陈赓入越带兵:1个决定费劲解释4小时,罕见发怒,教越军歼敌5000

民国风度 2022-06-24 15:38:32

1949年12月9日,两位神秘的越南来客带着几条沉重异常的大红鱼和一封越南主席胡志明的亲笔信,在香港与中国方面的负责人接上了头。

在大红鱼的肚子里,藏着数量不菲的金条。由于越币与人民币无法通用,所以两位特使随身携带金条作为经费。在路过一座港口时,两人灵机一动,将金条塞进了当地特产大红鱼的肚子里,这笔巨款的安全系数瞬间得到了提升。

在特使的衣服夹层里,藏着一封胡志明写给周恩来和邓颖超的亲笔信。

”恩哥、颖姐:弟与哥姐相别十年了,时时思念......敝店年来生意颇好,意欲争取时机,打胜对方,谨派亲信伙计两人,赶紧求你们帮助。“

胡志明之所以派出特使来中国求援,实在是因为越南遇到了难以解决的大麻烦。

图 | 胡志明

1945年9月,就在越南民主共和国刚刚成立后不久,美英两国默许法国军队在西贡登陆,越法战争从此爆发。

当时法军陈兵8万,而胡志明领导的武装部队仅有4万人,不光人数处于劣势,武器更是没法同法国抗衡。在这种岌岌可危的局势下,听闻新中国成立的消息后,胡志明马不停蹄地派来了特使。

为了表示诚意,1950年1月,胡志明又亲自率领6名助手,在越南丛林里艰难步行了半个多月,于1月25日到达广西南宁,时任广西省委书记的张云逸和正在南宁的第2野战军第4兵团司令员陈赓设宴招待了胡志明。

胡志明与陈赓是多年的旧相识。在20年代大革命时期的广州,胡志明担任苏联顾问鲍罗廷的翻译兼秘书,经常到黄埔军校与越南青年联系,经由周恩来为纽带,胡志明与黄埔军校“三杰”之一的陈赓相识,两人还共同参加了1925年8月周恩来与邓颖超的婚礼。

基于陈赓和胡志明的深厚友谊,外加对陈赓军事指挥实力的自信,中央在1950年6月决定,派陈赓带领军事指挥团入越(中方不派任何兵力),帮助越军组织实施第一阶段的边界战役,以打通中越边境的障碍。

1950年7月7日,一列小火车悄无声息地划出昆明火车站向南方驶去。上车前,陈赓依依不舍地吻别了出生还不满百天的女儿小进,上车后,他还将脸紧贴在窗户上目送着妻女的身影,看到路边有人诧异地望向自己时,颇为不好意思地缩回了头。

7月19日,陈赓的双脚踏上了越南的国土。恰逢雨季,狭窄的道路泥滑难走,陈赓只能下马步行。他的双腿早年间曾受过重伤,等走到清水河时,已经累得精疲力竭,在日记中感叹“付出了一点国际主义的代价”。

胡志明对这位老朋友款待得异常周到,派了两辆水果车紧跟在军事顾问团的身后,要吃有吃要喝有喝,天性幽默的陈赓将这番操作称为“五小时一小宴,十小时一大宴,上马香蕉,下马柠檬“。

与富有情趣的吃喝比起来,越南军队的现状则令陈赓无比忧愁。越军干部根本不清楚什么叫“消灭敌军的有生力量”、“争取战场主动权”,他们满脑子想的全是夺取城镇(可能那样看起来比较有成就感),尤其是得到中国的援助后更是盲目乐观起来 ,认定全境解放指日可待。

立于旁观者清的视角,陈赓对越南军队的优缺点挖掘得异常透彻。他们的优点是战斗情绪高昂,军队中层以上干部学历较高。缺点是随手就能拈来的一大堆:营以上干部实战指挥经验少,打仗的时候缺乏思路,总想着依靠外援决问题,压根没有独立自主的想法。

