76年,曾志哽咽回忆有两件事对毛主席很内疚:发脾气,忘了叮嘱

百年人物志 2024-06-03 09:41:48

百年人物志,每天发布历史类文章。您可以点击关注,并在本文下方留下您宝贵的评论和意见。

1926年,年仅15岁的曾昭学考入了衡阳农民运动讲习所,在报名表上填名字时,她将自己的名字改为“曾志”,此后便一直以曾志为名开展革命活动。

当时,在被同学问到为何要改成曾志时,她用十分坚定有力的声音说道:“就是要为我们女同志争志气。”

此后,“为我们女同志争志气”成为了曾志的人生信条,在此后漫长的革命岁月中,虽然历经无数苦难,但她却始终坚守信念,毫不动摇。

1928年4月,曾志跟随朱德、陈毅率领的部队一起上了井冈山,此时的她已经有孕在身。在这里,她结识了毛泽东,并与他建立了深厚的革命友谊。

当丈夫蔡协民向曾志向她介绍“这位就是毛润之”时,曾志立即来了兴趣,对毛润之这个名字,她早已有所听闻。于是,曾志坐在一旁,认真听起了他和丈夫的谈话。

此后,再次回忆起这段经历时,曾志仍然历历在目,整个谈话过程中,毛主席妙语连珠,引经据典,举手投足间能够窥见他的智慧和自信。此外,毛主席待人亲切,毫无架子,这让曾志很快不再拘束。她在往后的岁月中跟贺子珍、毛主席建立了深厚的感情。

井冈山时期,由于条件艰苦,大家吃得很差,有时甚至连饭都没有。渐渐地,军中关于“毛泽东肯定吃得比我们好”的声音甚嚣尘上。曾志听后,为了了解事情的真假,她曾先后两次掐在饭点的时候来到毛泽东家中,一进门便直奔厨房掀开锅盖,看看里面是什么饭。

结果,看到的都是跟所有红军战士们一样的吃食,曾志一边重新盖上锅盖,一边点点头,真正相信了毛泽东没有搞特殊。

这段日子,曾志和贺子珍也成为了密友,有时候贺子珍跟毛主席闹脾气,曾志便主动当起了两人的“和事佬”。

随着时间的流逝,曾志生产的日子也到了。1928年11月,曾志疼了三天三夜后,终于诞下一名男婴。

好不容易生下来,曾志却因大出血昏死过去,后来,大家撬开她的嘴喂下姜汤和乌鸡白凤丸才渐渐醒了过来,此后20多天里,她先后患上乳腺炎、产褥热、高烧不退……历经病痛的折磨后,才终于渐渐康复。

1929年1月,曾志离开井冈山,转战南北。临行前,她将刚刚诞生的孩子托付给了当地的一名副连长代为抚养,此后20多年间,曾志因革命战争需要从未寻找过儿子,但每当夜深人静时,她总思念着儿子。

1929年11月,毛主席奉命回红四军中,贺子珍因有孕不随他前往。毛主席在离开前,专门找到曾志,叮嘱她说:“我离开以后,还麻烦你多多照顾子珍。”

曾志性格耿直,还是个急脾气,听到毛主席的嘱咐后,她产生了误会,有些不高兴地说:“井冈山这么多人,还有医院的护士,为什么非找我。我有自己的工作,没时间照顾。”

“一定得你多照顾。”毛主席坚持说道。

曾志生气地说道:“我就不管。我是党的干部,不是她的保姆。”

毛主席听后,这才意识到曾志误会自己的意思了,他立即解释道:“我不是让你当保姆,是拜托你有时间的时候去看看她,你们不是好友吗?”

听到这里,曾志也明白自己误会了。但面子挂不住的她,嘴硬道:“这个你不用交代我也会做。”

毛主席笑着点点头,转身离开了。

后来,曾志经常想起这件事,尤其是在毛主席逝世后,她一想起当初自己对毛主席发脾气,还没有道歉时,心中就满是内疚。

1933年,曾志奉命前往闽东开展游击作战。初到这里,语言不通,身体素质跟不上男同志。这些困难没有打倒她。曾志每天学习闽东当地的方言,每天还要跑步上山,锻炼身体。

过了一段时间以后,曾志便适应了这里的工作和生活。在她的领导下,闽东地区也展开了轰轰烈烈的土改,与此同时,曾志还特别重视团结少数民族。

1935年,曾志在组织的安排下,秘密来到广东白区,一边接受治疗,一边继续开展地下工作。

在国统区开展工作,不仅需要有胆量,更要谨慎行事,曾志凭借自己的斗争经验,多次应对、躲过敌人的盘查,圆满完成了任务。她的工作能力和革命斗争精神在党内也是有口皆碑的。

新中国成立后,曾志进入广东省委工作。赴任前,毛主席曾叫来她,认真叮嘱说:“城市建设的脚步将越来越快,派人把现在广州的商店、街道、古建筑等拍下来吧,毕竟这些见证历史的物件将会越来越少。”

上任后,曾志忙于广州城市建设,四处奔波,毛主席的叮嘱一时间被她忘在了脑后。后来,当广州的面貌焕然一新时,曾志才猛然发现,许多老商店、街道已经不复存在了,而且连照片都没有留下。

只要一想起毛主席当年的叮嘱,曾志就十分后悔自己当初没有重视。

上世纪六七十年代,曾志因当初的“闽东问题”受到“审查”,直到1977年底,她才得以重新复出,恢复工作。此后,她为国家考察选拔了一批年轻优秀的高级干部,为我国干部“青黄不接”的困境作出了重要贡献。

1983年,曾志提交了离休申请并获得批准。虽然离开了一线工作,但曾志仍然担任着中央顾问委员会委员,遇到妇联开会或少先队举行活动时,只要有邀请,她几乎从不缺席。按照她的话来说“发挥余热。”

平日的生活中,曾志从不因个人私事麻烦公交,每天早上,她都要拿着一个布袋坐公交去菜市场买菜或购买日用品。

虽然生活中勤俭节约,讨厌奢侈,但曾志对需要帮助的人却十分慷慨。资助贫困学子,给因治病急需用钱的保姆寄去钱财……

1992年,曾志写下了一份遗嘱,交代“我死后不开追悼会,不举行遗体告别仪式等。”临终前,曾志又叫女儿陶斯亮整理自己的存款和现金,尽管这时的她深受病痛的折磨,但仍然强忍不适交代女儿“我的子女不能分我的这些钱”,并将这些钱的用处一一作了交代。

1998年6月21日,曾志在北京病逝,享年87岁。她的一生,正如她曾说过的一句话:

“我对我选择的信仰至死不渝,我对我走过的路无怨无悔。”

在漫长、艰难的革命生涯中,曾志始终坚守信仰,对中国共产党的忠诚未有丝毫褪色,在对物质的淡泊和对精神信仰的执着这两种强烈的反差之下,是曾志为后人树立的一座精神丰碑。

参考资料:大江南北2016年4期、湘潮2017年7期、人民公仆2014年3期、解放军报、人民网、中国共产党新闻网

1 阅读:642

百年人物志

简介:这是一个有态度的历史栏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