93年记者问田纪云“在国务院有何体会?”答:不怕碰硬,不怕丢官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2024-06-24 13:46:50

1982年11月下旬,担任国务院分管经济的副秘书长才一年多的田纪云,根据时任国务院副总理万里“多到农村看看”的指示,带领国务院办公厅几名工作人员从北京出发到农村考察。

他们用一个月时间走访调查了山东、河南、四川三省5地15个县,真实地掌握了改革开放初期部分农村地区的一手情况。

这个时候正是大部分农作物越冬的关键时期,对于来年的收成起着决定性的作用,而国务院的领导同志之所以委托田纪云做这次调查,也是因为农业是国家发展、社会稳定的基石,农作物丰收了,大家才能吃饱肚子,才有力气搞生产建设。

田纪云一行人轻车简从,自北京出发,很快抵达考察的第一站山东省聊城地区。他们路上所见,大部分农作物长势喜人,包括小麦和棉花等经济作物种的面积都有增加。

到处都是绿油油的麦苗,土地也“湿滚滚”的,说明农民生产积极,施肥和灌溉都比较到位,没有令人们担心的旱情,这让生于山东、长于山东的田纪云非常高兴。

80年代的山东农村

走在这片自己熟悉的土地上,老乡向他反映,今年麦苗的长势是近几年来最好的,而且每亩地的化肥和农家肥用量都比往年增加了10%-30%。

曾经新中国自己都不具备生产化肥的能力,50-60年代农民都要靠天吃饭,每亩地的作物产量有限,收成不好的时候除了上交给国家、集体的,自己吃饱饭都成问题。

从70年代开始,国家抓住和西方关系改善的机会,从美国、荷兰、法国等国引进了13套生产合成氨和尿素的大型设备,这才让化肥的供应量逐年增加。

走访发现,聊城地区近96万户农民,近三年盖新房的占了大半,菏泽地区153万户农民,近三年盖了152万间新房,差不多平均每户一间。

国务院调研组到山东考察的一段时间里,几乎每天都遇到乡镇大集,大路上人多得成群结队,连车都开不过去。

赶集的农民

有的时候他们也会下车加入到集市的人流中去,只见参加集市的农民脸色都比以前好了,女孩子穿得比较花俏,个个喜笑颜开。

一句山东农民当中流传的顺口溜让田纪云记忆犹新:“早上抬个粪,上午赶个会,下午上个地,晚上听个戏,你说自不自。”

在农村全面普及,搞生产责任承包制还没有几年,农民和面貌就大变样,98%的老乡实现了增收,只有2%的收入下降。

当得知他们是中央派下来考察的“领导”之后,很多民众一开始有所顾虑,但田纪云说话做事都没什么架子,态度很随和,因此群众和他接触一久话匣子也慢慢打开了。

他们最最担心的还是现在对路的政策不连续,以后发生变化,日子才刚开始向好没有几年,万一哪天又改了可就前功尽弃了。

1982年,田纪云在中南海

在四川,公社里开始把水田承包给社员,有的民众很坦率地对田纪云说:“我现在的心思还是水上的浮萍—没有根,光说不变谁知道呢!”

还有的对他们说:“我们现在正在爬楼梯,你们可千万不能抽梯子呀!”怕政策发生变化,怕刚分到的土地又被收回去,是群众普遍的情绪。

在欣欣向荣的农业生产之外,田纪云还看到了比较严重的问题,那就是流通体系不完善,农民生产出来的产品卖不出去。

主要是粮食、棉花、油料这些农产品增产了,但是政府安排下来的收购网点少,人员不足,业务生疏,导致很多来卖货的农民要带着铺盖在收购站前排队,等上两三天,乃至四五天才能交售。

从河南的淮阳、沈丘、周口,山东的菏泽、聊城,泰安,田纪云到处都看到人山人海的卖货长队,甚至有的地方发生养的猪卖不掉,村里只好自己给村民下达任务“派吃”的荒唐事情。

交运公粮的农民

这是农村的产品卖不掉,但从另一个方面看,还有农村急需的一些产品,包括化肥、农药、建房材料、日用消费品,明明城市的产能已经过剩,却运不进来,地方上甚至出现了假货横行的现象。

在聊城某村有人给田纪云讲了个笑话,说村里有个老头花15块钱的高价从黑市买了瓶农药,老太觉得太贵,二人吵架,老头想不开就把农药打开喝了一口,这才发现自己买的原来是瓶酱油。

