翔子史前推理师:为什么说,四川自古出高人?

翔子史前推理师 2024-06-09 21:29:58

本文转摘自【正安生命学堂】公号同名文章

自古以来,华夏民族历史悠久,文化博大精深。在这漫长的岁月,华夏民族的起源地一直是众多学者和研究者探讨的焦点。

史前推理师翔子老师独家重磅推出华夏起源系统的学术结论,发布后引起了众多关注。

在本次《圆运动健康生活营》的活动中,翔子老师带来的细致分享,引起了同学们的浓厚兴趣,本文观点皆来自于翔子老师个人学术观点。

在梁冬老师看来,中国自古文明的发展,也是多样性文化汇聚而成的结果,我们尊重每一种学术的自由讨论。

所以,或许你觉得很颠覆的理念,也不妨用开放的心态带着好奇来听听,兴许就有一些新的启发。

【四川盆地 华夏母地】

华夏神话的母版《山海经》,被称为上古奇书之首,是包含历史、神话、宗教、天文、地理、民俗、民族、物产、医药等多种资料的小百科全书,也可以说是最古老的地理人文志。

为何如此称奇?因为这本古今第一奇书,华夏从古至今研究了几千年,依旧仍无法确定它具体的成书时间,也无法判断它的作者到底是谁……

连司马迁对此书的评价都是:“余不敢言!”

当代著名文学家贾平凹评价说:“《山海经》我读了很多遍,中国人的思维、对外部世界的观念、中华文化的源头都在《山海经》里。”

那么,如此一本影响深远却似乎神秘莫测的著作,究竟是谁写的?又描述的是哪里发生的故事?

《山海经》原是蜀人所作?

较早提出“山海经由蜀人所作”这一观点的是中国近代历史学家蒙文通。他在《略论〈山海经〉的写作年代及其产生地域》中提出,“《中山经》把古巴、蜀、荆楚之地都作为天下之中心来看待”,并认为《海内经》四篇所称“天下之中”指的也是四川西部地区,《大荒经》以“都广之野”为天下之中,而“都广之野”则在成都平原。

他的《再论昆仑为天下之中》则认为,《山海经》所记都广之野的情况“适为成都平原景象,故愚谓《山海经》为蜀人之书”。但蒙文通的观点并未立即为史学界所认可。

幸运的是,1986年三星堆出土了两株青铜神树。这两株青铜神树是《山海经》中“建木”与“若木”的象征,建木生长之处,正是“都广之野”。就这样,《山海经》以三星堆为链接,与四川成都平原走到了一起。

众多华夏文明瑰宝 源于蜀地?

翔子老师表示,随着三星堆的惊天面世,“华夏文明源于蜀地”的实证已经密集呈现。

根据翔子老师的推论,天文历法、易学、中医药、道家文化、茶文化、酒文化、桑蚕丝织文化、音乐文化……这些华夏文化的瑰宝,都源于蜀地。

更为引人注目的是,三皇五帝、华胥氏、伏羲、女娲等华夏民族的始祖和神话人物,也与蜀地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炎黄及其家族、尧舜禹等历代帝王,他们的政权中心都设在蜀地。这些历史事件,揭示了四川盆地在华夏民族历史中的重要地位。

大禹治水,这一华夏民族的传奇故事,同样发生在蜀地。大禹九州四海皆在蜀地,这一说法更是将四川盆地的地位提升到了一个新的高度。夏商西周政权中心在成都平原,这一结论更是让人惊叹。

此外,昆仑虚瓦屋山、昆仑之丘修觉山、羊子山等地理名词,都与四川盆地的山川地貌相呼应。

三星堆遗址作为夏商共同神庙,更是将蜀地与华夏民族的历史紧密相连。这里出土的文物,展示了夏商时期蜀地文化的独特魅力和高度成就。这些文物,不仅见证了蜀地文化的辉煌,也为我们揭示了华夏民族文化的多元一体性。

综上所述,翔子老师认为四川盆地作为华夏母地,有着充分的历史和文化依据。集合翔子老师个人学术观点——(具体推论细节,大家可以关注翔子老师的各类输出平台)

