包拯的官阶究竟有多大?换成今天的话,又相当于是什么级别?

翻检历史 2024-02-28 17:04:59

包拯因廉洁奉公、不附权贵、敢于替老百姓鸣不平的形象,一直备受爱戴,有“包青天”和“包公”的传世美名。

有关他的民间传闻、通俗小说以及各类影视作品可谓是车载斗量。

这就导致大部分人了解的其实是小说演义中的包公形象,对历史上的包拯反而不太熟悉。那么,在北宋的仁宗朝,包拯的官到底有多大?放到今天又相当于是什么级别?

影视剧中的包拯

宋代的特殊官制

对历史比较熟悉的人,相信会在史书或者碑文记载中看到包拯的官职和差遣。

它们基本都是这么记述的,包拯官至谏议大夫,其馆职为龙图阁直学士,而差遣最高做到了枢密副史。

看到这里想必一些人会感到困惑,为何包拯的官职要分成三个部分,各自的含义和职权是什么?

宋代官制的繁琐程度远远超过了汉唐,以至于后人在研究宋史的时候,花了很长时间才梳理清楚宋朝官员的职位和差遣。

简单来说的话,北宋的高级官员一般会有三个头衔,分别代表了寄禄官、职和差遣。

北宋的官员

这其中,寄禄官代表的是行政级别,和具体的事务没有任何关系,仅仅用来确定官员的品级和待遇,也就是大家熟悉的几品官。比如包拯的谏议大夫就是寄禄官的官阶名。

而所谓的“职”指的是馆职,一般又叫做“贴职”,它多用来增加荣显、厚重身份,表示皇帝对某位文官给予的加官和恩宠。

也就是说,馆职并不是人人都有的,必须要得到皇帝的重视,才能享受这方面的待遇,获得额外的加赏。

而排在最后的所谓“差遣”,才是一名官员真正的职权所在。

北宋的朝堂

它一般被称之为“职事官”,而且在具体使用中会加上“判、权、知、监、提举”等字样。

从理论上讲,差遣的本义是指临时性的职务,但是在宋朝它就代表了官员的具体职位。

前面提到的包拯的官职里,谏议大夫和龙图阁直学士都是虚衔,前者定俸禄,后者表示在原本的俸禄基础上享受超迁官阶的优待,只有枢密副使代表了他真正的职位。

包拯这一生的差遣有很多,在地方上有监察御史和不同路的转运使。

进入京城后,他又历权知开封府、权御史中丞、三司使等职,最后在嘉佑六年升任为枢密副使。

这些职事官的具体工作是什么?放到今天,它们各自又对应着什么级别?

民间的包公形象

包拯的权知开封府厉害在哪

和很多北宋名臣一样,包拯也是进士出身,他曾经在地方做过几年的知县。

庆历三年的时候,他因功入京述职,最后在御史中丞王拱辰的推荐下,做了监察御史。

北宋的监察御史官阶一般都比较低,元丰改制之前,监察御史都是正八品上,改制之后成为了从七品。

监察御史职权很大,不仅可以向皇帝弹劾地方官,在必要的时候还可以直接审理这些官员。

它属于典型的位卑权重,以这个官职入仕,未来的发展前途必然不可限量。

对比后可以发现,监察御史类似如今最高检的检查员,其具体的职务和最高检派到地方的巡回检查组组长极为相似。

包拯出任监察御史

凭借在监察御史任上的优秀表现,包拯被提拔为转运使,先后在京东路和河北路任职。

转运使是唐代出现的负责地方交通运输事务官职,其最开始的定位类似于如今的省交通厅厅长。

需要注意的是,转运使的地位在北宋获得了极大地提升。

当时朝廷为了削弱节度使对地方的掌控,有意拓展了转运使的职权,不仅允许其掌控财赋大权,还兼领了考察地方官吏、维持治安、清点刑狱等职能。

因此,在宋仁宗时期,转运使实际上已经成为一路的最高行政长官,类似于今天的省长。

宋仁宗与包拯

短短几年就做到了封疆大吏,足见包拯的能力。

在地方辗转多年之后,包拯于嘉佑元年回到京城,随后被任命为权知开封府的职务。

严格来说,包拯在开封府任职的时间并不长,前后不过三年,恰好是一个任期,但这却是他知名度最广的一个职务。

大众对于包拯的认知基本上都是开封府尹,民间流传的包青天纠察冤狱、替老百姓做主的故事也基本上都发生在这里。

而这个职务的级别相信大部分人都清楚,它对应的显然是今天北京市的市长。

需要注意的是,包拯在任职期间一直是权知开封府。

北宋都城开封府

按理来说,掌控一府的正印官应该是“知某某府”,而官职之前加上“权”字则代表官员的资历不足。

前面提到包拯已经担任过地方的最高行政长官,为什么做府尹还资历不足呢?

