诗经166天保押韵、注释、古音、今韵

坡路课程 2024-05-12 20:56:38
诗经166-1天保押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3.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u

□□□□,□□□●。□□□●,□□□●。□□□□,□□□●。u

□□□□,□□□◆。□□□□,□□□◆,□□□□□,□□□◆。ng

□□□□,□□□◆。□□□◆,□□□◆。□□:□□,□□□◆。ng

□□□□,□□□■。□□■□,□□□■。□□□□,□□□■。ng

□□□◆,□□□◆。□□□□□,□□□◆。□□□□□,□□□□◆。ng

附注:

本诗为严格的偶数句押韵,也即246句押韵。

不过,除了第三阕、第六阕之外,第3句也参与押韵,但处于奇数句,可忽略。

最末一阙的第1句也参与押韵,但处于奇数句,可以忽略。

这一点,在编写《周音》时已经发现。

此外,最后一阙,严格而言,还有一个次要押韵:

寿-茂,押韵o。也即,

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形成交叉押韵,也即,单就此句而言,属于13押韵+24押韵。

诗经166-2天保注释1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3.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u

□□□□,□□□●。□□□●,□□□●。□□□□,□□□●。u

□□□□,□□□◆。□□□□,□□□◆,□□□□□,□□□◆。ng

□□□□,□□□◆。□□□◆,□□□◆。□□:□□,□□□◆。ng

□□□□,□□□■。□□■□,□□□■。□□□□,□□□■。ng

□□□◆,□□□◆。□□□□□,□□□◆。□□□□□,□□□□◆。ng

附注:

1、单,=独。 俾尔单厚= 俾尔独厚。尤其之义,表示特别。

2、戬从晋,古音ding。打从丁,古音ding。

戬穀=打榖=打谷=收获庄稼。见: 秦=捻本字考 、秦=打的本字考 ;

但在本诗中,「俾尔戬穀」似乎已经脱离了打榖的本义,而引申为和平富足。以至于后世认为: 「戬穀」=武力平叛+五谷丰登。

3、遐,=远。 遐福=长久之福。 维日不足=只是时间不够。其中,维=惟,只是,只怕。

由此可见,本诗含有讽刺义。若真是歌颂,可以祝福主人万寿无疆,再长久的福报也可以享受到。而本诗竟然暗示主人寿命不长,恐无缘享受绵绵福报,可见有讽刺义。

在这个讽刺义的基础上,再理解上面一句的:除。

4、除,=予。古音du,通假。前贤一般理解为给予、施予。但鉴于本诗有讽刺义,这里不排除:除=去除。

5、庶,从石,古音do。=多,表示众多、普通之义。如:庶民。

6、莫,表示否定,与今义同,而造字本义为暮,表示日落。可见,在诗经年代,莫已经具备否定义,从实词演变为虚词。这一点,可以判定本诗较晚,可能是春秋时期所作。

秦,造字本义为打榖,古音ding。也即,秦=打谷。而本诗中,戬榖=打谷,秦-戬-打古音相同,均为ding。由此可以猜测,本诗描写、歌颂或讽刺的是秦国。

7、 亦孔之固= 之固亦孔=此固亦孔=此固亦大=这种巩固也是很强大的。这种主语倒装在诗经中不罕见,例如

诗经第157篇《破斧》:

既破我斧,又缺我斨。周公东征,四国是皇。哀我人斯,亦孔之将。既破我斧,又缺我锜。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嘉。既破我斧,又缺我銶。周公东征,四国是遒。哀我人斯,亦孔之休。

其中,

① 亦孔之将=之将亦孔=此奖亦大。指的是战利品丰厚。白话:战利品还算丰厚。

② 亦孔之嘉 =之嘉亦孔=此嘉亦大=此奖亦大。指的是嘉奖丰厚。君主的嘉奖还算丰厚。

③ 亦孔之休 =之休亦孔=此休亦孔=此休亦大。指的是停战时间长。停战的时间还算长。

具体分析,见: 诗经157-2破斧注释1 ;

简单而言,之=此,古今字、通假字,古音di。

诗经166-2天保注释2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3.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u

