破译艾滋病毒防御机制:创新疫苗策略大有希望

拉拉康康 2024-06-03 11:30:37

HIV-1 病毒颗粒(粉色/棕褐色)从慢性感染的 H9 细胞(蓝绿色)的一个片段中出芽和复制的透射电子显微照片。颗粒处于不同的成熟阶段;弧形/半圆形是未成熟颗粒,它们已开始形成但仍是细胞的一部分。未成熟颗粒的形态慢慢转变为成熟形态,并呈现经典的“圆锥形或球形核心”。图片来源:美国国家过敏和传染病研究所

美国国立卫生研究院资助的动物模型的结果将为人类疫苗的开发提供信息。

研究人员利用先进的免疫学技术,有效激活了动物的免疫系统,使其产生稀有的前体 B 细胞,这些细胞可以产生一种 HIV 广谱中和抗体 (bNAbs)。该研究结果发表在《自然免疫学》杂志上,代表着在开发预防性 HIV 疫苗方面取得了有希望的、循序渐进的进展。

HIV 基因多样性使得疫苗难以针对该病毒,但 bNAb 可能克服这一障碍,因为它们与病毒中即使发生变异也能保持不变的部分结合。种系靶向是一种刺激免疫系统的方法,可引导幼稚(前体)B 细胞发育成可产生 bNAb 的成熟 B 细胞。一类名为 10E8 的 bNAb 是 HIV 疫苗开发的重点,因为它可以中和特别广泛的 HIV 变体。

10E8 bNAb 可与 HIV 表面糖蛋白 gp41 的保守区域结合,该区域参与 HIV 进入人体免疫细胞的过程。设计免疫原(一种用于疫苗中、可引发特定免疫系统反应的分子)来刺激 10E8 bNAb 的产生一直具有挑战性,因为 gp41 的关键区域隐藏在 HIV 表面的凹陷缝隙中。之前的疫苗免疫原无法产生具有物理结构以接触并结合 gp41 的 bNAb。

免疫原设计的进展

为了应对这一挑战,研究人员在纳米颗粒上设计了免疫原,以模仿 gp41 特定部分的外观。他们用这些免疫原接种恒河猴和小鼠,并从 10E8 B 细胞前体中引发特异性反应,并诱导抗体显示出成熟为 bNAb 的迹象,这些抗体可以到达隐藏的 gp41 区域。当他们在小鼠身上使用 mRNA 编码的纳米颗粒时,他们观察到了类似的反应。研究人员还发现,相同的免疫原产生的 B 细胞可以成熟,产生另一种类型的 gp41 定向 bNAb,称为 LN01。

最后,他们对人类血液样本的实验室分析发现,10E8 类 bNAb 前体在未感染 HIV 的人群中自然产生,并且其免疫原与具有 10E8 样特征的幼稚人类 B 细胞结合并分离。这些观察结果共同表明,来自小鼠和恒河猴的有希望的免疫数据有可能转化为人类。

来源:NIAID

免责声明:康嘉年華致力于健康常识探索,内容根据公开资料编辑,版权归原作者;如有侵权请在线留言删除。文章旨在介绍健康科学进展,不能作为治疗方案;如需精准健康指导,请至正规医院诊疗。

2 阅读:1040
评论列表

拉拉康康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