明君的时代,百姓生活幸福?还真不是你想的那样

好哥聊历史 2023-09-08 11:26:03

汉武帝众所周知,丰功伟绩,赶走匈奴,扩展疆土,可是那时候的汉朝百姓生活的如何呢?朱元璋“驱逐胡虏,恢复中华,立纲陈纪,救济斯民”,开创大明王朝;康乾盛世是中国古代封建社会的巅峰,可那时的百姓幸福吗?明君的时代就一定过得好吗?下面小编就为大家带来详细介绍,接着往下看吧~~

一、汉武帝

汉武帝雄才大略,一生喜欢打仗,但打仗就免不了有牺牲,这样的“牺牲”不仅体现在军事上,还跟国民经济有着很大的关系。毕竟要有充足的国力才能铸造坚不可摧的武器装备,才能养活征战沙场的千军万马。于是,朝廷不停的筹措军饷,最后所有的损失都转嫁到了黎民百姓的头上。

比如汉武帝时期增加口赋,就是我们俗称的“人头税”。汉朝有规定,15岁到56岁的人每年需要向朝廷缴纳120钱的“人头税”,这些口赋就用于备战基金。到了汉武帝时期,他为了凑集更多备战基金,要求3岁到14岁的儿童都要开始交“人头税”。

汉武帝

这么大点的孩子没有独立生存的能力,因此赋税的任务都强压在了父母的头上,搞得很多人都不敢生,即使生下来,为了逃避赋税只能把孩子活生生的掐死。除了“人头税”之外,还有财产税。发明这项税款的便是汉武帝本人,可见他为了敛财真的是不择手段了。

原本汉初规定有每万钱上缴一算,税率大约是1.27%。但汉武帝觉得这样太少了,应该改成商人每两千钱抽取赋税120钱,相当于税率提高到6%;手工业者每四千钱抽120钱,税率大约为3%。这么高的税率一出,商人们肯定不能接受,于是便想方设法的偷税漏税。汉武帝为了杜绝这种现象,便提出了“告缗”。就是鼓励老百姓一旦发现隐瞒财产的就可以举报,完了之后还给予奖励。

至于人口的损失,比如汉武帝曾一次派兵讨伐大宛。可惜战争失败了,只有十之一二的士兵能回到敦煌。刘彻更加愤怒了。又增发吏有罪者、亡命者、赘婿、商人、故有市籍(商人户籍)、父母有市籍、祖父母有市籍者为兵,浩浩荡荡的远征。穷兵黩武之下,汉朝的人口急剧下降,从5000万人锐减致2500万人不到!

二、朱元璋

1368年,朱元璋在南京建都,国号大明。他开创了所谓的“洪武之治”,在政治和军事上都取得了空前的成功。后人对朱元璋严厉惩治贪官污吏印象深刻,看起来他是全心全意为百姓着想。但如果你生活在那个时代,可能不这样认为。

明朝刚建立,朱元璋就发布了《大诰》134条 。《大诰》的主题思想就是“治乱世用重典”,《大诰》里边规定得特别细,基本涉及到所有人生活的方方面面,但凡有违反的必会遭受重刑。

假如,你在当时是一个无业游民,《大诰》里明确规定“逸夫处死”,你会被处死。所有人都必须要工作。《大诰》中规定,工作、就业、外出都要报备,官府要知道你在哪里,邻里之间要互相监督,若有人外出下落不明,或一段时间没有回家,不知所踪,里甲邻居不及时告发一律充军。

普通民众应该如何着装,《大诰》中也有明确规定,如果违反官府规定的服饰、发型,穿“半截靴”或剃“一搭头”的,要么处死要么阉割,你要在当时个性一下,马上就没命了。喝酒多少也有明确的规定“乡饮酒礼”,酗酒或者不按礼法饮酒,将被杖责50棍或充军,喝酒也要按照规矩,喝多了或是不按照规定饮酒结果也会很悲惨。

那个年代没什么娱乐,唯一群众喜闻乐见的就是戏曲。但是就连戏曲,朱元璋也做了规范。他觉得戏曲属于“不良文化”,腐蚀民心、会危害到自己的统治。于是《大诰》里规定民间只许演“义夫节妇,孝子贤孙,劝人为善,及欢乐太平”类的节目,如果有违反被发现,不仅本人,全家都会被砍头。

