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国古代人口数量世界第一,人均寿命也是世界第一(二)

鸿朗说健康 2024-07-06 17:30:39

尹湾汉墓简牍的学术价值是不可低估的。它对于秦汉史、中国政治制度史、档案史、军事史、术数史、文学史、书法史、简牍史以及古籍整理和档案保护技术的研究,都将提供全方位的第一手资料。北大裘锡圭先生说:“对尹湾汉墓的简牍怎样评价都不过份。”

尹湾汉墓简牍区区 4万余字,但文献价值极高,等待专家学者的继续研究。

汉代人口记载:《集簿》

第十五行:男子七十万六千六十四(?)人,女子六十八万八千一百三十二人,女子多前七千九百二十六。

第十六行:年八十以上三万三千八百七十一人,六岁以下二十六万两千八十八......

第十七行:年九十以上万一千六百七十人.........

根据此数据得出:汉代该地区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3.26%.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八十岁以上老人占比1.57%。该地区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84%,我国第六次人口普查九十岁以上老人占比0.15%。该地区新生儿出生每年增加约3.2%。

如果刨除非正常死亡,古人的寿命应该是不会太短的。西周《礼记》记载:“悼和耄,虽有死罪不加刑焉”。大意就是说,西周时期80或90岁以上的老人以及7岁以下的年幼者犯罪都可以减免刑罚。既然是法律规定,必定有一定的普适性,这至少说明西周时期人是可以活到80-90岁的。

同时,早在商周时期就已经产生了官员退休制度,称之为“致仕”。官员一般致仕的年龄为七十岁。《尚书大传.略说》:“大夫七十而致仕”。在唐宋,七十致仕成为规制。其中,宋初太宗时规定:“朝廷之制,七十致仕。”宗咸平五年(1002年),有诏云:“文武官年七十以上求退者,许致仕”。

古代作此规定,决然不会因为官员普遍达不到70岁而多此一举。从上述文献资料,可以推断古人的寿命应该在70岁左右,至少也应在60岁以上。

既然如此,有没有更直接结论呢?答案是有的。根据郑正、王兴平早些年的研究《古代中国人寿命与人均粮食占有量》,可知自秦汉至明清两千余年的时间内,古人的寿命在70岁上下浮动,最低的在五代十国、五胡乱华和五代十国时期在50、60岁之间浮动,最高的是西汉时期,远远超过了70岁。

需要注意的是,这个是正常死亡的数据,并不包括杀头或战死以及暴死或者病死的样本,可信度还是比较高的。

为什么会出现这种高和低呢?原因不难理解。根据郑正、王兴平等人的解释,古代社会和平与否决定着土地能不能有效开发,左右着人均粮食占有量,进而影响人的寿命的长短。西汉国力强盛,人民的生存质量和生活质量都较高,故而其寿命也就越长。

现代考古学发掘和出现的《集簿》改变了现代人对于中医的认识,打破了笼罩在国人头上对于中西医的认知。

现在看来,没有西医的古人,在中医的庇护下走了五千年的文明史,足以证明中医的重要性,中医成为秦汉时期古人长寿的保障。

在后来的发展中,中医继续着他的历史作用,在为普通百姓的健康保护上做出了历史贡献。因此部分现代人认为中医无用论也是站不住脚的。

考古发现高寿的古人数量远高于现代人的结果,证明中医在庇护古人的过程中的作用是功不可没的。

另外一个有意思的情况是古代中国人寿命一直比同时期西方人长!

东西方古人寿命对比。《中世纪西欧有产农民养老模式的特征》中提到一份中世纪调查数据,显示有明确年龄记载的945个孩子中,25%的孩子死于1岁以前,48%的孩子死于2-3岁。

《古罗马的人口和人口政策浅论》中提到:在古罗马,有2/3的婴儿能安然度过幼儿期的成长,其中只有1/2可能会活到20岁。

根据对墓志铭的研究,欧洲古代居民寿命极短,死亡的男性寿命大约为22.07岁,死亡女性的寿命大约为19.72岁。只有不到十分之一的人能活到老年。

在中医还没成型的先秦时期,《先秦人口研究》中提到:通过测骨龄得出,通过测算骨龄数据,从几个仰韶文化遗址得到的人骨鉴定来看,死者的平均寿命在20-22岁之间,我国公元前4000年左右的居民大多死在青年时代。

夏商时代人口的年龄结构资料较少,根据《殷墟出土人骨报告》推算商朝时期殷城(安阳)居民平均死亡年龄在28.2岁。

在没有中医的时代,东西方人的平均寿命都是二十来岁,可见我们的起跑线是差不多的。

到了中世纪(公元500年-1500年)以后,中医体系逐渐成熟,东西方人口的平均寿命就拉开了差距。

先看中世纪的英国,这里有一份数据统计了1岁以上的1000人的存活情况。

可以看到中世纪时期,英国过半的人在40岁之前就死了。

1 阅读:21

鸿朗说健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