发现一个省心省力的教育方法:陪孩子做一样的事,你就赢了

如波谈育儿 2024-06-24 14:28:45

文/兰妈谈育儿

朋友过生日,邀请了几个平时经常来往的妈妈们一起参加,大家还相约周末一起回老家爬山玩儿

可正在滔滔不绝地为周末而计划时,一个妈妈出口拒绝说:

“那可不行,差不多下周就要期末考试了,要在家里好好复习才行”

“她在学习桌上还贴着一个标签,上面写着期末要考多少分”

“我问她贴那个干什么,她还告诉我是为了时刻提醒好好努力、不能偷懒”

朋友提议:“可以把作业都拿着,玩好了,也可以随时复习”

妈妈继续说:“估计就算我要带着出去,她自己也不愿意,因为她说过,每次跟几个小朋友在一起玩,根本就不想写作业了”

说到这里,我突然想到另一个朋友,她女儿以前一说起写作业就犯困,一辅导作业就跨着脸故意对着干

那些日子,家里面经常遍布着争吵、抱怨、还有一触即发的谩骂声,朋友也经常为了她女儿的学习问题愁得辗转难眠

后来,还是参加家长会时听一位妈妈建议说:

“你给孩子定一个比较容易实现的小目标,等到孩子体会到胜利和成就感了,他们的胜负心就会被激发,为了更优秀也会自觉地努力认真”

果不其然,自从听从这个建议后,孩子在学习方面就积极主动多了,每天放学回家不用提醒也知道从书包掏出书本,开始主动写作业

这是什么?这就是孩子的可塑性

特别是年幼的孩子,他们身上的可塑性都比较强,我们给孩子创造怎样的环境,他们的成长状态就会在怎样的环境里受到影响

而透过“可塑性”这个话题,兰妈也发现一个省心又省力的教育方法,那就是“陪着孩子做一样的事情”

比如,以下几种情况时陪着孩子做一样的事情,孩子身上就会出现看得见的变化

01

孩子贪玩时

一起做好时间规划

有人说,父母最好的教育方式是陪练,不是督促、也不是批评唠叨

确实如此

比起督促和嘴碎的唠叨,孩子也更需要看到一个能理解、有共同话题的父母

上周去闺蜜家玩时,目睹了她和她儿子的一场争夺大战

当时和闺蜜也是好久没有团聚了,见面之后就聊得很嗨,她的儿子阳阳则坐在旁边玩手机

等闺蜜反应过来,便赶紧夺走了孩子的手机,并警告说:“一天到晚就知道玩手机,你除了玩手机还会干什么?作业写完了没有?眼睛还要不要?”

几连串的反问让阳阳有些不服气,他当时就反问说:“就知道说我,你平时还不是抱着手机不放”

闺蜜回答说:“我是大人,我知道什么该做、什么不该做,你是学生,现在的任务就是把学习搞好”

阳阳被训斥一顿后闷闷不乐,再次跟他讲话时已经不理人了

后来,我跟阳阳聊天时,他无意间告诉说:“我不是故意不写作业的,只不过是一玩就玩忘记了”

是呀,别说小朋友了,就连我们成年人也常常会经不起诱惑,说好了“再看5分钟就关手机”,然而一看就是无数个“5分钟”

所以,孩子贪玩偷懒不可怕,可怕的是父母那不停唠叨的嘴碎模样,这个时候家长需要的也是一起做好时间规划

比如,放学回家之后,妈妈的时间规划是在几点之前把饭做好,孩子的时间规划是在几点之前把作业写完

接着,再来一个“时间比赛”,看看谁能在规定的时间内先把自己的事情完成

如果可以的话妈妈再适当地“放放水”,故意让孩子赢得时间比赛,让孩子逐渐形成“回家后要先写完作业”的良好自觉习惯

02

孩子磨蹭时

一起从小目标开始

磨蹭是一种生活陋习,磨蹭也是属于心理上畏难、还有情绪上的对抗,认识这一点并给予鼓励,孩子身上的磨蹭就可以得到有效改善

有一个朋友,周末送她女儿去补习班补课时,遇到一个一写作业就磨蹭的孩子

那个妈妈告诉说:“实在是没办法了,在家里你盯着几个小时都写不完作业,到补习班也就是半个小时就完成了”

没想到,女孩儿直接不服气地顶嘴说:“补习班的老师都是让我们自己写作业,写完之后才检查纠正的,不像你的眼睛那么毒,一个字写得不规范就要擦了重写,还要说一些贬低的话打击我”

朋友把这件事情说给我听时,当时的第一感觉就是“时间都浪费在情绪对抗”上了

仔细想想,好像真是这样的

特别是我们陪孩子写作业时,总喜欢拿完美的高标准要求孩子,孩子做不到时还会批评唠叨、甚至拿他和别人家的孩子做比较

如此,孩子会反骨地顶嘴也是意料之中的表现

所以,辅导作业的本质并不是催促,而是在孩子不懂或者有需要的时候,给予有效引导和帮助

特别是当我们发现孩子学习磨蹭、或者摆烂时,正确的做法应当是重新规划适合孩子的成长路线

就比如“小目标”规划,就是从“看得见努力”方面激烈孩子的信心

孩子以前考80分,那努力的小目标规划就从进步1分、3分、5分,从而慢慢实现阶级化进步

孩子以前写作业需要好几个小时,那努力的小目标就从先完成一科作业开始,写完一科再去完成另一科

如此,在小目标的明确性、可操作性影响下,既定时间和范围内的特定目标,就会成为成就感和积极性带动的有效推动力

03

孩子厌学时

一起找回学习价值

很多时候我一直在思考,我们培养孩子优秀,到底是有多优秀才能被称为优秀呢

其实,只要孩子尽力了、努力了,也认真了,他们就值得配上“优秀”二字

去堂姐家吃饭,遇到了十几年没见面的一个远嫁亲戚,她这次回家是探亲的

吃饭期间,我们聊天让她这次多待一段时间再回去

可她却满脸愁容地解释说:

“现在升学压力太大,以前三百多分就能读高中,现在考不到六百多分,到时候就会给刷下来,我家丫头每天都要学习到很晚,昨天晚上一点多才睡,有好几次还对我说,她太累了,不想再学习了,那怎么行呀”

听完这番话,我突然想到了前段时间有些厌学的女儿

每天回家后书包往床上一扔,然后摆满了各种书本,你问她“什么时候写作业”,她说“等会,我在收拾书包”

你再问她还得多久,她就有些不耐烦了,直接暴躁地回答说:“烦不烦,我就是不想写作业,你满意了吧”

意识到催促带来的超时效应,我开始换种风格套路她:“那你想不想超越同桌”

女儿先是一愣,然后点点头

我接着鼓励说:“只要你有这个超越目标,那妈妈就有信心让你达成所愿”

而接下来的一段时间里,兰妈自己也没有闲着,女儿的作业都会额外打印一份,然后陪着她一起当了回“学生”

尽管小学生的题目还是比较简单的,可女儿看到我也在写作业,她身上的懒惰和厌学情绪就消失了

用她自己的话来说:“妈妈那么大了还写作业,我可不能拖后腿丢人”

这就是家长以身作则的重要性,孩子越不愿意做什么事,那就陪着他们一起做那件事

刚开始可能会排斥、叛逆、甚至逃避,可等到孩子渐渐形成良好的行为习惯后,他们身上的优点与光芒自然也会跟着绽放

04

孩子叛逆时

一起创造可聊话题

之前听过一句话说:“孩子叛逆,其实就是在做他们自己”

其实,每一个孩子的叛逆行为背后都是有原因的,只有弄清楚深层次原因,孩子的叛逆才能得到有效终止

有一个16岁女孩,爸爸常年在外面打工,妈妈离婚后也抛弃了她,重新找了一个新家结婚生子

从小到大,她基本上都是跟奶奶相依为命

后来,奶奶年纪大了,照顾不了她,也担心老家条件不好会耽误学业,就跟爸爸商量希望可以带到大城市发展

没想到,女孩从小敏感,听了奶奶的建议后性情大变,整天在外边玩到半夜不回家

爸爸骂她是个“野孩子”、“养不家”,奶奶也担心女孩整天在外面瞎跑,最后会混坏了

于是,他们找到老师希望可以从中劝导一下

结果,老师不问不知道,一问才了解女孩是担心再一次被抛弃了

她害怕奶奶真的会把她送走,也害怕爸爸大城市里的“新家”会不欢迎她

在那种惶恐无助的心理下,女孩不知道如何让自己心里好受一些,能做的就是躲在朋友家里寻求庇佑

看到这个例子,我突然又想到一个朋友家的儿子

也正是十七、八岁的叛逆阶段,每天沉迷于游戏不能自拔,有时候甚至连饭都顾不上吃

妈妈因为这件事愁得睡不着觉,经常苦口婆心地劝说,可每次还没说几句,孩子就大发脾气

你不让他玩手机,他就跑出去找同学玩

你不给钱出去玩儿,他就想办法到处偷

总而言之,不管你如何语重心长地教导,孩子总是一副破罐子破摔的摆烂思想

他甚至还威胁妈妈:“如果再逼我,我会让你永远见不到我…”

那一刻,妈妈只觉得愤怒又无助,她生气孩子不该用那种态度讲话,也无助不知道如何把孩子教好

后来,还是爸爸回家才镇住了那“说发脾气就发脾气”的叛逆心理

孩子玩游戏抱着手机不放,他就专门给他一部手机,然后盯着不让吃喝、不让睡觉、也不让上厕所…

而一连六、七个小时下来后,孩子自己就主动放下了手机,你再让他玩,他就摇摇头

等到孩子手机瘾慢慢消散后,他又拿自己儿时逃课去网吧的例子说事

奇怪的是自从父子俩创建共同话题后,他们聊得特别愉快,一会儿八卦一下具体细节,一会儿又分享一些学校听来的新鲜事

这就是和孩子聊可聊话题的叛逆化解

孩子讲话的时候认真倾听,孩子叛逆的时候不要只盯着缺点不放,试着多聊一些喜欢听、愿意深度交谈的话题,我们和孩子之间的交流就会变得简单多了

比起不断唠叨、和纠正,陪孩子做一样事情的感同身受,也是我们能改变孩子的最简单方式

那么,关于“陪孩子做一样事”这个省心省力的方法,大家还有哪些不一样的建议与看法呢?欢迎评论区留言分享!

0 阅读:4

如波谈育儿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