毛主席说这位“英俊天才”“专做鬼怪的诗”,惋惜他“死得太早”

正梧说历史 2024-06-21 17:50:42

毛主席在1960年读《初唐四杰集》时,在一则有关初唐诗人王勃的批注中,指出中晚唐时期的诗人李贺“死时二十七”,是中国文化史上的“英俊天才”之一,他用非常遗憾的语气说,“惜乎死得太早了”。

自此之后,毛主席每次提到历史上年轻有为的人物时,总是提到李贺,称他多才而短命,在诗歌上有特殊成就。

被毛主席称作“英俊天才”的李贺(790-816),字长吉,福昌(今河南洛阳宜阳县)人。祖籍陇西,自称“陇西长吉”。家居福昌昌谷,后世因称他为“李昌谷”。

李贺为唐宗室郑王李亮的后裔,但到他时家道已没落。他“细瘦通眉,长指爪”,童年即能词章,十五六岁时,已以工乐府诗与先辈李益齐名。元和三、四年间,韩愈在洛阳,李贺前往拜见。据说,韩愈与皇甫湜曾一同回访,李贺写了有名的《高轩过》诗。

李贺父名晋肃,“晋”与“进”同音,与李贺争名的人,就说他应避父讳不举进士,韩愈作《讳辨》鼓励李贺应试,无奈“阖扇未开逢猰犬,那知坚都相草草”,礼部官员昏庸草率,李贺虽应举赴京,却未能应试,遭馋落第。后来做了三年奉礼郎,郁郁不平。

因仕途失意,李贺就把全部精力用在写诗上。在京城时,居崇义里,常偕好友出游,一小奴骑驴相随,背一破锦囊。李贺灵感触发,咏成好的诗句,即写在纸上,投入囊中,归家后足成完篇。母郑夫人常说:“是儿要当呕出心乃已尔!”后来李贺辞官归昌谷,又至潞州(今山西长治)依张彻一个时期。

李贺一生体弱多病,再加上郁郁不得志,不幸英年早逝,“死时二十七”。人们出于对李贺的怀念,传说李贺临死时,见天帝派绯衣使者相召到天上白玉楼作记文;又传说其母一夕梦见李贺,说他正为天帝作白瑶宫记文。

离世前,李贺曾以诗分为四编,授其友沈子明。

李贺是中唐到晚唐诗风转变期的代表诗人,也是继屈原、李白之后中国文学史上又一位积极的浪漫主义诗人。

李贺的诗歌,对唐王朝统治者昏庸腐朽、宦官专权、藩镇割据等黑暗现实,多加以揭露讽刺,同时也表现了个人不得志的悲愤,也有咏物和写神仙鬼魅题材的篇章。想象力丰富奇特,惨淡经营,锻句字炼,色彩瑰丽,使李贺的诗在艺术方面,更有其独特的风格。

《新唐书·李贺传》说他“辞尚奇诡”。他的诗歌风格可用一个“奇”字概括。所谓“奇”,指他有奇特的想象、奇特的语言。

李贺的奇丽的诗篇,为唐诗开辟了一个新的流派。南宋诗论家严羽在《沧浪诗话》中说:“长吉之瑰诡,天地间自欠此体不得。”

“瑰诡”二字,点出了李贺诗歌的风采精神。所谓“瑰诡”,就是指李贺诗歌那种语丽辞奇、光夺眼目的艺术风格,和那冷艳凄清、迷离恍惚的艺术境界。李贺的这一奇崛幽峭的浪漫主义创作特色,是唐诗万花丛中一朵瑰丽的奇葩,使他成为一个富有创造性的、独树一帜的天才诗人,也为我国古典诗歌开拓了新的艺术境界。

李贺的身世及遭遇使他的诗格调大都比较低沉,他喜欢用鬼、泣、死、老、血等字来寄托“哀愤孤激之思”,使他的诗歌带上了独有的幽冷与凄婉的色彩,形成了一种奇崛冷艳、秾丽凄清的浪漫主义风格。李贺作品中出现的“死”字却达二十多个,“老”字多达五十多个,反映了他对好景不长、时光易逝的感伤情绪。王母、嫦娥等神话人物,银浦、月宫等天国风光,出现在《天上谣》《梦天》等名作中,极奇丽谲幻之观。而在《古悠悠行》《官街鼓》《神弦》《神弦曲》等诗作中则写到神仙的虚诞和沧桑的变化。既然死亡无法逃避,于是李贺诗中又出现了对另一种鬼魅世界的描写:“秋坟鬼唱鲍家诗,恨血千年土中碧”(《秋来》)“百来老鸮成木魅,笑声碧火巢中起”(《神弦曲》)。幽灵出没,阴森可怖。这些诗毛主席都圈画过。

