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是谁?耀智法师:佛教中国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

五台山便有美景 2024-05-05 22:22:44

从西汉至今,佛教在中国已经发展了两千余年。在这段漫长的时间里,中国古代的祖师们翻译经典、研究教义,对印度传过来的佛教经典、宗派思想及修行方法,进行了取舍选择、创造发挥,最后形成了具有中国文化特色的佛教宗派。大德是如何开拓、践行、推动佛教中国化的?在2023年2月举办的“2022广东佛教讲经交流会”上,广东省佛教协会常务副会长兼秘书长、广州市佛教协会会长、广州大佛寺方丈耀智法师发表了“佛教中国化是中国式的现代化”的示范演讲,十愿网摘录部分演讲内容如下:

文/耀智法师

中国佛教高僧本着“契理契机”的基本原理,推动佛教思想中国化的传播,在各朝各代都是以中国式的现代化推动佛教发展,从历史上看到中国高僧在这一使命的践行者,他们不仅在佛教思想上具有一定造诣,同时在翻译和阐释佛经中融入中华传统文化,并利用中华传统文化的文字表述方式和思维方式,促进佛教思想与中华传统文化融合,从而构建起中国化佛教思想体系。在这里列举几位高僧与大德:

道安律师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

东晋时代的高僧道安律师,便是“佛教中国化”的代表人,佛教中国化的开拓者。道安律师一生的使命就是建立中国化僧团,并在兵荒马乱与饥馑连年的时代,提出“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举)”这一主张。

道安律师中年迭遭战乱,饥馑连年,曾率众从长安逃难至河南嵩县,不久,又遇前燕兵锋逼近,于是南投襄阳,走到新野,对徒众说:“今遭凶年,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举);又教化之体,宜令广布。”道安律师的原意是:“现在遇到饥荒、战乱,(这么多人,吃饭都困难,而且很容易死于乱兵之中),如果不去依靠国主,(大家生命安全都无法得到保障),更怎能传布佛法?”

在这里,“国主”一词更多是一种指代或象征意义,并非实指“国主”本人,指代的是“国主”所能提供的安全生存环境和稳定社会秩序。这可以反向解读出道安律师对国泰民安的社会环境的渴望,也就是说,只有国家好、世道好或社会安定乃至富强了,佛法才能更好地弘扬。因此,这句话表现出爱国爱教的意味。如果作进一步的引申解读,将“国主”理解为指代或象征了其所制定的世间法律规范,那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这句话也可解读为“不遵守国主(所制定的世间法律),那么佛教法事活动就很难开展”,其中内含的是佛教在世间要尊重、遵守法律和礼仪,不能自恃某种身份而胡作非为的意思,包括宗教活动应当在法律法规规定范围内开展,不得违背公序良俗。这就是国法与教规的关系,也就是国法大于教规,也就是佛教徒“随方毗尼,不违毗尼行”,“遵守国王法”的意义。

道安律师“不依国主则法事难立”的主张,开启了佛教爱国爱教的优良传统及正确处理政教关系的先河,是佛教中国化最宝贵的历史经验和精神财富。同时,对国家走向和谐富强与安全稳定的渴望。

惠能大师佛教中囯化的生活践行者

唐代高僧——禅宗六祖惠能大师。《六祖坛经》最典型地体现了印度佛教中国化的特点。早期的佛教相对来说比较重视肉体的修炼,讲渐修,重视未来。但到了惠能大师的时候,就变得完全不一样。惠能大师完全以心性为根本,《六祖坛经》云:“菩提自性,本自清净,但了此心,直了成佛”,惠能大师开悟之后,发出了五个想不到,即“何期自性,本自清净;何期自性,本不生灭;何期自性,本自具足;何期自性,本无动摇;何期自性,能生万法”。依此展开全部禅学理论,强调出世入世都离不现实生活,在实现解脱现实人生的同时,调和佛法与世间法的矛盾。他曾明确地说:“佛法在世间,不离世间觉,离世觅菩提,恰如求兔角”,认为佛法与菩提只存在于世间,如果离开了人的现实生活求佛法解脱,是不可能实现的。

因此,他要人“勿离世间上,外求出世间”,在把佛法和出世间拉向世间的基础上,调和教界之间关系与佛法和儒家两教的关系。所以惠能大师云:“心平何劳持戒,行直何用修禅。恩则孝养父母,义则上下相怜,让则尊卑和睦,忍则众恶无喧。……菩提只向心觅,何劳向外求玄。听说依此修行,西方只在目前。”既然只有“即世间”才能求得“出世间”,那么,在现实生活中遵奉社会伦理和纲常名教当然就是不碍佛法,甚至是修佛法的重要前提,因为“君臣父母,仁义礼信,此即是世间法”,不坏世法才能得解脱,“若坏世法,即是凡夫”。

太虚大师佛教中国化推动人间化与世界化

太虚大师是佛教中国式现代化的开拓者,是中国佛教世界化的推动者,是一位博大精深的佛学理论家。民国期间,太虚大师曾鼓励僧尼关心和参与政治,曾有“菩萨政僧”之说。政治即众人事务,关心和参与政治即是在亲近、利乐众生。新中国成立后,人民政府强调人民的利益,中国共产党的政治,即是全心全意为人民服务,其中包括了宗教界并给予了佛教界的政治安排,参加了全国、省、市、县各级人大代表和政协委员,这也是太虚大师的主张。在这里,我们精准的表述是“参政而不是执政”。

太虚大师曾经说:“人间佛教”不是让人离开人类生活,去做神、做鬼的教派,更不是让人出家后,到寺院、到深山老林里面去做和尚的教派,而是以佛法来改良社会,引导人类文明更加进步,把世界关系、人际关系改善的佛教。

面对中国佛教进入现代社会的新时代,太虚大师强调对“新”要有正确的认识。太虚大师在《新与融贯》中指出:“新的思想与融贯的思想。先说新的意义:平常说新乃对旧的反面而言,而佛法真胜义中无新无旧,缘生义中则没有一定的分划,小至一事一物,大至一世界乃至无量世界,都刹那刹那生灭相续的迁流着而新陈代谢。然依佛法契理契机的契机原则,以佛法适应这现代的思想潮流及将来的趋势上,因为人类在一个区域之中一个时代里面,适应其现在的将来的生活,则有一种新的意义,便是契机的意思。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这在四悉檀中叫做世界悉檀,即是佛法活跃在人类社会或众生世界里,人人都欢喜奉行。如是,即为本人所提倡的弘扬佛法的新的意义。若是故步自封不能适应时代;或标奇立胜,从古代或异地另寻来一个方法,欲以移易当地原状,则都不免落于非契机的病根上。一般为佛法传持的人,若能依照契理契机去躬践实行,则不但目前及将来的中国的佛教可以发扬光大,即全世界佛教亦会因此而鼎新起来。”

大师所说的新,就是契机的意思。但他首先强调佛法的契理问题,即佛法的真胜义是无新无旧的,是常住真理。而不是像世间的理是随着时代发展而不断发展变化的。所以,“新”是要根据佛法的常住真理,去适应时代性的思想文化,洗除不合时代性的色彩,随时代以发扬佛法之教化功用,而不是把佛法的常住真理也来一通任意发挥“发展”。有了这样的认识,就佛教而言,便不难处理好传统与现代的关系。太虚法则就是强调:一要以佛教为中心、二要坚持中国佛教本位、三是进行普遍融摄。其中第二点坚持中国佛教本位,就是要坚持作为佛教中国化有益成果的中国佛教的主动流。

1 阅读:35

五台山便有美景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