什么样的人生模会无比痛苦且注定失败,李广和隗嚣给你答案

小龙评历史 2024-03-21 15:35:16

如果你想干一番大事,请杀死心中的李广;如果你不想成就一番大事,只是想活的轻松和通透,也请杀死心中的李广。

冯唐易老,李广难封,千百年来被中国人用来形容遗憾与不得志,至于李广为什么难封,很多人并未深究。

由于家族原因,《史记》作者司马迁对于李广可谓相当“够意思”,卫青、霍去病两人的经历要被列入合传,而李广的经历被单独成传,但这也导致了一个意想不到的结果,由于李广的经历被记载的十分丰满,后人们竟然能够通过这篇《李将军列传》更清晰地看到一种注定失败的人生模式,现在就让我们从《史记李将军列传》入手,来看一看李广的精神内核为何注定与失败和悲剧相连。

为了让大家能够更加清晰和直观的理解李广那注定失败的精神内核,我们要引入一个和李广有着相同精神内核的人:汉光武帝刘秀问鼎天下时,那个凭借区区陇西之地硬抗3年有余的西北王隗嚣,说来也巧,李广与隗嚣还是老乡,都是陇西人。

李广与隗嚣的人生为何注定失败,且注定是一种悲剧的方式收场,还是让我们从李广的开局说起吧。

起大早,赶晚集

关于李广人生开局,《史记李将军列传》给的是这样的介绍:、

李广是秦朝名将李信的后人,汉文帝14年那次匈奴大入侵,李广表现突出,射杀匈奴骑兵甚多,汉文帝看着李广感慨道:可惜了,你生不逢时,如果生在高祖那个年代,你能封万户侯。

汉文帝和李广都不会想到,这句名为惋惜实为褒奖的话,日后会与祖上威名一起将李广的悲剧推上高潮,当然了,那是后话了。

如果历史一直停留在汉文帝的那个时代,那么李广的人生虽然会有些可惜,但并不会发展为一个如此的悲剧。

历史喜欢跟人开玩笑,就在李广认为属于武将的时代已经过去,自己这个“万户侯”之才将被埋没于英雄无用武之地的时代时,当初汉文帝口中的“高祖的时代”竟然来了,而且来得更加猛烈。

而且相比于汉高祖刘邦起兵的秦末大乱世,即将到来的那个时代对于武将这一群体来说更为友好。

第一,你的目标是确定的,秦末乱世纯军事人才不一定会有好下场,因为在政治动乱的时代,你如果站错队,无论你多能打都是死路一条,典型例子就是章邯,但汉武帝时代不同,双方泾渭分明,对于汉帝国的将军们来说,敌人就是匈奴,打匈奴打得好就能封侯。

第二,你的建功立业的时间窗口更长,从秦末大乱到刘邦一统天下只隔了八年时间,八年时间有些短,很容易把一些英雄给埋没了,但是汉匈战争,即便只算到漠北决战,也有20多年的时间,它给了各路将军充分展示自己军事才能的机会。

汉匈战争的时代大幕拉开,李广不但没有错过大时代,反而因为在文帝、景帝时期就长期在与匈奴作战的第一线,还占据了先机。

李广纵马跑向大时代的时候,并不知道历史会跟他开一个怎样的玩笑,他意外地起了大早,又因为其性格特点毫不意外地赶了个晚集,甚至连晚集都没赶上。

千面李广

该总结一下李广作战的特点了,如今的中文互联网很多人说李广军事能力很差,但是仅仅用一个“菜”字似乎是不足以形容李广的,他的战绩很复杂,很难用一句话来概括,我们尽量把关于他作战的特点都写出来,这样有助于大家理解李广作战以及整个人生的逻辑内核:

第一,李广跟匈奴打交道很早,打匈奴有自己的一套,匈奴在他身上占不到什么便宜。

第二,有一说一,只从结果上看,李广战绩很差,几乎就没打过什么胜仗。

有人说,这两点不是矛盾吗?别急,还有第三。

第三,李广的运气似乎很差,与匈奴作战不是迷路就是以劣势兵力遭遇匈奴主力。

第四,越是顺风局,李广似乎越容易梦游,李广在汉军处于优势方的两次作战中,都迷路了。

第五,越是逆风局,李广越狂暴,即便匈奴以数倍兵力合围李广军,也休想轻易吃掉李广军,李广在这样的绝境中往往能够出奇招,即便战败也给匈奴以巨大杀伤。

第六,即便逆风局中的李广容易爆发,但是这种爆发也并不彻底,没有创造过反败为胜的奇迹,只是让匈奴也付出巨大代价而已。

以上六点,基本可以概括李广一生的作战特点了,这些特点中确实有很多看起来是相互矛盾的地方,我们得从中找出突破口,这个突破口在哪呢?

