苏联全面入侵阿富汗,为何反倒帮助美国从中东脱身?

雅旋谈社会 2023-05-28 01:37:05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79年12月27日,喀布尔郊外的达鲁拉曼宫突然响起一阵急促的枪响

藏身于此的阿富汗领导人哈菲佐拉·阿明怎么也不会想到,曾被自己视为精神领袖的苏联人,会在此时挥下屠刀

短暂地激战之后,阿明和他的四个妻子,以及二十多个子女全部毙命,而伪装成阿富汗部队的苏军随后通过喀布尔电台,“要求”苏联提供军事帮助

而早已在苏阿边境集结完毕的苏联部队,顺理成章地开入了阿富汗境内,这次入侵,最终拉开了阿富汗近半世纪混乱的序幕...

1978年的阿富汗革命

苏联会在此时此刻对阿富汗下手这件事,不仅阿明自己没想到,除了苏联以外的所有国家都没想到

就在几个小时前,哈菲佐拉·阿明在听到窗外的枪声时,还留下过这样的一句话“苏联人会帮助我们的”

被苏联人击毙的哈菲佐拉·阿明

死到临头,他还没发现要杀自己的就是苏联人,却只认为屋外的枪声来自于一场“政变”

这倒不是因为他太过愚蠢,而是不管在谁看来,阿富汗此时都应该算是苏联的铁杆小弟

毕竟早在1955年,赫鲁晓夫就已经通过慷慨的援助,将这个中亚小国纳入了苏联的势力范围

而1965年成立的阿富汗人民民主党,更是直接受到莫斯科远程指挥的红色政党,到了1978年,阿富汗境内不仅有两千多名负责支援建设的苏联专家,苏联还为这个小国提供了总额高达12.7亿美元的援助贷款,帮助其进行多项工业与国防建设

正因为如此,当1978年阿富汗人民民主党发动政变,推翻了前总统达乌德时,他们有十足的理由相信莫斯科会支持更加偏向苏联的自己

右为阿富汗前总统达乌德

此时的苏联确实如他所想,人民民主党刚一执政,苏联就加大了对于阿富汗的援助和支持

新政府在卢布拿到手软之外,也准备兑现其政变之初许下的诺言,那就是对这个落后的农业国家实现全面的改造

为了改变阿富汗社会,1978年政变刚一胜利,新政府便在苏联顾问的指挥下开始了轰轰烈烈的土地改革

1978年底,人民民主党从3.5万个阿富汗旧地主手中没收了超70万公顷土地,并将其中的绝大部分分给了无地农户,此外,新政府还试图“消灭民族歧视”、“推行男女平等”

可是这些在今天看来天经地义的改革,对当时农村人口依然占总人口87%的阿富汗而言,就是“步子太大扯住蛋”,最终在1979年初,阿富汗全国范围内,都掀起了反对人民民主党政权的暴乱

苏联贸然入侵阿富汗

在今天的人的眼里,阿富汗人武力抵抗新政权是因为他们不懂现代社会,而在当时的阿富汗人眼里,你看不懂暴乱是因为你不懂阿富汗

近代以来的传统阿富汗社会中,伊斯兰教法与农村地区伊斯兰毛拉的意见高于一切,而新政府的改革措施无异于告诉这些农村人“你们活错了”

今日的阿富汗农村

这种观点,特别是将权力赋予给女性的做法,从根本上刺激了阿富汗农村人们的三观

1978年底开始,大量对新观点不认可的阿富汗人潜逃进邻国巴基斯坦,并在当地伊斯兰势力的支持下进行武装训练,以做好打回阿富汗推翻新政府的准备

对于这一小股叛军,新政府的处理方式倒是简单粗暴,他们一而再再而三地请求苏联出兵阿富汗境内,帮助其剿灭叛军

然而收到这个消息的苏联,却开始打起了另一个算盘...

此时的苏联最高领导人勃列日涅夫已经73岁了,在他的带领下,在过去十年间苏联的军事实力获得了无与伦比的提升,苏攻美守的局面到达了巅峰

晚年的勃列日涅夫

而阿富汗人民民主党算得上是苏联的铁杆小弟,可是阿富汗毕竟不是苏联的领土,如果趁着阿富汗的乱局直接将苏军开入阿富汗境内

不仅是师出有名,也能检验一下自己的军队建设成果,还能为苏联实现久违的开疆拓土,何乐而不为呢?

