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美战争可能有多大?22年前美学者已预测,最怕中国一能力成现实

文山聊武器 2024-06-23 18:56:47

冷战结束后,随着二战晚期建立的雅尔塔体系崩溃,全球形势呈现出一种“一超多强”的格局。这其中,“一超”自然是指全球唯一的超级大国美国,而“多强”则是指以中国,印度,俄罗斯,日本,欧洲为主的多个地区强国和可能发展为新一极的力量。

这种观点在过去曾被许多人认可,然而,在冷战结束三十多年后,美国相对于日本和欧盟的优势在不断扩大,无论从经济还是军事,科技发展的角度上看,后两者都无法达到于美国相提并论的实力。

印度和俄罗斯与美国的距离也相差甚远,且很难看到追赶的迹象。而唯独只有中国,在这三十多年的时间里综合国力得到了全方面的提升,与美国的差距越来越小,被人们认为是极有可能追赶成功的新一极。以至于有一些观点认为当今的世界格局属于中美新冷战的时代。

在这种观点下,中美博弈是这个时代全球地缘政治的主旋律,中美关系也是当今最重要的国际关系。而对于这场博弈究竟谁能胜出,以及美国应该采用什么样的博弈策略,美国的智库机构和学者们对此争论不休。

此次我们就来介绍一下美国学者约翰.米尔斯海默对于这个问题的一些见解,看看美国学界是如何看待中美博弈这个问题的。

1,米尔斯海默的观点

约翰.米尔斯海默生于1947年,参加过越南战争,并在西点军校深造,后来又在空军服役5年,退役后拿到了南加州大学的国际关系学硕士学位和康奈尔大学博士学位。他还在布鲁金斯学院,哈佛大学威瑟海德中心担任过研究员。

2003年起,他当选美国艺术与科学院院士,是美国目前最右影响力的国际关系学者之一,被认为是过去20年里,美国政治学界最右影响力的三位学者之一(2017年的民调)。

米尔斯海默从90年代起便名声远扬,他在1994年成功预言了“乌克兰一旦放弃核武器,日后土地必然会遭到俄罗斯的攻击”,所以,他当时反对乌克兰弃核。

1991海湾战争期间,他在《芝加哥时报》上刊文,分析了萨达姆军队与美军的差异,并大胆指出美国会以最终不到1000人的伤亡轻松获胜,最终预测成功。

2006年,他又在其书作《以色列游说团体与美国外交政策》中宣称以色列对巴勒斯坦的政策终将在最后走向失败,取得适得其反的效果,而美国也会不得不为此被以色列拖下水。这些预测在2023年至今的新一轮巴以冲突中似乎正在被应验。

由此可见,米尔斯海默并非是浪得虚名之辈。

他与其他学者最大的不同之处在于,他几乎不会考虑国际关系中涉及的历史情感,民族主义情绪,意识形态因素,而是默认当今世界的大国是理性的行为者,其在永远无法影响其它国家意识形态的前提下,其首要的目的是生存,且始终保持着可以军事进攻是力量。

基于这个观点,米尔斯海默在2002年提出了“中国不会和平崛起”的观点。他认为中国在崛起的过程中必然会和美国的盟友,如日本,东南亚国家发生争端,甚至不排除武装冲突,且中国也会仿效美国,拥有掌控印太地区的雄心。

他当时还认为,中国在军事上可以被遏制,但想在经济上遏制,难度很大。只要时间够长,中国未来迟早会成为美国的一大对手。

正因为如此,他强烈反对小布什总统在2003年发动伊拉克战争,认为这样只会让美国在中东地区白白浪费国力,损失时间。他希望美国在当时应该拉拢俄罗斯,而不是继续削弱俄罗斯的力量,然后再联合俄罗斯,和亚洲地区的盟友一起将主要的精力用在对付中国的身上。

要知道,当时还是2002年,中国才刚刚加入世贸组织,军事实力和科技实力离美国差距极为悬殊,认为中国并非美国主要竞争对手的观点占了主流,米尔斯海默能在22年前就意识到中国的重要性,观察力可见一斑。

后来的历史发展也有一些在支持他的观点,比如,中国经济在2002年以后的确获得了腾飞,如今变成了经济总量仅次于美国的世界第二大经济体,工业和科技实力显著增强。中国的军事实力也在近二十年来大大提升,解放军通过积极参加国际活动,如亚丁湾护航,联合国维和活动和在吉布提建立基地等事,逐渐将影响力波及到了印度洋沿岸。