就在李广那糟糕的运气上,不知大家是否思考过一个问题:为什么倒霉的总是李广?真的是老天爷就这么喜欢捉弄他吗?还是他的性格上也有某些弱点呢?

其实《李将军列传》里已经给出了答案。

对照者

《史记李将军列传》在介绍李广作战风格时,特意拿出了一整段来介绍另一个人,这个人叫程不识。

程不识的官职和经历都与李广相似,但是二者带兵打仗的风格迥异。

程不识带兵军阵严整,纪律严明,每到一处都结坚营,严格设置岗哨巡逻,一有时间就组织士兵训练。

而李广带兵则没那么多讲究,也不讲究什么军阵,巡逻训练也不那么严格,人人自便,只是李广会派出更多的骑兵斥候去随时监视敌情。

由于李广与程不识采取了完全不同的两种带兵方式,士兵们都愿意追随李广而不愿意跟随程不识,但由于程不识治军严谨,往往不会给敌人留下明显破绽,所以匈奴人在程不识那里占不到什么便宜,李广爱惜士兵,打仗时士兵们都愿意为李广效死力,所以匈奴在李广那里也占不到什么便宜。

虽然程、李二人与匈奴作战的结果是匈奴在李广和程不识那里都占不到便宜,但是请注意,这两者之间是有本质区别的。

匈奴在程不识处占不到便宜是因为程不识军阵严整,匈奴军根本就找不到什么破绽,所以压根就不去主动进攻程不识的军队。

而匈奴在李广处占不到什么便宜是因为李广的军队看起来处处都是破绽,但是李广在军中很得人心,士卒愿意效死命,所以就算匈奴进攻有破绽的李广军,也得经历恶战,占不到便宜。

现在明白李广为什么总是倒霉了吧?你是匈奴,面对李广和程不识这两种对手,你会优先选择去进攻谁?

治军宽松,没有章法,给敌人留下大量破绽,这是李广倒霉的第一层逻辑,但绝不是全部。

险象环生

治军有没有章法,一定程度上可以反映将领的能力,但是如果说李广就是一个一无是处的无能之将,似乎也说不太过去。

毕竟,面对数倍于己的敌军合围,李广仍能与敌人周旋,并给对方造成巨大杀伤。

纵观《李将军列传》,李广遇到的险象环生的情况很多,我们举几个例子:

一次匈奴方面一个被称为“射雕者”的神射手,射伤了汉军,李广率一百余骑追击,李广军深入匈奴腹地,在这名匈奴神射手的面前展示了一番射技,然后生擒了这名“射雕者”,但是在押送其返回的过程中,遇到了数千匈奴骑兵。

李广军见对方势大,准备转身逃跑,李广立刻制止众人:不能跑,跑了就完了,不但不能跑,还得下马。

汉军下马后,匈奴人果然迟疑不定了,李广又命令卸下马鞍,原地休息,这下匈奴人更怀疑了,天色渐晚,匈奴人撤走,汉军得以全身而退。

李广后来说,我们人少,如果转身就跑,匈奴人一人一箭就把我们全射死了,我们越是不跑,他们越拿不准,反而生活几率越大。

这个算是李广作战过程中的一件小事了,很险,后面还有更险的。

元狩二年,汉武帝命张骞与李广出右北平打击匈奴,张骞军深入匈奴腹地后就迷路了,李广率领4000汉军遭遇匈奴左贤王部主力4万大军的合围,兵力对比十比一,看着一眼望不到头的匈奴军,汉军很多人当时内心就崩溃了。

李广为了稳定军心,让其儿子李敢率先锋军主动出击,一番交战后李敢返回军中对汉军将士说匈奴人很好打。

这才勉强稳住了汉军的军心,李广命汉军结成防御阵型与匈奴军对射,匈奴人多自然箭也多,几番对射后汉军死伤大半,且箭矢几乎用完,李广为稳定军心亲自上马射杀几名匈奴偏将。

