贵阳一日游:清镇附近,竟有明朝威清卫遗存最好的屯堡和茶马古道

黔程历史 2024-04-08 15:16:42

清镇前身是明洪武时期的威清卫,曾经的卫所早已湮灭于历史,如今仅剩一些不起眼的遗迹,如云峰寺、中六堡、黑泥哨,还在传说着他们曾经的故事......

一、云峰山

01.刘桢驻守尖山庙

明洪武十四年(1381),朱元璋任命颍川侯傅友德为征南将军,永昌侯蓝玉、西平侯沐英为副将,率领30万大军远征云南。

傅友德进军的路线是由湖广辰州(今湖南沅陵)、沅州(今湖南芷江),过贵阳,途经清镇,直抵云南曲靖。

白石江一战,元梁王把匝剌瓦尔密10万大军基本被灭,梁王逃回昆明;傅友德大军乘胜追击,梁王把家人赶入滇池赴死,自己最终在晋宁城(今昆明晋宁区)自杀殉国。

次年,云南东北部的东川、芒部、乌撒(今贵州威宁)发生叛乱,波及贵州西北,傅友德命沐英平叛,洪武十六年(1383)平叛成功。

至此,云南局势基本平定,傅友德、蓝玉班师回京,沐英率数万精兵留镇云南。

傅友德班师途中,沿途留下精兵驻守,保卫湖广经贵州至云南的交通大动脉。

在清镇驻军中,有28名军人驻守在“尖山庙”,28名军人分别姓刘、康、何、典、周、李、张、朱等,指挥使刘桢率军在尖山修建了防御工事。

尖山位于清镇东北部,周围为一片开阔土地,唯有一座孤山耸峙,站在山上,周边一览无遗,居高临下,极是易守难攻。

由贵阳经二堡、三堡过石关至清镇的捷道,以及由贵阳经狗场、下堡过黑泥哨至清镇的官驿,均在尖山扼守范围之内,也难怪刘桢会选择在此驻守了。

02.云峰山遗址

尖山为圆锥形孤山,所以俗称“尖山”,就是现在云峰山。

云峰山

烈士墓:

云峰山山麓处,有一座无名烈士合葬墓。

1949年,在三屯剿匪战斗中,一位王姓副团牺牲,被葬于石关村南慈姑井边;1950年,剿匪作战中,一位排长和两名战士牺牲,被乡贤杨建燊带领村民冒着生命危险葬于云峰山东。

2017年,石关村周边开发,四位烈士被迁葬至此。

我站在烈士墓前,想到四位烈士如今连籍贯、名字都不为人知晓,心中颇有遗憾之感,点燃一支香烟供奉,然后鞠躬敬礼,我在此静坐约10分钟。

每次到烈士墓,虽心情惆怅,但也平静之极!

烈士墓是我唯一永远不会感到害怕的坟茔之地!

崖刻古碑:

从上山古道走到山上公路处,可见崖刻和古碑。

“西天一柱”:阴刻楷书正体,除篆体外,这是我最喜欢的崖刻字体,总给人深厚丰润之感,此字刻于清乾隆年间,不知何人所题,从“西天”两字来看,自然和佛教相关了。

“天下第一山”:在“西天一柱”下方,下部还有一些小字,估计描写了云峰山的一些资料,可惜风化严重,隔得又远,就看不清晰了。

“西天一柱”

“永茂兹山”:继续前行,在公路转弯处,有“永茂兹山”石碑一通,也是刻于清乾隆年间,不过风化严重,难以辨认了。

“永茂兹山”

云峰山军屯:

刘桢等人在云峰山上驻守,修建了防御设施。

后来,朝廷命令刘桢等人在此永久屯军,不再回乡,于是军士们开始加固云峰山防御设施,修建堡坎、围墙,并修建三道防守城门,如今第三道城门保存完好。

城墙堡坎

城门外侧

城门内侧

城门高约3米,进深约3.5米,从巨大齐整的青石块筑就,以及城墙规模来看,确是军屯无疑!

云峰寺:

云峰山顶有一座寺庙,名“云峰寺”。当地口传,始建于隋唐年间。

黔程对此存疑,因为佛教传入贵州始于唐初牂牁郡建安(今遵义播州)县丞牛腾,始传区域为黔北一带;此时黔中还是“谢蛮”辖下荒蛮之地呢。

当然,如果说尖山庙始建于隋唐年间,因为不知道尖山庙供奉的哪位神祇(或少数民族信仰),我自然无法反驳;极有可能的是,尖山庙是云峰寺的前身。

云峰寺有一个传说,据说建文帝曾避难于此,寺中僧人将此事记录于寺中残碑之上,但我没见到此碑。

不过即使见到了,连大名鼎鼎的徐霞客对贵州有关建文帝传说之地走了个遍,也无法断定建文帝是否真正到过贵州,更别说我这种半壶水了。

云峰山脚处,有几座僧人墓塔遗存,据说是开山祖师塔,如果真的是开山祖师,从保存程度来看,云峰寺始建于隋唐年间就肯定不准确了。

按照惯例,我没对墓塔照相,感兴趣的朋友自己看吧。

清光绪年间,重建云峰寺,建有大殿、下殿及左右厢房,目前只剩屋基遗址。

解放后,云峰寺僧散寺毁,如今在遗址上重建小寺一座。6月前后,寺前的一树花(我不知道名字),肆意地灿烂开放!

