养生气功不是你想的那种气功:它是国学核心有五大系统

卫昌国学说说 2024-06-11 14:54:36

虽然养生气功已经是进入大学课程的专业学科,但是对于普通民众来说,总以为是神秘的东西,甚至会和某些特殊的领域结合起来。

事实上,这是一种误解。

养生气功从来都和神秘主义,特异功能没有直接关系。

“气”是中国哲学非常重要的概念,它也是中医科学精气神的重要组成部分。

中国哲学气一元论中,将气分为两个层次,一是精微物质,二是万物本原,泛指一切事物或现象,包括精神现象,均可称之为气。

因此,养生气功绝对不局限于某个点,而是生命整体的养生学。

一、养生系统同出一源

东汉之前养生修炼只有一个系统,道家、儒家、医家都可以归为道。

儒家《中庸》开头就说:“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道,修道之谓教。”

儒家也在求道和修道。

宋朝时,所谓道学,是对儒家学问的称呼。

儒家大师朱熹、王阳明,他们都是儒释道皆通,年轻时均有修道、打坐、参禅的经历。

医家经典《黄帝内经》本来就是修道者“上古真人”们的启示录。

释家从东汉末年传来,其养生法多和“四念处”特别是呼吸法和行禅相关。到隋唐智者大师更研发出六妙门方法,并推广六字诀养生法。

正因为如此,现代气功研究将养生气功大致分为五类:

医家养生气功、道家养生气功、儒家养生气功、释家养生气功、武家养生气功。

二、医家养生气功

养生气功最早属于医家系统,源于古氏族社会巫的祭祀舞蹈动作。早在4000年前,巫医已经用舞蹈来治疗或养生了。这也是导引术最早的来源。遗憾的是,中国已经失传,印度舞蹈还保留部分祭祀舞蹈的精华。

现存最早的医家养生气功经典为《黄帝内经》。它开辟了气功养生的先河,不但详细阐述了气功修炼的意义,也为气功三调合一理论提供了基础支撑。

马王堆出土的《导引图》和《却谷食气篇》则证明汉代气功养生已经流行于民间。

魏晋时期,各家气功养生理论也得到飞速发展。医家气功从道家气功中分离出来,变得更普世。

东晋葛洪(284-363)《抱朴子》中将气功概括为:“疗未患之疾,通不和之气。”葛洪还论述了三丹田的位置和作用,并提出了气功分类为引气类和导引类。

陶弘景(456-536)则是养生气功集大成者,他的《养性延命录》是第一部养生气功导引术专著。介绍了练气、导引、房中等功法。

隋朝太医巢元方(550-630)所著《诸病源候论》,是系统应用导引术治病的专著,记载养生导引功法289条,不重复的有213条。

唐代药王孙思邈的《备急千金要方》,有专篇论述养生气功,包括“养性”、“房中”、“服气”、“居住法”等。

宋代大宋政府官方出版《圣济总录》,包含有辟谷法、导引法、服气、炼丹等内容。

明代医家养生气功研究者更多,如大医李时珍、张景岳都是养生家。

三、道家养生气功

道家养生气功专著最多,先秦到明清有上千种。

《道德经》是最系统、完善的道家养生气功专著,是中国气功理论支柱。其思想性和修炼性均具有开放广博特点。

庄子《南华真经》发展了“道”的观念和应用,更具象,提出养神守静——坐忘、守一等炼神方法。

东汉魏伯阳(151-221)《周易参同契》被称为丹经之王,融合周易、黄老、内外丹等理论,是道家气功经典专著。

晋代《黄庭经》也是道家气功专著,传由魏夫人著。提出“黄庭三宫”和“三丹田”概念,倡导存想、存神等方法修炼高层次的气功境界。

唐代《钟吕传道集》、《灵宝毕法》是钟离权、吕纯阳派内丹气功学著作。

宋代张伯端《悟真篇》是与《周易参同契》齐名的另一部内丹气功学专著,用歌赋形式将儒释道合一,系统论述内丹气功学原理和方法。其注释也非常多。

宋代还有女真人曹文逸《灵源大道歌》非常出名,陈撄宁先生非常推崇,并全文注释。

宋代道家养生合集《云笈七签》120卷,汇总汉唐以下百种养生气功法。

宋元时期,北派丹道全真七子各有创见,丘处机真人龙门派最为兴盛,著有《大丹直指》等。另一位女真人孙不二为女真重要代表,著有《孙不二女丹次第诗》。

明清时期道家养生气功家也很多,明代有张三丰、王常月、冷谦、陆西星、伍守阳等。

清代有柳华阳、李西月、黄元吉等。

明代开始将道家经典与民间养生结合起来,如冷谦《修龄要旨》记录八段锦和练气法已经属于养生功法。

明周履靖所编《赤凤髓》也影响巨大,图文并茂,有图72幅。包含功法有“六字诀”、“五禽戏图诀”、“八段锦导引图诀”、“华山十二睡功图诀”等。

四、儒家养生气功

儒家养生气功以“正心诚意”为核心,顺应天道,发展自我内心之善,成就浩然之气。并以读经、尊古、敬祖先、和人道等形式为主要修行方式。

其经典包含《周易》、《论语》、《大学》、《中庸》为根本经典。诵读本身就是练气功法。

唐宋时期也吸纳了道儒静坐形式。

宋代大儒苏轼、朱熹,明代大儒王阳明均有自己的静坐呼吸法。

明清时期,很多儒家学者同时也精通儒释道,并将导引术、道家功法引入儒家生活修行中。

如明代高濂《遵生八笺》。

明清时期三家融合形成了众多民间养生功法。

五、释家养生气功

释家养生气功也很丰富。

如大乘“止观”法门,就有很多种。最著名当属隋代智者大师六妙门发,影响至今。

南传四念处也影响深远,从东汉时期就有各种禅法,如今四念处之“观呼吸”更是影响全世界。

藏传系统则有气脉修行法。

释家养生系统侧重于修“心”。事实上,宋朝以来,道家也深受修心法影响,并强调性命双修,而且侧重于“心性”修炼。

释家还有通过诵读经典和诵读字诀方式养生,效果也非常明显,类似养生气功六字诀。

六、武家养生气功

武术养生系统并不等同于搏击实战的传统武术,而是与此相关,侧重于导引、呼吸的养生功法或内家拳功夫。

目前国家体育总局颁发养生气功,主要是通过武术、体育系统颁发。诸如“八段锦”、“易筋经”等。

武术系统又有武当派、少林派、峨眉派等各种养生气功法门。

现代最为系统最为流行的当属“太极拳”、“形意拳”和大成拳三家养生气功修炼法门。

但其至高境界,又回到道家系统,如王宗岳《太极拳论》、孙禄堂《形意拳学》、王芗斋《站桩漫谈》等。

感谢关注

卫昌国学

2024年6月

3 阅读:156

卫昌国学说说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