如果养娃让你感到很累了,那就暂时放下“盯着”孩子的那双眼睛

如波谈育儿 2024-06-24 14:28:50

文/兰妈谈育儿

有一个14岁男孩,整天沉迷于玩游戏

上课不听讲、趴在课桌上睡觉,下课也从来不写作业,甚至还经常故意挑事逃课

一件件、一桩桩,老师也多次跟男孩的父亲反映,希望家长能够配合家校共育,好好纠正孩子身上的戾气

父亲满口答应了,可在纠正孩子身上的问题时却频繁碰壁

第一次和儿子硬碰硬,就因为没收手机、断电断网、停零花钱,孩子就发了疯地砸东西发泄

到了后来,他跟孩子的关系也降到了冰点,甚至还故意欧气、好几天不去学校

当班主任得知这件事找到男孩沟通情况时,所听到的情况却是另一个版本

男孩告诉老师,自从进入中学之后学习压力就大了很多

晚上经常因为学习不好、考不上高分而失眠,班上那些恶霸也专门挑学习不好的人欺负,好像差生不会引起老师的关注、也不会被关注有没有受欺负

特别是被嘲笑学习跟不上时,很想回家跟父亲诉苦、说一说压力,可每次还没有开口说话,父亲就直接开始说教指责

不是说“别人都能考出那么好的成绩,为什么你不能”

就是说:“学习不好就要比别人多付出几倍努力,你看看你,心思整天都在游戏中”

一次次的不被理解,和一次次的受挫打压后,他心里就认定:反正怎么努力都得不到认可,还不如直接不努力了

渐渐地,在游戏中能找到胜利和成就感的男孩,就开启了上瘾模式

这个例子就充分体现了一个现实问题

那就是“不服管教的孩子,行为问题背后所突出的正是家长看不到的求助、与困顿”

孩子为什么总是跟你顶嘴对抗?一方面是孩子想做他们自己,另一方面也是父母看不到孩子的真正需求

想要赶走育儿焦虑、想要孩子服管听训,那家长要做的第一件事情,就是暂时放下“盯着”孩子的那双眼睛

特别是以下几件事情,做好这些孩子才能真正得到改变

01

蹲下打开耳朵

听听孩子的真实想法

为什么现在的孩子小小年龄就厌学、不愿意去学校读书了,相比于以前苛刻条件下的先苦后甜,现在孩子厌学存在的最大问题就是“管得太多,孩子缺乏了自我成长感”

亲戚家有一个男孩,11岁不到,是单亲家庭下长大的留守儿童

虽然父亲后来再娶,也成立了一个新的家庭,可新家有了弟弟妹妹,即便是家里面的长子,也没有什么地位感

男孩呢,也心知肚明,知道在新家爹不爱、妈嫌弃,他就一直在奶奶家里,跟奶奶相依为命

奶奶疼惜孙子,平时都是以娇惯为主

玩石头把人砸了,奶奶会说:“跟小孩子计较什么,又不是故意的”

去亲戚家顺手拿走玩具、吃的,奶奶发现后也没有批评,而是嘱咐说“别拿出来,如果被看到别人就会说你是小偷”

作业质量太差被老师批评,奶奶也照样维护说:“我把孩子送到学校就是让你们老师教的,我们家长要是会教的话,就不会送去学校学了”

后来,男孩就成了那个不学无术的问题少年,一有机会就偷偷跑出学校闯祸

不是跟同学打架惹事,就是四处溜达瞄准机会偷点什么

有好几次偷东西被抓住后,小卖部老板直接上报给班主任

老师联系男孩爸爸,爸爸说:“你们报警吧,报警把这个小偷给抓走”

直到情节越来越恶劣,学校打算“给予开除处罚”时,奶奶拖着佝偻的身躯到学校求情,还拉着男孩一起赔礼道歉

可男孩态度嚣张,完全没有意识到错误还指责都是奶奶害了他

问及原因,孩子给出的答案是:“为什么别人家都有爸爸妈妈管,就我没有,偷东西是为了引起父亲的关注,自暴自弃也是因为感受不到爱,也没有做好学生的盼头了”

这句话,充分地体现了问题少年背后的缺爱呐喊,如果孩子的内心是幸福、自信、快乐的,那他们投射的行为也会是正能量之举

父母要做的,就是别把孩子当成问题,而是蹲下身子打开耳朵,耐心地听一听孩子的真实想法是什么

多问问:“发生了什么事情,需要我们做些什么”

多听听:“别着急,你慢慢说,我听着呢”

多想想:“这件事的解决方法还有哪些呢”

多看看:“最近进步很大,继续保持,一定会越来越优秀”

