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故事」高僧惠能大师:来到法性寺

海蓝聊佛法 2024-06-20 06:43:41

接上文:

唐朝仪凤元年(公元六七六年),惠能结束了他的隐居生活,来到了广州。

当时广州有两个佛门弟子的挂单处。

一个叫宝庄严寺,始建于南朝梁武帝大同三年(公元五三七年),到宋元符二年(公元一〇九九年),大学土苏东坡来游,见寺内有老榕树六棵,遂挥笔题“六榕”二字,明代此寺便做“六榕寺”,沿用至今。

离宝庄严寺不远处,还有一个寺院,叫法性寺。

法性寺比宝庄严寺的规模更大。起初,此地是西汉南越王赵建德的宅邸,三国时,吴国虞翻被谪而徙居此处,当时人称“虞苑”。

虞翻死后,家人捨宅为寺,命名“制止寺”,到唐朝时,又改名为“法性寺”。

南宋绍兴年间,法性寺两度改名,最后定名为“光孝寺”。

此寺历史悠久,规模宏大,在广州一带的百姓中很具声望,所以,后人称道:“未有五羊,先有光孝。”

自东晋时期到唐朝,印度僧人航海来到中国,凡在广州登岸的,都要到法性寺驻足传教。南朝刘宋时,印度高僧求那跋陀罗三藏曾到法性寺传教说法,说法期间,求那跋陀罗出资请人在寺里筑起一座戒坛,并在戒坛旁立下一方石碑,碑文用梵文锲写,文字大意是:

“后当有肉身菩萨于此坛受戒”。

到南朝梁天监元年(公元五〇二年)时,又有一个印度高僧智药三藏来到法性寺,他看到了求那跋陀罗筑起的戒坛,读了坛旁石碑上的文字,心中有所触动,便取出他从本国带来的一株菩提树树苗,亲手种植在戒坛的旁边,并告诉当时寺中的住持和僧众,说:

“此后一百七十年,有肉身菩萨,在此菩提树下开演上乘,度无量众。此肉身菩萨,乃真传佛陀心印之法主也。”

当时寺中的僧众,把两位西天高僧的预言看作是“圣旨”,寺中定下了规矩,有专人负责打扫维修戒坛,护理浇灌菩提树。

到唐高宗君临天下期间,不仅戒坛维护得很好,菩提树也长得修长挺拔了。

惠能先来到宝庄严寺,见寺中冷冷清清,僧人稀少,经询问后方知道,这一天,法性寺的印宗法师开讲《涅槃经》,所以,宝庄严寺中的僧人都赶去法性寺听讲佛经了。

于是,惠能也来到了法性寺。

惠能经过天王殿,走到大雄费殿前,只见宝殿前偌大一块空地上都坐满了僧人,在会人的后面,则站满了众多的信徒,他们是从各地赶来听法师说法的。

印宗法师身披深红色的袈裟,坐在一张临时搭起的讲台之后,面对着大众,抑扬顿挫地讲经说法。

惠能环顾四週,见无处可坐,便到东侧廊下,依柱而立,听印宗讲经。

惠能很久没有闻到供佛的香烛气味,很久没有看到过寺院的红牆黑瓦,很久没有跪拜过寺院之中庄严慈祥的佛像,现在他就站立在寺院之中,感受着寺院里独有的气氛。

他听着印宗法师的说法,感到内心充满了欢悦之情,感到自己的胸中有一口气将呼之而出,他也想向大众说点什么,对了,他想说法,像印宗法师那样,他想把山中十五年时间里积淀的想法一股脑儿地全部说出来。

当然,他想说的不是别的什么,而是“教外别传,不立文字”的禅法。

明日更新。

0 阅读:0

海蓝聊佛法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