这也难怪米尔斯海默会在后来斥责美国在中东白费了十多年时间打仗,让中国抓住了窗口期。而在他的观点中,美国对于中东的事务应该保持敬而远之的态度,让中东人自己解决问题,而不应该在这里耗费太多的精力。

美国后来也的确意识到了中国的可怕潜力,以及在中东投入太多资源毫无收益。美国在奥巴马时代提出来“亚太再平衡”,从伊拉克撤军,以及在特朗普和拜登时代从阿富汗撤军,提出印太战略新框架,要拉拢亚太地区盟友共同遏制中国的举动,实际上也从侧面证明了他们确实在做米尔斯海默认为正确的事情。

2,中国军事实力的增长情况如何?

对于中美在第一岛链内军事上的博弈,米尔斯海默从2014年便在其第二版《大国政治的悲剧》一书中,呼吁美国要注意中国日益增长的力量投射能力。

这里的“投射能力”,指的是一个国家向领土以外部署军事力量的能力。在美国,这种能力通常可以从航母战斗群,两栖远征大队,战略轰炸机和运输机,核潜艇等方面得到体现。

而在中国,2014年以后,海空力量也的确获得了极大的发展,让美国不再敢低估中国的投射能力。

比如,中国海军在2012年服役了第一艘航母“辽宁”号,2019年又服役了第一艘国产航母“山东”号,2022年有下水了“福建”号。这些航母一代比一代性能先进,且逐渐在电磁弹射,舰载战斗机,直升机性能,训练等方面追赶美国。

而航母编队,显然是适合大国海军远洋决战,远洋威慑的强大投射力量。从现在的发展情况来看,中国未来必然还会有更多的航母。届时,美国在西太平洋地区的航母数量优势,极有可能被中国抵消。

在两栖舰艇方面,中国海军还在后来打造了运输能力更强的075型和可能与美军“美利坚”级两栖攻击舰定位类似的076型两栖攻击舰,这意味着解放军未来也会有类似美军远征打击群类似的力量,有能力在海外组织两栖作战。

为了有高效的远洋补给能力,中国海军近年来又建造了9艘满载排水量超过2万吨的903型补给舰。

中国空军也在2014年以后服役了运-20,这款运输机的最大航程可达7800公里,有效载荷可达66吨,数量可能在80架以上。属于具备战略运输能力的飞机,配合解放军现有的伊尔76机队,中国具备战略投送能力的飞机数量可能超过了103架。

未来中国在空中战略投送能力上取代俄罗斯已经是大势所趋。这意味着中国在远距离范围外投送军队的能力大大加强。

而新一代的战略轰炸机,核潜艇,中国也在紧锣密鼓的研制,未来问世也只是时间问题。无论从哪个角度来看,中国的海外投射能力加强,都是客观事实,米尔斯海默在这一点上的认识非常清醒。

当然,米尔斯海默的观点也不能全盘采信。毕竟,他强调中国的强大实力和潜力,是旨在宣扬“中国威胁论”,旨在让西方世界共同团结起来遏制中国。因此,他眼中的中国,是具有“扩张性”和“威胁性”的。

然而,中国实际上并没有在当今世界“称王称霸”的打算,也不想主动伤害他国的国家利益。中国奉行的是防御性的国防政策,在海外的军事活动和基地建设均是在符合《联合国宪章》准则下,旨在保障地区和平的活动。

中国加强国防建设和军费投入,本质上也是为了维护自身的国际利益,而不是要侵犯他国。甚至于,在涉及中国核心利益的台海,南海问题和中印边界问题上,中国也一向保持克制,从不主动挑事儿。

更何况,中国也深知自身的经济发展需要一个和平稳定的环境作为依托,更不希望主动打破稳定和平的局面。这也是中国为什么从不在海外干预他国内政,输出意识形态的原因所在。

很显然,中国是要坚持“和平崛起”战略的,这一点是非常需要注意的。当然,米尔斯海默的许多观点也能给世人带来不一样的视角,值得大众细细品味。

参考资料:

1,2013.12.19-UchicagoSSD-《Can china rise peacefully? 》

2,2022.10.11-《全球治理》杂志-《国家安全与常规威慑论——对话芝加哥大学约翰·米尔斯海默教授》

3,2019.10.25-观察者网-米尔斯海默VS吴晓求:中国能和平崛起吗?

0 阅读:2

文山聊武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