□□□□,□□□●。□□□●,□□□●。□□□□,□□□●。u

□□□□,□□□◆。□□□□,□□□◆,□□□□□,□□□◆。ng

□□□□,□□□◆。□□□◆,□□□◆。□□:□□,□□□◆。ng

□□□□,□□□■。□□■□,□□□■。□□□□,□□□■。ng

□□□◆,□□□◆。□□□□□,□□□◆。□□□□□,□□□□◆。ng

附注:

上一节分析了本诗表面为赞美诗,但可能略有讽刺义,描述的对象可能是秦国,占尽天时地利人和。篇幅所限,上一节只分析了前两阙,这里继续。

1、天保定尔。其中,

①尔=你,第二人称。如下文:

俾尔= 俾你。降尔 =降你。尔 =卜你。诒尔=诒你。尔德=你德。尔或承=你或承。

②天保=老天保佑。

③定尔=定你=你定=你安定。

结合来看,天保定尔=天保定你=天保你定=上天保佑你国安定。为倒装句。

2、 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①其中,山阜-冈陵,均为隆高之物,且体型庞大,这里用来形容福禄之盛,非常恰当。

山阜-冈陵,可统一称为山,而山川统称,所以下面引出川(河流),是非常自然的。

然而,方至=方才到达,刚刚到达。似乎不妥,山阜-冈陵为连绵不断之义,河流也为连绵不断之义,但何以刚刚到达?这里出现寓意的反常。

反常必有妖。

②莫不增=无不增=没有不增加的。这里描述河水不绝,源源不断供养资源,的确无时无刻不在增益。

所以,这里「方至」应有所指,可能指的是一种对秦国刚刚施加的奖赏,而赐予这种奖赏的,必然是更高一级的君主,那就是周王室。

但秦国与周国历史背景相似,如果本诗写的是周国,那么更高一级的君主就是商王室。

4、于公先王。君曰:卜尔。

公、王、君,三者什么层次关系?

公先王=公之先王,可见,公-王处于一个级别,极可能是诸侯王。然而,在周朝,只有周王自称为王,其他诸侯最大级别为公,其次为侯,并不能自称为王。在春秋战国期间,诸侯国自称为王,那代表着王权旁落、礼崩乐坏。所以,本诗中,公-王处于同一级别,应为春秋时期的说法,这样看来,本诗描写的是秦王,而非周王。

君,为诸侯国占卜定吉凶,说明此君的级别在诸侯王之上,那么,就是周王。可是,诗人称呼周王为君,称呼秦王为公、王,可见,已经刻意降低了周王室的级别,以等闲视之。

有的注释家认为三者指代同一级别,这是错的,因为君曰卜尔(你),君-你形成对立关系,必然是不同的级别。

5、孝从老,古音co。=犒,指的是犒劳。犒从高,古音co。同音通假。犒读作co(高)的通假,诗经中多有例子,例如

诗经第53篇《干旄》: 彼姝者子,何以告之?

其中,告=犒,同音通假。

6、蠲,从虫,本义为马陆,以腐草为生,古人早已注意到。 读作juan,可能通卷、蜷,因此马陆、蜈蚣、蚰蜒等千足虫,在遇到人的骚扰时,一般会卷起来。显然,在本诗中,不是马陆义,也不是蜷缩义,而前贤多将其释读为:=涓=清洁=洗澡。也属于同音通假。

但我认为,如果是同音通假字,可能蠲=匀、旬,指的是一段时间,长度为十来天,即,一旬。以前试图解析过旬的甲骨文本义,见: 诗经136-3宛丘上古音大概 ; 诗经153-2下泉注释2 ;

同时,无论是旬-匀,还是蜈蚣等千足虫,本身容易蜷缩,也有通卷-蜷的迹象。

综合推断,我认为:蠲=旬,吉蠲=吉旬,指的是根据老黄历,比较吉利的一段时间,一旬。

7、饎,应为喜饼,旧社会用来招待喜事客人的面饼,类似月饼,但比较大,压模制作了精美的图案。

但前贤多注释为酒食。对此,我表示反对。酒是随时可以拿出来的,而一般的饭食也是可以当天做好的,所以没有必要在一段时间内完成,除非是复杂的食物,例如喜饼。

前贤这么理解,本质上是没有搞清楚蠲=旬=十来天,他们误认为蠲=涓=洗澡。

8、禴祠烝尝。

前贤多注解为:春夏秋冬四个季节的祭祀。禴=夏,祠=春,烝=冬,尝=秋。

但我认为,这种注解是一种引申义,而非最初的意思。我认为:

