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成历史上出现昏君的原因,主要有这三点,令人深思

好哥聊历史 2023-09-01 11:09:29

翻看中国历史长卷,明君不乏其人,昏君也不胜枚举。很多人诧异为什么竟有这么多的昏君,以及这些昏君竟然如此昏聩,以为自己易位而处,一定是名垂青史的千古一帝,其实还真不一定。我们大多数人若真的在那样的位置中,只怕会同样昏庸,甚至更加昏庸。下面就来看看分析。

汉桓帝

一、信息闭塞

古代的昏君之所以昏聩如此,有很多原因,但显然最重要的原因之一应该是:闭塞。在那个没有网络、没有媒体的时代,人很容易变得昏聩无知。假设把你带到偏远地区,得到信息的唯一途径就是靠从外面回来的人跟你口述,试想一下,你对很多事还能做出正确判读吗?

开国皇帝之所以开明,是因为他们很多接触过百姓,是从底层打拼上来的。而到了王朝中期后期,很多皇帝一辈子生活在深宫高墙中,获得信息的途径大打折扣,或者几近于无,长期下来,人就会渐渐变得昏聩无能。最典型的例子是,明朝皇子大多终身长于深宫中,清明皇子大多有机会参与实务历练,并且要接受严格的教育,这大概也是明朝昏君多而清朝情况相对略好的原因之一。

但,闭塞还不是最可怕的,信息扭曲才是更致命的。很多昏君身边都有一堵更高的无形的墙,这堵无形的高墙把大多数信息挡在外面,能够穿过这堵墙的信息大多是过滤过的是变形走样的。而这堵墙,就是皇帝自己有意无意培植起来的奸臣。

比如陈胜吴广揭竿而起,各路义兵蜂涌,深宫中的胡亥一直还以为只是小股盗贼作乱并且已被轻易弹压下去。《春冰室野乘》说汪由敦对乾隆说早餐吃鸡蛋,乾隆大惊认为汪极奢侈,因为他以为一个鸡蛋十两银子。另又有稗官野史说,袁世凯的手下专门给他编印一份只有他一个人看的报纸,把那些反对他的声音全部屏敝掉,连蔡锷起义他都全然不知。

汉废帝

二、刚愎自用

而且昏君经常刚愎自用,自我感觉良好,自以为英明神武,觉得别人不可能有比他更高明的意见,所以听不得半点不同的意见,不容许有半点反对、质疑的声音,敢说真话的人被他一一干掉,久而久之,便不再有人敢提意见说真话。而且,大臣发现顺着昏君意思去说去做去奉承,往往更易获得宠信,那谁还愿意提意见说真话。结果是,昏君越来越昏聩。

宋徽宗本质上是一个贪图享乐的皇帝,诗词歌赋是其强项,许多投机分子看准了这一点,进而成为宋徽宗重用的人。蔡京、童贯等人无不是见风使舵,反复无常之徒,但是凭借跟徽宗交好,却个个高官厚禄。他们执掌政权之后,便遍插党羽,聚敛财富,欺上瞒下,导致北宋末年的政局十分黑暗。而有识之士却被徽宗和奸臣驱逐在外,无论是文彦博还是司马光,都被宋徽宗御笔批为奸党。这种政治上的倒行逆施,最终将北宋送上了亡国之路。

宋徽宗

当然如果这个情况发生在我们身上,究竟会怎么样也未可知。比如你开了一个公司,当所有人都在阿谀奉承你的时候,突然有个人忽然告诉你,你这个地方做错了,你应该如何如何;你会怎么想?是不是“怎么着我开公司,养着你们,你一个小喽啰比我懂得还多了,我做错了,这个公司还能继续盈利吗?”只有在公司经营出现困境时,你才会想到改变。“痛定思痛”,不痛的时候,有几个人会反思呢?

三、成本收益不对称

皇帝个人利益的最大化与国家利益的最大化并不完全一致。皇帝是终生在位的,他可以追求千奇百怪的个人偏好,可以荒淫享乐,可以不理朝政,同时又不必为这一切付出任何代价,他可以把胡作非为的代价和风险转嫁给整个帝国,转嫁给整个统治集团,转嫁给自己的子孙后代。或者说,代价是千古骂名,但是在位期间可以尽情享乐。

举个例子,有个文物,需要你倾家荡产,节衣缩食的买下来,但是这个文物升值,却要等到你孙子或者重孙子那一辈,你还会放弃现有的财产,去购买这个文物吗?精心维护帝国秩序所带来的利益,却有相当大的比例属于帝国秩序各方面的受益者,属于未必见过面的子孙,而只有辛苦完全属于自己。

比如汉文帝崇尚节俭,到了汉武帝时候才国库殷实。根本不存在立竿见影的惩罚或奖励,作为皇帝既无法撤换也无助提拔。唐太宗苦心经营,到了唐玄宗才出现开元盛世。在这种成本收益不对称的情况下,昏君和庸君比比皆是,而圣君却寥若晨星。

当然还有一种情况,就是有些昏君并不昏庸,而“成王败寇”,后世的统治者需要把他打造为一个昏庸无能的统治者,否则怎么名正言顺的让人信服自己呢?这就需要大家拨云见日,做出自己的判断了。

2 阅读:176

好哥聊历史

简介:聊聊历史,寻找同道中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