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古巴导弹危机演变为战争,世界会变成怎样?

雅旋谈社会 2023-05-16 23:07:07

阅读此文前,诚邀您点击一下“关注”按钮,方便以后持续为您推送此类文章,同时也便于您进行讨论与分享,您的支持是我们坚持创作的动力~

1961年1月的一个早晨,一名北卡罗莱纳州的美国农民,被从天而降的巨响惊醒

他战战兢兢地走出房屋,寻找巨响的来源,最终,他在农田里找到了答案——一枚把地上砸出了大坑,却没有被引爆的核弹

美国军队很快到达了现场,并回收了这枚核弹,农民略带几分惊恐地询问前来执行任务的美国大兵

美苏之间终于爆发核战争了么?而美军士兵的回答让他稍稍安心,核弹来自于一架意外坠毁的“B-52战略轰炸机”,美苏之间的核战争暂时还未开始

是的,还是暂未开始...

威胁苏联的“铬顶行动”

虽然在事后的评估中,美国人得出结论,如果这枚相当于250倍广岛核爆当量的氢弹发生爆炸

整个美国东海岸都会遭到巨大影响

然而在美军看来,这种风险还都停留在“必要的范围”之内,因为这架飞机的坠毁从某种程度上而言并不是“意外事件”

直插地面的氢弹

为了保证美国的核攻击力量不会被苏联的突然袭击一锅端掉,自六十年代初,美国军方一直要求相当数量的B52轰炸机,携带实弹在空中巡航

这些做好了攻击准备的飞机一旦收到来自华盛顿的开战指令,将头也不回地直奔苏联而去,完成对苏联的第一波核打击

此项行动被命名为铬顶行动,不过在这种频繁的常态巡航中出现坠机,自然是难以避免的事情

即使在1961年的意外发生之后,美国空军并未改变这种做法,在铬顶行动实施的整个六十年代中,类似事件一共发生了五次,被意外投掷的氢弹则多达14枚

执行投掷任务的B52轰炸机

虽然每一枚氢弹都有多重保险,然而一旦爆炸,必然会引发难以挽回的损失

为何在多次事故之后,美国人依然不考虑改变做法呢?其原因一方面在于导弹技术还不够成熟

而另一方面则在于,上世纪六十年代,美苏之间爆发核战的可能性之大,已经让双方都不得不冒着相当程度的风险了

战争边缘的古巴导弹危机

美国之所以要面对这样紧张的局势,某种程度上不得不说是咎由自取

冷战的爆发以及升级,几乎全都建立在英美集团对苏联的极大恶意之上,在他们看来,这一个实行不同意识形态的“专制帝国”,早晚有一天会扑上来撕碎整个“自由世界”

正因为如此,西方集团不仅抢在了苏联前面建立起北约,同时还在氢弹、战略轰炸机、航母编队等几乎所有方面,都做到了先人一步

在白宫看来,唯有时刻保持压倒性的武力才能保证自身的安全,可是在苏联的眼里,西方的扩军行为完全就是为了有朝一日毁灭苏联

其实在赫鲁晓夫上台之初,他一改斯大林时代的作风,希望能同美国实行某种程度的和解,早在1956年,他就提出了美苏两国应该“和平共处”、“和平竞赛”与“和平演变”的三和路线,意图缓和两大阵营之间的军事冲突

时任苏联领导人赫鲁晓夫

然而对于赫鲁晓夫的新姿态,美国所回报的却是直接将刀锋抵到苏联边境,1959年,美国无视苏联的地缘安全需要

以土耳其属于北约盟国为理由,直接将携带核弹头的中程导弹部署在土耳其境内

此举对于还对和平心存幻想的赫鲁晓夫而言,无异于当头棒喝,他终于下定决心,让美国人也体会一下他们强加给苏联的“危机感”

最终,他将目光落到了刚刚成立革命政府的古巴上

1962年,赫鲁晓夫在美国毫不知情的情况下,将多达158枚核弹头及其载具在内的庞大核武库,偷运到古巴境内并展开部署

而直到这批武器基本完成部署时,美国才通过U2侦察机发现了他们的存在

在今天看来也颇具现代感的U2侦察机

当核弹甩到自己脸前时,美国人大呼“卧榻之侧岂容他人酣睡”,肯尼迪政府立即提出强烈抗议,并在佛罗里达半岛集结美军部队,准备在必要时,对古巴进行直接入侵

然而赫鲁晓夫并未退让,他摆明了态度,表示就是要为之前美国的再三欺辱找个说法,并且加紧了古巴导弹基地的建设速度,准备跟美国来一个鱼死网破,战争风险立马被提升到了最高的档次

而且在事件达到最高潮的10月27号,能决定世界命运的除了两国领导人,实际上甚至包括了两国的一部分前线指挥官

在当时,美苏两国还都没建立起完善的密码系统,在古巴导弹危机中部署于苏联潜艇中的核鱼雷与部署于美国轰炸机中的战术核导弹,都可以不经克里姆林宫与白宫批准,仅需要一线部队主官同意即可使用