双方力战一夜,汉军士兵大多累得面无人色,而李广谈笑如常,匈奴迟迟啃不下李广,而此时张骞的援军也赶到了,匈奴人见占不到什么便宜,于是主动撤退了。

这两次险象环生结合李广与程不识的带兵特点,我们大致又能勾勒出李广的另一个形象。

平时的李广和危机中的李广几乎就是两个人,平时的李广打仗爱梦游,天马行空,没有章法,按照常规去就能赢的仗李广也能给搞砸,但是陷入绝境后,李广往往能潜力大爆发,想出各种各样的办法自救。

关于李广有一个典故,说李广有一日夜间误把一块石头当老虎,一箭射进了石头里,等到白天再想去把箭射到石头里,就怎么射也射不进去了。

这个故事其实很好地反应了李广作战的特点,在绝境中的李广可能存在某种血脉觉醒,他能够把自己潜能发挥到极限,但是等危机解除后,这些能力也随之消失。

舍道求术

《孙子兵法》说,决定战争胜负的:一曰道,二曰天,三曰地,四曰将,五曰法。

在中国人的语境中,那个代表事物本身规模的“道”,永远是高于解决具体问题的“术”的。

作战有一些基本原则,这是战争之道,掌握了“道”又能随机应变,便能用兵如神,如项羽、韩信、卫青、霍去病等。

“道”、“术”皆得者百战百胜。

掌握了“道”,但是在随机应变这方面差一些,至少能够保证不败,典型例子就是与李广对照的那位程不识将军,还有日后曾国藩的“结硬寨,打呆仗”都是这个道理。

舍“术”而求“道”,至少可保证不败。

但是李广,他显然并没有做到以上两点,准确的说,李广的作战思路是明显的舍“道”而求“术”。

第一次遇数千匈奴兵,李广沉着应对骗匈奴人让其认为汉军有伏兵;第二次李广让儿子李敢对将士们说匈奴人很好打,这都是为了稳定军心而临时想出来的奇谋,和曹操官渡粮尽借运粮官人头一用是一个道理,这些在战争中,都只能属于“术”的范畴,而如何排兵,如何列阵,如何保证粮草供应,如何训练,这些才是战争中最基本的东西,是“道”。

李广战绩高度不稳定,说到底是因为他在“道”这个层面始终没有入门,而一直在“术”的这个领域较劲,但是没有“道”去支撑的“术”注定不稳定,同样是奇谋,韩信在任何时候都能运用的得心应手,而李广只能在被逼入绝境时才会爆发出潜能,想到某一些的“术”。

李广的舍“道”求“术”注定了其难以拿出稳定的战绩,他也不可能成为一流名将。

舍“道”求“术”这件事在如今有一个更时髦的说法:战略上的懒惰,无法用战术上的勤劳来弥补。

前文说到的那个跟李广有着近乎完全一样精神内核的西北军阀隗嚣,他的一生也完美体现了这句话。

西北王

东汉开国皇帝光武帝刘秀在中文互联网上被称为“位面之子”,说刘秀遇到任何危机都能逢凶化吉。

但是运气好可不是刘秀能够夺天下的全部真相,刘秀的个人能力在中国古代帝王中也是第一档。

刘秀不但擅长处理与豪族之间的关系,本人也很会打仗。

在这两项最重要能力的加持下,刘秀用八年时间就完成了一统天下的壮举,但刘秀的这八年还可以继续细分,刘秀拿下河北、河东、关中等中原文明核心区其实只用了4年,另外4年,刘秀一直在与这位西北王隗嚣较劲。

其实说隗嚣是西北王并不准确,西北地区的精华关中并不在隗嚣手中,他只有处于边疆地带的陇西地区。

隗嚣甚至不是主动去当这个西北王的,是陇西豪族们想要趁着新莽时期天下大乱去建功立业,于是选出一个代言人,左顾右盼下,发现隗嚣懂仪礼、有文采,于是强推他当了这个老大。

玄汉灭亡新莽政权后,隗嚣积极归附,与当初把他架上王位的同族隗崔、隗义一同来到长安,然后借更始帝之手把隗崔、隗义这两个家族中的不安分份子给干掉。

后来赤眉军攻长安,玄汉政权迅速崩溃,隗嚣也带着族人继续回到家乡陇西割据,站在上帝视角,此时是隗嚣政权取得大发展的最佳时间窗口期,陇西地区的不安定份子已经被隗嚣除掉,另外由于关中大乱,大量有识之士前往陇西避难,隗嚣通经识礼,很得这些人拥护。