①烝=蒸=蒸馒头,是冬天的饮食。但前贤多理解为:=众。贡品多。

②尝=尝尝鲜,是秋收后用新鲜谷物敬献给祖先。

③禴从龠,一种乐器,可能是以奏乐进行祭祀。

④祠从司/后, 司从匕,可能与母同源,司/后-母同源,最初指的是母亲饲养婴儿。具体分析,见: 司/后=饲/伺=母=以同源考、本字考、音变考;

同时,嗣从司/后,有后嗣之义,且嗣有的金文从子。可见,司/后同源,但保留了不同时期的古音,存在c-d之别,i-o之别。发生了复杂的音变。

祠从司/后,应该是子孙敬拜祖先的仪式,与蒸尝(妇女也可以做)不同,与禴(奏乐也可以由女性参与)也不同。祠专门指的是男性从事的祭祀仪式。从目前可知的旧社会习俗上看,祠堂里一般是用来商量事情的,并没有吃饭的事项,再古的时候可能有所供奉,但主要目的不是为了吃饭。

前贤多认为:祠词均从司,可能指的是文辞,以文辞祭祀。例如

春祭曰祠,品物少,多文辞也。——《说文》

仲春之月祠不用牺牲,用圭璧及皮币。——《礼记·月令》

在《说文解字注》提到: 春祭曰祠。夏祭曰礿。秋祭曰嘗。冬祭曰蒸。孫炎曰。祠之言食。礿、新菜可汋。嘗、嘗新穀。蒸、進品物也。

其中提到,孙炎认为,禴=礿=汋=酌,指的是淖新菜、采摘新菜。对此,我认为不妥。但由此可知,礿从勺,为声符,禴从龠,也可能是声符,所以,禴=以奏乐的方式祭祀,我这种判读也未必正确。

综合而言,我认为: 禴祠烝尝,只是不同形式的祭祀方式,并不一定代表季节,可能只是祭祀的方式不同。

诗经166-2天保注释3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3.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u

□□□□,□□□●。□□□●,□□□●。□□□□,□□□●。u

□□□□,□□□◆。□□□□,□□□◆,□□□□□,□□□◆。ng

□□□□,□□□◆。□□□◆,□□□◆。□□:□□,□□□◆。ng

□□□□,□□□■。□□■□,□□□■。□□□□,□□□■。ng

□□□◆,□□□◆。□□□□□,□□□◆。□□□□□,□□□□◆。ng

附注:

本诗应为歌颂秦国,但略有贬义,可能创作于春秋时期。篇幅所限,前两节分析了前四阙,这里接着。

1、诒,=贻,=赐,古音di。表示恩赐。

2、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说的是黎民百姓到处都在传诵你的大德,对你感恩戴德。其中,

德,在这里作为动词,=感恩戴德。尔德=你德=德你,是动宾关系。

3、民之质矣,日用饮食。

说的是农民创造了粮食。其中,

质=?

对应于上文的: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也即,吊-质,均应为动词。可以形成以下主谓宾结构:神吊你,民质你。

也就是说,神吊你,所以你有很多福气。民质你,所以你有日常饮食。由此,可以推断:质=质押,是一种权利过渡方式,在本诗中指的是农民将粮食或饮食送给贵族,可能类似近现代历史上的交公粮,上缴之义。

但何以为质?质押或抵押是一种交换行为,如果把农民交公粮视为一种质押,那么换取的应该是国君的服务。难道中国上古时期也有这种契约精神?也可能,例如,商鞅立木为信,证明上古的确存在契约精神。

而且诗经中,将君臣关系视为婚姻关系,如果国君做的不好,臣子可以索要已经缴纳的钱粮,视同退婚,这一点有诗为证:

诗经第75篇《缁衣》:

1.缁衣之宜兮,敝予又改为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2.缁衣之好兮,敝予又改造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3.缁衣之席兮,敝予又改作兮。适子之馆兮,还予授子之粲兮。

具体分析,见: 诗经75-2缁衣注释1 ; 诗经75-2缁衣注释2 ; 诗经75-2缁衣注释3 ;

4、神之吊矣,诒尔多福。

其中,吊=?

