同样起于东方,赵匡胤的大宋为何比不上刘秀的东汉

小龙评历史 2024-02-21 11:31:45

自西边开始统一天下者方法相对简单,往死里执行法家那一套即可;相比之下,从东边开始统一全国则更加复杂,不仅得有超强的个人能力,让所有人都怕你,还得拥有被大多数人认可的“德行”,让所有人都服你。

龙兴之地

如果要问中华大地上哪块土地最有龙兴之气,答案一定是关中平原。

秦以关中平原为依托灭六国一统华夏,刘邦以关中平原为基础,败项羽而造大汉,北周靠关中平原胜北齐,李渊、李世民父子亦是在占领关中后扫平天下群雄建立大唐;2000年中国王朝历史的两个巅峰汉与唐都城都在关中平原的长安,即便今天到西安旅游,西安最响亮的名片仍是“十三朝古都”

关中平原成为中国古代第一“龙脉”是因为其对外封闭,对内畅通。

对外封闭则关中平原各势力在整合的过程中不容易被外界干扰,对内畅通则意味着适合搞自耕农经济,这样的经济模式方便统治者进行中央集权并在民间搞出一套编户齐民体系。

关中“创业”在形式上简单,就是不断从关中征兵征粮,直接以武力的方式去东方攻城略地,但要想创业成功,还得有老天爷帮忙。

关中政权想要不断蚕食东方最终统一得有一个条件:东方势力并不统一。

关中平原虽然号称沃野千里,但是相较于整个中国最大的华北平原仍显逊色,关中政权稍占便宜的一点就是大关东地区地形相对复杂,更容易造就多方势力,对整个关东地区进行整合难度要比整合关中平原大得多。

但是,整合难度大并不等于无法整合,如果真有一个天降猛男将整个东方都整合了起来,关中平原的力量是不够看的。

这样的天降猛男有吗?当然有,最典型的例子就是汉光武帝刘秀。

刘秀是中国历史上少有的武力与德行都是顶级的君主,能够在新莽末年的天下大乱中脱颖而出,光武帝刘秀靠的不仅是昆阳大战以少胜多的军事神话,更是被天下“能人”认可的德行。

“德行”是什么?是有底线,是懂规矩。

从东边开始“创业”,你一定不能像在关中平原那样一味用权力、武力、暴力说话,要不然你的统治成本会高得离谱,你会面临平不完的叛乱。

安史之乱以来,其实大唐整体便呈现出一种“东升西降”的态势,大唐中央尚可直接控制的以关中平原为核心的西北地区,在气候变冷、过度开发、兵祸肆虐、商路断绝的轮番蹂躏日薄西山,而东方的各路豪杰们则在百余年的野蛮生长下形成了一种奇怪而尴尬的生态系统。

北宋建立者赵氏兄弟所隶属的势力是河东集团,对于他们来说,“创业”应该走光武帝刘秀的那种路线,但是很可惜,赵氏兄弟终究不是光武帝刘秀,刘秀“创业”时的某些关键条件,赵氏兄弟永远也无法获得。

关陇集团的对头

说到大唐,我们就不得不提起一个如雷贯耳的名字:关陇集团。

关陇集团形成于北周,在北魏崩塌后的北齐北周对峙中,地处西方的北周在一开始是处于劣势的一方,为了让自己的政权能够在劣势的条件下抗住北齐的一次次进攻,北周开国皇帝宇文泰设立了“八柱国”制度以笼络关陇地区的军事贵族。

随着西边的北周战胜东边的北齐,关陇贵族们成为了天下最有权势的一个集团,而支持北齐的河北贵族们则成为了身份极为尴尬的一个群体,他们在日后北周、隋、唐的权力系统里要死死被关陇集团压上一头。

中国的世家大族兴起于东汉,而各地世家大族们又各有特点:

关中地区世族能量本来就较小,且喜欢依附于皇权,与皇权共进退。

南方世族,尤其是江东世族对于一统天下没有兴趣,如果天下大乱,他们往往不会选择逐鹿中原,而是会选择割据自守。

而河北世族,或者说以河北世族为代表的整个大关东地区的世族,则习惯于划定各自势力范围,他们也竞争,但是竞争要遵循一定的规则,他们强调“德”,而有德无德的标准,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懂不懂“规矩”,天下大乱时,他们争天下的野心也很大,而他们争天下的方式,是选出一个代言人,代言人与世家大族共治。