田纪云认为,种种乱象的根源有两条,第一条是农村的行政管理体制、经济管理体制存在严重问题,导致城乡分割,流通阻塞,生产重复等等弊端。

第二条是经济利益分配不到位,中央和地方,企业和个人,部门与部门,批发与零售之间的经济利益分配不合理,搞好流通的积极性不强。

农村发展了,可是却没有享受到城市发展的好处,而城市也享受不到农村的大量产品,改革产生的效益有很大一部分在无意义的内耗中被浪费掉了。

与地方负责同志们谈农业问题

如果这样的问题不能尽快纠正,将来可能造成更大的麻烦,对社会主义建设事业危害极大,这种强烈的危机感促使田纪云决心立即向中央上书,直言时弊。

但是同行的很多人也有顾虑,因为这么一写,就会体现地方上的领导管理工作不到位,甚至有流于形式,不思进取,搞表面文章的问题。

田纪云不是不知道这样写的后果,但作为共产党员最基本的原则就是实事求是,他也管不了那么多了。

话再说回来,1981年初中央组织部特地调动他到国务院担任协管经济的副秘书长,就是看重他没有“后台”,没有背景,能秉公办事,能客观地反映情况,如果看到问题不说,他的作用在哪里?

1983年初,他向上级提交了一份18000多字的《农村改革调查报告》,很快引起了高层领导的重视,新一轮的以搞活流通体制为核心的农村改革随即展开。

与万里交谈

1983年6月,54岁的田纪云升任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务院秘书长、机关党组书记,开始进入国家决策层。

纵观整个八十年代,田纪云在农业和农村工作方面投入了大量精力和心血,他大力支持发展农村商品经济,建设乡镇企业,为20世纪最后20年中国农村的建设和发展做出重大贡献。

但是,在中国社会的思想依然在逐步解放的那段时间里,田纪云推动改革的阻力很大,受到的议论很多。

比如在农村划出一块地方给外商承包开发,就有人批评说这是“出卖国家主权”,要鼓励发展乡镇企业,又有人质疑说“乡镇企业是不正之风的风源”,连搞厂长负责制都被扣上了“削弱党的领导”的帽子。

对于把农村搞得太“活”是资本主义“复辟”的质疑,田纪云毫不动摇地反驳说:“一个经济繁荣的、人民生活大大改善的、蒸蒸日上的社会主义,人民能不爱吗?”

会见外宾

他印象十分深刻的是:1981年刚到北京的那段时间,肉、蛋都是定量配给制,每人每月半斤肉,一斤蛋,他每到周末都要和妻子李英华掰着指头算,下周还剩多少肉票,多少蛋票。

等到周六早上起来,他们别的家务都先放下,先去市场排队,哪里的人少先去哪里排,等排上了再看卖的是什么,不合适再到别的地方去排,就这样买到的蛋大部分还是臭的。

这还是首都北京,如果换了别的地方,比如贵州、云南这样的边远省份,城市居民的肉、蛋供应更少,农民的生活更艰苦。

让人民群众的生活好起来,是党带领全国人民闹革命、搞社会主义建设的初衷,因此,但凡是人民拥护的好政策都要坚持,所有损害人民利益的事情都要反对。

可是树欲静而风不止,时间进入90年代初期之后,田纪云在公开场合讲的表态支持改革开放的话有些甚至引起了争议,一些田纪云的朋友还担心地给他打电话,提醒他小心说话,免得遭到报复。

晚年在外地视察

多年后,田纪云回忆说:“当年思想交锋虽然很激烈,但我从来不担心遭到报复啊……我在地方,在中央,一直是改革开放的坚定拥护者。共产党员不该有什么可怕的,大不了就是下台嘛。”

1993年,担任了十年国务院副总理的田纪云改任全国人大常委会副委员长,算是“退居二线”,在卸任时田纪云接受了记者的采访。

当时记者问他:“您在国务院工作的十多年,感受最深的是什么?”

田纪云沉思片刻后回答:“我最基本的体会是两条,一是中国必须坚持改革开放,二是必须坚持实事求是的原则。”

顿了一顿,他又补充说:“十多年来,我不能说我在一切工作中都做到了实事求是,但我具有维护实事求是原则的勇气,不怕碰硬,不怕丢官,这是我引以为自豪的。毛主席说‘五不怕’,我看有一不怕就行,不怕丢官就行。”

视察乡镇企业

这就是一位高风亮节,光明磊落,忠诚于党和人民事业的共产党员回顾自己一生时的内心独白。

1 阅读:1

每日一段大国崛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