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子》名句集

周易岐黄春秋 2023-07-07 11:44:33

图片来自网络,若有侵权请联系我们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文子》,作者不详。《汉书·艺文志》道家类著录《文子》九篇,注云:“老子弟子,与孔子并时,而称周平王问,似依托者也。”可知汉代已经认为“文子”只是伪托的一位作者。1973年,河北定州八角廊西汉中山怀王墓出土了竹简《文子》,可见其时已成书,王利器推测成书于汉惠帝时期,是汉初黄老思想的产物。唐玄宗时,文子被赐号通玄真人,故《文子》一书也称《通玄真经》。今传本《文子》十二卷,内容方面杂取儒、墨、名、法诸家学说,以阐发老子的思想,对于《淮南子》影响非常大,是一部重要的道家著作。

天下之事,不可为也,因其自然而推之;万物之变,不可救也,秉其要而归之:天下的事情不能刻意造作施为,应当顺应自然之规律行事;万物的变化也是无法阻止的,掌握其要领则万变不离其宗。

所谓无为者,不先物为也;无治者,不易自然也;无不治者,因物之相然也:所谓“无为”,就是不超出事物的客观规律去为;所谓“无治”,就是不改变自然规律去治理;而所谓“无不治”,就是顺应事物相互作用的自然规律自然就治理好了。

夫事生者应变而动,变生于时,知时者无常之行:天下事务自然生成,顺应外界的变化而变,变化源于时机,了解了时机的变化,就不会有固定不变的行为。

水之性欲清,沙石秽(huì)之;人之性欲平,嗜(shì)欲害之:水的本性是要清净,沙石污染了它;人的本性渴望平和,但嗜欲却损害了它。

欲刚者,必以柔守之;欲强者,必以弱保之。积柔即刚,积弱即强,观其所积,以知存亡:想要刚强,必须用柔弱去持守;想要强大,必须用柔弱来保持。积柔和弱到一定的程度,则会变得刚强,观察一个人或国家所积的,就能够知道其存亡了。

先唱者穷之路,后动者达之原:倡导先行,就会走向穷途末路;后发而动,反而能够畅行无阻。

时之变,则间不容息,先之则太过,后之则不及:时机变化,往往只在瞬息之间,先于时机而动就过头了,晚于时机而动就又赶不上。

日回月周,时不与人游,故圣人不贵尺之璧,而贵寸之阴:日月轮回,时不待人,所以圣人不看重尺长的玉璧,而珍惜那一寸的光阴。

时难得而易失,故圣人随时而举事,因资而立功:光阴难得而易逝,所以圣人顺应时机而行事,依托条件而建立功业。

好憎(zēng)繁多,祸乃相随:喜好和憎恶过多,祸患也就随之而至了。

令虽明,不能独行,必待精诚:法令虽明确,但不能只靠它去施政,还必须有至诚之心才行。

夫天道无私就也,无私去也。能者有余,拙(zhuō)者不足,顺之者利,逆之者凶:天道没有偏私,既不刻意亲近谁,也不刻意疏远谁。能行天道者,其功有余;不能行天道者,其功不足;顺应天道者,能得其利;违背天道者,就有凶险。

夫水浊(zhuó)者鱼喁(yónɡ),政苛者民乱,上多欲即下多诈,上烦扰即下不定,上多求即下交争。不治其本而救之于末,无以异于凿渠而止水,抱薪而救火:水浑浊鱼就会露出水面呼吸,政治严苛百姓就会作乱,统治者欲望多那么百姓就多奸诈,统治者经常扰民那么百姓就不安定,统治者需求多那么百姓就多争夺。不治理根本而只抓其末节,这无异于通过挖渠来阻止水流,抱着木柴去救火。

听其音则知其风,观其乐即知其俗,见其俗即知其化:听百姓的声音就能知道一个国家的风气,看其乐舞就能知道这个国家的风俗,而察其风俗就知道这个国家对人民的教化如何。

天地之道,大以小为本,多以少为始:天地之道,“大”是以“小”为本的,“多”是从“少”开始的。

赈(zhèn)穷补急则名生,起利除害即功成:济贫救急就会声名鹊起,兴利除害就能功业有成。

圣人在上,则民乐其治;在下,则民慕其意,志不忘乎欲利人也:圣人在上位治理国家,人民就乐意受其治理;而圣人处下,人民就仰慕其心意,因为圣人的心志是从不忘给人民带来利益的。

名可强立,功可强成:名声可以通过努力来建立,功业可以通过努力来成就。

田者不强,囷(qūn)仓不满;官御不励,诚心不精;将相不强,功烈不成;王侯懈怠,后世无名:种田的人不努力耕作,粮仓就不丰满;做官的人不奋力工作,心意就不够专一;将相等高官不努力,功业就不会有成;王侯懈怠懒惰,就不会在后世留下美名。

