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84年早春,县委书记李铁映面对来访的平头百姓

帝王将相史 2024-05-18 09:11:22

1984年3月23日,天刚蒙蒙亮,在料峭的寒风中,县委机关办公室的走廊里和门前石阶上就挤满了来访的群众。

这是县委书记李铁映到任以后,提出的一个重要的举措——实行的书记、县长信访接待日制度。

李铁映

李铁映说,县委机关就是为群众服务的,一定要把大门向老百姓敞开。于是成立了信访组,专门处理群众来信来访问题。

现在县委书记的大门敞开着,李铁映正在接待来访的老百姓。但让他始料不及的是海城的第一个上访接待日,竟然来了600多人。这些人中,有的头一天晚上就来到县委门前等候,也有特地从清原县赶来海城的。

从这天开始,一个又一个故事不胫而走,在海城老百姓中,流传着一个又一个的书记断案传奇——

“水不平则溢,物不平则鸣”

怎么看待上访者,是所有领导干部都会遇到的问题,无论是在新中国刚刚成立的时候,还是在改革开放的今天,都是信访工作中的一个关键问题。在西方国家人民反映自己的意愿靠议会,议会解决不了,就去游行,游行再解决不了,就变成了打内战,而我们国家靠的是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和长期形成了人民群众的来信来访制度。这便成了中国百姓反映自己夙求的一种途径。

李铁映回海城

李铁映认为,“‘水不平则溢,物不平则鸣’, 凡是来上访者,总是有不平的事情。不能把告状的人都看成无事生非。要看到她们的困难。他来找我们的党和政府,不就是要个公平嘛!这其中,蕴含有着对党和国家多重的信任啊!”

在李铁映刚刚到海城不久,就亲自处理了一件久拖不决的上访事件。在海城提起一个叫王桂芹的人,县政府的干部们都皱眉头。她反复上访,到处告状,从海城到鞍山,从鞍山到沈阳,从沈阳一直告到北京,光是整理她的申述材料就有几公斤重,并且每次上访都有记录,甚至还带着录音机。她曾经多次在信访办公室门口抽了羊角疯,甚至还扬言说,如果问题不解决就吊死在县委书记的门口。

李铁映说,我倒要看看她为什么非要吊死在我的门上。于是在一个信访接待日,李铁映见到了王桂芹。听她详细讲述自己的遭遇。

1983年,海城搞“严打”期间,王桂芹的儿子涉嫌一起强奸(未遂)案。有人告发其儿子强奸本村姑娘。当公安局调查取证时,被害人不能确认是谁,后来仅凭警犬在姑娘的房间里闻到一双鞋子的气息,认定是她儿子干的。王桂芹认为这是个冤案,要求给她儿子平反。

有关部门也认为,这个案子定罪证据不足,但要否定它,同样证据不足。因此就一直拖了下来。王桂芹“不屈不挠”反复上告,先是告公安,后来索性告政府,告所有的官员。

李铁映听完她的申述,对她说:“如果你认为我们这里没有一个好人,那么这个事情我就不查了,只要你相信政府,我们就一定能查清。”

王桂芹见李铁映很真诚,她说:“我来这里上访,就是相信政府,要不然我就不会再来了。”

为了彻底把事情搞清,李铁映把法院、检察院、公安局等相关部门的人找来一起商量,提出首先要和上访者建立一种信任,先把王桂芹提出来的其它问题,采取层层剥笋的办法,一个个查实,给她一个答复。同时请鞍山检察院的同志介入此事,对案子进行复查。

经过艰苦细致的调查取证核实,这个案子被定为疑案。在当时的环境下,既不能说“严打”有问题,又不能说这个案子没有疑点。最终定了两条处理意见:一是犯罪嫌疑人的事实不清,不予追究。二是对于这几年来给他造成的经济和精神损失给予一定的补偿。

这个案子李铁映花了半年的时间才彻底解决,先后三次和王桂芹谈话,当这个事情解决之后王桂芹非常感激,到处说海城来了个“李青天”。

当年的西柳

在60年代初期,三年自然灾害期间,国家动员在城里工作的干部工人回乡参加农业生产,一批干部响应党的号召回到了海城,其中有个女干部周某,回乡后由于遇到了很多困难,对这次下放政策产生不满,说了一些过激的言论,被认为是反党言论,因此被海城公安机关劳教3年。说来很有意思,劳教期间,结识了同被劳教的张某,释放后,他们结了婚。等到了文化大革命期间,他们一家被当作“反革命分子”再次被抓进监狱。“文革”结束后,被放了出来。由于还戴着反党的“帽子”,政治上受歧视,生活上无着落。

改革开放以后,周某就开始了上访,要求落实政策,彻底平反把头上的“帽子”摘掉,解决生活问题。因为案子年代久远,弄不清事实,有关部门也就迟迟没有答复。致使周某反复上访成了老信访户。