在越南通往我国边境广西的公路上有一座重镇高平,是第一阶段战役的主要攻克目标,只要将这座城市牢牢握在手里,就能保证中国援助的物资顺畅地运至越南腹地,为此越军高级指挥官们迫不及待地冲着高平磨刀霍霍。

知己知彼才能百战百胜,陈赓派出得力干将吴效闵对高平城进行了全面侦查。吴效闵趴在雨水里举着望远镜观察了很久,发现高平城面积虽小,但背依大山、三面环水,沿河开阔处设置了绵密的障碍,修筑了永久性工事,各个火力点能够相互支援,实在很难攻破。

吴效闵还发现,法军已经察觉到高平即将受到进攻,专门把守备军的数量增加了三个营,摆出了全力以赴的战斗姿态。

他电报陈赓:“高平不好打。”

但是越方进攻高平的决心坚定不移,总指挥官武元甲动用了7万民工冒雨抢修道路,急匆匆地运送弹药和粮食,只等陈赓一声令下,刚刚从中国整训归来的精锐部队立刻就能投入战斗。

结果陈赓把他拉到地图前,指着距离高平45公里的一个小镇子:“咱们不打高平,打东溪。”

武元甲愣住了,这跟他先前的战略设想简直风马牛不相及。放着好好的高平不打,为什么要进攻这么个巴掌大的小镇子?

陈赓笑呵呵地拍着武元甲的肩膀,将自己的战略构想一一讲给他听。首先东溪正卡在中国边境和高平的中间位置上,并且距离法军的重要据点七溪仅25公里远,地理位置相当关键。

如果此时攻打东溪,法军必定会感到高平岌岌可危从而派兵增援,这样越军就可以在野外设伏,将援军一网打尽。

等到把周围的据点一扫而光后,再进攻高平这座孤城就容易多了。

陈赓之所以作出这种决定,也和越军的现实情况分不开。他们虽然心比天高,但作战实力极弱,以游击战为主要方式,打一枪换一个地方,满足于消灭个别敌人,压根不能有效歼灭法军规模级的有生力量。

先拔除一些较小的孤立据点,既能提高部队的情绪,又能积累作战经验,从而使越军逐步适应大军团作战的打法。

陈赓告诉武元甲,对待法军,光痛揍不行,必须从肉体上消灭他们,不要太计较一城一地的得失。

武元甲听完陈赓的分析后举起大拇指:“服了,你怎么说我怎么办。”

7月27日,陈赓与胡志明会面,胡志明听到陈赓对越南战局的分析后一时激动,随口吟出两句汉诗:“乱石山中高士卧,茂密林里美人来。”

陈赓大笑着连连摆手:“不妥,不妥,我这模样怎么称得上'美人'呢?”

胡志明会意:“那么就改两个字,叫作'茂密林里英雄来'。高士和英雄合作,我们定能打赢这一仗。”

然而,懂的人自然懂,不懂的人就得费些口舌了。越军的很多指挥官对陈赓的战术感到强烈不满,他们坚持必须打高平。

8月24日,陈赓在越军中开启了答疑解惑时间。

问:“我们力量有限,一开始应该集中兵力消灭高平之敌。这样打,牺牲可能大一些,但足可以完成任务。”

陈赓:“想解放高平,首先要消灭敌人的有生力量,否则即使勉强攻下,也巩固不了。”

问:“如果突然袭击进攻高平,敌人还没有做好准备,这样就能打他个措手不及。”

陈赓:“原本高平就很难打,必须要渡江作战,且只能从一面进攻,根本没办法打突然袭击。”

问:“我们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又不好,这样打完东溪打七溪,打完七溪打高平,恐怕坚持不下来。”

陈赓:“既然如此,更不应该先啃硬骨头,而应该先打弱的。至于部队没有连续作战的经验、体力差,解决的办法一是改善伙食,二就是在战斗中取得经验。”

泱泱大国的兵团司令员,为了攻打一个仅有300名法军防守的小据点,足足费了4个多小时的唇舌,这在陈赓的战斗生涯中是绝无仅有的事件。倒也得益于这4个小时的耐心,陈赓最终用缜密的军事头脑和出众的个人魅力征服了越军的高级指挥官们。