不为不可成,不求不可得,不处不可久,不行不可复:不去做不能成功的事,不去求不可得的利,不居于不可久留之地,不做不可重复做的事。

夫为义者,可迫以仁,而不可劫以兵;可正以义,不可悬以利:行仁义的人,可以用仁打动他去做一件事,而不能用强力胁迫他;可以用道义来端正其行为,而不能以利益去诱惑他。

君子死义,不可以富贵留也;为义者,不可以死亡恐也:君子为大义而死,无法用富贵来阻止他为义而死;践行道义之人,也无法用死亡恐吓他。

用心奢广,譬犹飘风暴雨,不可长久:运用心思过度,犹如狂风暴雨,是不能持久的。

天之道抑高而举下,损有余补不足:天道就是要贬抑高的而抬举低下的,减损有富余的而补充不足的。

矜(jīn)者不立,奢者不长;强梁者死,满溢者亡:骄傲自大之人难以立世,奢靡不俭之人无法长久;强横凶暴之徒必死,自我满足者也必将灭亡。

夫物盛则衰,日中则移,月满则亏,乐终而悲:事物发展到极盛后就会走向衰亡,太阳升至中天后就会西斜,月亮圆满后就开始亏缺,快乐结束时就会感到悲伤。

治不顺理则多责,事不顺时则无功:治理国家不因循道理就会招来许多责难,做事不顺应时势就会徒劳无功。

欲福先无祸,欲利先远害:想要求福先要避祸,想要得利先要避害。

其文好者皮必剥,其角美者身必杀,甘泉必竭(jié),直木必伐:动物皮毛花纹美丽的必遭剥皮,兽类角长得好的必然被捕杀,甘甜清冽之泉必因汲(jí)水的人多而导致干涸,树木直而成材必然会遭到砍伐。

夫好事者未尝不中,争利者未尝不穷:好生事端之人没有不受伤的,争权夺利者没有不受困的。

善游者溺,善骑者堕(duò),各以所好,反自为祸:擅长游泳的人常会被淹死,擅长骑马的人也常坠马身亡,他们各自都因为所喜好的事,反而给自己带来了祸患。

得在时,不在争;治在道,不在圣:得到的关键在于时机,而不在于争夺;治理国家的关键在于遵道行事,而不在于有超群的才智。

土处下,不争高,故安而不危;水流下,不争疾,故去而不迟:土地在低处,不去争高,所以能安定而没有在高处的危险;水流向低下之地,并不求快,所以不停流动而并不迟缓。

其施厚者其报美,其怨大者其祸深:施与他人恩惠多的人,得到的回报就会美好;而仇恨抱怨多的人,招来的祸害也会很深。

察其所以往者,即知其所以来矣:考察他过去做了些什么,也就知道他将来要遭遇什么了。

原天命即不惑祸福,治心术即不妄喜怒,理好憎(zēng)即不贪无用,适情性即欲不过节:洞悉天命就不会对祸福感到迷惑,端正心术就不会喜怒无常,理清好恶就不会贪求无用的东西,顺适天性就不会让欲望越过节度。

福莫大于无祸,利莫大于不丧:福气没有比无祸更大的,利益没有比不丧失东西更大的。

为善即劝,为不善即观:做了善事就要自我鼓励;看到不善的事,就要自我反省。

圣人不胜其心,众不胜其欲。君子行正气,小人行邪气:圣人顺着良心行事,众人顺着欲望行事。君子行事以正气,而小人行事以邪思。

善怒者必多怨,善与者必善夺:喜欢发怒的人必然多生怨恨,喜欢施舍的人也必然容易取得。

誉见即毁随之,善见即恶从之。利为害始,福为祸先。不求利即无害,不求福即无祸:有了赞誉,毁谤就会随之而来;有了善,恶也与之相伴而生。利是害的起始,福是祸之先行。反之,不求利也就无害,不求福也就不会有祸。

通道者不惑,知命者不忧:通达得道的人不会困惑,知晓天命者无所忧虑。

古之存己者,乐德而忘贱,故名不动志;乐道而忘贫,故利不动心:上古那些善于保全自己的人,乐于德行而忘记自己的贫贱,所以名声不能动摇他们的志向;乐于得道而忘记了贫贱,所以利益也不能动摇他们的心意。

人有三怨:爵高者人妬(dù)之,官大者主恶之,禄厚者人怨之。夫爵益高者意益下,官益大者心益小,禄益厚者施益博,修此三者怨不作:人有三种招致怨恨的情况:爵位高的招别人妒忌,官职大的招君主厌恶,俸禄多的招别人怨恨。爵位越高的人意气越谦下,官职越大的人心思越谨慎,俸禄越多的人施舍越广博,努力做到这三条,怨恨就不会发生。

人之情,心服于德,不服于力。德在与,不在来:人之常情,是真心敬服有德之人,而不会屈服于武力。德重在施与,不在有回报。

欲尊于人者,先尊于人;欲胜人者,先自胜:想要获得别人的尊敬,就要先尊敬别人;想要战胜别人,就先要战胜自己。

德少而宠多者讥,才下而位高者危,无大功而有厚禄者微:德行不够却多有荣誉者,必遭世人讥讽;才能低下却占据高位者,必然身处危险;没有大功却享受厚禄者,必遭世人轻蔑(miè)。

再实之木,其根必伤;掘(jué)藏之家,其后必殃。夫大利者反为害,天之道也:两次结果的树木,其根系必然会受到损伤;盗掘坟墓的家庭,其后代必然会遭受灾殃。大利反而成为危害,这就是天道。