二、中六堡

01.中六堡历史

明洪武十六年(1383),刘桢等28名军士奉命驻扎尖山庙(云峰山)。

28名军士的军饷由江西吉安府负责支付,多年未曾中断。由此可见,刘桢等人原籍可能是吉安府的可能性比较大了。

洪武二十一年(1388),明廷在清镇设置威清站,隶属于贵州前卫;洪武二十三年(1390),升级为威清卫,隶属于贵州都司管辖。

明廷为什么会在这个时间、这个区域设置威清卫呢?

傅友德收复云南后,随即云南东北部的东川、芒部、乌撒(今贵州威宁)又发生了叛乱,因此云南东北部与贵州西北部始终是朝廷治理西南的一块“真空”地带。

洪武二十二年(1389),就是威清卫设置前一年,水西土司霭翠病逝,其子安的年幼,由妻子奢香夫人摄政。

贵州都指挥使马烨见水西土司孤儿寡母,急功近利,裸笞奢香,欲激怒水西,从而一劳永逸解决贵州西北后患。

与此同时,马烨上奏朝廷,设置威清卫,兵力从清镇沿猫跳河部署,随时准备攻入水西之地。马烨征战多年,绝不是莽夫!

奢香受此奇耻大辱,属下48土目愤怒不已,双方剑拔弩张,战事一触即发!

幸得水东土司宋钦妻子刘淑贞劝阻,奢香识穿马烨计谋冷静了下来,然后上京告御状,时间大致为洪武二十四年(1391),即威清卫设置次年。

后面故事大家都熟悉,朱元璋治罪马烨,奢香修建龙场九驿,一场兵祸最终消弭!

所以,设置威清卫的目的,就是制约水西土司;明崇祯三年在威清卫西北部设置镇西卫也是此目的。

如今的清镇市,就是清康熙二十六年(1687)撤除威清卫、镇西卫后,从两卫各取一字命名合并而成的了。

威清卫属于明朝卫所标准配置,下辖前、后、左、右、中共五个千户所,每千户所下设十个百户所,常驻军户约6000户。

自此,刘桢等28人就由原来驻守的军士变成了屯堡的军户,朝廷命令刘桢等人在云峰山周边开垦荒地,自耕自食,长期驻守。

与此同时,江西吉安府也停止支付28名军士的军饷。

刘桢等28人彻底断了归乡之念,然后在此安家,相继建立了28个家庭,这就是如今石关村的起源了,刘桢就是石关村刘姓入黔始祖。

石关村属于威清卫中千户所第六百户所,即中六堡。

威清卫屯堡命名方式为某千户所加某百户所,如现今大名鼎鼎的樱花胜地右二村,就是威清卫右千户所第二百户所了。

至于为何叫“石关村”,因为刘桢等人在此安家时,房屋所用材料均为本地盛产的石材,而“关”的本意为“关隘”,此处扼守贵阳至清镇交通要道,故取名“石关”。

古时,清镇往贵阳官员的迎来送往,地点就在石关村,所以石关村的“关”字,恰如其名。

02.石关村遗存

石关村离云峰山不远,因为刘桢等人先驻守云峰山,后定居石关村,所以形成了屯与堡在地理上互为两个不同区域的特殊布局。

屯为军、堡为民,合称“屯堡”。一般而言,两者在地理上是合二为一的;石关村因特殊原因形成的屯、堡分离,其实不多见。

石关村远眺云峰山

石质建筑:

石关村还有遗存许多石质屋基或围墙,由旧时石匠打造的巨大条石,齐整划一,尽显历史沧桑。

如今用机械打造的巨大条石,虽然感觉更加规整,但总让我感觉缺少了“润度”,突兀得很。

两者相比,既是视觉的差异,也有心理感知的不同,其中心理感知的差异,是来自历史时间的沉淀,来自风吹雨打的锤炼。

石质堡坎

石质围墙

八字朝门

给朝门一个特写

既是屋基也是墙体

石关晓渝碑:

石关村中有一通古碑:恩垂千古碑,也叫石关晓渝碑。

此碑立于清乾隆二十八年(1763),由石关村村民所立,记载了贵州总督部院有关摊派乡民杂役的相关文告,约500来字,字迹尚可辨认。

此类碑文多立于乡间,目的很简单,就是明确杂役种类,也有防止当地官府胡乱摊派增加老百姓负担的目的。

晓渝碑的旁边,是新立的两通石碑,今天看来有点不伦不类,但如果能保持百年,会不会也成为文物,会不会有后人如我般乡村闲游探秘寻迹?

我不知道,因为石关村周边正在轰轰烈烈地大开发,我对石关村本身都毫无信心,更别说一通古碑了。

晓渝碑是最左边那通

字迹尚可辨认

古银杏树:

晓渝碑附近,有几棵几百年古树。

从古树处穿民居而入,在一房屋后面,还有一棵数百年银杏树。

我和屋主闲聊,她也不知道这棵古银杏树究竟有多少年,只是告诉我:几百年了!