如此,我们就能透过孩子的内心呼唤了解更多,直到找出更多适合孩子的成长方案

02

放下批判管教

满足孩子的情感诉求

改变一个孩子是需要力量的,纵使我们为孩子付出了很多,终究也离不开爱与接纳的力量

有一个事业有成,手底下还管着好几家公司的父亲,他在工作上雷厉风行,手底下的员工也无一不服从

可是到了教育孩子的问题时,他却感到无比挫败

那个时候他的儿子读高二,出现了严重的摆烂问题,成绩差、还多次打架斗殴,已经被学校劝退两次了

面对这个对学习已经失去信心的孩子,他苦口婆心拿过去的经历说事,孩子不听

一气之下,甚至动粗让孩子意识到问题所在,孩子依然不听,把眼前的父亲直接视作仇人,出门在外还到处散播父亲虐待他、不爱他的消息

无奈之下,父亲只好接受这样的评判,开始反思自己到底哪里做得不好,才让孩子如此仇视他

最终,得出的结论是“工作太忙,缺少了对儿子的陪伴”

意识到问题所在后,他每天不管工作有多忙,都按时去接儿子下班,然后一起回家吃一顿晚饭

刚开始几天,父子俩沉默不语,谁也不理谁

哪怕看到儿子不写作业,在一旁玩游戏,爸爸也不再像以前那样批判教育,而是坐在一旁把公司没有忙完的工作带回家打理

刚开始的时候,儿子看到爸爸玩电脑只是淡淡地瞅几眼

又过了几天,儿子就主动找到爸爸聊天,先是问爸爸在忙什么,然后又凑到跟前看看爸爸的工作是什么

随着父子俩的交谈越来越多,他们的紧张关系得到了很好的缓和

特别是爸爸回到家认真工作的模样,也从一定程度上激起了孩子的上进心,放学回家后更是一改往日懒惰,坐在爸爸旁边认真学习、遇到不会的问题还主动求助

这就是情感需求满足

孩子不想学习、厌倦读书,那一定是学习的体验感不够愉快,他们最需要的也是理解、包容还有能解决问题的情感诉求

多站在孩子的角度思考问题,或者把自己当成孩子,和孩子拥有同一份思想、做同一件事情,这些共同点都能很好地拉近我们和孩子之间的关系

03

改变说话方式

用积极的话赋予力量

改变孩子就像是学习一样,需要循序渐进的过程,更需要先赢得孩子的心

周末带女儿去补习班学习时,听说了这样一个新鲜事

这是来自一位辅导老师的抱怨,在机构里算是补习里的老骨干了,也培养了很多优秀的孩子

有些是之前考试不及格的,有些是之前连作业都不想写的

如此厉害,那自己家的孩子一定可以教育得很好了

可事情却恰恰相反,这个辅导老师自曝她和儿子的关系特别差,平时回家孩子几乎都不怎么讲话,有作业问题也从来不拿来问她这个妈妈

如果成绩没考好,更是直接要求说:“把我送辅导老师那补习吧”

自己的妈妈明明就是补习老师,也拥有着不错的口碑,为什么孩子非要闹着去别人家的辅导班呢

原因其实很简单,那就是孩子嫌唠叨

自己家的孩子,和别人家的孩子,在心态、学习要求、乃至说话态度上都是有区别的

用我女儿的话来说:“妈妈,你变脸好快呀”

我尴尬地笑笑说“哪有呀”

女儿继续问我:“刚才对别人还满脸笑容,转个身的功夫就对我板着脸,看着都害怕”

我解释说:“不严厉些,都管不住你,光说好听的话,还不把你捧得连自己是谁都不记得了”

女儿看上去有些无语,一句:“你就这么不信任我吗”,让我瞬间悟出了原因

原来,别人家的孩子、和自己家的孩子真的不同

特别是讲话方面,别人家的孩子往往以礼相待,自家的孩子则是严厉苛刻

如此的表里不一,也难怪会让孩子心里不服,总认为自己的爸爸妈妈不够爱、不够在乎

所以,赢回孩子心的第一步,就是用积极的话赋予孩子力量

平时在外面怎么鼓励别人家孩子的,回家就怎么鼓励自己的孩子,平时怎么发现别人孩子优点的,回到家也多看看孩子身上的闪光点

当我们能站在“别人”视角多欣赏孩子,传递更多礼貌的、积极的、还有赞美的语言时,和孩子之间的关系自然就会迎来突飞猛进的新变化

就像东西都是别人手里的好,我们的孩子也渴望和“别人”一样,被自己最亲爱的父母以礼相待

那么,关于养娃焦虑需要暂时放下“盯着”孩子看的那双眼睛,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我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1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