君子能为善,不能必得其福;不忍而为非,而未必免于祸:君子能做善事,但不能确保因此而得福;不忍心去做坏事,但不能确保因此而免祸。

德积则福生,怨积则祸生:积累德行,福就会产生;积累怨恨,祸就会产生。

天下虽大,好用兵者亡;国虽安,好战者危:拥有天下虽然很大,但是好用兵则必使国家衰亡;国家虽然安全稳固,但是好战则必将导致危险。

学问不精,听道不深:学问如果不精深,闻道也不会透彻。

夫罪莫大于无道,怨莫深于无德,天道然也:罪过没有比无道更大的,招怨没有比无德更深的,天道本来如此。

君子无德则下怨,无仁则下争,无义则下暴,无礼则下乱:君子不施恩德百姓就会怨怒,不讲仁爱百姓就会争斗,不讲道义百姓就会粗暴,不讲礼仪百姓就会混乱。

世治则愚者不得独乱,世乱则贤者不能独治:如果社会安定,那么愚昧之人也无法独力作乱;如果社会混乱,那么贤德之人也无法独力做好。

夫欲上人者,必以其言下之;欲先人者,必以其身后之:想要处在别人之上,一定要先低声下气,待人谦和;想要处在他人之前,一定要先跟在别人身后学习。

世异则事变,时移则俗易,论世立法,随时举事:朝代不同那么情况也就会有变化,时代变迁那么风俗也就会有改变,要根据当世情况来制定法令,顺应时世变化来推进事业。

言而必信,期而必当:言既出则必有信行,与人相约必须按期到达。

有道德则夙(sù)夜不懈,战战兢(jīng)兢,常恐危亡;无道德则纵欲怠(dài)惰(duò),其亡无时:有道德的统治者会日夜不懈怠,谨慎小心兢兢业业,时常担心国家危亡;而无道德者会放纵欲望,懒惰怠政,他们的灭亡也就要不了多久了。

夫道德者,所以相生养也,所以相畜长也,所以相亲爱也,所以相敬贵也:那道德,就是让人们相生相养、相蓄相长、相亲相爱、相敬相贵的。

法烦刑峻,即民生诈:如果法令繁多,刑罚严峻,那么百姓就会出现狡诈之事。

天下安宁,要在一人:要使天下安宁,关键就在于君王一身。

积德成王,积怨成亡,积石成山,积水成海,不积而能成者,未之有也:积累德行就能称王天下,积蓄怨恨则会招致灭亡,石头可以累积成山,水流可以汇聚成海,不经累积而成的事物,是没有的。

圣人虚无因循,常后而不先,譬若积薪,燎后者处上:圣人崇尚恬(tián)静虚无,因循自然之道,常居人后而不争先,好比垒(lěi)柴烧火,后放的柴反倒在最上面。

鸣铎(duó)以声自毁,膏烛以明自煎,虎豹之文来射,猿狖(yòu)之捷来格:大铃因能发声而导致自己被敲毁,蜡烛因能照明而导致自己被燃烧,虎豹等兽类因为花纹美丽而招来射杀,猿猴之类因为行动迅捷而招来击打。

末不可以强于本,枝不可以大于干。上重下轻,其覆必易:细枝末梢不能强于事物的根本,树枝不能比树干粗大。如果上重下轻,就容易颠覆。

一渊不两蛟,一雌不二雄;一即定,两即争:一个深渊中无法容纳两条蛟龙,一只雌性动物不能同时匹配两只雄性动物;定于一尊就能相安无事,一国二主就会争斗不休。

玉在山而草木润,珠生渊而岸不枯:山中埋藏着玉,草木也会润泽旺盛;水渊中生有宝珠,岸边的草木也不会干枯。

清之为明,杯水可见眸(móu)子;浊之为害,河水不见太山:清就能看得分明,一杯水都能照见眼珠;浊就非常有害,一条黄河的水也照不见泰山。

兰芷(zhǐ)不为莫服而不芳,舟浮江海不为莫乘而沉,君子行道不为莫知而止,性之有也:兰芷不会因为没人佩带就不芬芳,舟船漂浮于江海,不会因为没人乘坐就沉没,君子行道,不会因为没人知道就停止,这都是由其本性决定的。

以清入浊,必困辱;以浊入清,必覆倾:将清水注入浊水,清水也一定会变得浑浊;把浊水注入清水,清水也同样必定变得浑浊。

川广者鱼大,山高者木修,地广者德厚:大河之中鱼也大,高山之上树也高,土地辽阔则物产也就丰厚。

鱼不可以无饵钓,兽不可以空器召:钓鱼不可能不放诱饵就把鱼钓上来,捕猎野兽也不可能空着器具就把野兽引来。

山有猛兽,林木为之不斩;园有螫(shì)虫,葵藿(huò)为之不采;国有贤臣,折冲千里:山中有猛兽,树木就因此而不被砍伐;园中有蜇人的毒虫,葵藿也因此而无人采摘;国家有贤臣,就能退敌于千里之外。