9月16日的拂晓,越军突然袭击了东溪北部的两个小据点,法军也不白给,五架战斗机呼啸而至,在东溪四周拼命扫射。

晚上6点,越军最害怕的飞机因天黑而离开后,针对东溪法军的大规模反击战即将开启。

我国军事顾问之一的窦金波早在越军准备炮火前便爬上了阵地,一边观察地形,一边对着地图查看坐标。突然间,他发现阵地上散落着几个罐头盒,浑身立刻竖起了警惕的尖刺。

原来,在4个月前,越军曾经对东溪盲目地发动过一次进攻,其中有一门火炮恰巧安放于该阵地上。由于越军的火炮数量极少,所以窦金波根据罐头盒推断,法军对这门火炮相当重视,战后曾专门来这里搞过侦察测量。

粗心的越军指挥官在选择阵地时,只考虑到了此处比较适合安放火炮打击法军,根本就没注意到那几个不起眼的罐头盒。而法军则早对该地有了防范,只要越军的第一发炮弹打过去,他们必定会集中火力将这块阵地轰平。

想到这里,窦金波着急不已,这个阵地选得太危险了,几乎将自己完全暴露在法军的炮口下。可是目前根本来不及改变现状了,他只能一连声地催促团长,命令其多挖单人掩体。

果不其然,4个月前吃过亏的法军对该阵地进行了火力压制,幸好窦金波反应及时,临时挖的单人掩体有效避免了越军的大规模伤亡。

就这样,越军与法军足足激战了12个小时。到了9月17日清晨,眼看法军就要支撑不住时,越军却突然毫无征兆地退出了东溪的战斗。

东溪还没攻下,这时候撤退算怎么回事?陈赓疑惑不解,要顾问团查明原因。

原来,越军打着打着发现天色大亮,生怕法军飞机前来扫射,指挥官这时候总算机灵了,干脆利落地下达了退出战斗的命令。

再坚持1小时就能够胜利在望的局面,活生生以徒劳无功收场,超过法军十几倍数量的越军还遭遇了很大伤亡。

除此之外,各部队不遵守攻击时间也是战斗失败的原因之一,原本预定黄昏时分进行攻击,结果很多部队拖到午夜才开始冲锋,错失了天时地利人和。

越军的王牌之一209团更是拉胯,进攻队形如同放羊般懒散。先头部队已经与法军交上了火,指挥所距离前线还有8里地之遥。越军没有电话,全靠士兵步行传递信息,在这种情况下压根没办法将命令及时传递到前线。

见此情景,陈赓果断决定黄昏时分再次攻击,坚决不给敌人喘息的机会。战至午夜,战局出现僵持,陈赓立即调整部署:“改为四面进攻,但要把重点放在北面和南面。”

在他的正确指挥下,9月18日上午10点,东溪守敌全部被歼,法军横挡在中越边界的一字长蛇阵被拦腰切断。

第一次战役如愿取得胜利后,陈赓大为喜悦,他改变了继续攻克西溪的计划,决定原地设伏。因为他料定,法军不会眼瞅着高平的1500人被越军“包饺子”,必定会派援军来救。与其急行军去攻打西溪,倒不如守株待兔,静等这波援军“入瓮”。

法军总司令也不傻,他看出来越军主力集结在东溪一带,七溪法军如果贸然北进必定会面临全军覆没的危险。于是他们祭起“围魏救赵”之计,朝着胡志明所在地太原发起猛攻,企图将越军主力从东溪吸引过去。

在漫天的瓢泼大雨中,陈赓与那位法军司令员一动不动地僵持着,如同两头蓄势待发的雄狮,谁先露出破绽,谁就会被对方的利爪撕碎。

9月22日,陈赓不幸染上了疟疾,在病床上度过了5天时间,越军的很多高级指挥官开始向胡志明告状,抱怨陈赓的指挥方向出现了大幅偏差。

流言如雪片般飞到了陈赓耳朵里,他虚弱地笑了笑,丝毫没有动摇,这时,胡志明派人捎来一句话,宛若给他吃了颗定心丸:“你看准了做就行。”

陈赓坚信,法军不会放下高平不管,他们比自己更着急,战役的主动权,迟早会掌握在自己手里。

对峙了足足10天后,法军总司令果然顶不住了,急电七溪指挥官勒巴日,要他朝着东溪方向开进。

这封意思模糊的电报令勒巴日如坠雾中,什么意思,我要去东溪干什么?是占领东溪还是支援高平?