*华夏神话的母版《山海经》是巴蜀地理志书

*天文历法源于蜀地

*易学源于蜀地

*中医药源于蜀地

*道家文化源自蜀地

*茶文化源自蜀地

*酒文化源自蜀地

*桑蚕丝织文化源自蜀地

*音乐文化源自蜀地

*最早的诗经采自蜀地

*三皇五帝出于蜀地

*华胥氏伏羲女娲源自蜀地

*炎黄及其家族都在蜀地

*尧舜禹政权中心都在蜀地

*大禹治水在蜀地

*大禹九州四海皆在蜀地

*夏商西周政权中心在成都平原

*昆仑虚瓦屋山

*昆仑之丘修觉山

*羊子山是上古最大人造昆仑台

*三星堆有一座人造昆仑台

*涿鹿之战战场在成都平原南部

*牧野之战战场在成都平原北部

*三星堆是夏商共同神庙

以上推论汇成一个主题那便是——【四川盆地,华夏母地】

【易学源于蜀】

三星堆就在古洛水旁、

三星堆所在地古洛邑、

三星堆出土的青铜龟背网格器与河图洛书有紧密关联......

那么,三星堆所在的蜀地是华夏河图洛书源起之地吗?

如上,易学发源于蜀地,也是老师的一个推论。而说到易学起源,就得回溯到中华文化、阴阳五行术数之源“宇宙魔方”——河图洛书。

关于河图洛书,从伏羲、黄帝、尧舜、大禹、成汤、直到西周康王都有记载在他们重要的继位登基场所均有隆重出现的记载。河图洛书对于伏羲、炎帝、黄帝、尧舜禹等等上古华夏重要代表人物都有重要的关联,可以说,他们在哪里,华夏就在那里。

随着三星堆青铜甲龟的出土,发现其描述与尧传位于舜时的文献记载内容,最为吻合。

《路史》在记载尧传位于舜时有这样一句话:“正月上日,授终于天府而遂老焉”。意思就是尧选定良辰吉日,在“天府”神庙传位于舜,然后归逸而去。

《竹书纪年》及《宋书·符瑞志》等等都有相同的记载:“(尧)帝修坛于河洛,升首山遵河渚,龙马衔甲赤文,绿龟临坛而止,吐甲图而去。甲似龟,背广九尺,其图以白玉为检,赤玉为字,泥以黄金,约以专绳”。

以上对应了三星堆地理与龟背青铜网格器特征

2.尧舜传位仪式的神坛是设在天府神庙区域的河洛之地

关于“天府”,老师以前有过推论,并非指的大家普遍认知的“土地肥沃物产丰富”的意思,“天府”最早原本就是特指“天府”神庙,是神权最高机构所在的地方,也就是大家理解的“昆仑山”。三皇五帝尧舜等众多重大仪式都是在天府举行,天府神庙周边的方国,就是“天府之国”。

3.三星堆区域就有一条被明确记载流传的河流——古洛水

《山海经》关于洛水的记载是:“岷山之首,洛水出焉”。岷山又叫蜀山、汶山,也就是说,最早的洛水是出蜀地的自岷山山系,中原地区是没有岷山的。

而三星堆所在的广汉汉代之前就叫“雒(洛)城”“雒(洛)阳”(后来,河南的洛阳曾经也叫雒阳)。

综上,我们在三星堆找到了高度疑似河图洛书承载物的实体、在三星堆有洛河、三星堆又叫洛阳。有考古实物,有文献,有地理立体佐证,你说易学发源于蜀地,将三星堆所在的天府之国疑似为华夏文明起源地,有没有一点道理呢?

当然除了河图洛书本身,翔子老师之前也有推论过,凡是与河图洛书有关联的道家人物几乎都在蜀地。

四川南充官方考证伏羲故里就在当地阆中;黄帝嫘祖家族全部在蜀地;大禹故里四川汶川北川。相传最后一位传出并注解河图洛书的是宋代陈抟老祖,四川资阳人,他的理念影响了周敦颐、程颐、刘牧、邵雍、朱熹等人。

唐代牛人袁天罡四川成都人,相传他与李淳风归均葬于阆中。兼有高深易学造诣的文学家严君平、杨雄、司马相如、陈子昂、苏轼也都是蜀地之人。

易学界自古就有“易学在蜀”的说法。程颐说“易学在蜀,阖往求之”,《尚书中侯》:“禹观于蜀河,而授绿字”。元代《易三图序》更明确写道“尝言河洛遗学,多在蜀汉间”。

这也难怪著名理学家朱熹在研究易经时,只能派弟子蔡元定在“蜀之隐者”手里才能找出河图洛书。

【中医药源于蜀】

很多人第一次看《山海经》的时候,印象最深的就是“穿胸国”,看着下面的插画,觉得有点恐怖,甚至还有点搞笑滑稽。从那时起,相信很多人的认知中,就把《山海经》当成了一本荒唐怪异的神话书。