事或不可前规,物或不可预虑,故圣人畜道待时也:有的事情不能在未发生前就做好规划,有的事物也不能事先考虑到一切,所以圣人修养道德以等待时机的到来。

欲致鱼者先通谷,欲来鸟者先树木;水积而鱼聚,木茂而鸟集。为鱼得者,非挈(qiè)而入渊也;为猿得者,非负而上木也,纵之所利而已:想招来鱼就要先疏通好鱼游的水道,想招来鸟就要先种植树木;水多了鱼就会汇聚,林木茂盛鸟就会聚集。对鱼好的方式,不是拿着鱼放到深渊里;对猿好的方式,也不是背着猿爬到树上去;只是给他们创造有利的生长条件罢了。

使叶落者,风摇之也;使水浊者,物挠之也:树叶飘落,是由于有风吹动;水流浑浊,是由于有物搅动。

璧瑗(yuàn)之器,礛(jiān)诸之功也;镆(mò)断割,砥砺之力也:玉璧之所以能够成器,靠的是石头的打磨;莫邪剑之所以锋利无比,靠的是磨刀石的磨砺。

狡兔得而猎犬烹,高鸟尽而良弓藏。名成功遂身退,天道然也:狡兔被逮到后,猎狗就该被主人烹煮来吃了;高飞的鸟儿被射光后,精良的弓箭就该被高挂收藏起来了。功成名就之后应当激流勇退,天道就是如此。

视于无有则得所见,听于无声则得所闻:能在无形之中观察,才能真有所见;能在无声之中倾听,才能真有所闻。

目见百步之外,而不能见其眦(zì):眼睛能看到百步之远,却看不见自己的眼眶。

沟池潦即溢,旱即枯;河海之源,渊深而不竭(jié):沟池中一下大雨就水会漫出来,天旱了就会干涸;但江海之水,却深不见底,用之不竭。

精泄者,中易残;华非时者,不可食:精气泄露,体内脏器也容易受损伤;不按时令结的果实,不能吃。

与死同病者,难为良医;与亡国同道者,不可为忠谋:得了必死之病的人,即使良医也难以医治好;实行必亡之道的国家,不能为之效忠谋划。

步于林者,不得直道;行于险者,不得履绳:在树林中走路,不可能有笔直的道路;在险要之地行进,也不可能走得像墨绳般笔直。

日不并出,狐不二雄,神龙不匹,猛兽不群,鸷(zhì)鸟不双:太阳不会两个一同升起,狐狸没有两只雄的一起,神龙不会成双出现,猛兽不会成群而居,凶猛的鸟也不成双飞行。

三寸之管无当(dàng),天下不能满;十石而有塞,百斗而足:三寸的管子如果无底,怎么装也装不满;十石的容器如果有底,一百斗就能装满了。

循绳而断即不过,悬衡而量即不差:顺着墨绳锯木头就不会偏,提起秤来称重量就不会有差错。

是而行之,谓之断;非而行之,谓之乱:一切按照正确的方式做,就能治理好国家;按照错误的方式行事,国家必定生乱。

百星之明,不如一月之光;十牖(yǒu)毕开,不如一户之明:众多星星发出的光,比不上一个月亮发出的光;十扇窗户一起打开,也比不上一扇门打开的光亮。

日月欲明,浮云蔽之;河水欲清,沙土秽(huì)之;丛兰欲修,秋风败之;人性欲平,嗜(shì)欲害之:日月要发光,浮云却会遮蔽它;河水想变得清澈,沙土却弄脏了它;兰草想长得修长,秋风却使它凋残;人之性情想要平和,贪欲却损害它。

