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口服药和外用药

营养均衡餐桌 2024-07-03 19:37:21

作者:Gcplive

来源:药评中心

下肢静脉曲张的患病率约10%~25%,其中女性患病率略高于男性。静脉曲张是一种终生的进行性疾病,其所导致的一系列症状和体征对患者的生理、心理、社会和职业功能造成明显的负面影响。

一、发病机制

静脉负责将身体各部分的血液带回心脏,静脉血管中的瓣膜可防止血液倒流。

若下肢静脉瓣膜关闭不全,血液会发生倒流,从而导致下肢静脉血液瘀滞,静脉管腔扩张、不规则膨出、扭曲、变性等,即下肢静脉曲张。

1、下肢静脉曲张发病机制

2、下肢静脉曲张高危人群

二、严重程度评估

早期表现为肢体酸胀不适、浅静脉迂曲成团。

随着病情的进展,可出现皮肤瘙痒、足靴区的皮肤色素沉着、脂溢性皮炎、溃疡,甚至血栓性浅静脉炎,以及血栓性浅静脉炎引起的沿静脉走行的疼痛,曲张静脉破裂出血等。

三、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口服药

静脉活性药物在下肢静脉曲张保守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

常用药物包括黄酮类(地奥司明)、七叶皂甙类(七叶皂苷钠、迈之灵)、香豆素类(草木犀流浸液)等,可用于解除患者的下肢沉重、酸胀不适、疼痛和水肿等临床表现。

其他药物,包括曲克芦丁、羟苯磺酸钙、舒洛地特等。

1、黄酮类药物

黄酮类药物(地奥司明片)在众多国内外指南和专家共识中获得较高级别的推荐。

地奥司明片,每片含微粒化、纯化的黄酮类化合物500mg,其中地奥司明450mg,橙皮甙50mg。

微粒化技术:

指将直径为20μm的药物颗粒转为直径仅为2μm的微粒,使得药物与小肠黏膜的接触面积增加了20倍,吸收能力增加4倍。

作用机制:

地奥司明对静脉有特异的亲和性。

增加静脉弹性和张力(引起的静脉收缩作用比芦丁等其他药物更强),促进静脉血液回流。

增加淋巴管收缩作用,改善淋巴回流,减轻水肿。

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改善微循环等。

用法用量:

每次1片,每日2次,午餐和晚餐时服用。

2、七叶皂苷类药物

七叶皂苷钠片:从七叶树科植物天师栗的干燥成熟果实中提取的三萜皂苷。

迈之灵片:从马栗(欧洲七叶树)的干燥成熟果实的提取物,有效成分为七叶皂苷。

作用机制:

通过抑制血液中蛋白酶的作用,使静脉壁糖蛋白胶原纤维不受破坏,增加静脉弹性和张力;

作用于血管内皮细胞感受器,引起静脉收缩,增加静脉回流量,改善瘀血症状;

抑制溶酶体活性,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减轻组织肿胀。

用法用量:

七叶皂苷钠片(迈之灵片),每次1~2片,早、晚各1次,建议与饭同服。

3、香豆素类

草木犀流浸液片:每片含草木犀流浸液25mg(相当于香豆素0.20~0.25mg)。

草木犀流浸液片中的香豆素主要成份是香豆素酸,不同于具有强力抗凝血作用的羟基香豆素,不至于造成血液凝血因子以及凝血过程的异常变化。

作用机制:

抗凝血,预防血栓形成。

增强血管弹性,改善动脉和静脉血流量,促进血液循环。

降低血管通透性,维持正常胶体渗透压,减少渗出,从而起到抗水肿的作用。

扩张淋巴管,从而减轻淋巴循环障碍引起的软组织浮肿。

抑制炎症介质合成和释放,有明显消炎镇痛作用。

用法用量:

每次2~4片,每日3次,饭前口服。平素有胃肠疾患者改为饭后服用。

其他口服药物:

1、曲克芦丁

抑制血小板聚集,对抗5-羟色胺、缓激肽引起的血管损伤,降低毛细血管通透性等。

2、羟苯磺酸钙

通过调节微血管壁的生理功能,减小阻力,降低血浆粘稠度和血小板的高聚集性,从而防止血栓形成。

3、舒洛地特

化学名称:葡糖醛酸基葡糖胺聚糖硫酸盐,是一种对动脉和静脉均有较强抗血栓形成作用的葡糖胺聚糖。

口服药物小结:

四、用于治疗下肢静脉曲张的外用药

1、复方七叶皂苷钠凝胶

主要成分:七叶皂苷钠、水杨酸二乙胺。

七叶皂苷的作用部位为血管壁,可降低毛细血管的渗透性,抑制炎症过程和改善微循环;水杨酸二乙胺容易透过皮肤,有明显的止痛作用。

特别提醒:

治疗溃疡时,将凝胶涂于溃疡周围皮肤,避免触及溃疡面。

2、多磺酸粘多糖乳膏

主要成分:多磺酸粘多糖

多磺酸粘多糖具有抗血栓形成和抗炎作用。外用乳膏能防止浅表血栓的形成,阻止局部炎症的发展和加速血肿的吸收。

特别提醒:

不能直接涂抹于破损的皮肤和开放性伤口,避免接触眼睛或粘膜。

外用药物小结:

特别提醒:

以上所有药品,都应在医生指导下使用!

1 阅读:100

营养均衡餐桌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