刘备一生不重用赵云,其实有着诸多计算,临终前他才解开背后真相

翻检历史 2024-03-05 20:47:50

赵云是很多人心中的完美将领,他不仅武力出众,对上忠心耿耿、对下则爱兵如子,性格方面也几乎没有缺陷。

但如此优秀的赵云,却似乎从来没被刘备重用过,甚至很长时间里只能屈居人下 做个不明不实的杂牌将军。

但刘备这么做其实是有着充分的考量,甚至包含了一些私心,只不过直到临终之前才把真相告诉赵云。

赵云坚定选择刘备

对不太熟悉三国这段历史的人来说,在听到刘备一生不重用赵云的时候,下意识会觉得赵云是不是和刘备关系不睦。

但真实情况绝非如此,历史上的刘备对赵云这员猛将极为信任,一直将其依作心腹。

既然如此,刘备为何迟迟不重用赵云?想要搞清楚这一点,就得从赵云和刘备的相识,开始说起了。

在三国的风云人物中,刘备的起点是相对较低的,他不像曹操、袁绍这样的公卿子弟一登场就吸引众多优秀人才投靠。

根据史书记载,其麾下的不少人才都是先投了其他人,之后才被刘备吸引的。

赵云也是如此,这位白袍小将成名很早,他年纪轻轻便受到了常山郡郡守的推荐,进入到公孙瓒麾下效力。

和很多年轻人一样,赵云的第一份工作并不顺心,他很快就发现公孙瓒并非自己期待的英明主上。

在这个过程中,赵云接触到了同样投在公孙瓒麾下的刘备,两个人志趣相投、三观吻合,很快就成为了莫逆之交。

赵云很可能在此时就认定了刘备,几年后他因为兄长离世不得不离开时,还情真意切地对刘备说道:终不背德也。

谁曾想这一别就过了整整七年,在这个过程中,刘备迅速崛起,成为了人人敬仰的徐州牧。而赵云则一直受家中事物牵绊,始终在乡野蹉跎。

刘备和赵云

建安五年,刘备被曹操击败后,北上投靠袁绍。在途经邺城的时候,恰好遇到了在此处停留的赵云。

当天晚上,两人抵足而眠,兴奋地交谈了很久。这一夜过后,赵云正式投靠了刘备,成为其麾下的一员猛将。

他深受刘备信任,刚入伙没多久,便接下了秘密招兵买马的任务。据史书记载,赵云完成地非常出色,全程都把袁绍蒙在鼓里。

此事之后,刘备对赵云的忠心和能力都有了更全面的认识,于是他果断将其视作心腹。

在之后20多年的时间里,赵云跟着刘备南征北战,从几无立足之地发展到三分天下。

在这个过程中,赵云立下了汗马功劳,其中最为人称道的便是长坂坡一役中,赵云单骑救主,从千军万马中救下了刘备的嫡长子刘禅。

这一战过后,赵云名声大振,被时人赞誉为“一身是胆”。

赵云单骑救主

不仅如此,当孙尚香想要劫走刘禅的时候,也是赵云挺身而出,拦下了对方的舟船,这才避免了一场迫在眉睫的危机。

而且赵云不仅对刘禅有恩,他还多次在军阵中给刘备提供保护,为他挡下了无数次攻击和暗杀。

可以说,没有赵云的存在,刘备父子俩很可能都活不到三分天下、建立季汉的时候。

既然赵云立下了如此巨大的功劳,为什么他似乎一直都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这其中是否又存在什么隐秘?

