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西游记》:沙和尚没有加封成佛,只因他太能算计

小卒话史 2024-06-22 11:45:37

文|小卒话史

上一篇我们讲到,沙僧不是没有本事,而是不愿意出手,他在取经路上跟其他师兄弟比起来,没有自己的退路可言。

沙僧是一个智商情商都在线的人,勤恳敬业,听领导的话,是一个遇事走心的人,不显山不露水,但有些事他能琢磨得很透彻,用现在的话说,他城府太深。

西天路上,沙和尚给我们的印象,让人感觉遇事总喜欢往后缩,也没有打死多少妖怪。可事实上他的能耐非常大,在流沙河他跟八戒打个平手。我们也分析过,在高老庄在云栈洞时,八戒跟悟空正面硬刚,从白天打到黑夜,虽说悟空最后赢了,可也吃了不少苦头。如果这么等量代换的话,沙僧也不比大师兄次多少。

而沙僧之所以很少出手,这恰恰是他精明的地方。

师徒几人路过通天河时,孙悟空因“水下作业”不如两个兄弟,于是让他们下水将妖怪给引将出来。这时候沙僧不好推脱,说道:

哥啊,小弟虽是去得,但不知水底如何。我等大家都去,哥哥变作甚么模样,或是我驮着你,分开水道,寻着妖圣的巢袕,你先进去打听打听。若是师父不曾伤损,还在那里,我们好努力征讨。

沙僧没有被贬之前,可是玉帝面前的卷帘大将,在鹅毛飘不起,芦花定底沉的流沙河,他亦能呼风唤雨,为什么捉个鲤鱼精,还非要把大师兄往前推呢?

沙僧深知“能力越大责任越大”,他不想抢风头的原因是他知道自己只是小师弟,大师兄才是那个降妖除魔扛大旗的人,所以他不出头,更不想担责。而这种处处捧着孙悟空的感觉,正好让孙悟空的虚荣心得到极大满足。

因为我们知道,孙悟空打妖怪不全是为了唐僧,有没有师父他妖怪照打,打完了他自己的能力得到彰显,心里也舒坦,这是他想要的名声。沙僧正是琢磨了大师兄这个性格,所以,处处“让”着大师兄,因此师兄弟几个中,孙悟空跟沙和尚关系最好的原因。

打妖怪时,沙僧总是把孙悟空捧在前面,自己怕担责任。有人对此提出质疑,打妖怪为什么会有顾虑呢?你别忘了,这西天路上的妖怪,但凡是那些占山为王的,单打独斗的,哪个不是有后台有背景的?要么就是观音菩萨的司机,要不就是太上老君身边的小童子,还有更狠的像如来佛祖的亲娘舅,包括这通天河的鲤鱼精,就是观音菩萨养鱼池的金色鲤鱼成了道行。这些妖怪你能随便惹吗?万一失手打死他们,沙僧就会吃不了兜着走。所以沙僧只想把妖怪引上来,让大师兄去跟他们缠斗。

在个人利益方面,我们一贯认为沙和尚吃苦耐劳、勤勤恳恳、任劳任怨,诚然,沙僧很老实,但老实不代表他不会算账。有一个例子足以说明沙僧太过精明,那就是师徒几人途径五庄观偷吃人参果这件事。

清风明月按照师父临走前的指示,唐僧到观里时,两人便打了一对人参果给他吃。但唐僧见那果子犹如婴孩形状果断拒绝食用。

那长老见了,战战兢兢,远离三尺道:“善哉!善哉!今岁倒也年丰时稔,怎么这观里作荒吃人?这个是三朝未满的孩童,如何与我解渴?”——《西游记》第二十四回

唐僧不肯吃,果子又久放不得,所以两个小童就把这两个仙果给分着吃了。好巧不巧,他们这边吃东西,却被隔壁正在烧饭的猪八戒给听到了动静,八戒把这件事偷摸告诉了大师兄。此刻两人都被这个人参果给吸引住了。