甚至连普通百姓种地也有明确规定,朱元璋号召百姓种桑、麻、棉花等农作物,规定“凡民田五亩至十亩者,栽桑、麻、棉花各半亩,十亩以上者倍之”,至于适不适合种,能不能种不在他的考虑范围,凡是违反的人会被处以不能承受的罚金。不仅如此,当时的税赋和劳役也众多,主要有甲役、均徭和杂泛三种,科目繁多,徭役繁重。如果有人躲避徭役,杖责一百,一百杖后如果还有命在,遣送回原籍继续服役。

朱元璋在加入起义军之前,做过几年的和尚,他当皇帝后十分忌讳那段时光,只要他在看到的文字中有“光”、“秃”、“僧”就必然大怒,不少人因此丧命。一个私塾老师习字,写了杜甫的诗,诗句中有一句“舍下笋穿壁”。朱元璋知道后,认为“笋”便是竹,而“竹”与“朱”同音,“穿壁”是在讽刺他穿窬之盗,将他杀死。

总之,朱元璋时期,百姓小心翼翼,如履薄冰,生活当中的任何一个不小心,都可能让你丧命。

三、康乾盛世

康乾盛世是清朝的巅峰时刻,指的是康熙、雍正、乾隆这三个年间,持续时间达到134年。更重要的是,清政府收复了许多失地。为现在的版图奠定了基础,人口也破三亿。国库内的银两达到8000万,农业、手工业、商业都在发展。既然康乾盛世发展得不错,那么当时老百姓的生活究竟过得怎么样呢?说了你可能不信。

康熙皇帝

当时英国使团来到清朝,根据《马可波罗游记》的描述,他们早前对这个朝代抱有美好的幻想,人人都可以穿上绫罗绸缎,穿金戴银,住在舒适的屋子里生活。可真正出现在英国访团人员眼前的,是穿着破烂衣服的百姓和大街上随时会漏风的茅草屋,不少人的表情都带着一丝麻木和迷茫,根本和书中的描写相差得很远。

乾隆时期,流传一首民谣,直观又生动地描述了百姓的生活现状:“公公糊灯笼,婆婆拔牙生,儿子做佣工,媳妇做裁缝,一家无闲口,还是一样穷。”当时,清朝普通百姓的收入一年都不会超过33两,反而还要负债3两银子,到了饥荒之年,可能还要面临卖自己子女的困境。反而是英国的农户,在一年消费以后还能获得11磅,也就是33~34两的白银。

还有一个数字,康熙初年,有个叫鲁日满的比利时传教士,在江浙一带传教,他写了一本15年日记,从这本日记可以知道康乾盛世下的中国富有的江浙一带百姓的生活水平和人情风俗。他记载,一斤牛肉相当于6斤大米,倘若按大米2元一斤计算,可得知,康熙年间,苏州人消费的牛肉为12元一斤,糖20元一斤,面粉3.6一斤,羊肉15元一斤。可见食物并不便宜。鲁日满的记录里面还有:普通中国人的饮食只包括三种食品:豆腐、青菜和大米。这是中国最富裕的江南地区老百姓的饮食,而其它地区呢?其实日子是很清苦的。

所以,这个盛世只是属于清朝上层社会和贵族的盛世,与普通百姓没有任何的关系。清朝统治者没有想过为这一阶层的人考虑问题,只是不断地压榨他们,让这些人不断为了生计奔波,根本没有时间去思考别的事,也不会做出任何忤逆清朝的行为。

相反,我们眼中那些比较暴戾的人,比如曾经把戚夫人做成“人彘”的吕后,却延续“无为而治、休养生息”的黄老之学,鼓励生产,减轻赋税,放松文化禁锢。宋徽宗是著名的昏君,但他在位期间,采取了一系列的措施和政策,为民生福祉做出了积极的贡献,比如为鳏寡孤独设立养老院,实行生育补贴,并首创了全民医保制度,为穷人提供了基本的医疗保障。

吕后

这也正好证明,一个君主的贤明与否,只能说明他的历史贡献,但与当时百姓并无必然联系。而一个昏庸的君主,对百姓的破坏力也不一定大。咱们后世称赞的明君,当时的百姓还真不一定喜欢他哦。

账号内所有图片侵权删除

2 阅读:146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