这届00后,不想再假装情绪稳定的大人了

36氪 2024-06-19 19:32:28

文|白莘

“上班哪有不疯的。”一句调侃,却道出了无数00后职场人的心声。在这个快节奏的时代,职场压力让年轻人们不得不寻找各种方式来释放情绪。

根据宛平南路600号(上海市精神卫生中心)和社交平台Soul APP联合发布的《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约70%的受访者表示曾因工作而遭受心理健康问题。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精神困境。对于这一届年轻人来说,“发疯”是他们应对职场危机的一记重拳。他们不再假装情绪稳定,而是用独特的方式来纾解压力:有人自嘲为“吗喽”,有人在办公室养芭蕉来缓解“蕉绿”,有人把“卡皮巴拉”设为头像,寄托自己的佛系态度,实现“精神离职”。

年轻人集体“发疯”,一方面意味着他们面临着心理压力,另一方面也意味着他们对心理健康的关注达到了前所未有的高度。根据报告,今天的00后比任何一个年龄段都要更早看心理医生,他们并不讳疾忌医,甚至把AI当成自己的心理健康搭子,通过和AI机器人聊天来舒缓自己的情绪,或是当作心理医生初筛。

显然,今天的职场年轻人已经意识到,扮演情绪稳定的大人并不能真的让自己情绪稳定,只有为自己的负面情绪找到一个出口,才能真的“精神状态美丽”。

01. 发疯第一步,离职当博主?

“点赞超过100次就提离职”……

“可以暂停一下吗,恭喜我裸辞啦”……

如果说几年前职场自媒体的传统艺能是晒工牌,那么2024年,“大厂离职”则是妥妥的流量密码。仿佛离职就等于人生重启,离职就等于摆脱轨道跳入旷野。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80%的年轻人都产生过离职的想法。这很正常,格子间的枯燥琐碎和离职博主们的山川湖海一对比,任谁都会被“世界那么大,我想去看看”打动,恨不得立刻辞职,点播一首《蓝莲花》,去远方洗洗班味。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80%的年轻人都产生过离职的想法

然而,职场中的困境,真的能通过离职摆脱吗?显然不能。就算号称跳入旷野当博主们,想要稳定变现,还得依靠在职场中学到的技能和经验,教面试、教副业、教晋升、教沟通……很多人嘴上说着想离职,但并不会付诸行动。他们需要的只是在工作间隙有一个喘息的机会。

那么,不敢轻易离职的年轻人,都用什么样的方式抚平自己职场负面情绪呢?

去年刚毕业的晓彤(化名),在成都一家初创公司当运营,在她的描述里,这份工作工资低、通勤时间长,但管理非常松散,说好的9点上班,常常到了10点都没人,她总是处于一种公司快倒闭的错觉中,甚至担心“怎么感觉像诈骗公司”,被无意义感和不安全感包围。

于是,她开始在各个社交平台上更新“上班摸鱼发疯”系列。比如在Soul,对方问“你怎么看待婚姻”,她回“闭上眼睛不看”;对方问“现在在干啥”,她回“掐人中,上班上得快撅过去了”。焦虑时、无聊时,她选择跟陌生人聊天来排解;工作效率奇高、提前完成任务时,她也会奖励自己一些光明正大的摸鱼时间,混入一些职场群聊,用她的话来说,“知道大家的班上得都不咋样,我也就安心了。”

除了摸鱼、“发疯”,有人选择了GAP Hour。“Gap Hour”的用法源自“Gap Year”,指的是读完书后不急着升学或工作,而是用一年时间寻找新的生活体验。由于职场人很难拥有一长段的时间去休息,大家就将其改成了Gap Hour甚至Gap Minutes,抽出几分钟的时间,让自己从工作中暂时抽身出来。比如放下手机,下楼买一杯咖啡,在公司园区的小花园坐一会儿,午休时间去健身房撸铁半小时等等。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社交、刷短视频和运动是最常见的3种解压方式

也有人通过“比谁上班穿得更恶心”,来体现对职场压力的无声反抗。一条加绒格子睡裤,一件土黄色长款毛衣,外面再随便套个粉色羽绒服,蹬一双从来不洗的运动鞋,就可以上班去了,“反正在办公室也是一直坐,打扮也没用。”2024年开春,一位互联网公司的用研在朋友圈发出感慨:没想到过去一个冬季我只换了2个外套。这是一个工作5年的95后,披着粉色长发养着几只猫,不上班时就精心打扮出去浪。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揭示了年轻打工人一种很新的叛逆方式

还有人选择平静地发疯。比如把心态稳定的卡皮巴拉(水豚)当作头像,每天早晨打卡莲花图片,遇到客户刁难时在心里默默朗诵“莫生气”打油诗,越来越多年轻人“确诊淡淡综合症”,也就是对待所有人和事物都是淡淡的,就像是暴风雨后的平静,对工作、生活都呈现出一种兴致缺缺、提不起劲儿的状态。

这种表面上的平静,其实是最危险的。据宛平南路600号和Soul的调查显示,那些表面看似波澜不惊、但内心感到疲惫无聊的年轻人,换工作的频率更高,因为他们始终无法真正解决内心的困惑。这种情况在95后、00后群体更常见,有一小部分00后,甚至已经换了十几份工作。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展示了当代年轻人的职场情绪

