笔记开国将帅:坎坷人生将军诗

帝王将相史 2024-04-25 18:29:06

作者 董保存

古往今来,很多将军在马背上吟成了不少千古名句,成为文学史上不可或缺的重要内容。当代的将军诗词和文人诗词有着浑然不同的风格和特色。他们的诗,多和他们的跌宕人生有着直接关系,抒发着人世苍桑的真实感慨。

萧克

萧克将军出版过一本装帧素雅 的诗集巜萧克诗选》,应是将军诗的代表作。诗中那么多的风雨雷电,那 么多的人生感悟,那么多的奇特经历,那么多的鲜活人物令人心潮起伏。

一、汤源晤丁玲

冰封雪冻嫩江寒,

相见同惊两鬓斑。

共历风波差一字,

别时顾频语犹难。

这首诗写于1962年10月。

当时,萧克将军1958年被错误批判后,降职到农垦部当副部长。他到北大荒检查工作时,听说丁玲就在汤源农场的时 候,说:“哦,她也在这里呀,一定要见见她。”

丁玲

他们在延安的时候就认识。 那时侯他们多年轻!萧克被人叫作“白袍小将”。但他并不是什么小 将,而是赫赫有名的红二方面军 的副总指樨。当时的作家丁玲对他是很崇敬的,她还专门采访过这位年纪很轻的将军。

后来,萧克到了晋察冀敌后抗日根据地,丁玲也到了那里进行采访和创作。他们还在一起谈论过抗战中的文艺问题。

……

萧克将军偶遇在这里的作家丁玲。谁会面呢?

“相见同惊两鬓斑。”是啊, 他们经过几十年的风风雨雨,都已经是知天命的年纪了。

丁玲握住将军的手,连声说:“老了!老了 ! ”

萧克将军也感慨地说:“你也是显得老了。”

好多年不见了,应该有很多 的话说,但当时的气氛下又不容他们多说什么。

后面一句,再写艰难的人生: “共历风波差一字。”

在1957年的“反右”中,中国作家协会系统揪出了所谓“丁玲、陈企霞反党集团”,把一个本来对党有着深厚感情的丁玲打成了“右派分子”。

一年以后,萧克将军也因“教条主义”问题被打倒了,他成了“右倾机会主义”。他的训练总监部部长,国防部副部长的职务都被撤销了。

一个“右派”,一个“右倾”,只差一个字。他们都经历了坎坷的人生。

这首诗的最后一句,把分手的情景,气氛、都写了出来:

“别时顾频语犹难。”

30多年以后,说起那次分手的情景,萧克将军记忆犹新。

他说:“那是一个飘着雪花的早上。 我正准备离开农场,正要登车的时候,只见雪中跑来一个人影,我以为是谁呢,近了才看出是丁玲。

“我当时心里很是感激。这么大的雪,她还跑来了、我感觉到了她的那一 份情谊。我和她握握手,就上车了。我看见她的眼里好像有很多 的话要说,但又不能说。我也有许多的话要说,就更不能说出来, 或者是不能说明白。只能是用多 保重这样的话来相互告别。哎,那个年头啊…… ”

二、谒王尔琢墓

智勇双全震赣湘

为除叛逆以身戕

时逾半纪临君墓

如见英姿焕大荒

将军这首诗,写出了一个历史人物王尔琢。

现在的年轻人可能很少听到这个名字,但他在朱毛红军中可谓大名鼎鼎。当年不是有那样的说法吗:“朱毛红军打仗靠谁?还不就 是二十八团!”

“二十八团靠谁?还不就是靠了大胡子王尔琢。”

萧克和王尔琢关系甚笃。萧克很崇敬这位黄埔一期的上级。在他的领导下,萧克当过连长,当过副营长。

那时环境险恶,不要说能看到革命成功,就是能看到革命的 队伍扩大 一 点,也是很不容易 的。红二十八团的二营长袁崇全就对革命 的前途完全丧失了信心,他不愿 在山里转来转去,想去打大城市,“走州过府” 想自立门户。他拉起队伍就走了,没有和团里的任何领导打招呼。

身为团长的王尔琢以为他是一时想不开,很是自信地说:“我去把他叫回来。”

有人劝他:“团长要当心,袁崇全跑了,能那么容易回来?”

王尔琢说:“我去叫他,他应该能回来。”

他带了几个人,朝着袁逃走的方向追去。

他们追到了一个叫思顺墟的村 子,天色黑了,追上了袁崇全带走的队伍。

此时的袁崇全正在和一伙人打麻将,王尔琢站在院外叫:“老袁!老袁,我是王尔琢,我来接你们来了!”

已经铁了心要叛变的袁崇全,哪里还听这种呼,以为王尔琢是带了人马来打,于是院里的人开了枪……

王尔琢就这样牺牲了。

当时王尔琢不仅是主力团团 长,还是红四军的参谋长,他的牺 牲,对朱毛红军来说,是不可估量的损 失。但由于当时的条件,只能在 他牺牲的地方就地掩埋。

正在生病的朱德军长赶来了。人们呜咽着向王尔琢告别。

后来红军在井冈山 又召开了隆重的追悼会。遗憾的是,这两次追悼活动萧克都因身负重伤没能参加,

所以,他心中总有一种遗憾。, 一定 要抽时间去看看老团长的墓地,了却自己的一种心愿。在职在 位时,天天忙没能去成,退下来了,总还是可以的吧。

时隔几十年以后,萧克将军专程到了王尔琢栖牲的地方,王尔琢很 不起眼的墓(坟头)前,上面荒草凄淒,在飒飒的秋风里,萧克将军和随行的同志说起了他 们当年的团长。说着说着,忍不住老泪纵横 ……

是夜,他写下了这首诗。

三、读夏衍《纪念潘汉年同志》文有感

潘汉年

一代英杰,人民精粹。

深入虎穴,无私无畏。

长期蒙冤,惜人弗味!