这是因为,开封是北宋的都城,有着极高的政治地位,它的长官包括开封府牧、开封府尹和开封府少尹三位。

其中,官职最大的开封府牧一般是太子兼任的,所以这个职位大多数情况下都是虚设。

而开封府尹因为要管理偌大的京城,经常得面对王公贵族和高官豪门,所以必须要有一个能镇得住的人来出任。

开封府府衙

在大部分时候,这个职位都会落入亲王手中。但亲王一般不负责具体的事务,因此在北宋,都城实际上的管理者是开封府少尹。

包拯有极好的官声,且一向不惧权贵,这让他深受皇帝的信任,朝廷专门为其开了特例,将他调任开封府尹这个重要职位。

考虑到这个职位本身是为王爷所设的,故而即便包拯已经名满天下最后也只能“权知开封府”。

包拯在任职开封府尹期间,首开了“官员接受普通民众投递罪状书”的先河,一时间名声大噪。

凭借此举,包拯上任后很快赢得了百姓的爱戴,收到了大量诉状,解决了一批陈年旧案,将不少王公贵族绳之于法。

包青天之名也因此被世人称颂,并一直流传到了现在。

影视剧中的包拯

放在今天也是高官

凭借在开封府尹任上的出色表现,包拯得到了朝廷上下的一致认可,嘉祐三年(1058年)六月,他被升任为权御史中丞。

御史中丞是御史台的高官,在部门内的地位仅次于御史大夫。

按照史料的记载,宋朝前中期御史大夫这个职位都是虚设,因此御史中丞就是御史台实质上的领导者。

而御史台在北宋的职责是监督和弹劾百官,具有风闻奏事以及纠察百官的权利,还兼任一部分的司法权利。

因此,御史中丞类似于如今的最高检察院检察长加中央政府秘书长,是领导班子的核心之一。

包青天

包拯在御史中丞任上做出了非常优秀的成绩,连续弹劾了张方平、宋祁等多位高官。

不仅如此,他还屡次向宋仁宗忠言直谏,其提出的裁减内侍、减少不必要开支等建议都得到了朝廷认可。

三年之后,包拯升任为三司使,很多人对于这个官职并不熟悉,但它在两宋时期可是妥妥的高官。

根据史料记载,三司使总揽财政收支、租赋及盐铁专卖等事务,是当时朝廷地位最高的财政长官,因此被称为“计相”。

放到今天,这必将是一个位于权力绝对核心的职位,它换算过来大概相当于财政部长、农业部长、央行行长和商业部长的职权相加。

能够做到这一步,包拯距离“位极人臣”的荣誉已经非常近了。

包拯

不过在中国古代,对文官来说,只有做到宰辅这个级别,才算是完成了毕生的梦想。

而在北宋朝,宰辅的权力分属两个部门,一个是政事堂,另一个则是枢密院。

两者的主官都是宰相,只是前者的职权更偏向于政务,而后者的职权则集中在军事层面。

包拯官拜枢密副使,是标准的宰辅级人物,放到如今可以类比为中央军委的副主席,同样是举足轻重的高官。

由此可见,包拯在仁宗朝是绝对意义上的朝廷高官,这一点和后世的不少民间传说是相悖的。

这也可以理解,民间的小说故事为了塑造包拯的刚正不阿和不畏权贵,喜欢为其加上被高官打压的情节。但实际上,包拯自己就是高官,而且皇帝对他也一直颇为信任。

包拯是清廉奉公的好官,但他绝非清官这么简单。能成为名垂千古的贤臣,必然深谙官场的运转机制,在做官能力上远超同济。

包拯的塑像

结语

总的来说,和历史上很多声名赫赫却仕途不顺的清官相比,包拯的官途无疑要顺利很多。他做到了无数文臣梦寐已久的宰辅之位,这在人才济济、名臣辈出的嘉佑年间已经实属不易。

无论是入仕之初的七品小官还是后来位极人臣、宰执天下,包拯从来都没有忘记初心,一直把国家和百姓的利益放在第一位,为此不惜得罪朝中权贵,甚至怒斥帝王。

他能够得到后世无数人的赞誉,绝非浪得虚名,是兼具清名和实干的文臣典范。

参考:

《北宋寄禄官制述论》

——李福长,詹微

《包拯──中国古代监察的典范》

——李乐宣

3 阅读:3685
评论列表
  • 2024-02-29 08:30

    ‘权知开封府’并不是能力不够,而且太宗、真宗都担任过这个职位,所以为表尊重,后世所有担任开封府府尹都在前面加上‘权知’代表尊重的意思,并不是能力不够

    積程 回复:
    文中的意思应该是指资历不够吧?就是在官场上混得不够久吧,权是暂且、暂时的意思,与你共勉!
  • 2024-02-29 08:34

    枢密副使就是现在副国级。

  • 2024-02-29 14:47

    皇帝御赐 狗头 虎头 龙头铡。

翻检历史

简介: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找有趣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