,它们或许只是尘埃中的瓦砾;一旦被挖掘,却能震惊世界。

新中国初期,民众为生计匆匆丢弃旧物,未识其价。生活贫困,谁又能顾及这些隐藏的珍宝?

直至经济起飞,生活改善,人们才有暇思考这些被遗忘的宝物。

20世纪80年代的北京,正是古玩收藏的热潮。

1982年,北京一位老人无意中捡到两把破旧椅子,未曾想29年后,这对椅子竟在拍卖会上以2300万元的天价成交。

一对2300万的椅子

2011年春,中国嘉德拍卖会上,一阵狂风巨浪般的拍卖热潮席卷了整个艺术品市场。

总成交额竟高达惊人的53.23亿元人民币,刷新了当时中国艺术品拍卖的单季纪录,令人瞩目。

在众多的拍品中,尤为引人注目的是一对明末精工雕琢的“黄花梨雕龙纹四出头官帽椅”。

这对官帽椅不仅比例恰到好处,雕工细腻入微,更有其罕见之处:底端的圆雕龙头纹饰,开口张牙舞爪,生动至极,无其他同类品可齐肩。

其靠背板开光面积之广,亦非一般传世之物可比肩。

这等稀世之宝,最终以2300万元人民币的价格锤定,由此,这对官帽椅便荣登当时明代官帽椅拍卖史的至高宝座。

对于熟稔拍卖界的行家来说,2300万元虽然是一个让人瞩目的数字,但在黄花梨家具的世界里,这已不再是什么新鲜事。

事实上,自1990年代以来,黄花梨家具就频繁出现在拍卖场上,其价值逐年攀升。

1995年的中国嘉德秋拍,黄花梨家具就已经开始显露头角,其中一件明代“黄花梨木带托泥方台座”以88万元成交,当时即被视为一大突破。

而真正让黄花梨家具名声大噪的,是2002年11月3日的一场秋拍,一件清初高达3.2米的黄花梨雕云龙纹大四件柜以943.8万元成交,首次将黄花梨家具的价格推至千万元以上。

自此,黄花梨家具的市场价值便如同脱缰的野马,一去不复返。

无心之举,价值连城

这对拍出2300万的黄花梨雕龙纹四出头官帽椅背后有怎样一个故事呢?

在建国初期,许多人在追求生计中匆忙丢弃旧物,未曾意识到其中或许隐藏着无价之宝。

当时,人们为了温饱而忙碌,对古玩的珍贵未能充分认识,直到八十年代,随着生活水平的提升,古玩市场才开始逐渐兴旺起来。

经济逐步开放的八十年代,北京的古玩市场上,老摊贩间不时传来捡漏的喜悦。

北京的老张家就在一个古玩市场旁,他常在市场闲逛,对那些古旧物件颇有研究。

他是个常在市场里溜达的老人,对那些岁月打磨的古旧物件总有着不同寻常的好奇和热情。

一日清晨,市场外微凉,老张如往常一样在摊位间闲逛。

突然,一位推着三轮车的中年男子映入他的眼帘,车上摆满了看似无人问津的杂物。

那人面带疲惫之色,显然是对找不到买家感到苦恼。

这个男子一把拦住老张,有些无奈地说:“老兄,这两把椅子你要么?废品站都不收,扔了又可惜。”他指了指载满碎木片的三轮车。

老张上前一瞧,那两把椅子确实破旧不堪,但仍可辨认出曾经的精细雕工。他细细摸了摸椅子的边缘,感受到了木头的沉甸和岁月的痕迹。

老张想了想,对那人说:“我就带走吧,反正也能修修用,实在不行,烧火也好。”

说着,他帮忙将椅子从三轮车上卸下,小心翼翼地放在自己的手推车上。

带回家后,老张开始仔细检查这两把椅子。

他发现椅子的卯榫结构依旧牢固,雕刻虽然有些磨损,但仍然复杂精致。

看到这样的手艺,老张更是不忍心将其当作柴火。他决定亲手修复这两把椅子,至少让它们重现一点往日的风采。

家中的人看到他抱回两张大椅子,都摇头不已:“家里地方本就不大,你又添这么两大件,哪里还放得下?”

