摆明了“割韭菜”?印度、美媒纷纷摊牌:要中企赴印解除危机!

名城的雨 2024-06-17 12:21:35

吃着我给的馒头,还想要我做馒头的锅?

就在今年,莫迪在印度的大选中胜出,继续连任总理,无数国家领导人致电祝贺,一时间风光无量。

可是风光过后,印度这个人口大国最大的危机被重新搬上台面——制造业太过薄弱,无数印度人的就业都成了问题。

这时,印度向我国发起了请求,邀请一些制造业企业前去印度建厂,并给予了十分优厚的补贴政策。

可即便如此,我国还是没有多少企业愿意到印度去投资,这是为什么呢?

外资遇冷,制造业陷入困境

2023年3月,印度的总体失业率就已高达7.6%,远高于全球平均水平,而受过中高等教育的年轻人群体更是面临着更加严峻的就业形势。

根据印度央行数据,2023年印度吸引外国直接投资的金额仅为458亿美元,较前一年骤减28%,更是自2008年国际金融危机以来的新低,这意味着印度在吸引外资方面的努力付诸东流,其制造业发展进程正遭遇严重阻碍。

充足的外资是制造业发展的重要动力,一旦外资停止流入,印度制造业就将陷于资金枯竭的困境,制造企业的扩张和技术升级无法为继,就业岗位也将面临萎缩乃至消失的风险。

与此同时,印度政府给中国企业“一手热情、一手冷淡”的曲折态度,也令中资企业对他们的营商环境没什么信心。

早在2021年,印度就以所谓“国家安全”为由,拒绝了比亚迪在印度的10亿美元投资计划,给中国投资者敲响了警钟:印政府对待中资的某些企业存在质疑和歧视。

而且这些年,我国在印度投资设厂的那些企业有时会受到印政府没来由的罚款和查处,享受到的优惠也并没有像他们吹嘘的那么好。

再往工厂内部看去,我们发现这些印度员工在干活时并不是很卖力,旷工罢工、沉迷手机、迟到早退现象在这些员工身上非常频繁地发生,导致工厂生产效率远低于同期其他国家的同类型工厂。

基于上述种种原因,越来越多的跨国企业开始将注意力转移至其他新兴市场,如越南、墨西哥等地,而非一味趋向印度。

当这些地区在政策稳定性、基础设施建设等方面展现出更强的吸引力时,印度制造业自然会遭遇外资流失的困境。

面对如此困境,莫迪政府的确有必要寻求外力援手,而最被寄予厚望的,恰恰是世界第一制造业大国——中国。

美媒发言,是否赶鸭子上架?

尽管中国目前的制造业发展也面临着十足的转型难题,但纵览全球制造业版图,中国企业依然占据着举足轻重的地位。

基于这一背景,国际舆论开始热议将中国企业拉入印度制造业,以解决当前就业困局。其中,来自美国知名财经媒体彭博社的呼吁声音最为响亮。

2023年6月,彭博社撰文直言:“没有中国企业的投资和支持,印度在制造业的就业计划将难以持续。”这样的言论颇有些造势的意味。

彭博社的发言在印度国内曾引发激烈争论,但也折射出一个客观事实:在印度制造业复苏的道路上,中国企业确实是一支不可或缺的重要力量。

其实早在几个月前,印度政府就开始向中国企业抛出橄榄枝,以各种政策优惠吸引我国企业。

据报道,印度贸易部长在今年4月多次公开欢迎中国企业赴印度投资,以缓解本国的就业压力。

对于中国企业而言,进军印度这个大市场肯定意味着巨大的商机,而且借助印度政府现行的优惠政策,在当地投资建厂享有优惠待遇,显然是投资挑地的不二之选。

而对于印度来说,一方面在就业问题上,中国企业的大规模进驻将帮助印度缓解现有的就业压力。

另一方面,借助中国在制造业领域的先进技术和管理经验,印度本土企业也将获得成长和发展的契机,从而形成良性循环。

“捆绑销售”式要求,引中企疑虑

尽管印度话是这么说了,但在积极吸引中资的同时,他们还是提出了一个让人觉得野蛮无理的要求:中国企业在印度投资建厂必须和当地企业合资生产经营。

这一要求简直可以称得上是光明正大“薅羊毛”,因为这样做能够直接借助中国企业的投资,获取先进的生产技术和管理经验,从而提升本土制造业的实力。

中国企业对此要求持谨慎态度,因为一旦接受与本地企业合资经营,就存在着将自身的核心技术和管理控制权外流的风险,从而丢失了自己的核心竞争力。

而且,如果无法在合资机制中获得主导地位,中企也可能会面临被当地合作伙伴掌控的局面,反而白白地为印企做了嫁衣。

其实这种担忧并非杞人忧天,因为近年来,印度政府就曾多次利用“国家安全”之类的借口打压中资企业在当地的运营,曾先后对一加、小米等中国手机厂商征收了数十亿元的反垄断罚金,还迫使这些企业在当地公司高层职位上用人“印度化”。

这一系列舞弄权力的举动不免让外界猜测,即便印政府口头上对中资企业抱有善意,但其内心可能仍存在戒备心理,会给中资企业设置一些绊脚石。

而要求与当地企业合资经营,可能正是印度政府借此对中资企业实施控制的一种手段,其最终目的还是为了从中捞偏门获得各方面的利益,根本不会管中企死活。

如果再被迫与本土企业合资,中国企业不仅难以掌控发展节奏,很可能还会受制于合作伙伴,丧失在印度制造业发展所需的生产销售话语权,最后反而将自己置于危墙之下。

笔者认为

尽管在印度投资建厂面临诸多挑战,但中国企业如果能继续以开放、合作的态度积极评估和把握,就一定能抓住发展机遇。

因为只有中印双方本着互利共赢的原则,携手应对困难,才能推动两国制造业合作迈上新台阶,实现共同繁荣发展。

让我们共同期待,中印制造业能够蓬勃发展,携手共创互利共赢的美好未来。

参考信息:来自于中国网2024-06-14 13:41的报道

参考信息:来自于澎湃新闻2023-05-15 16:17的报道

参考信息:来自于澎湃新闻2023-07-24 13:23的报道

参考信息:来自于新浪财经2024-04-07 17:04 的报道

文|Lewell

0 阅读:4

名城的雨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