随着北周、隋、唐的不断胜利,河北贵族被关陇贵族压制的政治格局基本形成,但对于权力的渴望是所有的人的通病,政治能量可以被压制,但是政治野心却不能。

失势的河北贵族们在唐玄宗时期看到了希望,东北方向持续的战事让东方军镇崛起,随着节度使权力扩大,这些军镇凛然成为了一个独立王国,节度使则成为了一个土皇帝。

在这里,大家要去思考一个问题了:手握重权的军镇节度使与当地有钱有影响力的豪强是会倾向于竞争还是倾向于合作呢?

答案是显而易见的,节度使虽然手握大权,但是他们毕竟不是真正的皇帝,他们要做的只是搞到钱和兵来壮大自己,至于土地兼并这些事,他们没有动机去管。

甚至说,节度使与地方豪强天生就有结盟的倾向,因为节度使们要搞钱,直接从豪强处获得可远比从一户户自耕农手中慢慢收要高效得多,也隐蔽得多。

另外,地方豪强们手中有很多并不在国家编户齐民体系中的隐藏人口,他们是节度使组建私兵军团时最理想的兵源。

安禄山、史思明叛军横扫东方时,只有颜真卿这一个“书呆子”玩命抵抗,真的是东部的官员们都反应迟钝,愚不可及?

这背后恐怕还有关陇集团与河北集团间那绵延百年的恩怨在作祟。

东升西落

安史之乱将大唐盛世拦腰阶段,史书对这场浩劫最触目惊心的形容还是那四个字“户口减半”。

这句话有很多种理解,你可以理解为真有一半人损身殒命于兵荒马乱之中,但是这场只持续了8年的动乱真的能收割全国一半人的生命吗?

更大的可能性是很多人其实还在,只不过在唐帝国的编户齐民系统中,他们“消失”了。

“消失”的他们是决定未来几百年中国命运的关键因素。

唐廷平定安史之乱的过程很曲折,长安很快被收复,但洛阳几度易手,唐廷请回鹘兵助战,连“收复”洛阳后任回鹘兵劫掠这样断子绝孙的办法都用上了,但安史叛军却总是败而不亡,并能积蓄力量后卷土重来。

为什么会这样?因为安史叛军的根基还在。

安史之乱最终是如何被平定的呢?唐廷以承认原河北地区节度使组建半独立性质的藩镇为代价,换取这些人不再支持安史叛军。

随着原本支持安史叛军的一座座城“反正”,都城在西边的大唐终于打赢了东方的叛军,但是也在实际意义上失去了东方。

于是,在整个晚唐,大唐中央与东方的藩镇们处于一种若即若离的奇怪关系,节度使、地方豪强和世代为兵的藩镇老兵油子们形成了一种奇怪的生态系统。

在唐帝国直接控制的关中平原开始不断衰落后,东方的各路节度使野蛮生长,从最终在大唐的最后阶段形成了一个强悍的军事集团:河东集团。

河东集团

唐天祐四年(907年),梁王朱温废唐哀帝李柷,自立为帝,国号“梁”,中国历史上第二大的乱世五代十国正式拉开序幕。

五代(梁、唐、晋、汉、周)中,除朱温的后梁外,其余四朝的建立者都出自河东集团。

河东集团最初的核心成员是沙陀人(西突厥别部),黄巢起义后,沙陀族首领李克用率沙陀军助唐军平叛,因力战有功被封为河东节度使,河东集团由此建立。

朱温废李柷自立后,李克用带领的他的河东集团就地割据,与朱温对抗,李克用的儿子李存勖灭后梁而建立后唐,其后后晋的石敬瑭、后汉的刘志远也都是沙陀人,后周的建立者郭威虽然是汉人,但也出自河东军事集团,赵匡胤的“创业”起点则是从跟随郭威开始的。

晚唐时期的藩镇割据是一种很奇怪的存在形式,一方面皇帝不能完全控制节度使,但是另一方面,节度使也不能完全控制地方军官,节度使、地方军官与当地的豪强大户之间形成了一种有强烈地域性的共生关系。