李贺写的这种神怪诗并不多,总数不过十余首,却占其名作的一半以上,因此宋人钱易、宋祁等称李贺为“诗鬼”。于是,如同李白被称为“诗仙”,杜甫被称为“诗圣”一样,李贺便得到了“诗鬼”的雅号。

1960年5月初,毛主席在山东视察工作的途中,曾和随行人员谈到李贺,说他“专门做鬼怪的诗”,其作品“是鬼诗,不是人诗”。

与李贺同时的代另一著名诗人杜牧,在李贺离世15年后,为其诗集作序,评价至高:“使贺且未死,少加以理,奴仆命骚可也。”这个评价是夸张了一点,诚如郭沫若所说,“称赞得未免有点过分”,“要视《离骚》为‘奴仆’,就是李白和杜甫都还不能这样夸口”。

然而,杜牧的序文指出了李贺诗和《离骚》的渊源关系,这是为后人所首肯的。南宋著名文学家胡仔《苕溪渔隐丛话》有李贺诗“出于《离骚》”之说,清代学者王琦《李长吉歌诗编》序言有“长吉下笔务为劲拔,不屑作经人道过语,然其源实乃出自楚骚”之论。清代沈德潜的《说诗晬语》中说:“李长吉诗,每近《天问》《招魂》,楚骚之苗裔也。”

毛主席激赏李贺,一个重要的原因是李贺的诗风与毛泽东钟爱的《离骚》一脉相承。

李贺较多地写古诗与乐府,很少写当时流行的近体诗,七言律诗一首也不写,表现了他不满于当时诗风的态度。

1965年,毛泽东在致陈毅谈诗的信中,特别强调“李贺除有很少几首五言律外,七言律他一首也不写”。

1958年年5月下旬召开的中共八大二次会议上,毛主席发表了“破除迷信,不要怕教授,也不要怕马克思”的长篇讲话,在列举几十位古今中外的有作为的年轻人的事迹中,他再次提到“唐朝诗人李贺,死时才二十七岁”。

1965年7月21日,毛主席在致“诗人元帅”陈毅的信中说:

“李贺诗很值得一读,不知你有兴趣否?”

“很值得一读”,不是一般的评语,而是对李贺诗及其历史地位的高度评价。毛主席对李贺及其诗的嘉许喜爱之情溢于言表。

毛主席不仅号召他人读李贺诗,他自己对读李贺诗也下了一番苦功夫。在中南海毛主席故居书屋里藏有多种版本的李贺诗集,如《李长吉歌诗集》《李长吉集》《李昌谷诗集》《李昌谷诗注》等。这些诗集中,每本都有毛主席的圈画。李贺流传于世的诗约223首,毛主席圈画过的有83首之多。其中他多次圈画或批注、引用过的有《李凭空篌引》《金铜仙人辞汉歌》《雁门太守行》《老夫采玉歌》《梦天》《罗浮山人与葛篇》《天上谣》《致酒行》《浩歌》《苦昼短》《秦王饮酒》《神弦曲》《官街鼓》《昆仑使者》《南园十三首》(其五、其六),共16首。

1949年4月21日,毛泽东主席和朱德总司令发出《向全国进军的命令》,号令全军坚决、彻底、全部地歼灭中国境内一切抵抗共产党的的国民党反动派,解放全中国。中国人民解放军百万大军即在西起江西湖口、东至江苏江阴的一千余里的战线上强渡长江,并于4月23日占领国民党反动政府的“首都”南京。

毛主席听到这个消息后欢欣鼓舞,于是写下了《七律·人民解放军占领南京》,全诗如下:

钟山风雨起苍黄,百万雄师过大江。

虎踞龙盘今胜昔,天翻地覆慨而慷。

宜将剩勇追穷寇,不可沽名学霸王。

天若有情天亦老,人间正道是沧桑。

这首诗尾联上句 “天若有情天亦老”,毛主席直接引用自李贺的诗《金铜仙人辞汉歌》中的“衰兰送客咸阳道,天若有情天亦老”。

0 阅读:18

正梧说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