师父自己不吃肯也断然不会让徒弟们吃。所以,两人干着急,最后一合计:去偷。

不过沙和尚却不参与此事,师父不喜欢的他就不去尝试。但他却拱火两个师兄去偷。待等孙悟空把人参果偷来时,沙僧可吃了,而且是细嚼慢咽的那种,不像猪八戒,张开大口囫囵吞将下去。

原著中在描写这个情节时,有段对话描写。八戒把大师兄偷回来的人参果给沙僧看,沙僧只说在天上看过,但没吃过。究竟吃没吃过,这个不好说。

且说沙僧在细品人参果时,还不忘问孙悟空:有师父的吗?意思是给师父也偷一个,如果唐僧也吃了,就更好办了,若主人怪罪下来,我们领导带头吃了,大师兄又是“主犯”,自己大不了是个从犯。所以沙僧很精明,总是把自己置身事外。

当然,事不关己可以高高挂起,但如果牵涉到个人利益被侵犯的时候,他可不是干瞪眼。原著第五十七回《真行者落伽山诉苦 假猴王水帘洞誊文》中,假悟空六耳猕猴将包袱抢走,并施法变出一个假师父、一个假八戒和一个假沙僧,而且模样毫无二致。

这沙僧见了大怒道:“我老沙行不更名,坐不改姓,那里又有一个沙和尚!不要无礼!吃我一杖!”好沙僧,双手举降妖杖,把一个假沙僧劈头一下打死,原来这是一个猴精。

沙僧之所以要抢包袱,因为里面装着度牒文书,这个东西是面见如来的一个佐证,十四年西天路上是大家一步一个脚印过来的,所以通关文牒尤其重要。但此时包袱行李都被假悟空给偷去了,尤其是当他看到假沙僧时气急败坏,所以跟他免不了一场恶斗。只可惜,那六耳猕猴法力强大,真沙僧最后斗他不过,伺机逃走了。

这时候的沙僧是最焦急的,因为他的切身利益受到了伤害,如果这帮人真去了西天,取了真经,那自己前面的辛苦也就付诸东流了,所以此时此刻他必须使出浑身解数。虽然他没有打赢假悟空,但还是在打斗中拼尽全力将假沙僧给打死了,这是多么大的意志力。

沙僧审时度势,知道自己什么时候把大师兄往前推,什么时候自己该往后缩,什么时候必须出手,他都拿捏得很准。

在最终利益最大化方面,孙悟空获封“斗战胜佛”,属于佛中排名最末尾的;猪八戒好吃,如来封他为“净坛使者”,比较符合他的“气质”。这两人在西行路上功劳最大,收益率都能达到8成。再看沙僧,他最后获封“金身罗汉”,他一路最大的贡献肯定不是降妖伏魔,而是稳定队伍,团结同志,根本没有起到决定性的作用,对比之下,他的收益率却超过百分百。

但话又说回来,沙和尚“机关算尽太聪明”,收益率可不代表层级,他跟孙悟空差了整整一个层级。也就是说,他再想从金身罗汉变成佛,可不是花个十来年时间随便去取个经书就能做到的,而且还得有千载难逢的“机缘”才行。

而如来能识得三界众生,明察秋毫,他早已看透沙僧心里那点小算盘,因此,他在给取经团队里每个人进行加封的时候,实事求是,是非常公平的。取经路上,每个人有每个人的算计,但沙僧处处算计,所以如来不可能让他成佛。

做人不可鼠目寸光,一定要眼光长远。锋芒毕露未必是好事,但心机太重,太过算计或许会收获眼前利益,但从长远来看,不会有大业绩、大功利、大作为。有句话叫“该出手时就出手”,审时度势确实很重要,但前提是你要站出来。

(图片源自于网络,如有侵权,联系删除。)

0 阅读:30
评论列表

小卒话史

简介:品读历史、分享历史,感悟不一样的历史往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