这些所谓有识之士是什么人呢?是关中地区的豪族子弟,这些人在关中有着巨大能量,隗嚣此时下陇山直取关中,是有可能趁着局势混乱站住关中这块略定天下的宝地的。

但隗嚣却放弃了这问鼎天下的唯一窗口期,他认为局势不明,应该再等等看。

隗嚣在观察一段时间局势后,认为各方势力中,最有希望问鼎天下的还是刘秀,这一点没错,也足见隗嚣的眼光是不错的,于是隗嚣开始与刘秀接触,刘秀也积极回应,刘秀同样通经识礼,二人可谓惺惺相惜。

从建武三年到建武五年这关键的2年时间里,隗嚣与刘秀的关系进入了蜜月期,二人时常书信往来,刘秀在信中情真意切地表示,希望隗嚣帮助他顶住割据巴蜀的公孙述,隗嚣也不辱使命,2年间三败公孙述。

这两年对于刘秀来说是至关重要的两年,已经被自己拿下的河东、河北地区相继叛乱,如果西南的公孙述,西北的隗嚣再一同搞事,刘秀这江山能不能坐得稳可就两可了。

但此时隗嚣不但自己不搞事,还帮助刘秀搞定了西南的公孙述,让刘秀能够充分腾出手来平定河东、河北的诸多叛乱。

看到这里,大家是不是有一种感觉:隗嚣他压根就不想争天下,他的目标就是找到最有前途的势力然后直接投奔,大家有这种感觉是没错的,因为隗嚣到目前为止的所有行为都指向这个目标,他在这天下纷乱的最关键的2年,如果他有争天下的雄心,这是他最后的事业窗口期,但是他所做的却是在帮助刘秀坐稳天下。

但随后,隗嚣的动作却堪称人类迷幻行为,建武五年,河东、河北的叛乱已经被刘秀平定了,天下大势已经基本明朗了,隗嚣却在这个时候联合蜀地的公孙述一同对抗刘秀了。

鏖战陇西

如果隗嚣真想问鼎天下,他就应该趁着刘秀前往河北平叛下陇山,去关中大干一场,如果他没这个心思,如今天下大势已经基本确定了,赶紧靠着自己帮助刘秀拖住公孙述的大功直接归附刘秀,封侯拜相都是可能的,但隗嚣却两个都不选,确切的说他两个都选了错误的一半,他在最该争天下的时候选择了观望,在观望已经有了结果后,却选择行动。

随着刘秀与隗嚣决裂,刘秀也开始了最艰难的陇西之战。

建武六年,刘秀第一次征陇西,在用上了百战百胜的幽州突骑的情况下仍旧被打败,隗嚣军追下陇山,被刘秀的征西大将军冯异击败。

其实从这一点我们能得出两个结论:第一,隗嚣的西北兵确实挺能打,第二,隗嚣的西北兵虽然强悍,但失去陇山天险的加持,也远说不上天下无敌。

一旦下了陇山,凭隗嚣那点力量是不足以与已经夺取了天下大部的刘秀对抗的。

其实第一次陇西之战后,刘秀又给了隗嚣一次机会,如果投降,仍有不错的待遇,但是已经看到自己没有夺取天下能力的隗嚣却不知是中了什么邪,坚持不归顺刘秀。

随着隗嚣与刘秀彻底势不两立,很多由关中逃到陇西的豪族纷纷开始回归,大家都不傻,你隗嚣这边都已经没有希望了,当初大家跟着你是要奔着前程去的,不是跟着你陪葬的。

隗嚣集团的内部开始崩溃,本来隗嚣凭借陇山天险可以与刘秀大军周旋的,但是天下局势已然明朗而隗嚣却依然要一意孤行的背景下,隗嚣出现了大问题。

陇西人来歙袭取了攻取陇山的交通要道略阳,后院起火的隗嚣急率大军围攻略阳,另一边,刘秀也加紧开展第二次征陇西。

陇山确实难打,即便隗嚣方面已经后院起火,但刘秀的大军依旧没能攻上陇山,但谁说所有的仗都要打了?

局势既然已经十分明朗了,那么你隗嚣的手下有什么理由继续与你一同待在这艘注定要沉的破船上呢?

