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55年授衔,“第一上将”和“第一中将”的说法是否靠谱?

帝王将相史 2024-05-30 07:48:06

作者 董保存

不久前的一次军迷聚会时,一位90后的朋友问:1955年授衔时,上将和中将的排名究竟有没有先后顺序?是按姓氏笔画排序的吗?

网上的说法是:粟裕是第一大将,萧克是第一上将,徐立清是第一中将。还有好几位将军被冠以“开国第一少将”,可谓众说纷纭,莫衷一是。

1955年授衔时,元帅,大将的排名是有固定顺序的。《中国军事大百科全书》上,有清楚明确的记载,在这里我们不再赘述。

要说清楚的是,官方从来没有称呼过某某为第一上将,某某为第一中将等等。但是,1955年授衔时上将、中将是有排名顺序的。

今天,我们说的是关于上将和中将的排名顺序。先说上将的排序——

1955年9月27日,国务院举行授予将官军衔典礼,周恩来总理签署了将官授衔命令状,其中授予上将军衔55人。从命令状公布的上将顺序来看,名单是按照当时上将授衔时所任职务的编制顺序排列: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萧克排名第一。李达时任国防部副部长兼训练总监部副部长排名第二。时任参谋部副总参谋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的张宗逊,排名第三……

周恩来总理向上将。颁发命令状时的排序为从右至左。 萧克、李达,张宗逊、李克农、王震

这就是官方正式宣布的上将的排名顺序。

有研究者认为,应该还有一种排序,那就是中国人民解放军总干部部上报国务院和全国人大常委会的《元帅、将官名单》上的排序。在那个排序中,上将的第一名是张宗逊而不是萧克。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情况呢?随着中国人民解放军档案馆对当时的有关档案资料的公开,人们才搞清楚事情的原委。

当时送给毛主席和中央领导的拟授予大将22人员的名单中,一直有萧克将军的名字。后来确定大将只授十位的时候,萧克等人的名字,才移到了上将名单中。

因此,我们可以说,周恩来总理宣布的上将名单排序,是准确无误的。

无论是一个国家,还是一个小单位,领导人的排名问题,历来是很重要的。人们常说:名不正则言不顺。就连水泊梁山的一百单八将,都要排个座次。

当然也有人说,周恩来总理宣布的上将名单,是按照他们所在的单位的编制序列排出的。萧克当时是国防部副部长、训练总监部副部长。那时的国防部排在总参谋部之前,因而萧克也就排在了上将的第一名。进而说萧克沾了所在岗位的光……

另一种说法,则完全相反,他们认为,无论在红军时期,还是在抗日战争时期,萧克的资历和贡献,起码可授予大将军衔。给萧克授上将是低了的。排在上将的第一名是理所当然的。于是也就有了一种通俗的说法,叫做“萧克镇上将”。这个说法究竟出于谁人之口?至今难以考证清楚。

——如上就是1955年授衔时上将的排名。

然而,关于开国上将的排序方式,现在通用的是按照姓氏笔画排序。这集中表现在解放军出版社1986年出版的《将帅名录》中。这套将帅名录出版后,一度成为畅销书,销量数十万册。在这套书中,上将、中将、少将的排名,是以姓氏笔画为序的。

这样的排列,出版社当然不能决定,是经过反复请示报告确定下来。

当时的主要的理由是,1955年时上将以下的将官排序,并非像元帅和大将一样。确定了先后顺序。三十多年的变迁,我军的领率机关、编制序列都发生了巨大的变化。1955年授衔的将领的政治地位和领导职务变化更大。因而只能按姓氏笔画排序。(人们对这种排序方法,也提了一些意见)于是就出现了王姓的几位上将,排在了上将名单的最前面。从此,也就没有了所谓“第一上将”的说法。

上将如此,中将亦然。

在开国中将的排序中,以徐立清为第一位的排序方式比较常见。1955年9月20日,总干部部向国务院呈报《元帅、将官名单》,其中175位中将名单的排列是按照授衔中将的级别高低进行排序。徐立清是唯一正兵团级中将,因而排在第一位。

按照评衔的有关规定,正兵团级应该评为上将。为什么只评了中将呢?