当信访办将此事汇报给李铁映后,他亲自跑到法院将卷宗查找出来,并找到当时和她一起共事过、接触过的人了解情况。经过仔细的调查研究,最终确定她这个案子虚假成分很多,给其平反。

李铁映还把她乡里的干部找来,对他们说:“当年人家是响应党的号召回村务农的,说过一些不满的话,也不应该治罪。现在他们生活上有困难,我们是不是帮他们想想办法,开个小店。”后来,在李铁映的帮助下,这对夫妇真的做起了小买卖。一个长期上访的事情就这么解决了。

1975年海城发生7.5级强烈地震,房倒屋塌,给群众造成了巨大损失,在宅后重建的过程当中,很多群众并没有在原来的宅基地上重建住所。在实行土地承包责任制后,宅基地的问题也就凸现出来。不少群众要求,将原来的收归集体的宅基地还给本人。

一个八十多岁的老太太来到了李铁映办公室,哭着要回自己原来的宅基地。村干部和乡干部认为国家都已经帮助她盖了新房,并且已经住了近十年的时间,现在再把原来的宅基地退给她显然不合适,认为她是找后账坚持不给。老太太大有不要会宅基地死不瞑目的意思,争来争去,一直没有结果。这个事情让李铁映感到土地问题对于农民来说是最大的问题,这个问题既敏感又复杂,是历史的原因造成的。由于涉及的人多面广,解决起来难度很大。他先劝老太太回去,对她说:“你反映的问题我们县委一定当成大事来解决。我们要给和你一样的人一个满意的答复。”

李铁映专门为这个事情召集有关部门领导专题研究宅基地问题。既要承认历史又要承认现状。将群众反映强烈的事项,一一排列,又根据政策法规进行综合考虑,形成了较为完整的解决办法。把这个办法拿到群众中去征求意见。最终形成了一个较为完整的解决宅基地的办法。在由各级干部一户一户进行深入的宣讲和细致的思想政治工作。

在改革开放过程中,所发生的上访问题,往往是和改革紧密相连的,处理得好就能对当地的改革开放起到巨大的推动作用,处理不好就会影响全局。

1984年第一个群众信访接待日,李铁映便接待了一个非常棘手的案子:大王屯的农民集体来到接待室,反映该村在土地承包中,村干部的机动权太大,预留土地竟占到了可承包土地的30%以上,远远超过了国家规定的5%,因而承包给农民的土地太少,群众意见很大。

李铁映感到很惊讶,“村干部怎么会有那么大的胆子?”详细的听完上访者诉说后,将他们能够提供的材料收下,十分真诚的对他们说,“你们放心,我们一定会调查清楚,绝不允许违反土地承包的政策。”

——李铁映随后派出身边的工作人员,深入到大王屯村调查处理,很快将多留的土地全部承包到了农民手里。

这个事情在农村影响很大,对全面实行海城的联产承包责任制起到了极大的推动作用。

改革开放以来,邓小平在全国科学大会上提出“科技是第一生产力,尊重知识尊重人才”。在海城知识分子问题也摆在了县委书记的案头。有两个大学生来上访告他们厂长,说厂长不执行知识分子政策,没有把他们当干部使用。李铁映听完他们的诉说后,明确告诉他们,我们党的知识分子政策已经明确,就是要你们在改革开放过程当中发挥自己的聪明才智,为社会创造更多的财富。

之后李铁映和他们拉起家常,问他们有什么长处,只有把你的长处找到了,工作才好安排。但也要看到现在企业有各种各样的问题,也不是说所有的知识分子都必须按照干部待遇来安排。

把他们送走之后,李铁映还抽时间到厂里和有关领导认真探讨研究如何发挥知识分子作用问题。此事在海城特别是在知识分子中间影响很大。

1984年,李铁映刚到海城不久,群众就来反映,海城县公安局,在招干警过程当中,搞不正之风走后门,招的都是县里的“干部子弟”。这件事情在社会上反响十分强烈。

李铁映了解到,这是海城第一次面向社会公开招聘公安干警,这个职务在当时是十分吃香的事情。招聘条件有三条:高中文化程度,身体好,没有劣迹。但是一报名,就出现了群众反映的问题。

李铁映感到,既然是公开招聘公安干警,就应该一视同仁。如果都招成了县里的干部子弟,那当然有问题。但也并不是所有的干部子弟就不能当干警,关键是他够不够条件。这里就有一个怎么对待老百姓的反应,怎么对待基层干部的问题。

面对这个问题,李铁映拿出了一个招数——考试。不是要求高中毕业吗,就出高二的题来考试。但是刚考完不久,就又接到群众举报,说漏题了,有的干部子弟事先拿到了答案。

李铁映说:“完全按照高考的办法再考一次,把出题的关起来,确保试卷不得泄漏。”

这个办法还真灵,学习成绩不好的,怕丢人的不敢去了,身体素质差的自然走了,品行上有劣迹的也不去了。这样既保证了这一批干警的质量,又在老百姓的心中树立了公平公正的形象。

0 阅读:0

帝王将相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