兽同足者相从游,鸟同翼者相从翔:腿脚一样的野兽一起游走,翅膀相同的鸟儿一起飞翔。

冬冰可折,夏木可结,时难得而易失:冬天的冰可以折断,夏天的树枝可以打结,时机难得而易失。

质的张而矢射集,林木茂而斧斤入:箭靶立起来就会招来众多的箭射击,树木一旦茂盛就会招致刀斧砍伐。

夫待利而登溺者,必将以利溺之矣:为求得利益才去救溺水者上岸的,也一定会因为利益而溺水。

水虽平,必有波;衡虽正,必有差:再平静的水,也一定会有波纹;再准的秤,也一定会有误差。

非规矩不能定方圆,非准绳无以正曲直。用规矩者,亦有规矩之心:没有圆规和矩尺,就不能画出圆和方;没有墨线,就难以正确判定曲直。使用规和矩的人,内心也有规矩。

竹木有火,不钻不熏;土中有水,不掘(jué)不出:竹木可生火,但是不钻不会起火冒烟;土地中含水,但是不挖不会出水。

跬(kuǐ)步不休,跛(bǒ)鳖千里;累凷(kuài)不止,丘山从成:不停地迈步行走,即使跛足的鳖也能行千里;不停地堆积土块,山丘也能因而堆成。

临河欲鱼,不若归而织网:站在河边空想怎样得到鱼,还不如回去织好了网来捕鱼。

行一棋不足以见知,弹一弦不足以为悲:下一步棋,不足以展现一个人的智慧;拨动一根琴弦,也不足以表达出内心的悲伤。

有荣华者,必有愁悴:拥有荣华富贵的人,必定也有他的忧愁和困苦。

鼓不藏声,故能有声;镜不没形,故能有形:鼓不藏其声音,所以敲起来咚咚作响;镜子不会掩藏物形,所以就会照出事物的形状。

金石有声,不动不鸣;管箫有音,不吹无声:金石会发声,但是不击打不会鸣响;管箫会出音,但不吹奏也不会有音调。

天行不已,终而复始,故能长久;轮得其所转,故能致远:天运行不止,循环往复,所以能够长久;车轮运转不已,所以能到达远方。

君子用事,小人消亡,天地之道也:贤能者在位做事,小人就会消失不见,这是天地之道。

天之道,裒(póu)多益寡;地之道,损高益下;鬼神之道,骄溢与下;人之道,多者不与;圣人之道,卑而莫能上也:天之道,是削减多余的以补充不足的;地之道,是减少高的以增加低的;鬼神之道,是让不满之人骄纵而帮助谦下之人;人之道,是对多余者不再给予;圣人之道,是谦卑处下而终不为上。

大道坦坦,去身不远;修之于身,其德乃真:大道宽广平坦,离人不远;以道的要求修身,才能达到真人之境。

地势深厚,水泉入聚;地道方广,故能久长;圣人法之,德无不容:地势深且厚,水流就聚积;地之道宏大宽广,所以就能长久;圣人效法地道,所以有无所不容的大德。

火之出也必待薪,大人之言必有信。有信而真,何往不成:点火必须要有柴薪方可,处高位者也必须言而有信。有信誉而又真诚,还有什么做不成呢!

欲不可盈,乐不可极:欲望不能过多,欢乐不可过度。

忿(fèn)无恶言,怒无作色,是谓计得:忿恨时不口出恶言,恼怒时不满脸怒容,这就是正确的做法。

积薄成厚,积卑成高:薄的东西可以越积越厚,低矮的物体也能越积越高。

君子日汲(jí)汲以成,小人日怏(yàng)怏以至辱:君子天天努力修养自身而光辉照人,小人天天心怀不服而终将招致困辱。

苟向善,虽过无怨;苟不向善,虽忠来恶。故怨人不如自怨,勉求诸人,不如求诸己:如果意在行善,即使做错了也不会招致怨恨;如果居心不良,即使做得尽心也会招人厌恶。所以怨别人不如怨自己,勉强要求别人,不如自己努力。

地平则水不流,轻重均则衡不倾:地面平坦,水就不会流动;轻重一样,秤就不会倾斜。

山致其高而云雨起焉,水致其深而蛟龙生焉,君子致其道而德泽流焉:山达到一定的高度,就会有云雨从这里兴起;水达到一定的深度,就会有蛟龙在这里出现;君子真正掌握了道,恩泽就能惠及众人。

夫有阴德者,必有阳报;有隐行者,必有昭名:暗中施德于人者,必然会有显明的福报;暗中做了好事者,必然会得到昭著的名声。

树黍(shǔ)者不获稷,树怨者无报德:种黍的人不会收获稷,种下仇怨的人也不会得到好报。

弦有缓急,然后能成曲;车有劳佚(yì),然后能致远:拨弦须有缓急变化,方能奏成乐曲;驾车必须劳逸结合,才能到达远方。

愚者惑于小利而忘大害,故事有利于小而害于大,得于此而忘于彼:愚蠢的人被小利迷惑而忘了大害,所以事情往往在小的方面有利,而在大的方面却有害,人们总是得了利就忘记了害。

仁莫大于爱人,智莫大于知人;爱人即无怨刑,知人即无乱政:仁没有比爱人更伟大的了,智没有比知人更大的了;爱人就不会用令人怨恨的严刑峻法,知人善任就不会有混乱的政治。

江河之大溢,不过三日;飘风暴雨,日中不出须臾止:江河之水暴涨,不会超过三天;暴风骤雨,持续不到半天就会停息。

德无所积而不忧者,亡其及也:不积德且无忧虑的国家,败亡就会到来。

夫忧者,所以昌也;喜者,所以亡也:忧虑警惕者,国家就会昌盛;只图开心者,国家就走向灭亡。

言出于口,不可禁于人;行发于近,不可禁于远:话从口出,就不能禁止别人议论;行从脚下开始,就无法禁止别人走向远方。

事者,难成易败;名者,难立易废:事情总是难以成功而容易失败,名声总是难以树立却容易败坏。

凡人皆轻小害,易微事,以至于大患:常人都轻视小的祸患,轻视小事情,以至于酿成大祸。

夫祸之至也,人自生之;福之来也,人自成之:那祸患的降临,都是人自己酿成的;福报的到来,也是人自己成就的。

智虑者,祸福之门户也;动静者,利害之枢机也,不可不慎察也:思考,是祸福产生的门户;行动,是利害形成的关键,不可不慎重考察。

道者敬小慎微,动不失时:得道之人总是谨小慎微,行事都不失时机。

积爱成福,积憎(zēng)成祸:积累仁爱就会带来福报,积累怨恨则会招致祸患。

凡人之道,心欲小,志欲大;智欲圆,行欲方;能欲多,事欲少:大凡为人之道,心思要细密,志向要远大;知识要广博通达,行为要正直端方;能力要多一些,做的事要少一些。

心小者,禁于微也;志大者,无不怀也;智圆者,无不知也;行方者,有不为也;能多者,无不治也;事少者,约所持也:心细的人,就能杜绝露头的祸患;志向远大的人,就能胸怀天下;知识广博通达的人,就会无所不知;行为正直端方的人,就能有所不为;能力多的人,没有什么事做不好;事情少的人,是懂得抓住关键。

