汉匈战争(5),总体战,谁是霍去病的导航?谁帮张骞回的国?

小龙评历史 2024-01-10 18:39:01

文章系头条独家发作,且已经自动维权,其他平台创作者不要搬运,况且搬运了也赚不了几个钱,何必给自己找麻烦。

战争是一个系统工程,它有很多种形式,一场全面的战争绝不仅仅是战场上双方军事力量的比拼,其背后是国家综合实力的对决,很多时候战场上发生的只是表象,更深层次的答案在战争之外。

自卫青夺取河南地又重创右贤王部主力后,汉匈之间的主战场开始转向河西,决定汉匈双方在河西之地命运的最关键的两人一个是大家耳熟能详的冠军侯霍去病,另一个则是容易被大家忽略:出使西域的张骞。

而在霍去病和张骞背后,又隐藏着一个十分特殊的群体,他们并不来自大汉,而是来自匈奴。

张骞的万里归国路可歌可泣,但是大家往往忽略,有一个人与张骞一同走完了这段路。

漫长的故事

这个漫长的故事开始于汉武帝建元二年(前139年),当时,汉匈之间尚未全面开战,还不知匈奴虚实的汉武帝希望联合一切可以联合的力量去对抗匈奴,汉武帝选中的潜在联盟对象是大月氏。

大月氏人大约是在公元前10世纪左右来到河西之地游牧,公元前2世纪大月氏人达到全盛,据说有控弦之士十万。

但也就在此时,大月氏民族迎来了最大的苦主,曾在大月氏当人质的匈奴王子冒顿继承大单于之位后便开启了对东边的东胡和西方的大月氏的征伐。

大月氏连战连败,被迫退出河西之地,到了冒顿单于之子老上单于继位时,大月氏王的头骨甚至被匈奴人砍下来做酒壶。

以上这些是来投奔汉朝的匈奴人提供给汉武帝的信息,基于此信息,汉武帝认为大月氏有一定实力,且与匈奴之间有着血海深仇,是一个潜在的联络对象。

于是汉武帝派张骞为使臣,经河西前往大月氏人的驻地,联络大月氏一同夹击匈奴。

张骞此行极为凶险,因为此时的河西之地尚在匈奴人控制之下。

张骞的使团有100多人,但如果事后诸葛亮来看,派这样一支大使团出行其实并非一个明智之举,因为如果要进入匈奴人的控制区,这样的大规模使团反而更容易暴露。

事情也确实在按照这个预定的剧本走,张骞使团出发后不久便被匈奴人抓获,匈奴人把张骞等人带到军臣单于面前时,军臣单于还嘲笑他:说大月氏在我们北边,我可能让你们跟他们取得联系吗?我如果要联络你们汉帝国南边的越国,你们汉人能让我过去吗?

张骞等人被军臣单于强行留在了匈奴,一呆就是十年,张骞甚至在匈奴娶妻生子。

但纵是如此张骞仍未忘记汉武帝交给他的使命,他趁着匈奴人对他的防守松懈,带着随从逃离匈奴,一直逃到西域的大宛。

大宛国盛产战马,也算是西域一个比较强大的国家,大宛王对张骞十分礼遇,张骞也表示如果大宛愿意帮助自己找到大月氏,日后汉皇定然会重金答谢大宛。

张骞因此得以在大宛国得到补给,随后继续西行寻找大月氏,在大宛的这段时间里,张骞逐渐熟悉的了西域诸国的风土人情,但他穿过西域真找到大月氏时却傻了眼。

此时被赶出河西走廊的大月氏已经征服了大夏,此时的他们日子过得相当滋润,根本就不想回到河西走廊与匈奴人玩命。

张骞无奈,只能无功而返,在回去时,张骞选择从羌人处借道,但此时的羌人已经在名义上臣服于匈奴,属于匈奴的藩属,作为匈奴附庸羌人自然不会放匈奴的敌人张骞回到匈奴的敌国大汉,张骞又一次被抓去匈奴。

但这次的张骞运气好得多,他仅在匈奴待了一年多,军臣单于逝世,其弟伊稚斜单于抢班夺权,匈奴内讧,对张骞看管也变得不那么严格,张骞再次逃跑,时隔十三年,张骞终于再次回到了自己的祖国。

张骞出发时,使团一共有100多人,但如今返回,却只剩下两个人。

在这返回的两人中,大家的注意力全都集中在张骞身上,但是《史记》同样给了另一个人几句笔墨:

这个人叫堂邑父,擅长骑射,张骞一行人一路上多次几近陷入断粮的窘境,是堂邑父射杀猎物获得食物,当初向汉武帝介绍大月氏情况的也有这个堂邑父,而堂邑父不是汉人,相反,他是匈奴人。