翔子老师在课程中,为大家解读“穿胸国”这个谜团,山海经并不是神话,而是一本包装成神话志怪的严肃的巴蜀地理志书。

据老师推论,《山海经》里出现的穿胸(贯胸)国或者穿匈氏,便是大家日常熟悉的盛产中草药“川芎”的地方。

《博物志》有一段对《山海经》中提到的“穿胸”国来历的记载:大禹举行会稽大会,防风氏迟到,大禹杀之,后来防风氏的两位大臣想刺杀大禹未遂,于是两人“持刃自贯其心而死。禹哀之,乃拔其刃,疗以不死之草,是为“穿胸民”。

巧合的是,现今中药药方中“防风“、“川芎”也总是连在一起出现,比如著名的药方“川芎防风散”。甚至有的地方“川芎”直接就用的就是“穿胸”这两个字。

山海经中有的版本用的是“贯胸”,而依然巧合的是,草药川芎的别名也叫“贯芎”。

而早在大禹之前黄帝时期,就有贯胸氏存在,《竹书纪年》:“黄帝五十九年,贯胸氏来宾”。而且据《吴普本草》有记载,黄帝、岐伯曾对川芎有定位:辛,无毒,香”。这就说明,先有盛产贯芎的贯胸氏存在,后有山海经穿胸口的穿胸国记载。

这里还有还有一个非常特别的依据,那就是“川芎”是数千年以来原产于四川蜀地的独特的道地药材。这个证据与翔子老师之前关于中医源于蜀的推论再次形成了相互佐证。

老师之前系统推论过不仅尝百草的神农炎帝疑似在四川眉山丹棱龙鹄山,也系统推论过与《黄帝内经》有关的黄帝家族与歧伯都在蜀地,还系统推论过汤药鼻祖商相伊尹也在蜀地。

再加上,近年在成都天回镇出土汉墓里发掘的国内迄今为止发现的内容最丰富、体系最完整、最具理论和临床价值的古代医学文献《天回医简》,据有关人员研究,此书疑为扁鹊所著。

同样在成都发掘的经穴漆人,是迄今为止我国发现的最完整的经穴人体医学模型。而且,传统中医学在蜀地起源并非偶然,因为最早记载的很多草药几乎都能在四川及西南地区找到。

业内一直都有“无川药不成方”之说,直到现在,四川道地药材蕴藏量全国第一,常用的中药品种全国第一,道地药材种类全国第一,其中川贝母和附子占100%,川穹、麦冬占70%至80%。(来自于第三次中国中药资源普查数据)

最后,翔子老师做了一个脑洞联想,川芎的功效主要是行气活血,它对人类因冠心病导致的胸闷憋气,有特别好的治疗作用,现在主要用于心病导致心绞痛的药物。这是不是最早神农将这草药冠名穿胸的由来呢?

以上通过论证一点点来“挖宝”,是不是还有点意思?

看完翔子老师这些推论,有没有新的思考?

也许这些推论的敲定还为时过早,也仅代表翔子老师的个人学术观点,但任何朝着文明和智慧的至诚探索,应该值得尊敬。

众多华夏文明瑰宝的挖掘、复兴,还需要更多志士。希望每个人都能在这个时代,为这个目标,添砖加瓦。

而即使不论翔子老师的推论,四川,作为中华文明重要发源地之一,我们自然可以多来链接。

正安生命学堂

正安生命学堂坐落于天府农博岛核心区,是由资深媒体人梁冬先生和明德设计王大成先生携手打造,以“眠食诸希珍重”为愿景,将四季田园与修养生活两两结合,相得益彰。采用正安中医独创六根训练管理系统,帮助人们摆脱亚健康。不仅为提升现代人的身心觉品质做出贡献,更是根植于心灵深处的生活艺术和文脉传承。

本文转摘自“正安生命学堂”公号文章。原文链接:

https://mp.weixin.qq.com/s/2caOLRn64jzrSdgQXsk5Hg

0 阅读:0

翔子史前推理师

简介:原央视导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