以政教化,其势易而必成;以邪教化,其势难而必败:以正道来教化人民,势必容易而且一定能成功;以邪道来教化人民,势必困难而且一定会失败。

明主之赏罚,非以为己,以为国也。适于己而无功于国者,不施赏焉;逆于己而便于国者,不加罚焉:英明的君主奖惩赏罚,并非为自己,而是为了国家。合于自己心意却无功于国家的人,不会加以奖赏;违背自己心意但有利于国家的人,也不加以惩罚。

知天而不知人,即无以与俗交;知人而不知天,即无以与道游:如果只知天命而不晓人事,就无法适应世俗;只知人事而不知天命,就无法合于天道。

君子惧失义,小人惧失利:君子害怕失去道义,小人害怕失去利益。

事或欲利之,适足以害之;或欲害之,乃足以利之:有的事本想对人有利,却恰恰伤害了别人;有的事看似对人有害,却恰恰有利于别人。

有功离仁义者即见疑,有罪有仁义者必见信:有功劳却背离仁义之人就会被怀疑,有罪过却有仁义者就一定能得到信任。

人多欲即伤义,多忧即害智:人的欲望过多就有伤于道义,忧虑过多就有损于智慧。

用众人之所爱,则得众人之力;举众人之所喜,则得众人之心:如果任用民众所爱戴的人,就能获得民众效力;如果选拔民众所喜欢的人,就能得到民心拥护。

人以义爱,党以群强:人们因为心存道义而相互关爱,群体因为团结协作而力量强大。

德之所施者博,即威之所行者远;义之所加者薄,则武之所制者小:施德越广泛,其威望所能影响的地方也就越远;行义越微薄,其武力所能控制的范围也就越小。

见祥而不为善,则福不来;见不祥而行善,则祸不至:遇见吉兆却不再做善事,福就不会来;遇见凶兆却去做善事,祸就不会来。

人之将疾也,必先不甘鱼肉之味;国之将亡也,必先恶忠臣之语:人要得病时,一定会先觉得鱼肉不再美味;国家将要灭亡时,一定会先厌恶忠臣之良言。

与民同欲则和,与民同守则固,与民同念者知,得民力者富,得民誉者显:与人民的愿望保持一致,那么国家就会和谐;与人民一起防守,国家就会稳固;与人民的心意相通,就会相互了解;得到人民效力,国家就能富裕;受到人民称誉,名声就会显扬。

行有召寇,言有致祸:做事有可能招来仇寇,说话有可能招致祸患。

出言不当,驷马不追:不妥当的话一旦出口,驷马也难以追回。

海不让水潦以成其大,山材不让枉挠(náo)以成其崇,圣人不辞其负薪之言以广其名:海因为不拒雨水,所以能成为大海;山林不排斥弯曲不直的树木,所以能成为高山;圣人能够听取卑微之人的言语,所以名气更大。

物莫不就其所利,避其所害:事物没有不接近对自身有利的,躲避对自身有害的。

物必有自然,而后人事有治也。故先王之制法,因民之性而为之节文:事物都有其必然的规律,然后事情才能按照规律来做好。所以先王制定法令制度时,都是依据人的本性而加以节制修饰。

道德者,则功名之本也,民之所怀也,民怀之则功名立:道德是建立功名的根本,是民心所向往的,做民心所向往的,功名就能建立起来。

知而好问者圣,勇而好问者胜:智慧而又喜欢向人请教的会成为圣人,勇敢而喜欢向人请教的就能取得胜利。

乘众人之智者,即无不任也;用众人之力者,即无不胜也:善于运用众人智慧的人,就没有什么办不了的;善于利用众人力量的人,就没有什么不能战胜的。

圣人不耻身之贱,恶(wù)道之不行也;不忧命之短,忧百姓之穷也:圣人不为地位卑下而感到羞耻,却为大道未能实行而羞愧;不忧虑自己的寿命不长,却忧虑百姓生活的困顿。

夫同利者相死,同情者相成,同行者相助:利益相同的人可以互相效死,情意相同的人能够相互成就,同行之人相互帮助。

善用兵者,用其自为用;不能用兵者,用其为己用。用其自为用,天下莫不可用;用其为己用,无一人之可用也:善于用兵的人,善于调动人们为自身利益而战斗;而不善于用兵的人,总想利用人们为他的利益而战斗。善于调动人们为自身利益而战斗,那么天下就没有不可用的人;总想利用别人为自己的利益而战斗,那么天下就没有一人可用了。

为治之本,务在安人;安人之本,在于足用;足用之本,在于不夺时;不夺时之本,在于省事;省事之本,在于节用;节用之本,在于去骄:治理国家的根本,在于努力使人民安定;安定人民的根本,在于使人民富足;使人民富足的根本,在于不占用农时;不占用农时的根本,在于精简政事;精简政事的根本,在于节约用度;而节约用度的根本,在于消除骄奢的行为。

