印度塔塔强行收购vivo51%股权,洽谈已到后期,吃相难看

南笙舞娱 2024-06-23 09:20:03

声明:本文皆有官方可靠信息来源,已赘述在文章中。

前言

作为世界第一人口大国,印度的劳动力廉价,土地租金便宜,政府也想一次推动本国制造业的发展,想吸引各国企业来印度投资建厂。

但很多企业来到印度之后,就会真相是“印度赚钱印度花,一分别想带回家”,“来之前你告诉我要合作共赢,来之后你却要巧取豪夺”,这两天,vivo在印度的分公司就面临着这种局面。

那么vivo印度分公司面对如此情况,将会如何应对?

印度版改革开放

1991年,印度遭遇了严重的国际收支危机,这以危机迫使印度政府必须采取一定的改革措施,来增强其在国际上的经济竞争力和吸引力。

恰巧那时候我国的改革开放也取得了初步的成效,作为一个处处和中国比较的国家,也时刻在关注我们的变化,当看到我们的成绩之后,印度政府直接开始抄起了作业。

当时我国通过设立经济特区、提供税收优惠、优化基础设施、强化法律保障等一系列措施,成功吸引了大量外资,实现了经济的快速增长。

印度政府直接照搬,也建立特殊经济区(SEZs),提供税收减免、简化审批流程、改善投资环境等,以吸引外国直接投资。

此外,印度还降低关税壁垒、放宽外资限制、推动国有企业私有化等,以增强经济的竞争力和吸引力,这些改革标志着印度从封闭的计划经济向更加开放的市场经济转型,为外资的流入奠定了基础,也是从那时候开始,印度开始不断吸引外资来其境内投资建设。

但是因为其比中国的改革晚了十几年,加上其在某些改革方面不如中国彻底等一系列原因,导致其经济一直落后于中国。

信息来源:外媒:为何印度与中国不同,不会成为经济超级大国 环球时报

到了21世纪初,随着中国经济的快速增长和企业国际化步伐的加快,越来越多的中国企业开始将目光投向印度市场。

这一时期,中国企业在印度的投资主要集中在制造业、电信、基础设施建设、电子科技、汽车、以及近年来的电子商务和金融科技等领域。

也就是在这个时间段,国内很多知名企业纷纷开始在印度投资建厂,尤其是通讯行业,华为、小米等通讯巨头也抓住时机开始不断在印度电信市场进行扩张。

2014年以后,随着“一带一路”倡议的推进和中印两国经济合作的加深,中国对印度的投资呈现了更为积极的态势。

印度手机市场是全球最具活力和竞争性的市场之一,近年来呈现出高度动态的竞争格局,尤其是中国品牌在其中扮演了至关重要的角色。

根据调查显示,中国手机品牌在印度市场的表现尤为抢眼,合计占据了超过75%的市场份额,这显示了中国品牌在价格、功能、营销策略以及供应链管理方面的竞争优势,其中,小米、vivo、OPPO(包括realme)和POCO是最具影响力的几个品牌。

作为最具竞争力的品牌,小米以其性价比高的产品和强大的线上销售策略,在印度市场取得了显著的成功,曾多次获得市场份额第一的位置。

而vivo在印度市场以强大的线下渠道和营销活动著称,特别是在二三线城市拥有坚实的市场基础,vivo手机通常以摄像技术和音乐体验作为卖点,吸引了年轻消费者。

也正是因为这样,印度政府觉得我们的品牌已经威胁到了其国家安全和本土产业发展,所以开始对外国投资特别是来自中国的投资实施了更严格的审查和限制政策。

对小米开出天价罚单

2022年初,印度政府开始对小米印度子公司进行调查,指控其违反了《外汇管理法》,具体来讲,印度执法局声称小米印度公司通过支付特许权使用费的方式,非法向其位于海外的关联公司汇款,且未得到印度储备银行(RBI)的适当批准。

信息来源:小米受到近50亿元“天价”处罚!警钟敲响,印度不是投资乐园 潮新闻客户端

这一指控涉及到小米在印度销售智能手机及配件时,将一部分利润以版税形式转移到海外实体,被印度官方视为规避本地税收和外汇管理规定的行为。

2022年1月,印度财政部首次宣布对小米印度公司开出65.3亿卢比(约5.5亿元人民币)的逃税罚单,随后,到了2022年4月,这一数额进一步扩大,印度执法局从小米印度的银行账户中扣押了约555亿卢比(约48.06亿元人民币)的资产,这是印度历史上针对外国企业开具的最大罚单之一。