冠军侯

随着汉对匈奴作战方向的确定,故事最跌宕起伏的一面开始缓缓展开。

汉元朔五年,大将军卫青率领汉军主力出定襄寻找匈奴主力决战,这次出战的汉军中,有一位年仅18岁的少年将军,此人便是大将军卫青的外甥霍去病。

当时霍去病的职务是剽姚校尉,剽姚既勇猛迅疾的意思,这很符合霍去病这支队伍的特点,霍去病此番只带了800轻骑兵。

这支规模不大的汉军骑兵队深入匈奴腹地,打了就走,绝不恋战,霍去病骑兵军团的这种作战方式让匈奴方面很不适应,既卫青在漠南扫荡右贤王主力后,霍去病带领的汉军骑兵再次以匈奴人完全想象不到的方式让打了他们一个措手不及。

此役霍去病部获得了斩首两千二的战绩,其中包括相国、当户既单于的祖父,相比于霍去病率领的八百骑兵,这个战绩非常漂亮,汉武帝大喜,称霍去病此战功绩冠绝全军,封冠军侯。

霍去病率轻骑深入匈奴腹地,快进快出的战术取得巨大成功,这也是卫青此番出征匈奴取得的重大战果之一。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中记载卫青此番出征时还提到了另外一个细节:张骞也在卫青军中。

此番出征,张骞在军中做向导,因为有张骞在,汉军更加了解匈奴地形,军中并未因为地形问题遇到后勤困难,《卫将军骠骑列传》的原文是:

张骞从大将军,以尝使大夏,留匈奴中久,导军,知善水草处,军得以无饥渴

一个熟悉匈奴地形的张骞,竟能让卫青大军“无饥渴”。

战争之中经常会出现这样的现象,一个看似不起眼的因素变化,却能对整个战局产生巨大影响,张骞等人的归国,可不仅仅是让大军无饥渴那样简单的。

匈奴战法

霍去病率800骑小试牛刀取得超出预期的效果后,汉武帝决定把赌注下的大一些,这次他给了霍去病10000骑兵,仍以相似的战法,看看这次能取得什么样的战果。

霍去病从不让人失望,这次战果将再次大大超出武帝的预期。

元狩二年(前121)春,霍去病率领汉武帝给他的10000骑兵出从陇西出击匈奴,此次出征霍去病率领的骑兵军团仍秉持着快进快出,不与沿途的匈奴小部落纠缠的原则,长驱直入,越过焉支山,杀折兰王、卢胡王,重创浑邪王、休屠王部,杀敌8000余人,并缴获休屠祭天的金人。

如果说卫青的出现让匈奴明白汉军也可深入匈奴腹地作战,那么霍去病的出现就把汉匈之间以往的战争逻辑全给打乱了。

以往匈奴在与汉帝国作战时能够取得主动权靠正是因为其不断迁徙,汉是农耕民族,土地和城市摆在那,搬不走,而匈奴是游牧民族,逐水草而居,又是马背上的民族,对汉帝国作战时,打得过就打,打不过就跑,一旦进入茫茫大草原,汉军就拿匈奴人没办法了。

且不说到了大草原上匈奴骑兵更具优势,就算卫青任大将军后汉骑兵战斗力不弱于匈奴骑兵了,但你总得找到匈奴主力才能决战吧,不断迁徙的匈奴主力很不容易找,所以即便是卫青也不会过于深入匈奴腹地,因为孤军深入是兵家大忌,如果深入太多,被匈奴方面断了粮草,军队就有直接崩溃的风险。

但霍去病军团的打法完全违背的汉匈之间常规打法,其率领的骑兵似乎比匈奴人更擅长运动战,奔袭千里直取匈奴主力对于霍去病军团来说完全是常规操作。

霍去病在以匈奴人的打法打击匈奴。

导航

要打击匈奴首先得找到匈奴,但这一点对于霍去病军团来说似乎完全就不是个事,霍去病军团出击时,每次都能一下子就找到匈奴主力,从未失手,对,一次失手都没有。

面对茫茫大草原,在那个通讯技术极不发达的时代,霍去病为何就能做到一觅即中?

当初卫青出兵打击匈奴右贤王部时,曾有一个小插曲:

前将军赵信以劣势兵力与匈奴主力遭遇,一番激战后,赵信不敌,向匈奴投降了。

这个赵信的身份也很特殊,他同样不是汉人而是匈奴人,而且还不是一般的匈奴人,是匈奴的“小王”。

匈奴由很多个游牧部落组成,《史记》里所称的“小王”指的就是小部落首领。

赵信这种身份的小部落首领降汉很可能并不是个人行为,而是率领整个部落一同向汉帝国投降。

这从侧面证明了一件事:当时帮汉帝国打仗的匈奴人应该不在少数。

还有另一个人的身份也很特殊:鹰击司马赵破奴。

赵破奴屡次随霍去病出征,因战功卓著被封为从骠侯。他的父亲早年流亡至匈奴,赵破奴有多年的匈奴生活经历,也可以算半个匈奴人了,后来回到汉帝国加入霍去病军团。

霍去病军团不止有赵破奴这样的“半个匈奴人”因战功封侯,土生土长的匈奴人也有因战功封侯的:

校尉高不识因战功封为宜冠侯,这个高不识的身份应该和赵信一样,是匈奴小部落的首领。

霍去病除军事领域,在外交上还有一个巨大成就:招降了浑邪王部。

休屠王和浑邪王比较倒霉,他们的部落生活在河西之地,正是霍去病军团重点打击对象。

浑邪王和休屠王屡次被霍去病军团重创,部众损失惨重,二王因害怕大单于杀了他们夺走他们的部众,于是干脆相约投降汉帝国,但休屠王中途反悔,浑邪王杀了休屠王向霍去病投降。

汉武帝非常重视浑邪王的投降,亲自率万乘迎接浑邪王部,并给了浑邪王万户封邑。

从匈奴人的角度上看,包括浑邪王在内的人都是“匈奸”。

《史记卫将军骠骑列传》在提到汉武帝给霍去病那一万骑兵时,特意提到这一万人是从各军中挑选出的精锐,结合以上这些事实,这精锐中恐怕有这样一层含义:大量“匈奸”被编入了霍去病军团,凭借这些“匈奸”对于匈奴的了解,霍去病军团如同自带导航系统一般,总能在茫茫大草原上找到匈奴主力决战。

看不见的战场

事实上,汉帝国的统治者从很早之前就开始重视“匈奸”这一群体,或者说得文雅一些,汉帝国统治者一向十分重视主动来投降的匈奴人的培养。

汉文帝时期,冒顿单于就明确提出,汉不应该接纳匈奴的逃亡人士。

汉景帝有一次与周亚夫争执,核心原因就是汉景帝想给主动来投降的匈奴首领封侯而周亚夫不同意。

可见匈奴人来投奔汉帝国的现象从很早以前就开始了,而汉帝国的统治者也有意诱导更多匈奴人来投降,武帝时,来投奔的匈奴人已经具备一定规模。

他们作为内部人士,比谁都更了解匈奴情况,而霍去病军团中匈奴人的比例应该很高,因为为了笼络人心,汉武帝特意给霍去病军团中的匈奴将领封侯,如果匈奴人比例很低,汉武帝完全没有必要这样做。

所有的部落联盟国家,都会有一个特点:民族认同偏弱,而部落认同很强。这一点直到今天依然如此。

汉帝国利用了这一点,以自身物资条件丰厚的优势,诱导大量匈奴人来投奔,再以封侯的重赏为诱惑,驱使这群匈奴人以最高效的方式打击自己的民族。

谁说打仗只有刺刀见红?看不见的战场上同样闪耀着刀光剑影。

总体战

战争因目的不同,使用的手段也不同。

如果战争的起因只是双方利益的小幅度失衡,那么战争通常还会有所顾及,春秋时打仗因为几乎不涉及到灭国战,所以打仗竟然还有一套礼法。

到了战国时期,随着战争烈度的增加,经济战、贸易战、情报战等多领域的战斗也就相继涌现了。

汉匈之间的战争自马邑之围后,就已经演变为两个民族之间的生死决战了,在这样以彻底消灭对方为目的的战争中,所有能够想到的战争形式都会出现在战场上。

在战争中要以己之长攻敌之短,与匈奴相比,汉帝国在经济领域拥有碾压的优势,这种优势能不能转化到战争中呢?

当然可以,看得见的转化是汉军开展全国范围内的养马,不仅如此,汉军出征前甚至会特意以粮食喂马,就是为了保证汉军战马能够长途奔袭。霍去病军团动不动就来个千里大奔袭,与汉军战马素质的提高有着重要联系。

看不见的转化则是汉帝国能够以经济优势诱导匈奴人投奔汉帝国,来汉帝国生活,而匈奴人则很难做到这一点。

确实,汉人也有投奔匈奴的,但汉人投奔匈奴,大多是出于政治原因,因害怕政治上被清算而不得不投到匈奴一边;而匈奴人投奔汉帝国则更多是出于经济原因,普通匈奴人能够在汉帝国获得更好的生活,而匈奴的将领或部落首领则能够在汉帝国获得更多建功立业的机会,甚至有机会封侯拜将。

战争是最暴烈的人类活动,战场上的武装对抗只是一种表现形式,战争之外是更关键的全方位的较量。

汉帝国充分利用了自己的经济优势,让自己在这场总体战中不断占据先机。

霍去病扫荡河西,招降浑邪王部后,匈奴终于认识到了汉军的厉害,大单于主动将主力撤退到漠北,他们认为汉军再强,也不可能渡过大漠去与他们较量。

但是这次他们又错了,汉帝国的战争齿轮已经转动起来了,所有的国家机器都将围绕着战争而旋转,以这样一个强大帝国集全国之力供养的战争机器在某些特定条件下是会创造出奇迹的。

农耕文明的极限军事行动即将展开,匈奴民族即将深刻体会到大汉这架可怕的战争机器运转到极限时将会迸发出如何可怕的力量。

0 阅读:6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