刘秀在伏波将军马援的建议下开始分化收买隗嚣将领,部分守将投降,刘秀军得以攻上陇山。

刘秀军上陇山后,隗嚣军士气迅速崩溃,汉军势如破竹,仍在隗嚣手里的只剩下西城和上邽两座城。

但隗嚣的顽强也确实是出人意料,局势都已经到这一步了,他竟然还能翻盘。

当时关中叛乱,刘秀东归,但当时的局势其实刘秀走不走大局都已经注定了,隗嚣已经穷途末路了,留下继续攻城的大将冯异同样占据明显优势。

但隗嚣竟在毫无希望的情况下依托两座城继续与冯异周旋,谁也没有想到,由于久攻不下,冯异的兵力优势竟然变成了劣势,由于兵力太多粮草供应不上,冯异大军粮尽士气迅速崩溃,隗嚣杀出城区反击,而此时蜀中公孙述的援军也到了。

隗嚣竟在已经身处绝境的情况下,杀的冯异大败,安定、北地、天水、陇西等郡县又重新回到隗嚣手中。

隗嚣最后的逆风翻盘已经可以堪称奇迹了,但是那又怎么样呢?天下局势已定,况且你隗嚣与刘秀叫板的最有利保障陇山防御系统已经被刘秀攻克,你侥幸赢了这一次,那下次呢?下下次呢?

建武八年,隗嚣这位极为顽强的西北王也终于看透了自己的命运,他没希望了,悲愤交加的下病死在当年冬天。

悲剧人生

隗嚣的一生注定是个悲剧,他亲手与自己机会窗口期挥手告别,又在天下大局已定的情况与刘秀连番苦战,在陇山的严寒中死扛刘秀的隗嚣,其气质与不重视军阵,所以经常被匈奴人合围,又凭借自己绝境中的潜能与匈奴人苦战的李广是何其相似?

还是那句话,战略上的懒惰,是不能用战术上的勤劳来弥补的。

人人都知道战略比战术重要,相信李广和隗嚣也不会是例外,但为什么他们依旧采取了舍“术”而求“道”的人生算法呢?

有时候不得不承认,人的天赋是不同的。

指挥大军作战是需要天赋的,有些人能在一次次战斗中快速地总结出战争的基本规律,有些人即便打一辈子仗也做不到这点。

政治站队也是需要见识的,有些人能在乱局中一眼就看出天下大势,并且在各种具体问题面前进退自如,而有些人则不行。

如果李广只当一名副将,不涉及排兵布阵,只是在关键时刻陷阵杀敌,他会做的非常不错。

隗嚣也是如此,他的特点是识礼通经,如果不去趟天下这趟浑水,以他的才能和名望,在陇西这个文化贫瘠之地,肯定能当上数一数二的名士。

李广与隗嚣的悲剧在于他们被放在一个超出自己能力范畴的位置上,而更为尴尬的是,李广和隗嚣都是不完全是自己选择了这样的人生道路。

隗嚣自不必说,他是被家族成员架着在西北起事的,他本人本来没有争天下的想法,而后他在事业的某一阶段又异常顺利,关中大乱让大量名士来陇西避难,这一偶然事件让隗嚣产生了自己拥有天下归心魅力的幻觉。

其实李广也是一样,虽然没有谁直接架着他去在汉军中为将,但名将李信后人的身份却也在无形中驱使着他,而汉文帝那句无意的“可封万户侯”的感慨,也让李广的一生都在立战功封侯这一事件上死磕。

李广与隗嚣稀里糊涂地走入了不适合自己的人生剧本,在不适合自己的剧情中拼尽全力左突右冲,顽强而悲壮,但注定不会有什么结果。

有时候人生的选择确实不多。

公无渡河,公竟渡河,渡河而死,其耐君何?

李广和隗嚣以一种注定悲剧的方式去演绎了一个悲壮的戏码,除了悲壮,再未留下什么,但有时候悲壮本身就有意义。

当然,如果我们想在李广与隗嚣的人生悲剧中学到点什么,那么我们能学习的其实比悲壮这个词多得多。

李广与隗嚣的人生虽然在一次次机缘巧合下被推向了那个尴尬的结局,但是他们似乎并不是真就一点别的选择也没有,无论是李广还是隗嚣,其实都是有机会结束这种不适合自己的人生模式的。

时间来到今天,其实在很多时候,我们依旧会面临与李广、隗嚣相似的问题,被困在不适合的目标中,拼命挣扎但却无能为力,现代社会相较于古代的好处之一就是选择的机会更多,如果经过努力仍发现自己在某一个看似很美好的领域难有建树,永远要记住,及时止损同样是一条路。

0 阅读:33

小龙评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