外部力量想获取权力只能拉拢争取,不能硬来,在梁、唐、晋、汉、周的权力更迭中,最终是“祖上阔过”的郭威和赵匡胤取代了单纯的沙陀军事贵族。

还记得从“东方”创业的铁律吗?你得懂规矩,吃相不能太难看。

这句话翻译翻译就是你集权不能集得太狠,得给当初支持你的地方豪强们一定的利益空间,因为你本身就是大家“选”出来的嘛。

以重视农业著称的后周开国皇帝郭威,也想把土地给流民们分一分,让他们变成拥有土地的自耕农,随便也搞一搞编户齐民,结果一顿操作猛如虎,农民增加三万户。

北宋开国时,虽然也分了一波土地,但是全国范围内仍只有3成土地在自耕农手中,北宋不抑制土地兼并也有这方面原因,地主豪强们可兼并的空间本身就不大了。

如北宋这样的经济、政治格局的开国方式,注定了大宋皇帝权力要受到地方豪强们的制衡,好处是皇帝很难胡作非为,坏处是皇帝也很难集中全部力量去干一件大事。

用现在的话说就是贵族豪强集团,也可以说世家大族集团或士大夫集团天生具有妥协性。

以这种方式建国的皇帝想把国家带上一个新高度是有难度的,但也不是不能做到,看看光武帝刘秀是如何做到的?

天选之子

汉光武帝刘秀在如今的中文互联网上被调侃为“天选之子”,说他是专门来收拾“穿越之子”王莽的。

这种说法当然有很大开玩笑的成分,但是说刘秀是“天选之子”倒也没有太大问题,只不过“选择”他的是天下的世家大族。

王莽以一套神奇的改革搞乱天下后,刘秀与大哥刘演在家乡南阳举兵起义,虽然刘秀兄弟本身就是当地大族,但是仅凭他们自己仍无力对抗王莽,于是他们联合了已经成规模的绿林军。

昆阳大战刘秀一战封神后,绿林军怕刘演刘秀兄弟做大,于是找个借口把刘演做掉,刘秀靠装躲过了绿林希的追杀,并获得了收编河北诸叛军的任务。

刘秀达到河北后,在开局极端不利的情况下,说服了上谷郡、渔阳郡的豪强们追随他,并因此获得了天下精兵:幽州突骑。

刘秀以上谷、渔阳精兵为依托,先后打服了自称汉成帝之子的王朗,又通过镇压农民起义军铜马军补充了兵力,这个过程中,不断有当地豪族投奔刘秀。

刘秀一边靠着铁拳(幽州突骑)不断攻城略地,一边靠着德行不断获得地方豪族们支持,最终雪球越滚越大,先拿下河北,再拿下河东,最终拿下了整个大关东。

更加凑巧的是,按照一般的惯例,天下大乱时,关中地区会先关东地区完成整合,但是这次情况却恰好相反,占领长安洛阳的绿林军没能快速完成中央集权,反而被后来入关的赤眉军打得哭爹喊娘,当刘秀以胡萝卜加大棒的方式已经把大关东地区几乎整合完毕时,关中仍旧乱做一团。

刘秀入关击败赤眉,此时天下大局已定,剩下陇西的隗嚣即便再能抗也注定只能是个割据势力。

刘秀平定天下后,跟随他打天下的云台二十八将均得善终,他所建立的东汉为大汉再续200年国祚。

即便刘秀是由豪强们拥立,但刘秀绝不是傀儡,他的政令能够在全国范围内畅通无阻,刘秀建立的东汉也一直维持着东亚霸主的地位,甚至即便东汉末年天下大乱,随便一个北方的军阀都能锤得北方游牧民族满世界跑。

刘秀打破了问鼎天下只能由关中平原开始的神话,为东部崛起提供了一个近乎完美的案例,同样起于东边的赵宋王朝如果要为自己找一个学习对象的话,那这个对象一定是刘秀,但是很可惜,刘秀身上的很多东西,赵匡胤没有,所以他也注定无法复制光武中兴的神话。

注定的结局

让我们再复盘一下刘秀能够从河北开始完成问鼎天下霸业的必要条件:

