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月以前,不仅只是海虹,这几种贝类也要谨慎食用!

锄禾园 2024-06-08 22:00:28

如果您是一名海鲜吃货的话,那么海虹这个名字一定听过,并且也一定吃过。海虹是北方常见的一种食用贝类,黑褐色的贝壳增加了海虹的辨识度,加上味道鲜美,又拥有出众的繁殖能力,如果善于动手的话,在海边的礁石上使用工具就能收获颇丰。在海水退潮时候,偶尔还能在海边的沙滩上捡到它们。

不过,最近北方一些地区,发生了因为食用海虹引起的中毒的情况。根据近期的检测结果表明,当前阶段海虹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已经超出了正常安全限量标准的2倍以上。尤其是秦皇岛市海洋和渔业局在山海关区海域抓了几个海虹来检查,结果发现它们全都含有超标的毒素。其中有一个海虹的毒素含量更是高得吓人,是安全标准的4.68倍!已经有唐山、秦皇岛等地方对海虹为代表的小海鲜,下达了“禁食”令。

为了大家的安全,现在海洋渔业部门加强了海上和码头的检查,不让渔民再捕捞海虹了。同时,秦皇岛的市场监管部门也要求卖食品的商家不能卖海虹,也不能做海虹相关的食品了。

这才让人们才猛然意识到这种得来很容易的海边小海鲜,原来还有着食品安全上的隐患。这海虹咋就一下子就有毒了呢?海虹的这毒,究竟是从哪儿来的呢?

原来,这和海虹的摄食食性有关。海虹喜欢以藻类为食,随着夏季的到来,气温渐渐升高,一些有毒藻类在海虹体内积蓄起了毒素,根据近些年观察表明,气温越高,海虹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也就越高。而这一毒素对海虹本身来讲,却是无毒的。而人类摄食感染麻痹性贝类毒素的海虹之后,毒素就会在人体内迅速释放,以至于发生中毒反应。时间最短的仅需要几分钟,严重的会导致呼吸不畅、呼吸暂停。

这类毒素的发展有着自身的规律,根据季节和气温的变化,毒素也有不同的情况。一般,每年的3月底开始,随着气温的升高,海虹体内的麻痹性贝类毒素含量就会渐渐升高,到了4到6月份,海水里会有好多有毒的单细胞藻类,海虹这些贝类吃了之后,毒素就留在它们身体里了。这些毒素特厉害,烧煮都搞不掉。所以海虹里的麻痹性贝类毒素超标的风险就很高了。

一般到了6月份以后,海虹体内的毒素含量,就会降到了限量值以下。但海虹体内毒素,也需要有一个转换和排泄的过程,这样换句话来说,就是要在6月份之后,再过2个月,也就是过了8月份,到了9月份以后,海虹还是可以大吃特吃的。

那不少人就会想,除了海虹,和海虹差不多的,也是以藻类为食的扇贝、生蚝、毛蚶等3种贝类产品,会不会也会有类似问题呢?其实,不仅仅只有贝类,在大面积有毒藻类泛滥的情况下,很多的海洋生物都是有毒的,这种影响,已经大大超出了贝类的范畴。尤其是对于过敏体质的人群等都要注意这一问题。

或许在一份唐山市市场监督管理局的《关于谨慎食用毛蚶、海虹等贝类的安全警示》中,可以得到答案。文中指出:每年的5月到8月,在河北沿海地区都有赤潮发生,赤潮中会有大量的有毒藻类成为贝类的食物,它们在贝类中积蓄毒性,人食用之后会发生一些中毒事件。为此,提醒大家预防因为食用毛蚶、海虹造成的食物中毒。

0 阅读:1

锄禾园

简介:我是热爱科学探索的圈叔。解读天文地理气象农业知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