徐立清

原来,身为总干部部副部长的徐立清,看到拟授上将军衔的名单中有自己的名字,就给中央军委和罗荣桓部长写信。申请授中将军衔,他的理由是:一,可以减少原红四方面军在上将中所占比例,不突破毛主席最初的设想;二,对自己有一个正确的估价,克服名利思想;三是便于做一些争军衔同志的工作,保证授衔工作的正常进展。

收到徐立清的这封信,罗荣桓和赖传珠、宋任穷两位副部长思忖再三,权衡来权衡去,还是认为,徐立清建国初期就任大兵团政委,又军委总干部部副部长,在群众中威信高、影响大,应该授予上将军衔。于是,把这个意见报告了彭德怀副主席。

彭德怀亲自出面,先后三次找徐立清谈话,徐立清的态度非常坚决。恳求同意授予他中将军衔。彭德怀表示,这种精神值得赞扬,但是上将军衔还是应该授的。

徐立清再次写信,给毛主席、中央军委。中央军委副主席、国务院总理周恩来把他找去,谈了一次话。总理说:“你这种精神值得提倡,从战争年代到和平时期,你始终保持着这种优秀品质,难能可贵!不过,你是完全符合授予上将军衔条件的,不要认为自己是总干部部的副部长就可以低授。”

徐立清解释说,有些人争官、争位、不顾大局,名利思想,有人还哭了鼻子,我现在又是管这个事儿的人,我授成中将,和那些同志谈话才有底气,才能理直气壮地做他们的工作。

写到这里,我们不能不慨叹:管干部的干部就应该是这个样子才对!

当时,的确有人认为授衔是论功行赏,觉得自己的军衔低了,“男儿有泪不轻弹,只是未到授衔时!”

周总理感慨道:“主席说许光达是一面明镜,我说你徐立清也是一面镜子,是难得的一位好同志。”

最终,徐立清如愿以偿,成了共和国开国中将中的一员。

在中南海草坪上举行 的授衔庆祝酒会上,刘少奇拉着徐立清的手说: “你是一名应该授上将而没授上将衔的中将。”

彭德怀也说:“你那两颗金豆的含量可不一般啊。”

对于这位应该授上将军衔,而自己坚决要求授中将的同志,排名中将之首,谁还能有什么不同意见呢?

首次授衔的中将的排序,还有第二种方式:那就是按照1955年9月27日中将所获一级解放勋章的编号排序。

在授衔的同时还进行了授勋。大家在照片上看到的,毛主席给朱总司令颁授的正是三个一级勋章。即一级八一勋章,一级独立自由勋章,一级解放勋章。

三个一级勋章

开国中将中,有169人授予了一级解放勋章。而一级解放勋章的编号,则是按照他们当时所在的单位顺序排列的,全军各大单位的先后顺序为:军委各总部,各军兵种,各大军区,各院校及地方与病休人员……按中将所授予的一级解放勋章编号的顺序,排在第一位的是军委副秘书长兼军委办公厅主任肖向荣,勋章编号是第02022号。

在开国中将的排序中,还有以廖汉生为第一位的排序方式。1955年9月授衔时,国防部排列在各大军事单位之首。廖汉生是时任国防部7位副部长中唯一的中将,故排在开国中将名单中的第一位。

本文写到这里,就应该回答开头提出的问题:第一上将和第一中将的说法究竟靠不靠谱?

笔者曾经看到了1955年总干部部副部长徐立清同志在70年代末接受采访时的谈话(抄件),比较明确的回答了这个问题。现摘录如下,供参考。

徐立清说,在未正式授衔前,我们(总干部部)几次提议萧克授大将,而且还排在靠前的位置,毛主席当时是同意的,周总理、朱老总当时都赞同的。但当时要求授大将的有十多个,不好安排。过了几天,毛主席把我(指徐)找去说:你是应该授上将的,你两次报告要求授中将,态度又很坚决,要求授中将,那你就吃点亏,带个头吧,把你放在中将第一名;毛主席接着说,评大将这个事比较难办,我准备找萧克谈谈,让他也带个头;萧克这个人我了解,他在高级干部中是个文化人,他不争功诿过,是个明白人,给他授个上将,是委屈他了,他是不会计较的,排在第一位,这样,那几个争着要大将的,一看萧克是上将,他们就不好说话了。毛主席笑着说,有你们两个人带个头,这次评衔就好办了。

徐立清还说,后来我把毛主席的话转告萧克了。萧说,“请你转报毛主席,他很忙,不要找我谈了,授个上将已经不错了,战争中牺牲了那么多同志,包括我的一些上级领导,不少人连个名字都没留下,我们还有什么可以向组织伸手要待遇的?那只是个名而已,请主席放心!”

2 阅读:519

帝王将相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