第一是过硬军事能力和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过硬的军事能力在昆阳大战中已经被验证过了,刘秀的军事水平在当时是第一档的,而属于自己的精锐部队从幽州突骑加入刘秀队伍那一刻起也初步解决了。

第二则是有些虚无缥缈的“德行”了,刘秀夺天下可不是每占领一块地盘都要出重兵硬抢,如果是那样,刘秀也不会在短短4年时间内初步完成对整个大关东地区的整合。

很多豪强都是主动投奔刘秀的,帮助刘秀淘到“第一桶金”的幽州突骑就是在刘秀一无所有的时候加入的刘秀集团。

地方豪强们之所以压上自己的身家性命投资刘秀,就是因为刘秀“懂事”,事后追随刘秀的云台二十八将均得善终也证明了豪强们没有看走眼。

好,刘秀能够完成东方崛起定鼎天下的关键因素是“能打”和“懂事”,但千万别以为满足了“能打”和“懂事”这两个条件就一定能够问鼎天下。

刘秀的“能打”和“懂事”是相辅相成的,而且这些还要结合刘秀身上的一些其他特质才能更好地发挥作用。

在能打方面,刘秀除了自己能打,手下也能打外,还有另外一个特质:会练兵。

刘秀每降服一方势力后都会把对方队伍里的精锐留下,再经过自己的训练变成自己的精兵强将。

帮助刘秀起家的是幽州突骑,但是刘秀可不是只靠幽州突骑这一支队伍,铜马军、赤眉军、绿林军中被刘秀收编的那部分经过训练都变成了天下精锐。

如果只靠幽州突骑这一军队,刘秀在军队中就很难拥有绝对的主导权,但是如果刘秀手中有很多支精锐部队,刘秀则能牢牢掌握军队的主动权。

至于那有些虚无缥缈的“德行”方面,情况也大致一样,刘秀以恩威并施的方法让一个个地方豪强们归附于自己,注意,在这个过程中,主导权在刘秀,刘秀并不依附于某一个单一豪强,而是不断把豪强这一群体吸收到自己的队伍中来,在这个过程中,只要刘秀不像王莽那样做出明显损害全体豪族利益的事而引发整个豪族群体群起而攻之,便不会因为得罪了某一个单一的豪族而遇到麻烦。

刘秀始终奉行着《孙子兵法》的核心原则:制人而不制于人。

另外,刘秀始终能够在各类关系中占据主动权,除了他个人能力和个人魅力外,汉室宗亲这一身份也起到了不小的作用。

刘秀的汉室宗亲身份,加上昆阳大败王莽的经历,已经十分成功地将他自己塑造成了匡扶大汉代言人,这一点很重要,有了这层身份背书,刘秀在联合各地豪强时,只需要不损害他们利益即可,而不需再额外去讨好他们。

说到这里,大家想必已经明白了赵氏兄弟建立的大宋难以复制光武中兴传奇的原因了:

首先赵匡胤个人和他所在的河东集团战斗力倒也不弱,但如果要说天下无敌还差那么点意思,赵太宗赵匡义时期也曾组建过精锐静塞骑兵,但是规模毕竟规模有限,无法达到幽州突骑那种所向无敌的战斗力。

其次赵匡胤兵变上台,他的政权是缺乏合法性的,这导致赵匡胤知道,自己的政权在“德”的方面上是有巨大缺陷的,日后赵匡胤得以更大的让利才能保证士大夫集团认同自己的政权合法性。

“德”虽然是一个虚无缥缈的概念,但是你不得不承认他在很多时候确实有用,刘秀的“德”被广泛认可,这一点大大降低了他的统治成本,他要钱要粮时,地方豪强们主动上交,而赵匡胤那合法性欠缺的政权,要想从文人士大夫那里搞些钱粮,就得反复扯皮拉扯,最终的结果就是东汉的拳头比大宋的拳头更容易攥紧,也正因为此,东汉才能“独以强亡”。

以上种种注定了赵宋王朝不能像刘秀建立的东汉那样把华夏再次带到巅峰,这个内部矛盾重重的,注定要以“凑合”为主基调而存续的尴尬王朝也算是提供了一个制度试验的案例,但在历史的长河之中,它注定无法成为主流。

0 阅读:6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