贴身护卫,位高权重

对于这个问题的,需要从两方面来回答。

首先,说刘备“薄待”赵云完全就是一个伪命题。

事实上,在整个蜀汉集团内,赵云的责权范围一直非常大,明显就是刘备倚重的心腹。

后人觉得赵云没有得到刘备的重用,单纯只是觉得他带兵打仗的机会不多,很少独当一面。

但这是很正常的,因为赵云最初的职责就是贴身护卫刘备,他的定位其实和曹魏集团的典韦、许褚是一模一样的。

既然是贴身护卫,那就必须时刻守在刘备的身边,自然无法获得太多独立领兵的机会。

三国时期刺杀是非常频繁的,大名鼎鼎的孙策就死于乱箭之下,而他的崩殂差点让江东的局势付诸东流。

因此赵云这样的贴身护卫对主君来说是非常重要的,只是他们立下的功劳肯定不像带兵冲杀的将军那样直观。

实事求是的说,赵云虽然很少有领兵打仗的机会,但他获得的权力在蜀汉政权中是数一数二的。

首先,赵云一度担任内卫监察的首领,这在古代绝对是核心臣子才能获得的职位。

正因为长期负责内卫监察工作,所以赵云权势极重,甚至可以在一定程度上压制刘备的内眷。

比如孙夫人试图带着阿斗会江东的时候,就被赵云率兵拦了下来。他全程不卑不亢,甚至直接下令将阿斗抢回,足见在面对孙夫人的时候也很有底气。

而且根据史书记载,赵云的权力并不局限在内卫。刘备占据益州之后,赵云的影响力就已经开始深入军中。

白袍将军赵云

因为他被提拔为了中护军将军的重任,在军中影响力上逐渐追上了五虎将里的其他四位。

因此,说刘备没重用赵云是不正确的,他只是很少让赵云领兵打仗,其他方面该给的权力和信任通通都没有拉下。

当然,明眼人都能看出来,刘备给赵云的待遇明显不如其他几个将领,比如他只封了赵云一个杂号将军。

之所以这么做,一方面是因为赵云毕竟军功不足,大肆封赏难免惹来其他将领不快。

而且底层的士兵也会不服,毕竟这些人也是只看军功的,贸然封到高位对赵云来说其实是弊大于利。

另一方面,出于一些私心的考量,刘备确实有意对赵云的封赏进行了压制。

那么,刘备这份秘而不宣的心思到底是什么?

刘备

临终前告诉赵云真相

其实刘备对赵云一直有另外的打算,只是他始终不曾向对方言明,直到临去之前才隐晦地说出了自己的想法。

相信大部分人对刘备在白帝城给诸葛亮的托孤之词印象深刻,民间的各类作品也对此有颇多演绎。

但很少有人记得,在同一时间,刘备也曾对赵云推心置腹地说了一番话。

据史书记载,刘备对赵云说道:朕与卿于患难之中,相从到今,不想于此地分别。卿可想朕故交,早晚看觑吾子,勿负朕言。

刘备想要表达的意思是自己和赵云在患难之中相交,在很长时间里,他都是自己最信任的人。

因此在离去之前,刘备拜托赵云以后一定要看护好自己的儿子刘禅,让他能安稳一生。

这句话看似是说给赵云听,但刘备其实是在委婉地提醒阿斗,一定要信任赵云、重用赵云。

刘禅

看到这里,相信有不少人已经能猜到刘备为什么要压制赵云的待遇和将军称号了。

原因很简单,他想把提拔赵云的机会留给儿子刘禅,以方便他更好地获得赵云的忠心和认可。

所谓“父母之爱子,则为之计深远”,刘备的做法就是典型。

其实类似的情形在历史上曾多次出现,不少帝王都会在年长之后给太子寻觅一些优秀的人才。

在这个过程中,他们会刻意压制这些优秀人才的官阶,以便于让太子继位之后再对其进行拔擢。

古代人是非常看重“知遇之恩”的,对于提拔自己的恩主,大部分官员都会选择忠心侍奉。

一旦做出背弃恩主的事,就会遭到所有人的鄙视,未来也几乎不可能得到新主的认可。

这就是为什么历朝历代会频繁上演“一朝天子一朝臣”,大部分新皇继位之后,都会更倾向于信任亲自提拔的大臣。

而且刘备这样做还有一个好处,他自己不方便过分地提拔赵云,因为那些其他人同样忠心耿耿,立下了汗马功劳,实在不能厚此薄彼。

但刘禅就没有这方面的限制,他可以光明正大地提拔曾经的救命恩人,给赵云应有的尊重和地位。

在这种情况下,其他将领哪怕心里有所不满,表面上也不能说什么,毕竟报恩是人之常情,实在没有任何理由阻拦。

可以说,刘备的这个处理无论是对赵云还是对刘禅都非常的妥帖,说他不重用赵云是完全没有道理的。

事实证明,刘备的判断没有错,刘禅即位后,迅速提拔了赵云,不仅加封其为永昌亭侯,还很快升迁为镇东将军。

赵云的雕像

结语

总的来说,刘备对赵云是非常信任和重视的,给予了他作为贴身护卫的最大权责。不过,凡事都有利也有弊,赵云承担了如此重大的职责,自然就少了独立领兵的机会,战功方面难免就相形见绌了。

实际上刘备早早就给赵云留下了获得高位的机会,以赵云对阿斗的恩德,只要刘禅顺利即位,那么赵云获得提拔就是名正言顺,谁也不能说什么。

刘备此举可谓是一箭双雕,不仅给了儿子报恩的机会,还让赵云获得了应有的待遇。

参考:

《蜀汉政权荆襄人才研究》

——黄鹂

《完美武将:赵云》

——赵春阳

0 阅读:37
评论列表
  • 2024-03-06 22:13

    刘备作为一个现象级影帝,他就没有一句真话,就连他临终前都还在试探和忽悠他的手下

  • 2024-05-31 00:05

    赵云是刘备防着诸葛的留一手 诸葛也看出来了

翻检历史

简介:在历史的长河中翻找有趣的碎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