于是,1979年12月,勃列日涅夫终于下定决心,先派一支小部队对阿富汗领导人阿明实行斩首行动,然后以此为借口展开对于阿富汗的全面入侵

事实证明勃列日涅夫领导下的苏军,确实是一支令人畏惧的力量,刺杀阿明的“风暴333行动”极其顺利,而苏军的后续进攻也畅通无阻

不到两个月时间,苏联军队就控制了阿富汗全境,然而令勃列日涅夫没想到的是,苏联的噩梦,此时才刚刚开始

“围阿救美”

在苏联入侵之后美国的第一反应是不解,美国总统卡特完全不知道苏联为什么要在莫斯科奥运会前夕,入侵自己的小弟

然而他的国家安全事务助理布热津斯基立马提醒他,“勃列日涅夫正在递给您杀死他的刀子”

此时的美国刚刚在伊朗人质危机中丢人现眼,美国大使馆被占领,66名外交官与平民被伊朗抓为人质,而一次失败的营救行动更是让全世界都在怀疑,美国还有没有同苏联争霸的实力

而苏联入侵阿富汗就像一棵救命稻草,不仅能让美国重新占领道德高地,还能让人们的视线从伊朗人质事件中转移出去

伊朗人质危机

卡特政府迅速通过决定,他们首先开动舆论机器,告知包括伊朗在内的穆斯林国家“苏联才是伊斯兰的死敌”,然后拉上了西欧与日本,在抨击苏联入侵“主权国家”阿富汗的同时,联合抵制莫斯科奥运会

同时,美国还直接出资一亿美元,用于支持巴基斯坦抵抗苏联可能的入侵,以及资助巴基斯坦训练阿富汗“圣战者”

这笔钱的资助对象就是后来“塔利班”组织的前身,然而此时的美国为了把苏联拉下水,根本不想去管这些人是不是什么所谓的“极端份子”

并且因此时正值中美蜜月期,美国甚至秘密出资,支持同巴基斯坦关系良好的中国为其境内的阿富汗“圣战者”提供轻武器与弹药

在美国的动员之下,西方阵营很快完成了对苏联的围堵,即使苏联对阿富汗的全面入侵仅仅持续了两个月,然而美国强大的舆论机器,使得苏军只要在阿富汗停留一天,就会在全世界扮演一天恶人

然而另一方面,美国扶持的阿富汗“圣战者”,又导致苏军只要一撤走,那么这批宗教极端分子就会席卷整个阿富汗

本拉登即崛起于阿富汗战争时期

面对如此现状,勃列日涅夫只想打肿脸充胖子,维持苏联在阿富汗的军事存在,他其实完全清楚现状:“苏军早晚会败到阿富汗,但要死别死我手上”

死神没让他等太久,1982年11月10日,因突发心脏病,勃列日涅夫死在了自己家里

此后苏联政府经历了一阵快速更迭,等到政权终于在戈尔巴乔夫手里稳定下来时,这位年轻的苏共总书记终于下定决心,撤军阿富汗

苏联折戟“帝国坟场”

当苏联终于在1988年5月开始撤军时,单单从纸面上来看,其损失并不大

接近十年的军事行动中,苏军阵亡人数不过1.4万人,每年用于阿富汗的军事开销也仅有50亿美元左右

这一数据同美国在阿富汗的开销相比,几乎可以用微不足道形容,然而在谈到苏联解体时,阿富汗战争一定是一个绕不过去的重要诱因

为何?其一,阿富汗战争成功转移了伊斯兰世界的注意力,改变了其在中东战争以后对西方阵营的敌对状态

其二,阿富汗战争让美国及其盟友再次团结起来,让经历七十年代石油危机的西方世界再次因苏联的威胁,不得不聚集在美国的旗帜之下

其三,阿富汗战争带来的持续性“流血”,大大减少了苏联在八十年代中期,领导层频繁更迭时的政策容错空间,客观上加速了苏联末期政治危机的到来

昙花一现的安德罗波夫

不过当我们回到故事的开始,苏联发动阿富汗战争或许也是一个绕不过去的必然选择,而这个理由和中国有分不开的关系

对于苏联而言,其地缘战略上最大的目标就是在南方拥有不冻港,在俄罗斯帝国时代,为了争夺印度洋,俄国与英国展开了长达近一个世纪的大博弈

而等到苏联成立之后,这个以俄罗斯为基本盘的国家又同时试图在远东、东南亚、非洲等多个方向实现这个梦想

然而因为中苏交恶与中国对越南的敲打,在上世纪七八十年代,苏联实际上已经无法在远东地区获得不冻港

因此勃列日涅夫才会在执政末期,希望重走中亚到印度的老路,在印度洋上实现扩张

可是最终的事实却给苏联人开了个玩笑,入侵阿富汗不仅并没有为苏联带来印度洋港口,反而救了他们的对手美国一命,其中的戏剧性,或许就是历史的魅力所在吧

苏联与印度的友好关系深刻影响了今天的俄印两国

参考文献:

李红柱,《卡特政府时期美国对苏联干涉阿富汗反应研究》

【俄】利亚霍夫斯基,《阿富汗战争的悲剧》

季鹏,《浅析苏联入侵阿富汗的原因和结果》

丁隆,《阿富汗塔利班的意识形态转型》

于开明; 闫伟,《阿富汗塔利班崛起与南亚地区秩序重构》

1 阅读:109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