老张不以为意,他擦了擦手上的灰尘,坚定地说:“这两把椅子不同寻常,待我修好,你们就知其好了。”

老张费了好几天的工夫,将椅子擦洗干净,重新涂了漆,甚至自学了一些木工技艺,弥补了些许缺损。

修复后的椅子虽不复当年之盛,却也颇有风范。

于是老张专门给这两把椅子腾出了地方,闲暇无事就喜欢坐一会儿。

岁月如梭,转瞬间二十九载匆匆过去,老张面临搬家的大事。

在搬家的混乱中,一位帮忙整理杂物的朋友,无意间发现了角落里那对尘封已久的椅子,不由得惊讶地叫起来:“老张,这对椅子现在可值一大笔钱了,你得找专家看看,说不定能卖个好价钱。”

老张一开始还以为朋友在开玩笑,搬家的疲惫让他没太当回事。

但朋友的话如同一颗种子,在他心中悄然生根发芽。

终于,他动了心,决定一试究竟,便联系了一家声誉不错的拍卖行。

拍卖行得知消息后兴趣盎然,立刻派出了一位资深专家前来鉴定。

专家一到,便对那对椅子进行了细致的检查。

通过层层分析和仔细辨识,专家惊喜地宣布:“这不仅是黄花梨木制作的,而且是极为罕见的明代‘四出头官帽椅’。这种黄花梨木料,产自海南,稀世难求,价值连城。”

这番话如同晴天霹雳,震撼了老张和在场的所有人。

拍卖行随即询问老张是否考虑将这对宝贵的椅子拍卖。

面对家中的经济需求,老张毫不犹豫地决定将它们送去拍卖,希望换回一笔急需的资金。

终于到了2011年,这对曾被视为无足轻重的破椅子,在拍卖会上惊艳亮相,最终以2300万元的高价成交。

这一结果不仅令老张震惊,也让所有知情的人为之咋舌。

老张时常回忆起那天的偶然,心中不禁感慨万千:“当年只是因为觉得可以修修坐,谁知道竟是价值连城的古董。”

四出头官帽椅

明式家具,自古以其“增一毫则浮,减一毫则俭”的设计哲学闻名天下,不仅彰显了简约的美学,更与当代的极简主义、功能主义和绿色设计理念不谋而合。

在众多明式家具中,四出头官帽椅因其雅俗共赏、成本适中及广泛的应用场景而历久弥新,自宋代以来一直是家居陈设的重要组成部分。

四出头官帽椅的名字,源于其独特的结构设计:椅背两侧和扶手前端各有突出,共四出,俗称“四出头”。

这种设计的灵感来自宋代的官员帽饰,当坐在此椅上,恰似头戴官帽,因此得名“官帽椅”。

其标志性的低扶手与高靠背,使其看似一顶去掉帽翅的乌纱帽。

四出头官帽椅与南官帽椅的区别在于其设计细节:四出头官帽椅在椅背和扶手前端均有突出设计,而南官帽椅则采用更圆润的角处理,无突出部分。

这种椅子因其吉祥的寓意与简洁有力的造型,在明清两代的公堂与寻常百姓家中均极受欢迎。

经过宋元时期的逐步演化,到明代,四出头官帽椅的形制得到了确立,并以其流畅的线条和朴实的外观成为明式家具的代表。

明代的四出头官帽椅通常选用色泽温润、质地坚硬的黄花梨木,其优质的木材不仅展现了自然的纹理,还通过精心打磨和上蜡处理,使得椅子表面如同润滑的镜面,细腻光滑。

这种木材的天然纹理与椅子的优雅造型相辅相成,使得每一件官帽椅都是艺术与工艺的结晶。

明代官帽椅,以其内在的“质”与外在的“形”相得益彰,其挺拔而优雅的线条间,蕴含着古代文人那种文质彬彬、温柔而敦厚的气质。

而到了清代中期,随着统治者审美需求的变化,原本温润如玉的黄花梨等黄色系木材渐被严肃的黑色系木料所取代。

原有的四出头设计也被简化,而镶嵌、雕刻和彩绘等更为繁复的装饰手法则被大量应用,使得官帽椅的风格从明式家具的优雅、空灵转变为追求威严与身份的象征。

明代的四出头官帽椅已达到造型上的成熟,其结构精巧,由椅座、靠背、扶手及椅脚构成。

椅脚轻轻向上收束,展现出力量感同时又不失内敛,四腿之间通过横梁相连,增强了整体的稳固性。

椅座部分通常由宽大的框架和中心的藤编组成,这种设计既考虑了耐用性也兼顾了坐感的舒适。扶手部分采用形态优雅的鹅脖和镰把棍支撑,其线条全部流畅。

靠背由搭脑顶部、靠背板以及后腿上的两条圆木构成,靠背板通常较为简洁,仅在与座面相连的下部设有适量的雕刻或开光以增添装饰性。

靠背板两旁的圆形立柱与后腿是一体成形,造型简约而不失力度。

整个官帽椅在设计上几乎无任何与功能无关的装饰,每一处装饰都恰到好处,寓意深远。

除了基座的横梁和框面板采用直线外,其他所有部分均采用曲线,使得整体线条在方正中带有圆润,曲直相映,刚柔并济。

在光彩夺目的明式家具中,明代四出头官帽椅以其独有的风格和精湛的工艺,成为了难得一见的艺术珍品。

为什么黄花梨这么贵

为什么黄花梨木价值连城?