核潜艇是苏联战略威慑的重要环节

虽然美国最终答应了以秘密撤出布置在土耳其的中程导弹,以换取苏联从古巴撤军,然而事件中不止一次的擦枪走火表明,核战争早就到了一触即发的程度

如果美国在古巴导弹危机中并未退让,再或者美国的轰炸机在没有上方命令的情况下就擅自使用了核武器,那么世界会成为什么样子?答案是并不会毁灭世界,但是会毁灭美国与苏联

“核战”爆发的另一个世界

在今天的核大国中有这样一个潜规则,两大国之间如果爆发核战争,首先不能允许第三方渔翁得利

因此如果美俄之间爆发核战争,伦敦、巴黎乃至柏林等城市同样会成为第一轮打击目标

然而这一个规则建立在一个大前提下,那就是美俄两国都要有,足够覆盖全世界主要城市的核弹储备

可是在古巴导弹危机爆发时的美苏两国,实际上并不具有这样的条件,1962年美国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为3451枚,而苏联拥有的战略核弹头数量仅有497枚

并且此时洲际导弹技术还极不成熟,两国能从本土对对方进行核攻击的导弹数量更是只有战略核弹头数量的十分之一

对苏联导弹持积极态度的卡斯特罗

如果古巴导弹危机真的演变为战争,苏联所拥有的核弹只能对美国东海岸有限的城市进行打击

而即使华约依靠着常规兵力上的优势,能在欧洲战场上对北约实现短暂胜利

美国在空军以及核武器上的领先态势,也会在一次次的和攻击中流干苏联的血液,并最终导致整个华约集团的解体

但是这样的结局同样是北约不能接受的,虽然美国有极大概率会成为战争的胜利者,然而一方面美国本土的部分城市,将会在第一波核攻击中,受到前所未有的伤害

另一方面苏联的反击也会导致整个西欧化为一片焦土,其结果就是中国与印度等潜在强权,将会在苏联惨败、欧洲缺席的欧亚大陆上快速填补权力空白,美国将不得不在战争后退回美洲大陆

也正因为如此,中国在古巴导弹危机前就清楚的认识到,对于中国而言被美苏同时眷顾的印度,其实才是地缘上最危险的对手

古巴导弹危机爆发的同一时期,在毛主席的指示下,中国对印度进行了一次快速反击,彻底浇灭了印度自独立以来的扩张势头

这一次快进快出的战斗就像在提醒美苏两国,古巴导弹危机如果演变成战争,必然会导致“鹬蚌相争渔翁得利”的结局,而中国将会成为唯一的渔翁

与赫鲁晓夫交手的美国总统肯尼迪

也正因为如此,当肯尼迪开始松口,同意美国将会秘密撤出在土耳其部署的导弹时,赫鲁晓夫才会坚决果断地把部署在古巴的核武器全部撤出

美苏核武竞赛走向高潮

古巴导弹危机的“和平”结局,并没有让美苏之间的紧张局势得到任何缓解,虽然有人认为用古巴换土耳其实际上是“空手套白狼”式的胜利

然而在赫鲁晓夫看来,之所以不能保住这把插在美国背后的尖刀,其根本原因还是苏联核武器的保有量被美国远远甩开一个身位

而美国人同样确信,能让苏联人保持冷静的绝不是领导人的“智慧”,而是他们拥有的3500枚战略核武器以及2.7万枚战术核武器

基于相同的理由,在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美苏双方都开始了新一轮近乎疯狂的扩军备战

到1974年,美国的战略核武器总数就翻了三倍,总数突破一万枚;而苏联也同时拥有2843枚战略核武器与2.8万枚战术核武器,基本拥有了对欧美阵营进行饱和攻击的能力

美苏两国不仅肆无忌惮地扩充核武库,在六七十年代,他们也都将使用核武器作为“下一场战争”中的标准答案

可以发射核炮弹的苏联核火炮

正因为如此,美国才会在六十年代中冒着走火的风险,坚持一部分B52战略轰炸机24小时实弹巡航,以压制苏联可能存在的野心

而苏联则将使用战术核武器开道,堂而皇之地写在对欧洲的作战计划当中,以实现最快速度推西欧的战术目标

古巴导弹危机同样提醒了其他国家,核弹不仅是令人恐惧的武器,也同样能成为威慑他人的利器

因为核武器的巨大破坏力,拥有核弹的国家能轻而易举地敲诈其他国家,特别是那些没有核武器的国家

正因为如此,中国才会在此后几年中拼尽全力研发原子弹与氢弹,同时大力发展包括导弹在内的多种投送方式,最终实现用核弹使对手保持“冷静”的战略目标

中国第一型导弹

因此从结果上来看,古巴导弹危机即使演变为战争,在1962年也不会对中国产生太大的威胁,但是对于冷战的两位主角而言,他们也充分认识到“核战争”不会有赢家这一个简单却又深刻的道理

古巴导弹危机结束之后,美苏两国虽然完全没有停下扩军备战的脚步,但他们都意识到,是时候将目光从武力对抗上移开了,而冷战的下一个竞争点,将会出现在遥远的太空当中

诉说古今历史,微鉴深层脉络,我们下期再见

参考文献:

马勇田,《赫鲁晓夫时期苏联外交理论与对美政策》

史建斌,《小型战术核武器角色:古巴导弹危机60年再回顾》

徐隆斌,《古巴导弹危机第二阶段博弈》

韩增林,《冷战时期苏联对美国战略制衡研究》

王乐,《无疾而终的"圆铬顶"计划》

1 阅读:99

雅旋谈社会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