善治国者,不变其故,不易其常:善于治理国家的人,不会轻易改变原来的治国方略,也不轻易更改制度习俗。

人性欲平,嗜(shì)欲害之,唯有道者能遗物反己:人的本性是追求平和,而欲望却会伤害这种平和,只有得道之人能遗弃外物,回到人性的本来状态。

夫纵欲失性,动未尝正,以治生则失身,以治国则乱人:放纵欲望就失去了人的本性,行为处事就不端正,用来养生会伤害身体,用来治理国家就会使人昏乱。

高不可及者,不以为人量;行不可逮(dǎi)者,不可为国俗:高不可及的智慧,不能作为衡量普通人的标准;高不可及的品行,也不能作为国家倡导的风俗。

兽穷即触,鸟穷即啄(zhuó),人穷即诈:野兽被困就会用角乱撞,鸟被困时就会用嘴乱啄,人到困顿无路时就心生欺诈。

积力之所举,即无不胜也;众智之所为,即无不成也:积聚众人的力量来做事,就没有不能取胜的;用大家的智慧来做事,就没有做不成的。

善为政者积其德,善用兵者畜其怒:善于执政的人要积累德行,善于用兵者要积蓄战士的怒气。

君子之道,静以修身,俭以养生:君子的为人之道,修身追求宁静,养生讲究俭约。

非惔(tán)漠无以明德,非宁静无以致远,非宽大无以并覆,非正平无以制断:不淡薄名利,就不能彰显德行;不宁心静气,就无法想得深远;心胸不宽广,就不会关怀天下;不中正公平,就无法做出正确决断。

以天下之目视,以天下之耳听,以天下之心虑,以天下之力争:用全天下的眼睛去观察,用全天下的耳朵去聆听,用全天下人的心智去思考,用全天下的力量去斗争。

夫乘舆(yú)马者,不劳而致千里;乘舟楫(jí)者,不游而济江海:乘坐马车的人,不必费力就能到达千里之远;乘船的人,不用下水游泳就能渡过江海。

其计可用,不羞其位;其言可行,不责其辩:如果一个人的计策可用,就不必嫌弃他职位低;一个人的言论可行,就不必要求他能言善辩。

能尊生,虽富贵不以养伤身,虽贫贱不以利累形:懂得珍重生命的人,即使富贵也不会过分享受而伤害自身,即使贫贱也不会因为求利而使形体受累。

功约易成,事省易治,求寡易赡(shàn):功业简约就容易办成,事情稀少就容易办好,要求不多就容易满足。

食者,民之本也;民者,国之基也:食物,是百姓生存的根本;百姓,是国家存在的根基。

育孕不杀,卵不探(kòu),鱼不长尺不得取,犬豕(shǐ)不期年不得食:怀孕的动物不准捕杀,不准探取雏(chú)鸟与鸟卵,鱼没长到一尺长不准捕捞,狗和猪没养满一年不准杀来吃。

与民同苦乐,即天下无哀民:能与百姓同甘共苦,那么天下就没有境遇悲哀的人了。

夫太刚则折,太柔则卷,道正在于刚柔之间:事物太刚硬就容易折断,太柔软就容易卷曲,适中之道就是处于刚柔之间。

夫绳之为度也,可卷而怀也,引而申之,可直而布也,长而不横,短而不穷,直而不刚,故圣人体之:绳子作为一个丈量工具,可以卷起来揣在怀里,也可以拉开伸长,还可以拉直放置,拉得很长也不会横出斜逸,缩得很短也无法穷尽,拉得笔直却不会刚硬,所以圣人深入体会绳子所体现的智慧。

立在天下推己,胜在天下自服,得在天下与之,不在于自取:君王能在其位,是因为天下百姓推重自己;能取胜,是因为天下百姓自愿服从;能获得,是因为天下百姓都愿意给他,而不是自己去夺取。

天之道,为者败之,执者失之:天道的法则,盲目行动就会失败,过于固执就会失去。

德过其位者尊,禄过其德者凶:德行超过职位的人受人尊重,俸禄超过德行的人就很凶险。

圣人安贫乐道,不以欲伤生,不以利累己,故不违义而妄取:圣人安贫乐道,不会因为欲望伤害身体,也不因求利而牵累自己,所以不会违背道义而胡乱索取。

学而不厌,所以治身也;教而不倦,所以治民也:学习而不知满足,修养自身应该这样;教诲而不知疲倦,治理民众也应该这样。

根深即本固,基厚即上安:根系越深,枝干就越坚固;地基越厚实,上层就越安稳。

物至而观其变,事来而应其化,近者不乱即远者治矣:事物来了就观察其变化,根据事情的发展状况采取相应对策,如果近处不生乱,那么远处也能治理好。

治国有常,而利民为本:治理国家有常道,要以有利于百姓为根本。

苟利于民,不必法古;苟周于事,不必循俗:如若有利于百姓,不一定非要效法古人;如果符合做事需要,也不一定要因循旧俗。

衣服器械,各便其用;法度制令,各因其宜:衣服器具等,要便于使用;法令制度等,要因事制宜。

夫制于法者,不可与达举;拘礼之人,不可使应变:那些固执于成法的人,无法与他们一起做通达的事;拘泥于礼仪的人,不能让他去应付新的变化。

法生于义,义生于众适,众适合乎人心:法源自义,义源自民众所向,民众所向就合乎人心。

夫法者,天下之准绳也:法,是治理天下的准绳。

犯法者,虽贤必诛;中度者,虽不肖无罪:违反了法令,即使是贤人,也要惩罚;行事合于法度,即使没有才能的人,也不能给他判罪。

义者,非能尽利于天下之民也,利一人而天下从之;暴者,非能尽害于海内也,害一人而天下叛之:道义,并不能使天下每个人都受益,但只要有一个人受益,就会让天下人都服从;暴虐,也并不能让四海之内的人都受害,但只要有一个人受害,就会引起天下人的背叛。