今得昭雪,忠魂有归。

万众欢腾,三中全会。

萧克和潘汉年也是老熟人 了。那年他们在延安开党的六届 六中全会,聊天时,因为一个在前 方打仗, 一个在敌人心脏里搞地下工作,你说的我觉新鲜,我说的 你也有兴趣,从此他们就有一种同志加朋友的关系。

萧克不能忘记和潘汉年的最后一次见面。那天,萧克对夫人蹇先佛说:“好久没见到潘汉年了,去看看他吧。”

虽说都在北京,平时他们很少有机会见面。他们聊了半天的 家常话,也谈了一些国际国内形势。

等出了潘汉年的家门,蹇先佛对萧克说: “我怎么觉得小开(潘汉年的外号)的情绪有些不对头啊?”

萧克说:“没有啊,他平时也就是这个样子。”

“我总觉得他心里好像有什么事。”

萧克还安慰夫人说:“你不要多心。”

谁知过了不到24小时,潘汉年就被抓了起来。

潘汉年被捕的消息,萧克在中南海听到的,他顿时目瞪口呆,他说什么也不能相信潘汉年是叛徒特务。

十一届三中全会后,潘汉年得以平反后,萧克按 捺不住内心的喜悦,直抒胸臆,既告慰了老友,又歌颂了党的实事求是,有错必纠的作风。

四、怀蔡铁根

蔡铁根这个名字。,如今已经没有多少人知道了。

他曾是训练总监部的条令处长、南京军事学院教授会的主任,也是和萧克将军一起挨整的一位大校军官。

真是“铁根之根真如铁”。在 批斗会上,蔡铁根的骨头是最硬 的。他认为他没有错,而是批他的那些人错了。

后来他被赶出了军队,到了江苏常州的工业局工作。对于给 他的那些“帽子”,他从来就不承认。

他相信历史会是公正的。

他一次次地给中央领导人上 书。七次上书都没有消息。“文化 大 革命”中,他又被撇了出来,成 了反党集团的首脑人物。他被关进了监狱。

他抗议过、绝食过,还试图越 狱过,都没有成功。他受到了更 加非人的折磨。

他被判处死刑的那一天,他也没有低下高贵头。当宣布判处他死刑,立即执行的时候,他大声高呼:

“你们无权判我!我要上诉!’

为了不再让这位老红军发声,行刑的人用麻绳勒住了他的脖子。

蔡铁根

1970年3月11日上午,在 江苏常州西门外,蔡铁根被作为 “现行反革命”而枪毙。

听说这一消息,萧克将军不能不喟然长叹,也不能不为之骄傲。于是他写下了下面的诗—一

志在抗日入军牒。

晋冀察绥策战马,

战后金陵习兵诀。

上书我军现代化,

论事说理殊割切。

谁知淫雨漫纷纷,

无限上纲玉石裂。

是非颠倒出京华,

削职远徙贬东越。

日服劳役暇读书,

夜抚雏儿度岁月。

十年浩劫益凄凄,

大灾小灾如滚雪。

坚持真理不报诬,

宁为玉碎不折节。

神州重振马列风,

铁根之根终不绝。

五、酬耀邦同志

1988年解放军文艺出版社出版了萧克将军写的那部后来获得了茅盾文学奖荣誉奖的长篇小说《浴血罗霄》。

这是一部命运多舛的书。还没有出版,就被批判了两次。说这部书是“反党”作品,宣场了战争 恐怖等等。经过了50年的风风雨雨之后,这部书终于在萧克将军退居二线以后出版了。

小院出版,总是喜事。萧克将买了很多书,送给他的老 战友和老同志。在他列出的送书名单中,就有已不再当政的胡耀邦同志。

萧克在晋察冀当副司令员的 时候,胡耀邦在晋察冀军区下属 的四纵队当政委。他们是上下级 关系。那时他们经常在一起研究 作战,也在一起谈天说地,此后便熟悉起来。

胡耀邦收到书后,很快读完这部很特殊的书,提笔写了一首诗送给萧克将军:

胡耀邦

寂寞沙场百战身,

青史应留李广名。

夜度将军罗霄曲,

清香伴我到天明。

收到这首诗,萧克心情也很激动,随即写诗“酬耀邦同志”:

花甲履新益自珍,

清风两袖勖同仁。

为求实事勤咨访,

不惮求知书贴身。

小著何堪登大雅,

尊诗恳切励斯人。

平生耿介言行一,

坦荡胸怀老天真。

他和胡耀邦是同一个时代的革命家,他们的身上有很多共同 的东西。因而他们的心是能相通 的。“平生耿介言行一,坦荡胸怀 老天真。”这难道不是这两位老革命家的共同写照吗?

0 阅读:1

帝王将相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