小米对此表示异议,坚称所有交易均合法合规,符合印度法律,并强调其向银行支付的特许权使用费和报表的真实性,小米随后在印度法院对这一决定提出挑战,试图通过法律途径解决争议。

对于小米而言,印度政府对小米的这一举措,对小米的影响是非常巨大的,毕竟近48亿人民币的资产冻结对任何公司都是重大的财务打击,这无疑会影响小米现金流和在印度市场的进一步投资能力。

同时罚款事件损害了小米在印度市场的品牌形象,消费者可能会对其产生质疑,担心购买小米产品会受到售后服务、保修等后续问题的影响,长期来看,这可能会影响小米产品的销量和市场占有率。

并且罚款和资产冻结也会导致小米印度公司面临运营上的挑战,包括供应链中断、支付供应商和员工工资的困难,以及潜在的市场退出风险。

这次事件迫使小米不得不重新评估其在印度市场的战略,包括是否需要调整商业模式、加强合规管理、以及如何在复杂的地缘政治环境下保护自身利益。

除了小米,vivo也遭到了印度政府的针对。

vivo被强行收购?

据报道,印度本土的商业巨擘塔塔集团,一个历史悠久、业务多元的财团,正与vivo印度分公司就多数股权收购事宜进行深入谈判。

这场谈判的背后,是印度政府的明确推动,意在将外资企业转变为实质上的合资企业,尤其是确保印度企业拥有超过51%的控股权,从而在企业决策中占据主导地位。

信息来源:观察者网,2024-06-17,《vivo在印度被迫“本土化”?》

印度政府的此番行动并非孤立事件,而是其推动产业自主化进程的一部分,旨在通过政策引导和行政干预,促使外资企业不仅“落地”印度,更要“融入”印度。

这其中包括要求外资企业提升印度本土电子产业技术水平,以及确保管理层和销售渠道的“本土化”,印度媒体对此持普遍支持态度,这一现象既反映了中国手机品牌的市场成功,也触发了印度政府对于产业控制力和所谓“国家安全”的担忧。

面对印度政府的强硬要求,包括强制出售股份、高管被捕、资产冻结等一系列举措,vivo印度分公司表现出了一定的抵抗态度,尤其是对收购价格的不满。

信息来源:印检方竟当庭提交密信打压中企,专家:不要低估印方突破下限的行为 环球时报

但面对印度日益紧缩的商业环境和媒体的负面舆论压力,vivo的坚持显得颇为艰难,塔塔集团的潜在收购虽被包装为“合作”,实则更接近于强制性转移,这种“本土化”策略背后的意图明显,即逐步削弱乃至替代外资企业,特别是中国企业在印度市场的主导地位。

值得注意的是,vivo自2014年进入印度市场以来,经过多年的深耕细作,已在当地建立了完善的生产链和销售网络,创造了大量就业机会。

印度政府的强硬政策不仅威胁到vivo在印度的未来发展,也给中资企业敲响了警钟,引发关于是否应继续在印投资的深刻反思。

过去几年间,多家中企因签证限制、税务调查等难题而被迫调整在印战略,有的甚至选择撤资退出,这不仅给中国企业带来了直接经济损失,也对印度自身产生了负面影响,减少了就业机会,降低了投资吸引力。

印度政府的一系列举动,表面上是为了促进本土产业的发展,实则可能适得其反,抑制了外来投资的积极性,破坏了公平竞争的市场原则。

国际投资者正密切关注vivo事件的进展,其结果或将直接影响到全球企业对印度市场的信心和投资决策,在经济全球化的今天,印度的“本土化”策略若过于激进,恐将损害其作为投资目的地的形象,长远来看不利于国家的经济发展和国际地位的提升。

结语

印度采取的这一策略,尽管初期看似巧妙,要求外资企业从零开始在印度耕耘市场,但其长远后果却值得深思。

当外资企业历经艰辛开拓市场并创造收益后,不仅要面对利润回流的严格管控,还可能失去对辛勤培育市场的控制权,最终使印度成为主要受益者。

这种做法非但未能持续吸引外资,反而可能导致外资因担忧回报受限和控制权旁落而选择撤离,转投政策更为友好的市场。

0 阅读:0

南笙舞娱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