人有厚德,无间其小节;人有大誉,无疵(cī)其小故:德行深厚的人,就不要非议他的某些小过失;对于声望很高的人,也不要去诋毁他的小错误。

夫人情莫不有所短,诚其大略是也,虽有小过,不以为累也:人之常情是每个人都会有短处,如果这个人主要方面是好的,即使有小的罪过,也不必在意。

今志人之所短,忘人之所长,而欲求贤于天下,即难矣:如今总是记着别人的短处,而忘记别人的长处,这样还想从天下找到贤才,就很难了。

百川并流,不注海者不为谷;趋行殊方,不归善者不为君子:同时奔流的千百条河流,不流入大海的,就不会形成深谷;不同行为取向的人,不回归善道的,就不能称其为君子。

善言贵乎可行,善行贵乎仁义:善言贵在能够实行,善行贵在符合仁义。

夫君子之过,犹日月之蚀(shí),不害于明:君子的过错,就像日蚀和月蚀一样,不会损害其光明。

智者不妄为,勇者不妄杀:智慧之人不会胡作非为,勇敢之人不会胡乱杀人。

趣舍同,即非誉在俗;意行均,即穷达在时:行为取舍相同的人,受到责难还是赞誉,取决于公众舆论;意志行为相同的人,处境通达还是穷困,取决于对时机的把握。

事周于世即功成,务合于时即名立:所做的事符合当世的需要,就能成就功业;所做之事顺应了时势的发展,就能树立名声。

时之至也,即间不容息:时机一旦到来,就一刻也不容错过。

杀无罪之民,养不义之主,害莫大也;聚天下之财,赡(shàn)一人之欲,祸莫深焉;肆一人之欲,而长海内之患,此天伦所不取也:杀戮无辜的百姓,养活不讲道义的君主,没有比这个害处更大的了;聚集天下的财货,满足一个人的欲求,这是最深的祸害;让一个人放肆其欲望,给举国上下造成灾难,这是上天道德所不认可的。

不贵难得之货,不重无用之物:不要看重难得的财货,不要重视无用的东西。

耕者不强,无以养生;织者不力,无以衣形;有余不足,各归其身:耕田的人如果不努力耕作,就无法活命;纺织的人不努力织布,就没有衣穿;生活宽裕还是匮乏,都决定于自身。

衣食饶(ráo)裕,奸邪不生;安乐无事,天下和平:百姓衣食宽裕,就不会出现奸计邪谋;百姓都能安乐无忧,天下就会和乐太平。

兵之胜败,皆在于政:战争的胜败,关键在于国家的政治。

上视下如子,必王四海;下事上如父,必正天下:国君能像关心自己的儿子那样关心人民,必定能在四海之内称王;人民能像对待自己的父亲那样对待国君,那国君必定能够匡正天下。

先王之制,不宜即废之;末世之事,善即著之:先王定下的制度,如果不合时宜就要废止;衰世所做的事情,如果是好的就要继承发展。

得道则举,失道则废:依道而行就能成功,不依道而行就会失败。

夫物未尝有张而不弛,盛而不败者也:天下的事物没有只张不弛的,也没有长盛不衰的。

非修礼义,廉耻不立。民无廉耻,不可以治。不知礼义,法不能正:不推行礼义,百姓就没有廉耻之心。百姓没有廉耻之心,就无法治理。百姓不懂得礼义,法令也无法矫正他们。

无法不可以为治,不知礼义不可以行法:没有法令,国家就无法治理;百姓不懂礼仪,法令就无法实施。

小不能制大,弱不能使强,天地之性也:小的制约不了大的,弱的支配不了强的,这是天地的自然特性。

夫有余则让,不足则争;让则礼义生,争则暴乱起。故多欲则事不省,求赡(shàn)则争不止:财货有余时人们会谦让,财货不足时人们就争夺;谦让就产生礼仪,争夺就引发暴乱。所以人的私欲多了事情就少不了,要求多了纷争也就不断。

石上不生五谷,秃(tū)山不游麋(mí)鹿,无所荫蔽也:石头上长不出五谷,光秃的山上也不会有麋鹿栖息,原因在于没有土壤和树木作为条件。

以政治国,以奇用兵。先为不可胜之政,而后求胜于敌:治国要合乎正道,用兵要用奇计。先追求不可战胜的政治,然后再求能战胜敌人。

免责声明:以上内容源自网络,版权归原作者所有,如有侵犯您的原创版权请告知,我们将尽快删除相关内容。

1 阅读:154

周易岐黄春秋

简介:读史明智,鉴知未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