应为本义:慰问、垂怜。但后世一般指的是对丧事或不幸的慰问,例如:吊丧、吊孝、形影相吊。

但从本质上来说,都有可怜之义,也就是说,在本诗中,神吊你,指的是神看你可怜,特意赏赐你。神可怜你。

从这里看,也有一丝贬义。而且秦国创始的确筚路蓝缕,创业维艰。

5、如月之恒,如日之升。

为何不是: 如日之恒,如月之升?

在今人看来,太阳是恒星,月亮是地球这个行星的卫星,中间差了几个级别。古代天文学虽然没有现在发达,但这层关系应该知道。所以,诗人用月亮比喻秦国,是从周王室的眼里看,秦国的确是一个卫星小国。这里存在一丝贬义。

关于月亮,月亮在一夜之间就会东升西落,所以如果改成月之升,是不恰当的。太阳也在一天之内东升西落,但何以常用日升比喻隆运?大概与太阳火红的颜色有关,月亮多为白色,少见红色。

所以,本诗描写月之恒、日之升,既表达了秦国发展迅猛,如同太阳高升,同时也从中心国的视角,对秦国不无贬低之义。

就好像说:别看你现在春风得意,你不还是周天子的臣子吗?

6、蹇,=跛足马,瘦马。用来形容山脉,应该指的是水脉断绝,例如,植被减少,溪流断流。

崩,=山崩地裂,指的是山体滑坡,泥石流。

不蹇不崩,指的是南山之寿,没有因为时间久远而减损。但其实,古人应该知道:土壤是岩石在植被腐蚀的情况下不断风化产生的,久远的山脉必然出现泥石流,必然出现崩塌,因为石头必然变成小石头,小石头逐渐变为沙子,沙子逐渐变为泥土(细沙+腐殖质)。所以,诗人在此称呼南山不蹇不崩,显然是违背了自然规律,是故意的。主打一个言不由衷。

7、茂,=高。指的是乔木之高,而非茂盛义。在诗经中,茂盛用字:苞。

具体分析,见: 诗经121-2鸨羽注释2 ; 诗经132-2晨风注释2 ; 诗经153-2下泉注释1 ; 诗经162-2四牡注释3 ;

松树柏树都能长30米高,有的甚至超过50米。

8、 无不尔或承。其中,

①承,=奉承,捧着,举升。指的是松树柏树虽然高,但都是托举你的,你更高。

甲骨文承从双手,从人(卩),表义明显。

以前分析过,见: 权舆=权贵浅说 ;

②或,或许。这里表示不确定。但前面用:无不。这是相反的意思。

所以,本诗具有贬义,从头至尾都透露着诗人的不屑。

诗经166-3天保上古音大概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尔,亦孔之固。俾尔单厚,何福不除?俾尔多益,以莫不庶。

ding bo ding ci, di cong di cu. bi ci dong co, co bi bi du? bi ci do ci, di bo bi du.

2. 天保定尔,俾尔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尔遐福,维日不足。

ding bo ding ci, bi ci ding cu. cing bu bi do, do ding bi co. cong ci cu bi, ci ci bi do.

3. 天保定尔,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ding bo ding ci, di bo bi dong. cu dong cu bu, cu cong cu bing, cu dong di bong di, di bo bi dong.

4. 吉蠲为饎,是用孝享。禴祠烝尝,于公先王。君曰:卜尔,万寿无疆。

di cong co di, di dong co cong. co di dong dong, cu cong ding cong. cong co: bo ci, cong do bu cong.

5. 神之吊矣,诒尔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尔德。

ding di do di, di ci do bi. bing di di di, ci dong cing di. cong di bi ding, bing co ci di.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尔或承。

cu co di cong, cu ci di dong. cu dong dong di do, bi dong bi bong. cu dong bi di bo, wu bi ci ci dong.

□□□□,□□□●。□□□●,□□□●?□□□□,□□□●。u

□□□□,□□□●。□□□●,□□□●。□□□□,□□□●。u

□□□□,□□□◆。□□□□,□□□◆,□□□□□,□□□◆。ng

□□□□,□□□◆。□□□◆,□□□◆。□□:□□,□□□◆。ng

□□□□,□□□■。□□■□,□□□■。□□□□,□□□■。ng

□□□◆,□□□◆。□□□□□,□□□◆。□□□□□,□□□□◆。ng

附注:

1、兴(興)从同,古音dong。发生了i o二象性。同从凡,古音bong,发生了b→d辅音演变。

興从井,古音ding,发生d→j辅音顎化。

可见,甲骨文興的诸多字型中,从井,古音ding,与今音xing关系最近。可能興之今音产生于从井的时期。

2、禄从录,古音可能存在bo的阶段,例如,剥从录。但这里取古音co。

3、降从夅,夅从止,应为表义,不知其声符。根据今音jiang推定古音cong。

4、疆从弓,古音cong。

5、蹇从寒,古音cong。但在南阳方言中,蹇-贱同音,应属于d辅音,可能已经发生了c→d辅音演变。但在诗经年代是否也已经发生c→d辅音演变,未知。

多数版本蹇写作骞,从马,而非从足。声符相同,从寒。应也有表义成分,寒足为蹇,寒衣为褰,寒马为骞。均为瘦弱不足之义。

以前分析过,见: 诗经87-2褰裳注释1 ;

6、承从双手,不知其声符。根据今音cheng,推定古音dong。但也许为ding。

7、饎从喜,喜从吉,吉从士,古音di。可能在上古已经发生了顎化,d→j。

诗经166-4天保今韵

(备注:□ = 非韵、■= i韵、●=o/u韵、◆=ng韵)「」

1. 天保定你,亦孔之固。俾你单厚,何福不予?俾你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你,俾你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你遐福,惟日不足。

3. 天保定你,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旬为饎,是用孝享。禴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曰:卜你,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贻你多福。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你德。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寿,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你或承。

□□□□,□□□●。□□□●,□□□●?□□□□,□□□●。u

□□□□,□□□●。□□□●,□□□●。□□□□,□□□●。u

□□□□,□□□◆。□□□□,□□□◆,□□□□□,□□□◆。ng

□□□□,□□□◆。□□□◆,□□□◆。□□:□□,□□□◆。ng

□□□□,□□□■。□□■□,□□□■。□□□□,□□□■。ng

□□□◆,□□□◆。□□□□□,□□□◆。□□□□□,□□□□◆。ng

附注:

1、尔→你。古今字。第二人称。

2、维→惟。通假字。惟一、只有。

3、除→予。通假字。给予。但不排除是诗人故意用错字,表示去除。有贬义。

4、诒→贻。通假字。赏赐、给予。

5、蠲→旬。通假字。十来天,一段时间。

6、烝→蒸。通假字。蒸馍。

以上只考虑了古今字、通假字,并未考虑古今音变。

7、第一阕的韵脚:固-予(除)-庶,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u。不必修改。

8、第二阕的韵脚:穀-禄-足,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u。不必修改。

9、第三阕的韵脚:兴-陵-增,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eng,因为ing=yeng。不必修改。

10、第四阕的韵脚:享-尝-王-疆,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ang。不必修改。

11、第六阕的韵脚: 恒-升-崩-承,在现代汉语中,仍然押韵eng。不必修改。

第六阕的次要韵脚: 寿-茂,在现代汉语中,不押韵。需要修改。

寿→高。虽然意思有所区别,但承接下文的不蹇不崩,仍然合理,因为山峦不减损,就是高度一定。同时,高-茂在现代汉语中,均为ao韵,而且两者均有高大之义,不错的替代。

12、第五阕的韵脚: 福-食-德,在现代汉语中,均不押韵,需要至少修改两个字。

①福→祉,近义词替换。同时,祉-食,在现代汉语中押韵i。

②德→?最好不改。可调换语序:你德→德你。这样,祉-食-你,在现代汉语中押韵i。

于是形成版本二,20240512上午10:15

1. 天保定你,亦孔之固。俾你单厚,何福不予?俾你多益,以莫不庶。

2. 天保定你,俾你戬穀。罄无不宜,受天百禄。降你遐福,惟日不足。

3. 天保定你,以莫不兴。如山如阜,如冈如陵,如川之方至,以莫不增。

4. 吉旬为饎,是用孝享。禴祠蒸尝,于公先王。君曰:卜你,万寿无疆。

5. 神之吊矣,贻你多祉。民之质矣,日用饮食。群黎百姓,遍为德你。

6. 如月之恒,如日之升。如南山之高,不骞不崩。如松柏之茂,无不你或承。

此外,单→独,更容易让今人理解。而前贤多注释错误。但此处并非必要修改,因为今人稍加思考,也可以理解。只不过为何古贤两千年来仍有误解,这是值得深思的。

0 阅读:0

坡路课程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