02. 中年职场危机,远比“中年危机”来得更早一些

不论是“发疯文学”,还是“淡淡综合症”,背后可能是年轻人潜在的职场危机。

虽然网上盛传“00后整顿职场”的爽文剧情,但在现实生活中,敢于对职场上的各种不公平重拳出击的人却寥寥无几。尤其是在节奏快、压力大的北上广深和新一线城市,职场危机并不是35岁之后才有,95后在28岁甚至更早就已经有了。

调研报告显示,如果工作5年都还没有成为管理岗,那职场这条路可能就一眼能望到天花板了。工资增长停滞、工作回报和成就感达不到预期、晋升机会的缺乏,这些问题在工作3-5年内就开始逐渐显现。所以越来越人感受到了“28岁职场危机”。

“第一次有了这种上班如'上坟'的感觉,每次人生关键点自己总是选错,这次也很怕选错,自己心里那个敏感、自卑、恐惧的小姑娘一直蜷缩在角落里,不知所措。”这是Soul上一名用户给宛平南路600号的留言,收获了很多用户的共鸣。

或许这才是00后步入职场的真实心理写照:他们找工作会焦虑,担心自己的选择不对影响一生;工作了之后也焦虑,害怕事情做不好、升职加薪无望;离职之后也并没有像想象中那样来到了“旷野”,而是担心自己收入停滞、担心下一份工作会更失望,反而比上班时更焦虑。

《2024年Z世代职场心理健康报告》显示,每个打工人都想 Gap 至少一个月

正是这种提前到来的职场焦虑,让年轻人们很难面对做出真正的行动。于是,他们选择了用“发疯”的方式来缓解内心的负面情绪。这种行为并非胡闹,而是一种自我保护机制,是他们在面对难以改变的现实时,找到的一个宣泄口。

但这并不是长久之计,他们还需要找到真正有效的方法来应对职场的挑战。晓彤通过在Soul上更新“发疯文学”,结识了一些同样迷茫的朋友,他们一起成立了一个“00后职场吗喽互助会”,定期在线上交流、吐槽,分享彼此的经历和建议。通过这样的方式,他们逐渐找到了应对职场压力的方法,尽管依旧会深夜emo,但至少在一个群组里有朋友一起。

03. 摘下“大人”面具,00后在Soul寻求自我和解

职场困境中的孤独与压力,也许需要“找个人聊聊”,可以在社交中找到出口。因为与他人分享和交流,不仅能收获情感支持,还能带来新的视角和解决方案。

年轻人虽然渴望社交,但他们也面临着一个巨大的困境:找不到合适的地方分享,也找不到人聊天。

朋友圈里有老板、同事和客户,在其他社交平台上也总是会被推荐给“可能认识的人”,不敢说出真心话。于是,年轻人转向了Soul,在这里,他们可以放下所有伪装,做回真实的自己。逐渐地,Soul承接他们的情感需求,成为了某种意义上的精神家园。因为在这里,大家可以无所顾忌地袒露心声,分享自己的焦虑、迷茫、困惑。

00后女孩可乐就是被Soul“拯救”的年轻人之一。刚入职的时候,由于专业匹配度不高,她在职场上缺乏自信,所以不管同事交给她什么工作,她非常积极地接。久而久之,她被当成了一个“职场老好人”,工作量剧增,加班都完不成,也不敢拒绝别人。

有一天她在Soul上加入了一个群聊派对,主题是“职场吐槽大会”。在房主和群友的鼓励下,她讲述了自己刚入职受的委屈,从不敢拒绝他人到加班熬夜,情绪崩溃的她居然在麦上哭得上气不接下气。群里的陌生人并没有嘲笑她,反而给予了她很多安慰和支持,一些过来人还私戳她,教她“放弃学生思维”。这让她感到前所未有的温暖。

当面临同样职场困惑的年轻人们聚集到一起,还能摩擦出不一样的火花。有人在Soul上发了一条动态:“被逼疯了,找工作怎么这么难?”没想到,会有附近的网友给他推荐了当地几家不错的公司,还捞了他的简历,让他重新看到一些希望。有人在Soul上找到了“摸鱼搭子”,也有人在Soul的职场群里默默潜水,学习各路过来人的建议和经验。

一些Soul的用户在宛平南路600号的专题下诉说自己的“情绪”

Soul之所以能让年轻人敞开心扉,是因为它洞察到了用户的需求,洞察到他们的情绪动态。

比如近期Soul与宛平南路600号联合发起情绪关怀项目,专注于年轻人的情绪疗愈。Soul和宛平南路600号在线上发起了连续7天的7场情绪疏解群聊派对,邀请600号多位心理医生开展讲座,分享应对职场压力和情绪管理的方法。

同时,Soul还发现越来越多用户通过诗歌来抒发自己的情绪,于是以平台用户创作的诗歌,在线下开展了“心理医诗治愈诗歌展”,用文字的力量抚慰年轻人的心灵。

心理医诗治愈诗歌展

一代人有一代人的困境。尤其是当下的00后,他们在职场中感受到前所未有的竞争和压力。但无论时代如何变迁,脚踏实地工作,与他人建立真实的情感链接,也是人类应对困境的关键。对Soul来说,洞察和理解平台上用户的动态、情绪反馈,让他们得到一定的关怀和理解也是关键。就像一位用户对Soul的评价,“不开心的时候,来这里就会好很多。”

0 阅读:46

36氪

简介:中国最具影响力的互联网媒体,提供深度的商业报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