犹如探险者征服新大陆,历史上种种文化的交汇往往始于一种禁忌的解除,黄花梨亦是如此。

明初,大规模的人口迁移和土地开发重塑了社会结构,不断革新的赋税政策和典章制度的确立,促使生产关系调整,解放了生产力。

手工业与商业因而得到空前发展。

进入明中后期,随着海上贸易的兴盛,大量南洋优质硬木的流入,为家具设计的繁荣提供了充足的物质基础。

为缓解财政压力,明政府开放“海禁”,许多昂贵的木材开始从南洋进口,这一时期的硬木家具,很大一部分是由进口贵重木材制成。

明朝推行的“以银代役”政策赋予了工匠更多的人身和工作自由,他们制作的产品得以自由销售,极大提升了劳动者的主动性和积极性,对手工业生产起到了显著的推动作用。

随着商品经济的发展,到了嘉靖、万历年间,居民和商业活动比过去大幅增长。

谢肇淛在《五杂俎》中描述:“金陵街道宽广,虽九轨可容。

近来生齿渐蕃,民居渐密,稍稍侵官道以为廛肆。”

这一时期的商业繁荣和人口增加,为家具产业的大发展提供了条件,从而推动了明式家具在“量”和“质”上的双重飞跃。

由此,起源于唐朝的黄花梨家具在明朝达到了全盛。

当时,一只黄花梨床的价值可达银12两,而一个丫环的身价还不及1两白银。

换言之,一只黄花梨床的价值抵得过十余个人的身价。这既是明式家具兴起的福音,也是它的悲哀。

到了明末清初,随着海禁的重新实施,黄花梨木的输入陷入停滞。国内黄花梨的供应远远无法满足市场的需求,加之黄花梨木生长周期漫长,新栽种的黄花梨成材更是遥遥无期。

一时之间,黄花梨家具的生产几乎陷入停滞。

清代以后,黄花梨日益稀缺,成了难得一见的宝贵材料。再加上鸦片战争等外患的肆虐,大量明清家具流失海外或毁于一旦。

直到20世纪40年代,德国人艾克的《中国花梨家具图考》的出版,才在西方掀起了一股研究并抢购明式家具的热潮。从此,黄花梨家具不仅在国内珍贵,更在国际上掀起热潮。

随着新中国的建立,不少以黄花梨为典型代表的明清家具遭遇了流失或破坏的命运。

然而,直至20世纪80年代,王世襄先生的两本重要著作《明式家具珍赏》与《明式家具研究》的问世,这才重新点燃了全球对明清家具收藏的热情。

随后,在江南、晋北、冀中及陕西等地的古宅中,频频出现了港台及西方的家具收藏家们的身影,他们参与了一场前所未有的家具收藏抄底运动。

正是这场抄底行动,将黄花梨木家具带到了20世纪90年代中期的纽约、伦敦等国际古玩市场上大放异彩。由此,黄花梨木的原料价格开始节节攀升,难以收拾。

只有到了这个时候,人们才真正开始认识到黄花梨的珍贵价值。

当众人纷纷寻觅黄花梨时,“海黄”——黄花梨的正宗嫡系,却始终神秘而稀少。市面上常见的黄花梨多产自越南等地,被俗称为“越黄”。

虽然这些“越黄”的材质与古典的明清“海黄”有着不小的差距,其价格却也被炒得越来越高。

海南黄花梨原木,早在20世纪50年代就已被砍伐至几近灭绝。如今海南的黄花梨大多是新栽的幼苗,需要长达五百年才能成材。

现如今,剩下的黄花梨原木只能用来制作筷子等小物件,再无足够的材料制作大件家具。

越南黄花梨和海南黄花梨虽处同一纬度,表面上难以分辨。

越南商人便利用这一点,精选一部分越南黄花梨木,将其运往中国大陆。

不少中国家具厂的老板们买进这些木材后,宣称其为“海南黄花梨”。

业界人士指出,真正的海南黄花梨早已不可能流入大陆市场,首先从法律层面便受到严格限制。自明清以来,海南黄花梨就已被过度砍伐,几乎绝迹。

就算有极少量的旧料或拆解料,其数量也是微乎其微。即便是在越南,黄花梨的出口同样受到海关的严密监控。

所以老张这对海南黄花梨的官帽椅能卖出2300万,也是情有可原了。

参考资料:

小众藏品杀出拍场黑马 冷门藏品屡有意外 《理财周刊》

嘉德拍卖析黄花梨8年涨400倍:木头远胜黄金 投资者报

0 阅读:3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