江南一带汉族在贵州建立屯堡定居下来后,喜欢在村中栽种银杏树,以寄托对家乡的思念,这棵银杏树也是如此。

古树

古银杏树

给树径一个特照

石关廻龙寺:

石关村中有一个始建于明初的小寺:回龙寺。

刘桢等人在此建石关村后,也带来了汉族信仰,至于是刘桢等人所建,还是其后人所建,就不得而知了。

与大多数村中小寺一样,特殊时期皆受到破坏,如今小寺为重建,寺门尚有古朴之风,但外面厚厚一层涂物,让我难以辨别此门是古物还是后来依据本原所重建。

寺内可以确认的古迹,是进寺门后左侧的一通石碑,不过因为位置和阻拦物的原因,我无法看清碑文的内容。

如今,回龙寺是一个小小的尼庵。

由此小道步入

石关回龙寺

古朴的寺门

“石关”与“失官”:

清朝建立后,屯堡作为前朝遗民,失去了朝廷给予的种种优惠,陷入自生自灭的境地。

有些屯堡利用交通便利做起了商贸,有的人家通过考取功名成功转身,而石关村则没有那么幸运了。

村中老人讲:主要是“石关”这个名字没取好。

石关刘氏,刘谐音“牛”,牛被围困在石墙中,成为“困牛”,也就无法驰骋了;而且“石关”谐音“失官”,所以一直以来石关村就没法再出大官了。

我只能笑笑,既不能赞同,也不能反驳。

清咸同年间,石关村受到黄号军何德胜部以及太平天国余部的冲击,还发生了一些惨剧;解放时,这里也发生过剿匪战斗。

如今,石关村周边正在大开发,且与清镇市区基本连成一片,估计这个曾经的屯堡并不能长久保存下去,或许不出十年吧。

所幸,云峰山还在,没有人会去把这座山推平,中六堡、石关村的故事,因有实物承载,还会传承下去。

三、茶马古道·黑泥哨段

明代官驿是在元代基础上继承并进一步完善的。

贵阳至清镇官驿路线为:贵阳经汤巴哨、狗场、蒿芝塘老街、下堡、黑泥哨,到达清镇,如今这条官驿只有黑泥哨尚存一小段了。

01.黑泥哨

明朝屯堡开始自耕自食后,虽然有朝廷给予的种种优惠,但经济来源毕竟得靠自己耕种土地,于是在军备方面开始走下坡路。

至明朝中期,卫所、屯堡实际上已经不堪大用。朝廷于是从民间招募兵士,与军屯不同的是,募兵不世袭,虽然是兵,但却隶属于民籍。

募兵服役期间,不用生产,饷银由朝廷供给,是完完全全的战斗人员;满役后,直接退伍。这就是明朝中期后的“营哨制”。

营哨制:一般而言,五人为一伍,二伍为什,三什为队,三队为哨,五哨为总,五总为营,每营兵力约3000人。

到了明后期,虽然卫所与营哨并存,但作战则主要由营哨军承担了。

明末时,贵阳至威清卫共有15哨,黑泥哨即为其一,驻扎军兵共25人。由配置来看,其实是严重缺编。其实也能理解,万历三大征,朝廷早已被掏空,压根没钱了。

黑泥哨位于官驿主道上,来往商人喜欢到此处打尖休息(安全是最主要的因素),最终在此形成一条街道,当地人称“老街上”,老街两侧商铺、旅店林立,异常繁华。

02.茶马古道·熊刘氏节孝坊

如今,连接贵州、云南的官驿被称作“茶马古道”,因为正是通过此驿道,云南、贵州的马匹和茶叶源源不断的往北方输送。

到了民国时期,哨所早已撤销,人们已不再在此打尖休息,老街开始逐渐萧条,而老街两边100多户人家也最终搬离。

如今,老街只剩下一段青石古道,以及一座保存尚好的牌坊。

茶马古道

熊刘氏节孝坊:

建于清道光十六年(1838)。

熊刘氏为大学士刘彬之女,处士熊孔珍之妻,夫早亡,抚养儿子熊天春终身未嫁。

牌坊为四柱三门冲天式,高5.75米,宽9.15米,阴刻“巾帼流芳”“瑶池冰雪”八个大字。在中间两根石柱上,原有一对狮子,掉落后已不知去向。

沿古道往东100米处,遗存另一座牌坊基座,一些遗存构件散落在地上。

幸好,此处古道及牌坊如今被很好地保护了起来!

附:本文景点地址

01.云峰山:清镇市青龙山办石关村(观清大道左侧);贵阳文物保护单位(云峰山遗址)。

02.石关村:清镇市青龙山办石关村(观清大道右侧);清镇文物保护单位(石关晓渝碑,石关廻龙寺)。

03.茶马古道:清镇市巢风社区黑泥哨村(茶马古镇小区);全国重点文物保护单位(茶马古道·黑泥哨段,熊刘氏节孝坊)。

0 阅读:0

黔程历史

简介:感谢大家的关注