司令部对他的疑惑丝毫不理睬:“马上出发。”

气鼓鼓的勒巴日对下属抱怨:“我们将一去不返。”

10月1日上午,勒巴日率领3000多名法国士兵,在没有空军支援的情况下朝东溪而去,进入了越军王牌308师的包围圈,陈赓期待的在野战中大量歼敌的机会终于出现了。

但谁知,这时的308师,一多半的战士都离开了阵地。10天的时间令他们的储备粮告罄,越军耐不住饥饿,便自顾自地下山背粮去了。

由于我国军事顾问团的极力劝阻,最终师长同意只派出一半的战士背粮,这是不幸中的万幸。

越军离开阵地仅仅1天后,法军就在他们的眼皮子底下直奔东溪而去,好在有几名侦察兵发现了法军的身影,开枪予以打击,法军在慌忙中不知对方底细,匆忙占领附近的山头,试图躲避危险。

此时的越军308师,一多半的兵力都没能及时回来,如果法军积极突围,越军将无能为力。

幸好法军指挥官勒巴日犯了更大的错误,他在遭受阻击后犹豫不决,在野地里徘徊辗转,最终与突围的良机擦肩而过。

这次的越法两军对阵,实在很有特点,只要枪声一响,双方立刻不由分说地躲起来,不知道是谁被谁打怕了。

陈赓在日记里略带讽刺地写到:“越南与法帝真是一对绝妙的对手,两方面的战斗力都不相上下。法帝从未主动冲过锋,每次都是摆着挨打的架子。越南部队行动之迟缓,动作之不积极,均出乎我的意料。“

10月3日晚上,无力支撑的勒巴日趁着夜色,指挥部队向西南方向逃窜,竟神奇地冲出了越军包围圈,钻进了险峻的谷社山里。

陈赓要求越军追上去,采用“牛皮糖战法”,把敌人缠住,零敲碎打,既然咬住了就坚决不能松口。

谁知总指挥武元甲居然下命令让308师暂停攻击,他的理由是,谷社山崎岖难行,越军士兵连续打了4天仗,也该歇一歇了。

陈赓罕见地发了怒:“如果这样的仗不打,我就卷起铺盖走了!”

其实越军士兵的伤亡并不大,战斗力也很顽强,主要是干部们的作风有问题,打一天就想歇一天,这也是先前越军屡战屡败的原因之一。

在陈赓的坚持追击命令下,勒巴日部队被打散,他本人成为俘虏。没多久,越军心心念念的高平城也被攻破,法军驻守高平的打仗能手萨克东和他的参谋人员以及高平省省长同时被俘。

此役越军大获全胜,法军损失了5000多人,毛泽东于10月10日致电陈赓:“越军大胜极慰。”

至此,法军风声鹤唳,一路狂逃,越南和中国广西、云南的交通线全面恢复畅通,中国的援助物资得以源源不断地运往越南。

1950年11月1日,圆满完成第一阶段作战计划的陈赓离开潮湿闷热的越南,马不停蹄地奔向了冰天雪地的朝鲜。在他的身后,是无数越南士兵钦佩的目光,他们只要见到中国人就会问上一句:“在你们中国,像陈同志这样的将军有几个呀?”

在中国,能打仗的将军很多,像陈赓这样文武双全且乐观幽默的将军,还真是没几个。

文 | 怅雪

1 阅读:94

民国风度

简介:每一段民国风度,都流露出真挚情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